莫裏斯·邁斯納(美):毛澤東的工業化成就

來源: 峻言 2016-01-05 06:58: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754 bytes)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贏得全國政權後曾許諾要進行兩場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及跟隨其後的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統治者在短短的時間裏, 完成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遺留(實際上尚未開始)的資產階級革命。1950年代初,共產黨人迅速將腐朽的、四分五裂的舊中華帝國改造成一個現代的民族國 家,億萬中國人有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隨著1952年的土地改革運動的結束,長期停滯的土地革命劃上了句號,最終在中國現代曆史上消滅了腐朽 的地主階級,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從傳統形式的經濟剝削和社會壓迫中獲得了解放。共產黨實現了國家領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中央政府和統一的國內市場,廢除了 農村前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為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遼闊國土上蘊藏的巨大人力和物質資源,現在可以用來實現落後的、停滯不前的經濟發展,向現代 工業經濟的轉變。

國民黨的創建人、有“國父”之稱的孫中山先生在二十世紀初曾提出他的奮鬥綱領:國家統一,民族獨立,“耕者有其田”,發展 現代工業。人民共和國初期取得的成就,正是孫中山為之奮鬥的目標。共產黨完成了孫中山未竟的事業,他們可以當之無愧地宣布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位最傑出人 物的合法繼承人。1950年代初,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正如毛在1949年自豪地宣布的,長期(直到不久前)置身於最悲慘、最貧窮的 國家之列的中國,確實在世界上“站立”起來了。今天,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強大的和迅速現代化的國家屹立於世界。

中國革命的資產階級階段,不 同於西方資本主義革命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在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進行的,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在中國大陸的 成員,既不是這場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是受益人。此外,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典型特征,是創造有利於私有製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並非如 此。城市的“國家資本主義”和農村的個體農民所有製,無論在規模和存在的時間上都受到限製,這些限製是由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的目的是廢除私有財產——統 治的國家強加的。在北京的共產黨領導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的曆史任務已經基本完成(現在看來為時過早)後,他們毫不遲疑地開始了第二場革命。1953 年,在人民共和國成立剛剛四年之際,便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但這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物質匱乏和貧窮的條件下開始的過渡。在毛時代其後的二 十多年裏,在“繼續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他們同步進行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的建設。

許多研究者認為,毛時代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追求工業現代化 的手段與社會主義目標的統一。毫無疑問,這是毛的目標,也是毛主義的主張。但是到最後,毛澤東在經濟現代化上的成就遠遠勝過他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成就。當 然,這種看法與現在流行的觀點是不一致的,流行的觀點是,毛為了“意識形態的純潔”而犧牲了“現代化”發展,毛晚年為了無謂地追求社會主義精神烏托邦,忽 視了發展經濟。然而,這種觀點不符合曆史事實,曆史記載表明,毛時代是一個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對毛時代的經濟發展的批評,主要是針對其經濟發展中的缺陷, 而不是肯定其成就。批評家們承認,在毛時代,工業總產值增加了38倍,重工業增加了90倍。盡管中國的工業基礎原來就十分薄弱,由於外敵入侵和內戰的破 壞,工業產量在共和國成立時不及常年的一半。但是,從1952年(工業產量恢複到曆史最高水平)到1977年,中國工業產量以年平均11.3%的速度遞 增,在現代世界曆史上,與任何國家在類似的發展階段上相比,中國的發展速度都是驚人的。[1]在毛時代,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3%提高到 50%以上,農業產值的比重從58%下降到34%,[2]正如一位著名的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所說:

工業份額在國民收入中如此迅速增長(幾乎是 30%)的現象在曆史上是罕見的。在工業化進程的最初40至50年中,英國的工業產值的比重僅僅上升了11%(1801-1841);日本是22% (1878/82-1923/27)。在戰後新典的工業化國家中,也許隻有台灣在這方麵的發展速度才可與中國大陸相媲美。[3]

中國從一個 基本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相對的工業化國家,反映在與現代化相關的產品的生產大幅度增長上——至少是在“信息社會”前。從1952年到1976年,鋼產量從 130萬噸增加到2300萬噸;煤產量從6600萬噸增加到4.48億噸;發電量從70億千瓦/小時增加到1330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幾乎是零到 2800萬噸;化肥產量從20萬噸增加到2800萬噸;水泥產量從300萬噸增加到4900萬噸。[4]到1970年代中期,中國能夠生產噴氣式飛機、重 型拖拉機和遠洋輪船,中國還能夠製造原子彈和洲際導彈,在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核試驗六年後,中國於1970年發射了人造衛星。工業化使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 深刻的變化。在毛時代,雖然仍有占人口的75%、約四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工業勞動力從1952年的300萬增加到1970年代中期的5000萬,這 一數字包括在農村小工業化政策指導下,成為社辦或隊辦工廠工人的2800萬農民。此外,在與工業關係密切的交通與建築領域中,有2000萬工人。[5]中 國還建立了一支新型的技術知識分子隊伍,中國的科技人員從1949年的區區5萬人(1952年為42.5萬人)增加到1966年的250萬人,1979年 達到500萬人,其中99%是1949年後培養起來的。[6]毛時代還興建了巨大的灌溉和水利工程,這些工程對1980年代初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高潮起了重 要的作用。

毛的工業化建設也出現了許多嚴重失誤,在工業化進程中確實存在著毛的繼承人批評的“不合理”和“失調”的現象。像大躍進這樣的嚴 重失誤,殃及全國,造成重大物質和人員損失。在共和國曆史上,毛時代一些失誤(無論其主觀意圖如何,至少是在實踐中)還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周期性的波動,毛 采取的糾正措施和思想工作對此也無能為力。最嚴重的失誤莫過於農村生產增長緩慢,這對毛一貫強調要重視農業的思想是個諷刺。從1952年到毛時代結束,中 國的工業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長,但農業產量年平均增長速度隻有2.3%,[7]勉強跟上人口年均增長2%的速度——在毛時代的25年時間裏,中國人口增 加了一倍。

中國工業部門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毛的政策雖然有助於減輕斯大林式工業化造成的不平等現象,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在1950 年代初期建立起來的蘇聯模式的工業結構。因此,在毛時代結束時,中國工業麵臨著與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工業類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 的部分原因。浪費、低效、人浮於事、官僚機構膨脹、生產率低下以及腐敗等現象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頑疾。為了增加重工業投資,不惜以犧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為代價擴大積累的比例。長期不重視貿易、服務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勞動階級缺乏生產積極性。雖然在毛政權的最後十年(除了多災多難的1976年),工業 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但這種增長速度卻是以忽視產品質量為代價,依靠國家不斷加大對現代工業經濟的投資維持的。積累率(即限製消費而用於擴大再生 產的投資比例)從1960年代初期的23%增加到1970年代初期的33%,1978年竟然達到了36.7%的高峰值。[8]在毛時代,國家資金主要用於 支持重工業的發展,用於發展農業的投資隻有12%,用於消費品工業發展的資金僅僅有5%。[9]這些政策雖然有助於保持非常高的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但抑製 了消費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技術落後也加劇了工業中存在的問題。自力更生的政策限製(但不是完全阻止)了接受國外的先進技術,文化大革命 又使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受到損害,打擊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毛政權的最後年代,1950年代建立,技術已經過了時的工廠得不到及時更新改良,科學 家和技術力量嚴重不足。

然而,盡管有這些失誤和挫折,曆史的必然結論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代。1950年代初期,中國從較比 利時還要弱小的工業基礎起步,到毛時代結束時,長期被恥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經躋身於世界前六大工業國家之列。從1952年到1978年的25年中, 中國的國民收入增長了五倍,從600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工業產值增長的比例最大。以人均計算為基礎,國民收入的指數(按照不變價格計算) 從1949年的100(1952年為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1978年達到440。[10]在毛時代的最後20年,即1957年到1975年 (毛的繼承者對這一時期評價最低),即使把大躍進造成的損失也考慮在內,在這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裏,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了63%,總量翻了一番多。 [11]

無論毛時代的經濟發展還存在那些不足,它仍然是一個為現代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的時代。事實上,與德國、日本和俄國——這三個國家是後 起工業大國中成功的範例——早期工業化的進程相比較,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更快。從1880年到1914年,德國經濟的增長率為每十年33%。日本在 1874年到1929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43%。[12]蘇聯在1928年到1958年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54%。而中國從1952年到1972年 的經濟增長率為每十年64%。[13]這種經濟發展速度,當然不是像西方記者錯誤地告訴讀者的是什麽“蝸牛速度”。[14]

考慮到中國的經 濟成就幾乎是在毫無外來援助和支持的條件下、在極其弱小的工業基礎上通過中國人民的自力更生實現的,這樣的成就確實令人刮目相看。除了蘇聯在1950年代 提供了一些有限的援助(中國在1960年代中期就還清了這筆費用,包括利息在內)外,毛的工業化是在完全沒有外國貸款和投資的條件下進行的。直到1970 年代末期,中國還處於一個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陷於孤立狀態,奉行的是神聖的“自力更生”原則。在毛時代結束時,中國既無外債,國內又無通貨膨脹,這在 發展中國家是獨一無二的。

盡管現在談論毛澤東時代的成就會受到非議,但是,曆史事實說明,毛的政權在使中國實現工業化方麵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種進步是在十分不利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下取得的。沒有毛時代的工業革命,後毛時代舉世矚目的經濟改革就無從進行。

對 中國人民來說,毛的工業革命要求他們進行艱苦的勞動和自我犧牲,正如日本和俄國工業化早期的情況。由於國家把大部分剩餘產品都用於擴大現代工業部門的發 展,人民的消費和生活水平很低。簡單地說,國家通過剝奪它統治的人民、特別是農民,建立重工業基地,支撐日益龐大的統治官僚機構。但是,情況決非像某些市 場經濟的熱心擁護者所說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在毛的工業化年代沒有任何改善。誠然,中國的國民收入迅速增長,但為此付出艱辛勞動的人民群眾的收入沒有獲 得相應增長。由於沒有及時實行有效的計劃生育政策,新增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被用於迅速增長的人口,但大部分社會剩餘產品流入國庫(從這裏轉向現代工業部門和 官僚機構),在毛政權的後20年時間,隻有很少部分用於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收入。在毛時代後期,國家職工、包括全民所有製工廠的工人的收入有明顯增 長,1957年後,占勞動人口總數75%的農民的收入基本上沒有什麽增長。[15]但是,一些對衡量人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的成就,很難用經濟統計的數字體 現。人們應該注意到,在毛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學校數量大幅度增加,人民受教育的機會普遍增加。大規模的文化掃盲運動成就顯著。建立了中國曆 史上從未有過的相對普及的醫療衛生體係。在毛領導下的四分之一多世紀裏,中國的人均壽命增加了近一倍,從1949年前的35歲增加到1970年中期的65 歲,這些成就,是共產主義革命給中國絕大多數人民帶來的物質和社會利益的最有力的證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