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中的“天津現象”

來源: Jackwu 2015-12-10 15:11: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819 bytes)
國家最高科技獎中的“天津現象”
 
2015-10-13 11:11:23    華夏經緯網
 

九位院士與南開中學學生

劉東生與南開中學學生座談

在南開中學求學時期的葉篤正

金怡濂與耀華中學學生交談

  我國自2000年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來,已有25位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這其中,金怡濂、劉東生、葉篤正、張存浩和於敏等5位科學家是天津人,他們5人中3位曾就讀於南開中學,2位就讀於耀華中學。在全國範圍內,高達20%比重的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與天津教育結緣,所占比例之高,被人稱為“天津現象”。關注到這一現象的許多人都不禁想問:當時南開和耀華的教育對5位科學家的成長成才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些作用是以何種教育方式、教育途徑發揮的?對當前我們的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又提供了哪些借鑒和啟示?為了回應這些熱點問題,天津教科院原院長張武升及其團隊成員王彥力、趙亮、史利平、汪莉等,開始著手研究5位科學獎的成長成才之路。

  5位科學家其人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在雙機並行計算機係統的研製以及“神威”和新一代巨型計算機係統設計研製過程中,為我國巨型高性能計算機係統關鍵技術指標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劉東生“黃土之父”

  劉東生院士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為國際學術界公認,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

  葉篤正“氣象泰鬥”

  葉篤正院士在氣象學和全球變化科學上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並得到高度評價。

  張存浩“中國化學激光之父”

  張存浩院士作為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開創了我國高能化學激光的研究領域,在短波長高能化學激光、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了多項國際先進或領先的研究成果。

  於敏“氫彈之父”

  於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在原子核理論、氫彈突破和武器化、氣態引爆彈裝置的突破、中子彈裝置的突破、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研究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性貢獻。

  經過半年的研究,張武升團隊總結歸納了這五位科學家的——

  3類11個“成功因子”

  第Ⅰ類 個人

  01

  遠大誌向和理想

  在五位獲獎者的個人成長經曆中,他們從出生到上學懂事,整個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他們的親身體驗和所受教育使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立誌學好科學知識、通過科學救國、強國的“知識報國夢”。

  02

  高尚的人格修養

  有什麽樣的學術人格就會孕育什麽樣的學術成就和學術人才。這五位科學家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都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幾換專業。在條件艱苦甚至文革時期不被重視的情況下依然不忘科學報國的初衷,堅定不移。

  03

  通識素質

  他們都不僅在自己所從事科研的領域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想象創造能力等方麵有著全麵發展的綜合實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他們都待人誠懇,助人為樂,具有很強地與他人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在科研團隊中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在他們的獲獎公告中都有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讚譽。

  04

  創新品質

  在長期的學習和探索中他們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新思維方式。個性化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各自的科研領域敢於打破舊的常規模式,獨立思考,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勇於挑戰其研究領域最大、最難、最複雜的問題,促使他們在實事求是,深入實際,進行紮紮實實的研究中,形成了不為任何權威所動搖的堅強意誌。

  第Ⅱ類 學校

  五位獲獎者曾在南開和耀華兩所曆史名校度過了他們的中學時代,南開、耀華學校教育的影響對於他們來說極具特殊性和重要性。

  05

  真正教育家辦學

  南開、耀華之所以能夠對這五位獲獎者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當時這兩所學校均為真正教育家辦學的典範。嚴修、莊樂峰等社會名流對於南開、耀華的創建功不可沒,南開中學任36年校長的張伯苓曾經五去日本、四去美國、二去歐陸,廣學博取世界發達國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並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耀華前三任校長中王龍光和趙天麟則分別任職過北洋學監和校長,嚴鬆章和趙天麟都具有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作為深入研究過教育理論並具有從事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家,他們都懂得人才成長和教育發展的規律,對於南開、耀華中學教育的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

  06

  將立德樹人教育放在首位

  五位獲獎者都從南開、耀華的教育中深深懂得了一個人接受教育不應隻為了追求自身幸福,還應該追求超越自身的更高生命意義,這種生命的意義追求在於奉獻,而不隻是獲取。南開、耀華教育打破了狹隘空洞“愛國主義教育”的局限,教育學生“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結合自己的各種切身經曆不斷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開闊視野和胸襟,樹立起教育興國、光耀中華的超越性目的。

  07

  多元學校文化

  在這些獲獎者就學期間,南開、耀華中學都是麵向全國招生的,不僅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同時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美國、英國、日本等世界不同國家高水平的教師來校任教,匯集起了多元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多元的校園文化極大地拓寬了南開、耀華學生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為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發揮特長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空間,成為促進學生多樣化全麵發展的源泉。

  08

  獨具特色的靈活辦學體製和管理機製

  張伯苓和趙天麟校長之所以能將教育救國的信念貫穿於南開、耀華教育中,使學生們深受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南開和耀華學校當時都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他們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需求,建立起了特色鮮明的辦學體製和管理機製。

  09

  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

  讓這五位獲獎者共同感到無窮受益的是這兩所學校所實施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這兩所學校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給予充分鼓勵保護,根據不同需要設計課程教學安排,讓學生選擇,因材施教。這種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為每個學生成功成才創造了良好條件。

  10

  對外開放辦學

  近代天津政治文化和地緣文化的優勢不僅使南開、耀華學校較早地接觸到西方文化,同時也為他們學習西方教育提供了便利。具有美國哈佛博士學位的耀華校長們和多次到美歐學習的張伯苓校長都認識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常重視充分發揮天津地域優勢,開門辦學和開放辦學,以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吸納古今中外和世界各地先進的教育經驗和辦學理念。

  第Ⅲ類 家庭

  11

  良好家風和家庭教育

  從五位獲獎者的成長經曆中可以發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他們成功的共同因素。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家有一家的家風,孩子生長在其中,平時的耳濡目染,就是平常的潛移默化,對其一生的成長自有深遠的影響。良好的家風是他們各自家庭教育的無形資源,是家庭教育的“瑰寶”。這五位獲獎者都出生在非常重視教育的家庭,愛國誠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科學救國的信念都通過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形成家庭風尚,深深影響到他們,對他們日後取得成績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他們認為,成功這些最重要……

  母校情結:我們無愧於母校師長的教誨

  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這5位科學家因為這11個“成功因子”,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卓越的成績。那麽在他們看來,哪一個因子是成功道路上最重要的呢?

  近日,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金怡濂進行了采訪。

  從1935年進入耀華小學,至1947年從耀華中學畢業,可以說,金怡濂的整個少年時代和部分青年時代都是在耀華度過的。“在耀華的12年,是我終身難忘的12年。如果說我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績,那也就是母校耀華教育的結果,是師長們培養的結果。在我的各種榮譽中,浸透了母校和師長們的心血和汗水,培育之恩,終身難忘。”金怡濂說。

  回憶曾經的那段歲月,金怡濂說,在耀華的12年,不僅受到了啟蒙教育,打牢了基礎知識,而且學到了做人的原則。

  采訪中,他告訴記者,當時耀華良師薈萃,老師把幾何定理變成口訣,他至今不忘。老師們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而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當時的課後作業不多,學校的學習環境很寬鬆。下課後,大家經常打打球,也可以閱讀課外讀物,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給同學留有較充分的自由思索空間和想象空間,凡事問問“為什麽”。

  不過說起成功道路上最重要的因子,老人表示,當屬母校培養的那份愛國情懷。現在,最讓老人感動的是,雖然遭遇了戰爭的動亂,感受到了新舊兩種社會製度,曆經風霜,但是他所在的耀華1947班的每一個同學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祖國、為人民做貢獻。“班上還有中科院院士、我國著名化學家孫家鍾,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劉暢標,國際關係學家資中筠,同時,班上還有許多知名教授和醫生,多年來,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祖國、為人民貢獻一生。今天,我想說,我們無愧於母校師長的教誨。”采訪結束時,金怡濂激動地對記者說。

  作用最大的三個內核:愛國、科學、信念

  作為一所中學,111年來,南開中學培養的科學家數量多、成就大,這些校友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中如群星般璀璨耀眼,成為國家的財富、學校的驕傲。“通過對校史的學習,我感到南開之所以會培養出那麽多科學家,其核心要義,即在於校歌中所昭示的‘巍巍我南開精神’。在‘南開精神’中對科學家的成長起到作用最大的有三個內核:愛國、科學、信念。”南開中學副校長賀海龍說。

  “愛國”——

  成為科學家的動力之源

  今年已有百歲高齡的老校友申泮文院士曾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南開精神的最核心內容是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在萬般困難的威脅下,張伯苓先生堅持辦學,以教育救國為己任,把深刻而含蓄的愛國主義思想寓於他的教育活動之中,力圖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的人才,形成了他的‘公’與‘能’的教育思想體係。他和全校教師職工一道,時時處處以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學生,默許和暗中支持學生的抗日救國活動,使‘振興祖國,匹夫有責’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信念。我班同學在畢業前後,紛紛走上了報國的途程。”

  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獎的劉東升院士也曾回憶說:“從南開中學燃燒起來的愛國主義火焰,成為了我們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炬。張伯苓校長傳給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在我們心中成為永恒的信念,成為我們不懈努力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基石。我選擇了南開中學,這是我終生的榮幸!”

  “科學”——

  成為科學家的專業基石

  南開中學自建校起就高度重視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訓練,這為一代代南開學子在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石。楊振寧、李政道的老師,曾任台灣中研院院長的物理學泰鬥吳大猷回憶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南開的生活時說:“我個人獲得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的基礎訓練,最重要的是養成了對科學的誌趣,對事物的判別能力和完全自立、不求人的習慣……有形無形地決定了我後來五十年的生命——學術生命和近十年在台灣為科學和教育的工作。”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53屆校友王大中院士曾說:“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是在中學培養的,這得益於當時名師的精心教育和循循善誘……正是在中學時代受到物理老師的啟蒙教育,促使我後來上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並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

  “信念”——

  成為科學家的精神支柱

  張伯苓老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南開、南開,越難越開”。67屆校友龍以明院士和原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院士在回憶南開時說:“南開中學不僅教給了我們堅實的基礎知識,而且培養了我們如何正直地做人以及身處逆境絕不氣餒的堅定信念……正是靠著這種信念,正是憑著南開中學階段所獲得的學業基礎,我們才有可能在以後大學恢複招生中踏入高等學府。”

  “南開精神”中“愛國”“科學”“信念”三個核心要素對於科學家培養的作用,曾獲國家最高科學獎的葉篤正院士在回憶自身在南開的經曆時有過一個比較全麵的概括。葉篤正所在的1935班是南開中學校史上有名的“院士班”,一共出了葉篤正、申泮文、關士聰3位中科院院士和美國工程院院士劉維正。葉篤正院士回憶說:“在南開中學的5年時光給我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從張伯苓校長身上學到了愛國主義精神,張信鴻、李堯林(巴金的三哥)等先生培養了我對科學和真理的好奇。南開中學鍛煉了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全麵發展,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磨煉了我的意誌品質,開闊了眼界,給我一生受用不盡的知識和精神財富。”

  延續:年輕一代對母校精神的傳承

  歲月更迭,但那份愛國的情懷卻從未更改……除了老一代的科學家,近年來,從南開、耀華中學走出去的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也因為這份情懷,而在各自的崗位上盡顯精彩。

  出生於1976年的蘆紅,1995年畢業於南開中學,2000年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到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工作。2013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談及自己30多歲便在南京大學擔任教授、博導時,蘆紅說,我覺得除了幸運,肯定離不開從小到大在國內受到的教育,其中在南開中學的六年,對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南開有一種精神,就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南開精神,我想這是我們所有在南開中學接受過教育的人都深有體會的。這種精神在求學期間是潛移默化的植入到我們的內心的,以至於多年以後,這個精神的影響不但沒有隨著時間而淡化,反而越發強烈。一路成長,在南開中學培養出的愛國與創新已經深入骨血。

  耀華中學2002屆畢業生沈瑞鵬,同樣認為在母校的五年,是自己成長中最為重要的五年。“在耀華的五年,我不僅學會了文化知識,更養成了嚴謹勤奮踏實的作風,這對我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今年6月,作為麻省理工大學和加拿大Mcmaster大學雙博士後的他,毅然回國,目前就職於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一代代耀華人在母校的悉心培養下成長,我覺得耀華的精神不僅在於對科學的追求,更在於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與貢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