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立 - 撤 - 複 三部曲】

來源: 弓尒 2015-11-24 16:10: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3177 bytes)
回答: 【屯田 戍邊 的 古往今來】--- original弓尒2015-11-24 15:11:03

 

 

立!

 

1950年代初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逐漸穩固、全麵轉入和平時期經濟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批軍人復員轉業。與蘇聯接壤的新疆經濟落後,漢族在人口民族構成中占少數,存在大片宜農荒地。中國領導人決定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十二兵團僅保留一個現役國防步兵師,絕大多數軍人(17.5萬人)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安家落戶從事工農業生產,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首任司令員為陶峙嶽

 

兵團成立後的主要任務是開墾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戈壁荒漠,興修農田、水利、綠化等基礎設施,發展經濟。當時兵團也吸引和征調了大量中國其他省份的青壯年男女來調整兵團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性別比例。在1960年代中蘇交惡的時候,由於大量邊民逃往蘇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大量人力到邊境地帶“代耕、代牧、代管”,以填補邊境地區的防衛空缺和農業生產缺額。到1966年末,兵團的總人口達148萬人。

 

撤!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於1975年3月25日被撤消,成立新疆農墾總局。其背景是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軍隊要整頓”。當時全國各生產建設兵團,包括新疆、黑龍江、內蒙古等,都是隸屬於各大軍區的正軍級單位;兵團、農建師、團場、營、連各級幹部主官均為現役軍隊幹部,連隊人員則為國家正式農墾職工。截至1975年底,全國一刀切所有這種體製的軍隊領導的農墾單位全部脫離軍隊,劃歸地方。其中的現役軍人幹部或者轉業留在農墾單位、或者轉業回老家,極少量被調回軍隊另行安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後,各農建師改為地區農墾局,劃歸地區行政公署領導;新疆農墾總局僅有業務指導權。例如,農一師改為阿克蘇地區農墾局。

 

1980年3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北京主持召開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共西藏自治區委中共中央書記處匯報了工作,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有關部門領導參加了會議;與會人員座談討論西藏地區的工作,進一步明確西藏麵臨的任務及需要解決的方針政策等問題,並形成《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1980年4月7日,中共中央以“中發(80)31號文件”發出《關於轉發〈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批轉《西藏工作座談會紀要》給全黨全國,決定西藏的工作“以藏族幹部和藏族人民為主”,把絕大多數漢族幹部、漢族技術人員與職工撤回內地。

 

1980年5月29日,胡耀邦、萬裏西藏自治區幹部大會上,提出西藏在一個時期內要辦好六件大事;其中第六件事是“要正確執行黨的民族幹部政策”,在一個短時間內把西藏脫產幹部隊伍包括教員,藏族幹部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二至八成;在西藏的漢族幹部“要有計劃地、相當大批地回到內地去妥善安排工作”,目的是:“你們沒有算這個賬:減少五萬人,一年就減少兩千萬斤糧食。不知你們算沒算這個賬?我們現在從內地把豬肉、雞蛋、大米、白麵、還有日用品運上來,要花多大力呀!這麽一來,我看三方麵會滿意:中央滿意,漢族幹部滿意,藏族幹部同人民滿意。三方麵滿意,我們為什麽不幹這個事情呢?”新疆在傳達胡耀邦在西藏自治區幹部大會上的講話與中央31號文件時,時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汪鋒提出“新疆也應按這個精神辦,要絕大多數漢族幹部、職工退回內地”。這時,一些混亂言論也流傳起來,引起在疆漢族情緒浮動,其間還有新疆農墾係統的上海知青鬧事要求回上海;維族則大受鼓舞,民族情緒高漲,南疆喀什、阿克蘇、和田地區相繼發生大規模事件。1980年8月2日發生了震動全疆的高旭事件。處理高旭事件中,時任南疆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阿不都瓦依提·烏拉太也夫及時趕往事發地所在鄉村,耐心細致地做民族群眾思想工作,並親自按伊斯蘭教習俗作了善後安撫工作,使事件得到了平息。事後烏拉太也夫頂著“與胡耀邦製定的民族新政策唱反調”的壓力,1981年通過新華社記者張萬來和秦衛東在新華社《內參》發表了烏拉太也夫對邊疆民族問題長期思考總結的《關於在少數民族地區解決民族糾紛問題的八點建議》,提出“在新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無論在生產、生活上,還是在經濟、文化上,都要相互依靠,誰都離不開誰。”這個觀點得到鄧小平的肯定,鄧小平在新華社《內參》上親筆批示:“南疆軍區政治部有位副主任,提出了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同樣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我讚成這一句話。這個觀點很正確、很好。大家這樣想問題、處理問題就好了。”這就是從此作為中國民族工作“兩個離不開”基本方針的來源。1981年7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專門討論了新疆民族關係問題,會議紀要根據鄧小平批示精神,提出“新疆的漢族幹部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觀點,即‘離開了少數民族幹部,新疆各項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數民族幹部也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觀點,即‘離開了漢族幹部,新疆各項工作也搞不好’”,糾正了胡耀邦、萬裏、汪峰在民族工作上的原則錯誤。1981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接見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負責人時說:“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是,漢族離開少數民族不行,少數民族離開漢族也不行。這個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

 

分管新疆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創立者王震在1981年上半年巡視新疆後即向鄧小平提出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構想。1981年8月13日,在中央已正式決議糾正胡耀邦、萬裏、汪峰在邊疆民族問題上的錯誤的背景下,鄧小平在王震、王任重陪同下到石河子市視察,參觀了棉田、原兵團農科院、原兵團戰士的家之後,鄧小平說:“原生產建設兵團的業績,新疆各族人民不會忘記,黨中央不會忘記。”又指出:“兵團事業要大發展,兵團肩負著屯墾戍邊的重任,要為新疆的穩定作出貢獻。”

 

 

複!

 

198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決定調當時擔任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出《關於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決定》指出:“生產兵團屯墾戍邊,發展農墾事業,對於發展自治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防禦霸權主義侵略,保衛祖國邊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82年6月1日,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慶祝大會在烏魯木齊召開。受中央委托,王震專程到新疆出席慶祝大會並發表講話。此後兵團成為穩定新疆局勢的支柱。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建設兵團”、“兵團”;或稱“中國新建集團公司”)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生產建設兵團,為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2]

 

兵團屬於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事務;司法事務受新疆的高法高檢領導管理,由新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任免兵團各級法檢的組成人員;行政業務受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3]

 

兵團部駐烏魯木齊市;分支機構遍及克孜勒蘇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兩周一線”〔即“兩大沙漠”和一個邊境線(中國西北邊境)為主,管理多個縣級市,擁有健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司法機構;分布有37個民族(2002),主要民族為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

 

兵團的一級單位為“”,師下設“”或“農場”;現有14個師、174個農牧團場。兵團總人口260.72萬人(不含疆外居住的7.33萬離退休人員),占新疆人口的12%。按民族分,漢族人口222.98萬人占85.5%,少數民族人口37.74萬人占14.5%(2010年六查[4]。2012年,兵團GDP總量1,197.21億元(189.66億美元),同比年增幅18.4%,人均GDP45,501元(7,208美元)[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