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拒絕陸生入健保,不是說台灣是個講人權的地方嗎?

來源: SDLX2Kids 2015-12-02 09:47: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979 bytes)

 

張方遠:台灣拒絕陸生入健保,不是說台灣是個講人權的地方嗎?

11月27日,台灣“立法院”國民黨團原定在此會期推動將陸生納入健保,但因台聯黨團反對,占有多數席次的國民黨團選擇退讓,“暫不予處理”,使得陸生納入健保再度流產。

此案引發台灣社會對於陸生應否納入健保的爭論,一如以往反對的力道還是不小,早前有“原疾病管製局”副局長施文儀在Facebook公開發文反對陸生納保,理由是陸生不屬於“全民”;近日則有台大醫師貼文反對,認為將陸生納保是在“抱中國人的大腿”。在台讀書的境外生(留學生、僑生、港澳生)早已被納入健保,但唯獨陸生納保始終難以推動,歸根究底,與台灣高等教育高度產業化,以及社會對於陸生的認知與想象有關,從而得以被上綱為高度政治化的議題。

2011年被稱為“陸生元年”,因為台灣政府開放陸生來台修習正式學位,一改過去陸生頂多隻能來台灣交換半年(一學期)的短期交流。然而,自豪於自由民主的寶島卻是用“三限六不”來歡迎憧憬台灣的大陸學子:限製采認原大陸畢業學校、限製陸生赴台總量、限製采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打工、畢業後不可留台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除此之外,一開始陸生本科無法報考台灣的“國立”大學(研究生除外),隻能報考私立大學,此規定直到2014年初才鬆綁。

11月18日,國民黨“立院”黨團今由“中央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書記長林德福、副書記長王育敏和“立委”吳育升行在黨團辦公室召開“蔡英文看人給人權 陸配陸生無人權”記者會

先不談陸生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他們就學期間所承擔的經濟壓力是遠遠超過本地學生,甚至超過外國留學生。首先,陸生的學費標準高於本地學生,以台大2015學年度公布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與法律學院的學費標準為例,本地生與僑生(含港澳生)一學期的學雜費為新台幣25230元,而陸生則比照外國學生為新台幣50460元,是前者的兩倍。問題在於,台灣政府不提供陸生任何的獎助學金,也不允許校外打工(早期還禁止擔任校內的研究或教學助理),陸生在台的經濟來源顯然大部分還是得靠家裏資助。相較之下,外國留學生的經濟條件便較為優渥,他們可以申請台灣“外交部”提供的“台灣獎學金”,每月領取新台幣三萬元。不過,優秀的陸生還是有爭取獎學金的機會,但這筆經費完全靠各校或各院係自籌,專款專項用於陸生,得不到來自官方的任何支持。

其次,陸生在台生活麵臨的另一困境是醫療。陸生是台灣大學校園裏唯一沒有被納入健保的學生群體,在高額的醫療費用之下,他們在台灣禁不起大小病痛,生病了也不敢輕易踏入醫院求診,因此陸生一般會從家裏攜帶各式藥品來台,或是在台灣向保險公司購買商業醫療保險。2012年曾有一位淡江大學的陸生突發重病,自購的醫療險完全不夠支付每天上萬元新台幣的住院費,高達20多萬的沉重醫療負擔最後是靠學校緊急撥款與同學募款才度過難關。與陸生一樣渡海來台求學的僑生、港澳生與外國留學生則早已納入健保,但陸生卻受限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其身份定義為“停留”而不是“居留”,因此被拒於健保之外,成為健保體係的孤兒。

陸生在台不公平的醫療待遇,為人垢病已久,2012年馬政府曾研議修法將陸生身份由“停留”改為“居留”,以適用健保規定,直到現在陸生納保的修法草案仍被卡在立法院裏。陸生納保的反彈力道除了來自反對黨之外,台灣社會則是出於誤解以及對於陸生身份的疑慮而加以反對。較為極端的反對者認為台灣的醫療資源不該提供給“敵國”人士,有的甚至主張陸生與所有境外學生都不該納入健保;而普遍的反對聲音則認為,陸生並非“本國”公民,而且健保財政已不佳,若將陸生納保恐怕會拖垮財政。

細究這些似是而非的反對理由,其實都難以成立。陸生若納入健保,按健保保費的分類規定,陸生屬於第六類“其他地區人民”,他們要負擔60%的保費(每月自付新台幣749元),另外40%則由政府負擔;政府40%的補助是直接進入健保基金支應其他民眾醫療費用,而不是進入陸生個人的口袋。而且,陸生作為青年群體,本來就較為身強體壯、不易生病,能用到的健保資源並不多;根據2012年台灣的健保數據顯示,全體納保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為新台幣22653元,20至24歲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為8916元,外籍生平均每人醫療費用為3879元,因此陸生納保非但不會拖垮健保財政,反而有助於健保財政收入。再換個角度想,2014年正式在台修讀學位的陸生僅有5881人(台灣“教育部”統計資料),占不到當年健保實際保險對象人數2362萬2千人的0.1%,對整體健保財政與資源的影響並不大。全民健保與一般商業保險不同,前者的性質基本上是社會安全網絡的一環,隻要長期生活於此的人,不分地域,都應該加入這個網絡,不隻是自助更是互助,共同保障網絡的穩定,因此陸生本來就不該被排斥在外。

陸生在台灣多姿多彩的學習生活背後,還得承受社會輿論以及政策的歧視。但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少了陸生,台灣現在也希望技職教育體係有更多的陸生生源,所以11月7日馬英九在曆史性的“習馬會”上,特別向習近平爭取開放更多“專升本”的學生來台就讀。

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修習正式學位之後,盡管報考人數逐年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並不大。以本科為例,2011年報考人數1569人(招生名額1488人),2012年報考人數2153人(招生名額1566人),2013年報考人數1880人(招生名額1732人),2014年報考人數3404人(招生名額1988人),2015年報考人數3572人(招生名額2134人)。事實上,來台就讀的陸生正趕上台灣高等教育的寒冬期,此環境因素影響了他們在台灣所受到難以扭轉的不公平待遇。

在客觀環境上,2015年台灣生育率是全球第二低,“少子化”的問題嚴重衝擊了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台灣原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曾經指出,島內大學將出現“東倒西歪、南傾北斜”現象,且從2016年起陸續會有私校倒閉(高校倒閉潮提前兩年發生,2014年2月位於屏東的高鳳數字內容學院正式停辦,永達技術學院也在同年停辦);賴鼎銘進一步預估,即使台灣的高校度過2016年風暴,但還有2028年第二波少子化,屆時將有三分之一的大學受到衝擊,先關係所、再並校,一萬多名教師麵臨失業。在此情況底下,台灣教育部門與大專院校便將陸生視為解決生源不足的重要對象,大量的大專院校與大陸學校締結為姊妹校;私立學校招收陸生更是競爭,不僅長期耕耘大陸的“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學,也開始接觸沿海地區高中,許多私校還禮聘具有大陸人脈背景的學者擔任校長或副校長等職,目標就是麵向大陸招生。

而在主觀環境上,受到新自由主義浪潮的襲卷,1990年代以來台灣的高等教育不斷走向產業化與自由化,1996年台灣的大專院校有67所,2007年已經擴張到149所,導致政府教育經費萎縮分散,進而使得高等教育商品化。如同長期投入兩岸教育交流的台灣夏潮聯合會會長許育嘉所言:“如果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是用優勝劣敗的邏輯在辦教育,我們怎麽可能提供一個公平受教權的教育環境”,陸生所受到的包括無法納入健保等不公平的對待,其結構性因素由此可見一斑。

陸生帶著原有的想象來到台灣學習,而台灣社會對於陸生(以及他們所來自的中國大陸)也有著自己的想象。兩者想象所形成的誤區或是落差,就會成為矛盾與衝突的起點。有的台灣民眾將陸生視為大陸派來台灣的臥底,例如之前某位陸生參選就讀學校的學生會會長,卻被一些學者解讀為涉及“國安”問題,也曾傳出台灣的“國安”單位企圖“策反”陸生。另外有的台灣民眾帶著目的論的眼光來看待陸生,認為他們來台灣學習之後,能夠將台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等“普世價值”散播回大陸家鄉,例如台灣“陸委會”曾宣示推動陸生來台,就是要“分享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發揮具台灣特色中華文化優勢,強化台灣多元、民主價值觀的影響力”;《BBC中文網》也曾撰文分析台灣的民主與生活方式將會“改造”大陸學生。

台灣社會習慣以政治的角度來看待陸生,陸生納入健保的爭議就體現了其背後複雜的政治糾葛。例如有些支持陸生納保的台灣民眾,就是以“兩岸兩國”的觀點來解讀,認為陸生的權益應該比照外國人,“兩岸兩國”應該要和諧相處。因此說到底,陸生納保在表麵是上醫療或人權的問題,但在根本上則是政治的問題,呈現出了兩岸因長期分裂而造成的曖昧與緊張。

早在2010年,台灣社會就出現了因快速交流而導致的焦慮與恐慌,陸生成為發泄情緒的犧牲品。當時在台的陸生僅有短期交換生,但網絡上卻出現馬政府每月補助陸生新台幣三萬元的“謠言”,一位網友如此評論:“台灣政府真有趣,有錢不花在自己人民身上,拿錢去倒貼外國人,現在當中國人都比當台灣人還好”。這個謠言迅速在台灣發酵,那位日前說“紀念抗戰勝利有想過我父親的感受嗎”的名嘴鄭弘儀,就曾在選舉造勢場合上激情演說:“中國的研究生來,要補助他一個月三萬元,這叫做XXX(三字經髒話)”,把陸生形塑為敵人,借此渲染仇恨、鼓動對立。這個“謠言”的真相是,自李登輝執政時期開始,台灣“陸委會”成立了“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大陸來台撰寫學位論文的研究生每個月生活補助新台幣三萬元,但是並非所有大陸來台研究生均有補助,必須事先提出申請,且獲得審核通過,每個人至多隻補助兩個月;在政治的操作之下,這項基金已於2011年正式取消。

由於壁壘情緒所形成的誤解,擴大了不實謠言的流傳,“陸生每月領取三萬元補助”的謠言至今仍在台灣社會街頭巷尾傳播,致使許多人以此理由反對陸生納入健保。促使謠言被合理化的原因,則是島內高漲的公民民族主義,帶有排外的性質不斷在內部指認敵人,由於曆史與政治的情結,陸生與陸配是最容易被劃分為“非我族類”的群體。不隻是陸生,陸配在台灣也是長期麵臨社會、法律、製度的歧視與排擠,陸配在陳水扁時代取得台灣身份證的年限是8年(蔡英文任“陸委會”主委期間甚至主張要延長到11年),馬英九政府在2009年縮短到6年,但始終無法比照其他外籍配偶一樣4年就可以取得身份證。台灣“想象共同體”的邊界是浮動的,區分文明與落後的標準也是雙重的,對於歐美日可以無條件開放與擁抱,對於大陸或是其他地區則是封閉與拒斥。

陸生無法被納入健保,以及陸配在台灣的處境,其實與藍綠無關,因為社會上普遍的意識形態是一致的,而是與曆史及其遺留下來的政治有關。陸生在台灣的尷尬身份,與台生在大陸的狀況有些類似,既不能完全等同本地生,又不可能視之為外國留學生,身份認同的困難對於生活造成不便,對於心理也會帶來衝擊,彷佛處於灰色的夾縫之中。但台生的處境是不斷在改善的,以北大為例,台灣學生的學費標準與本地生一致,而且也與大陸同學一樣享有醫保,至少在經濟與醫療方麵並不構成問題,而剩下來的相處與融合等問題,則隻能依靠更為深入的相互理解才得以克服。但是陸生與陸配在台灣最為基本的生活條件與待遇,卻還要麵對很長的奮鬥之路。

要解決陸生納入健保的問題,就是要解決陸生的身份問題,也就是得直麵兩岸因曆史所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這一道關卡過不去,隻靠著龍應台式的“文明史觀”,那麽誰也說服不了誰,兩岸人民隻會在交流的局麵下愈走愈疏遠。

本文係觀察者網

所有跟帖: 

大陸真是留學的不去那兒,去那兒的家裏不缺錢。本地生100%錄取都招不滿的地方可想而知 -obamacome- 給 obamacom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02/2015 postreply 16:40:54

外籍和僑生都能入健保,唯獨陸生不可。陸生也不能在台灣實習和找工作。但台灣學生留學大陸可有健康保險,可以在大陸實習和找工作。 -swj2000- 給 swj2000 發送悄悄話 swj200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2/2015 postreply 17:24:26

負責談判的大陸政府和國台辦為何連對等的權益也爭不到?自己的學生跟著倒黴。 -Minor- 給 Minor 發送悄悄話 Mino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2/2015 postreply 18:32:04

其實也別爭取了,幹脆別去了.陸生去的絕大多數是私立大學。這些大學招不滿學生,虧本,就招外籍生。本身教育質量也不怎麽樣。 -swj2000- 給 swj2000 發送悄悄話 swj200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3/2015 postreply 14:08:42

也是好事。被歧視過以後,又多了一批對台獨憎恨的年輕人。 -Minor- 給 Minor 發送悄悄話 Mino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03/2015 postreply 21:19:1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