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拉森號”驅逐艦。 東方IC 資料圖
10月27日,美軍“拉森”號導彈驅逐艦闖入中國南沙群島渚碧礁12海裏內,美國炒作了近半年的“派遣軍事力量進入中國南沙島礁12海裏”的計劃塵埃落定。美軍此舉也標誌著美國開始嚐試通過軍事強製手段,阻止中國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和力量增長。
麵對中國島礁擴建等動作,美國國內一片群情激昂,短期內做出實質妥協的可能性不大;而麵對美國在南海的挑釁行動,中國就算再想維護中美關係,也不太可能放任美軍在南海的挑釁,更何況南海還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及其他重大國家利益。
目前來看,中美在軍事上都會有所克製,尚不至於為此爆發大規模衝突或戰爭,但今後一個時期,兩國在南海各類掰手腕的遊戲預計將會頻繁上演。
美軍進入中國南沙12海裏是什麽事件?
雖然美軍此次行動持續時間較短,過程相對克製,但性質卻極為惡劣。曆史上,美軍執行航行自由宣示計劃(FON)的行動很多,卻少有如此高調渲染的。因此,
美艦在中國南沙島礁周圍宣示所謂“航行自由”,首先是個政治事件,是對中國主權及國家尊嚴赤裸裸的挑釁,在中國國內和國際上都產生了惡劣的負麵影響。美軍先是自己指定了一條12海裏的線,然後宣稱要來挑戰,以此否定中國島礁的領海權益,是典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美國指責中國“破壞了南海地區的航行自由”,又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而美軍的行動卻確定無疑違反了一係列的國際法。
美軍進入南沙島礁12海裏是標準的“有害通過”。
為避免爭端升級,中國一直在南海爭端問題上保持克製的姿態,沒有公布南沙群島的領海基點及基線,但領海屬於領土的自然海洋權益,不公布並不意味著沒有。正如中國國防部外辦發言人楊宇軍所講,“美軍放著寬闊的國際航道不走,專門繞道進入中國駐守島礁近岸水域炫耀武力,是對國際法‘航行自由’規則的一種濫用”。
美國老拿著中國軍艦9月通過白令海時進入了阿留申群島12海裏說事,鼓吹自己在南海同樣是“無害通過”。而實際上,根據有關國際法,該群島的塔納加海峽是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中國軍艦適用的是過境通行權而非“無害通過”。
南沙群島12海裏內並非國際航道必經之地,美國軍用船舶及航空器要進入12海裏及上覆空域,按中國法律,應該向中國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中國這種有關“無害通過”的規定符合國際慣例,美軍此前也一直照章執行。而此次強行闖入的目的即是為了否定中國島礁的主權權益,是對中國主權及國家安全赤裸裸的挑釁,與“無害通過”無關,嚴重破壞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在海上航行自由規則方麵,中美間存在分歧不假,國際上通行的模式是通過談判與協商加以解決,而美軍使用武力明顯違反了和平解決國際爭議的一般法律原則和其承擔的國際條約義務,是對《聯合國憲章》等國際製度的粗暴踐踏。使用武力近距離逼近中國有人駐守的島礁,則很難說是出於和平目的,美軍至少還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關於“適當顧及”等國際習慣。
加大介入導致南海主要政治範式變遷
自2014年開始,美國就拉開架勢,直接從幕後走向前台,全方位加強了對南海問題的介入,美國維護霸權或主導地位與中國捍衛主權及主權權益的矛盾空前激化。南海問題的主要矛盾已由南海五國六方的海洋權益之爭,呈現出逐漸演化為中美兩國的權力之爭的趨勢。
無論美國如何冠冕堂皇,其之所以近期加大介入南海,歸根結底是因為不願意接受中國在南海力量的增長,不能容忍中國在南海周邊取得相對力量優勢。
2012年的黃岩島事件和2014年的中建南事件表明菲律賓、越南等激進派在南海與中國的力量對比方麵漸處下風,如無外力介入,中國或將很快取得在南海的相對力量優勢。美國對此深感憂慮,遂自身位置不斷前凸,希望以此遏製中國在南海的上升勢頭。
而中國的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更是被美國人認為動了其奶酪。
美國國內流行的觀點認為,二戰結束以來的東亞地區海上和平主要得益於美軍在此的優勢地位,而中國擴建後的島礁若成功基地化,將很大程度上削弱美軍在南海周邊的力量優勢。美國看不慣中國島礁擴建與國際規則關係不大,主要還是因為美國認為中國此舉有可能動搖其在該地區的權力根基,所以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直言,中國島礁擴建的主要問題是“Too quick, too much”(“太快,太多”)。
美國依然強調其南海政策沒有變化,還是兩句話,一是在爭端問題上不持立場,二是嚴重關切南海的航行自由問題。但實質上,恐怕需要補上第三句話,那就是不希望中國權力在南海的任何增長,而且這句話的重要性當前已經超越了前兩句話。甚至於,為了達到限製中國權力增長的目標,美國不惜改變在爭端問題上的“相對中立”立場,並頻頻挑起南海莫須有的航行自由問題。
美國確實不會關心島礁的歸屬問題,但會特別在意權力的天平向中國傾斜。
部分國際輿論經常炒作中國南海政策變得愈發強勢,事實上,
中國隻不過是更加注重“維穩”與“維權”的平衡,即無論中國多麽希望發展與美關係,開展睦鄰友好外交,都不能以犧牲主權和主權權益為代價。在2013年之前,中國南海政策更多的是對菲律賓、越南等國挑釁的一種被動反應;這之後,中國雖加強了在南海的主動作為,但仍沒有脫離“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框架。中國願意為緩和地區局勢做出一定的姿態,展現一定的誠意,但鑒於中國體量的增長和美國的政策設定,中國與美國在南海的權力較量似已不可避免。
中美南海的政策對抗逐漸波及到越南、菲律賓等其他爭端方。為了標榜自己的立場中立,並非完全針對中國,“拉森”號此次在挑戰渚碧礁的同時,也挑戰了菲律賓、越南控守的部分島礁。而此前為了迫使中國停止島礁擴建工程,接受美國提出的南海“三不”凍結倡議,美國還不厭其煩地做越南的工作,勸說越南停止在所控島礁上的工程建設。
美國的這種“無差別打擊”很可能隨著中美較量的升級而不斷加碼,越南、菲律賓將會經常陷入兩難境地:配合美國固然會限製中國的“合法性”,但同樣會束縛其自身的手腳;而如果不配合美國,又擔心美國的壓力或被美國拋棄。
中美的南海競爭棋局
中國有主場優勢,美國有盟友支持;中國有行動效率,美國有外交技巧;中國有經濟杠杆,美國有國際話語權。短期內,這場博弈較量難分勝負。
在力量對比方麵,中國將日漸具有場上優勢。
在南海及其周邊,中國軍事力量在質量和體係化程度方麵與美軍差距還很大,但在數量方麵已經占有一定的優勢。如果加上中國海警等政府執法船隻,這種數量優勢將更大。這些數量優勢在戰爭中未必會有重要的意義,但考慮到中美在南海的對抗是一種低烈度的非戰爭對抗,以及南沙周邊的近海近岸戰場環境,美國稱霸江湖的諸多海上利器並不能物盡其用,中國有可能憑借數量形成特殊的場上優勢。為應對這種局麵,美軍所能做的無非是繼續加大“亞太再平衡”力度,同時加強武裝盟友及夥伴。前者受製於美軍整體的規模以及其全球布局的分散性,增加部署的空間已經不大;後者會有一定的效果,但美國對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援助和救濟並不足以製衡中國在南海的崛起態勢。
外交鬥爭無底線限製,必然會更加過火。由於美國是區域外國家,沒有地緣政治和曆史包袱,在爭取與國方麵較中國有一定優勢。隨著中國的強大,周邊一些國家對中國有一種天然的擔憂,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一直在利用這一點。此外,美國還會繼續推動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形成統一立場,並拉攏日本、澳大利亞甚至印度等區域外國家以壯聲勢。
中國會繼續推行“雙軌”思路,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增強與周邊國家的利益捆綁,團結大多數,孤立極少數。在多邊場合,中美兩國關於南海的相互指責將成為常態,任何一方都會全力爭取支持者。
法理鬥爭更趨複雜,攻防戰進入關鍵期。美國除支持推動菲律賓南海仲裁鬧劇之外,還頻頻向中國台灣地區當局施加壓力,要求台灣放棄南海斷續線主張。無論菲律賓仲裁案結果如何,美國都會利用其話語權優勢,對結果進行大肆渲染炒作,加大在輿論上孤立中國。
近年來,美國各界要求國會批準《公約》的呼聲日漸高漲,美國正式加入已是大勢所趨,美國一旦加入《公約》,以其應用解釋規則的強大能力,將會給中國帶來更大的法理挑戰。因為《公約》自身相關條款的模糊,以及海峽兩岸長期分裂的原因,中國目前尚無法澄清斷續線主張的具體內涵。
在法理上中國相對被動,不過南海法理問題相當之複雜,仲裁庭難以全麵裁決,而美國更難以專斷,中國的空間尚存。而且,經過三十年餘年的國際實踐與學習,中國已不會再機械遵循國際機製及國際法條款,中國會有一定的創新,這可能有助於澄清斷續線等主張。
要想控製中美間的矛盾,維持南海的持久和平穩定,唯一的途徑是中美兩國都做出相應的妥協和彼此的適應。
美國需要調整政策目標,正視南海力量對比的客觀現實,學會與他國分享權力,對中國做出部分妥協;中國則需要適當改進維權與溝通的方式方法,兼顧美國在南海的正當利益訴求。在這種妥協達成之前,中美在南海會經曆一段長時期的激烈較量,中美總體關係也很可能會因此而不斷出現波折。
(作者係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