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工夫,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在至少 5 個領域甩開矽穀,這是怎麽發生的? ZT

幾年工夫,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在至少 5 個領域甩開矽穀,這是怎麽發生的? 

2015-10-22 崔綺雯 3W互聯網深度精選

內容轉載自公眾號


移動支付、電商、互聯網金融、上門服務、在線視頻……總之,一定不是人工智能。

20 年前,當北京市政府提出將中關村建成“中國矽穀”的口號時,聽起來頗讓人懷疑是不是又一次“超英趕美”。很長一段時間,這裏隻是電腦裝機、維修一條街。

 

而今,中關村電腦城賣刻錄機的劉強東,也確實將京東帶去了納斯達克,上市一年股價還漲了 30%。走進那條有名的“創業大街”,你能看到各種創業公司的招牌、熱衷於對每個路人談理想的咖啡店創業者、蒞臨視察的達官貴人或者他們的仰慕者。

 

如果將視線從那條擁擠的創業大街上移開,你會發現在一些領域,科技在中國的滲透速度已經比曾經是模仿標準的矽穀更快。

 

 

 

 

 

移動支付、電商、互聯網金融、上門服務、在線視頻……中國科技公司在這裏甩開了西海岸的科技巨頭

 

 

在美國,伴隨 iPhone 6 的蘋果 Apple Pay 上線一周年,才隻有 12% 的 iPhone 用戶使用、銷售額也僅僅占了全美零售交易總額的 1%。而 Google 三易其名的 Google 錢包至今也未能讓人形成習慣。

 

但國內,現在不帶現金也不帶銀行卡出門也已經成為了可能,隻要你的手機裏安裝了支付寶錢包或者微信的應用。

 

《好奇心日報》不久前就試驗了不帶手機順利旅行了 12 天,連在武夷山這樣的偏遠旅遊景區,店家也用上了支付寶。而隨著紅包到來的微信支付,甚至連三四線城市打三輪車、在夜市點份小吃也沒問題。

 

今年的第二季度,國內移動支付的規模已經達到 3.4 萬億元,其中有 85% 交易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個對手機硬件沒什麽要求的應用內完成。

 

在移動支付崛起之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去年電商節“雙十一”,阿裏巴巴上萬員工準備了半年,對著成箱的紅牛和馬雲畫像徹夜不眠地更新著銷售數字。

 

“節日”開始後一個多小時,光是淘寶和天貓的交易數額就達到 20 億美元,而這已經是美國最大的電商節所有商家加起來一整天的數字。

 

個人的金融投資也變成了手機上的常用應用。螞蟻金服旗下的貨幣基金餘額寶,今年第二季度的規模已經達到了 6133 億元,而這還是縮水一千億之後的規模。

 

而美國的 Paypal 的類似產品,在 2011 年就倒閉了,最高的規模也隻做到了 10 億美元而已。今天蘋果 App Store 裏排名前兩名的金融類應用分別是 Chase 和花旗這兩大傳統銀行的客戶端。

 

更不用說種類繁多的到家服務——外賣、生鮮、大廚、藥品、美甲師、理發師、司機,甚至手機貼膜的……現在基本上每一個你能想到的到家服務,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創業項目了。盡管美國本土也有類似的創業點子,但基本集中在舊金山,最多加上紐約。而像河狸家、功夫熊這樣公司成立不到 5 年卻同時服務著 7-10 個百萬級人口的城市的到家服務。

 

我們甚至還享受著大量的低價或免費的視頻資源。在美國需要至少 6 個月到 2 年不等才能看到的電影新片,在國內 2 個月後就能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看到了。

 

 

除了《饑餓遊戲》係列,過去兩年美國票房前 50 的電影你在美國最大的付費流媒體服務 Netflix 上都找不到。想看隻有去亞馬遜、蘋果買 15 - 20 美元一部的數字版本(高清與否就是兩個價)。

 

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中國和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差異?

 

 

 

 

 

除了人多密集市場大,勞動力也便宜

 

 

最容易想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口多且稠密,為國內的科技公司提供了龐大市場。在北京,僅僅東城區和西城區 2011 年的人口密度為 2.3 萬人/平方公裏,而美國人口密度第二大的城市舊金山,隻有北京的十分之一還不到,1900 人/平方公裏。

 

不僅人多,價格低廉的勞動力,也讓低價且快速的物流服務也成為了可能——江浙滬包郵已經成為淘寶的標配。在美國,這樣快的速度還是亞馬遜 Prime 會員的專享服務——79 美元一年會員費。

 

而當 Uber 還在紐約曼哈頓地區謹慎測試了一年多的自行車同城快遞,在北上廣早已經成為餐飲和同城快送的標配:那些騎著電動摩托車的“閃送”、“達達”眾包送貨員,讓你一小時之內就能收到同城快件,或者是外賣。

 

 

 

 

 

上一代基礎設施不完善,反而成了機會

 

 

中國的移動支付火熱,就是因為上一代“幹掉現金”的信用卡和相關的征信體係還沒發展起來。

 

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擁有信用卡,平均每人擁有的信用卡數量已經達到了 4.4 張。在相互競爭中,信用卡公司在極力推廣信用卡的使用,而經過這些年,信用卡已經成為一種可以替代傳統現金流通的電子貨幣,還成為了美國人信用的度量衡。

 

但中國信用卡無論是發行還是經營,都是銀行主導,這本來速度就會慢不少。到 2011 年第一季度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 25.53 億張,其中信用卡隻有 2.42 億張,不到 10%。

 

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兩邊的差別。中國除了麥當勞,在幾乎所有地方刷卡都是將卡遞給店員刷、並且店員許多人的卡還有密碼。美國幾乎所有刷卡都是顧客自己完成、並且不用密碼,比任何移動支付的速度都快。

 

最近籌備上市的矽穀移動支付公司 Square 在 2011 年開始推移動支付錢包 Square Wallet。這位 Twitter 聯合創始人創辦的產品有了一切移動支付需要的功能:綁定銀行卡,轉賬,LBS,店鋪信息,店鋪簽到,甚至你還可以在開口點咖啡的時候就知道店員的名字。

 

但美國實體店刷卡支付已經成為習慣,甚至地鐵票的自動販售機都可以刷卡購票、用戶和商家不願意冒險去嚐試新的服務。在 Square Wallet 推出的那幾年,他們和 Google 一起推動人與人之間的手機支付,結果還是失敗了。Square Wallet 最終在 2014 年 5 月關閉。

 

支付寶和微信,一個有電商和信用體係的建立的準備,另外一個則是有強大的熟人關係網絡,代替了銀行和其他商業公司,建立起來一個移動互聯網下的資信體係,這就是“支付寶錢包”和“微信支付”,在 2013 年發布了這兩個功能,現在分別有 2.7 和 2 億用戶——已經追上了中國的信用卡用戶數。

 

類似的基礎不完善還體現在視頻服務。光盤、付費電視台是電影映期結束後在美國繼續獲得收入的渠道。互聯網時代,相比 Netflix,電影公司更願意支持按部收費的視頻。

 

這兩個渠道在中國基本都不存在,存在的隻有盜版市場。在線視頻的話語權從一開始就在互聯網公司手上。

 

在中國,新電影上映之後最多兩個月,視頻網站如優酷、騰訊視頻或者愛奇藝就跟進了,大多數影片是免費的,不過半年,連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都會有這個電影上映了。盡管電影發行方賺錢還指著票房,但他們還得趕緊把影片放到正版的視頻網站渠道上,越快越好,因為盜版資源和速度都太快了,如果電影都在網上傳遍了,電影發行方,甚至是視頻也更加賺不到錢了。

 

而在美國,速度要慢了 4 倍:電影上映後 3-6 個月內,都隻會在電影院看到,盡管通常電影檔期也沒有三個月那麽長。在 6 個月之後,相關的 DVD 和藍光 DVD 才會釋出,視頻網站上才能付費收看到。要像我們的中央六套一樣在免費的公共電視上播放?可能要等到電影上映後的兩年。

 

國內的視頻網站對上新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為了吸引用戶付費,和盜版的網站資源競爭,騰訊視頻還曾經把確定不會在中國上映的好萊塢影片做到和好萊塢同步播放。

 

 

 

 

 

投資環境並不一樣,創業公司依然可以用 PPT 拿到千萬融資

 

 

經過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期,靠 PPT 和域名就想拿到數百萬美元投資在美國已經非常困難。矽穀的創業公司投資,已經清晰地分為天使和 VC 兩個階段。YC 為代表的孵化器、數十萬有創業經曆的天使投資人的主要作用是“篩人”。他們能用幾萬到幾十萬美元不等的價格給初創公司一些啟動的資金,然後這些公司把產品打磨好,發現市場真的有做大的可能了之後,再去尋求百萬美元級別的 VC 機構融資。

 

Ben Thompson 曾經這麽定義美國的投資者:很多時候,媒體不應該把他們看做是一個扔錢的人(moneyman),而是一個中介,連接那些資金提供人發現有潛力的公司,幫助他們以獲得高額回報,當然,投資本身也是高風險就對了。

 

美國最大的創業新聞網站 TechCrunch 上,關於一個初創公司探索商業模式的報道往往伴隨著數十萬甚至隻有數萬美元的融資額。目前在中國(至少 7 月以前),隻靠 PPT 融到幾百甚至幾千萬並不是難以想象的事。即便是所謂“天使”,也更愛“合投”,根據報告統計,2014 年中國天使投資項目中,有超過 70% 的項目是通過合投完成的,最後的效果是,有 28% 以上的合投案件在 1000-2000 萬元以上, 25% 金額在 300-500 萬元。

 

到了項目中後期介入的公司也有天壤之別。矽穀基本是投資機構,而中國則是那三家科技巨頭:騰訊、阿裏巴巴和百度。今年我們看到的多宗公司的合並,包括滴滴和快的、58 同城和趕集網,還有最近的美團和大眾點評,他們都是直接參與者。

 

但你不會看到蘋果、Google、亞馬遜、微軟做這樣的事,盡管它們的錢更充裕。矽穀以及西雅圖的科技巨頭的投資方向一般是兩個,在未來有很高技術壁壘的生意,或者和本職的業務有關係的企業。

 

例如 Google 就投資、後來還收購了生物製藥公司 Calico,其他的錢也花在無人駕駛和人工智能,或者和本職的業務有關係的企業,例如幫助 Google 地圖選擇不堵車的路線的 Waze。

 

 

 

 

 

改造傳統行業 VS 探索新技術

 

 

投資的差異本質上是因為兩地專注的目標不同。通過對比兩地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不難發現,技術驅動基本還隻在美國流行:

 

▲中美創業巨頭對比

 

Uber 起步是一個高效率的調車數學模型、Palantir 則是通過大數據做網絡防詐騙、SpaceX 承接了 NASA 的太空任務……

 

至今,你還能看到像 Slack 一樣靠一個新的想法,哪怕隻是一個讓辦公室溝通更有效的新工具,在一兩年時間竄升百倍估值。

 

而中國這十餘家千百億估值的中國互聯網創業巨頭,除了大疆、曠視科技(Face++)、今日頭條以外,所做的都是用互聯網和手機改造傳統生意效率——更透明地呈現資源、更低成本地賣出商品。

 

當技術不是門檻的時候,改造傳統生意最後的決定因素往往是資金和流量,而這是百度、騰訊、阿裏巴巴的優勢所在,也是為什麽所有生活服務(或者所謂的 O2O)最終都得依靠這幾個公司的投資,而後進駐微信、支付寶獲取用戶。

 

它們的投資今天大部分以改善傳統行業運轉模式為主,例如滴滴、快的,糯米圖、美團、大眾點評、優酷土豆。去年很熱衷投資人工智能的百度,今年也把公司的轉型的目標放到了外賣、線下商家等服務當中去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阿裏巴巴和騰訊的投資企業的一場又一場燒錢大戰——滴滴快的打車,後來是專車燒錢大戰,美團點評的團購燒錢大戰,餓了麽、百度外賣和美團的外賣大戰……

 

大戰到隻有最後兩三個競爭者的時候,它們開始合並、形成壟斷。

 

這幾個 10 年前已經控製了互聯網的中國公司,正在用投資延續自己的壟斷。在技術突破重新成為創業的主要驅動力之前,這樣的壟斷恐怕不會有什麽改變。

 


IMDb 25 周年,它記錄了好萊塢的數據,更改變了好萊塢的口味

 


在嘈雜又心急的音樂圈裏,許巍如何做一個“從前慢”歌手

 


馬雲用優酷土豆補全了阿裏的娛樂版圖,但這離他想要的“快樂”還有距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