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勝:緬甸能走向民主,為何中國不能

2015年11月8日,緬甸普選傳遍世界,中國大陸的網絡更有“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意味,很多人都在為緬甸人民喝彩。而為緬甸人民喝彩的中國大陸人民,內心裏則是酸酸的,更多的無疑是羨慕與期待,當然也有別有用心者,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極盡懷疑和嘲諷。
 
當然,民主不是一帆風順的,我相信從不成熟到成熟,肯定有很多坎坷,這正如一個人的成長,這種坎坷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盡管有坎坷,但是他們有明確的方向,有清晰的目標,活在期待與希望之中,有所付出也是應該的,情願的,隻因為自由與平等。自由與平等從來都是有代價的,那麽緬甸人民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血與火的代價,不可謂不沉重,不可謂不巨大。但是,這是值得的。
 
個人認為,緬甸的民主有這麽幾個方麵:
 
一、長期持續的民主運動
如果我們認為緬甸的民主是軍政獨裁的覺醒,而看不到緬甸人民為追求民主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那就大錯特錯。事實上,早在二戰開始以前,緬甸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就成為東南亞最早引進議會製度的國家。此後,緬甸人民為追求民主做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民主運動持續不斷,緬甸的監獄裏關滿了政治犯,昂山素季就是其中之一。
 
二、公民意識的覺醒
1988年、緬甸爆發上百萬人的抗議行動,這場抗議行動曆時半年之久,不僅傳播了自由民主的理念,也喚醒了人們的公民意識,同時,也造就了反對派的政治力量。2007年,緬甸民眾再次爆發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並迅速形成有組織的反抗,對獨裁政權形成了尖銳的對立與抗衡。這兩次自發的一種抗議行動,本身就意味緬甸民眾的覺醒,否則,是不可能形成對抗獨裁軍政的力量的。
 
三、反抗,血與火的洗禮
君主專製有可能放棄專製強權走向民主的,那是因為人們思想的覺醒,隨權力合法性來源的改變而改變。所謂明君認識到“君權神授”已經過時,而“政權民授”更加合理,於是君主願意順應真理而改變,比如英國和日本。而依靠強權武力的獨裁政權,從來都不會自行改變走向民主,因為他們的權力不但不存在任何合法性與合理性,而且本身就具備了罪惡的性質。所以,獨裁強權並不具備順應真理的性質,他因為有罪也不願,同時也不敢輕易放棄強權走向民主。他們知道自己對民眾所犯的罪行,他們不但不願失去恣意使用的權力、隨意支配的利益,並且更加害怕被清算的報應。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集居地,一個六千萬人的國度居然有十幾支武裝力量,主要有撣族、克欽族、克倫族及果敢同盟等等武裝力量。緬甸人一度信奉“沒有軍隊就沒有一切”,就是在這種武裝反抗之中,血與火的洗禮中,他們更能認識到自由與平等是多麽重要,民主具有何等的意義。這與美國南北戰爭相似,就是以生命的抗爭與鮮血的代價,成就的民主政權。暴力未必是正義的,而正義未必不是暴力的,往往隻有暴力才能維護正義,真正維護自己根本的權益。
 
四、西方的督促與製約
從外因上來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以對緬甸的外部督促和製裁行動,製約了緬甸軍政當局的極端殘暴。至少,他們在鎮壓民眾和反對派中,不敢恣意妄為,為所欲為。這樣一來,加劇了軍政當局的執政危機,也保護緬甸國內的民主力量,促進緬甸軍政當局從謀求自身長期執政的合法性,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推動民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比緬甸,而中國呢?除了捌玖陸肆的學生運動,個別零星的民眾抗議皆是為了自己的財產利益,也就是為了私利而抗爭。至今,也沒有如緬甸大規模、百萬民眾自發為自由與民主而抗爭的行為。這充分證明中國人還沒有覺醒。中國人為什麽沒有覺醒,在我看來其根源問題就在於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自由民主從根本上講是衝突的,矛盾的,無法兼容的,而且是消解文明的。
 
如緬甸的武裝抗衡更是沒有,加之民眾覺醒的程度不夠,沒有抗爭所產生的政治空間,至今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對派存在。沒有反對派的生存空間,沒有武裝抗衡,如何可能實現自由平等的傳播與發展?如何會有真正意義上公平的協商、協定而產生民主?!加之某黨核彈在握,美英大國都投鼠忌器,外部力量極其有限,而僅靠內部覺醒,那或許是一個不知道有多麽漫長的時間。若要說隻是因為某黨,那麽前蘇聯當作何解釋呢?越共放棄專製、實行大選的時候,你又當作如何解釋呢?
 
儒家不死奴隸猶在,諸子不亡專製猶存,傳統文化不倒,國人將不會覺醒。在我看來,這才是中國問題最本質的根源。

2015年11月9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