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轉來的。“王起明”:你要的好生活絕不在美國!(圖)

“王起明”:你要的好生活絕不在美國!(圖)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被閱讀 27444 次)

美籍華人曹桂林先生和其小說《北京人在紐約》(1991年)《紐約人在北京》(2014年)。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裏是地獄”。上世紀90年代初轟動一時的暢銷書和同名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裏的這句話影響了太多中國人。可以說,對今天拚盡全力想舉家移民的中國人來說,更多看到的仍是“天堂”這半句。但《北京人在紐約》的作者、美籍華人曹桂林先生近兩年卻更願意講述美國不太“nice”(好)的一麵。去年他推出新作《紐約人在北京》,講述主人公王起明(原型為曹桂林)從紐約回中國發展的故事,並原汁原味揭示出中美兩國存在的社會問題。10月9日,年近七旬的曹先生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得很幹脆,他想告訴那些要移民,想追求好製度、好生活的人說,你想要的生活也許在月亮上,在火星上,但絕對不在美國。

  美國的“nice”是壓抑出來的

  環球時報:您說過紐約曾讓您“得意狂妄,也曾內外皆傷”,為什麽?

  曹桂林:很多人不太了解美國,赴美旅遊一次、兩次隻能看到美國好的一麵:空氣好,人有禮貌,生活特“nice”……不像我說的那麽“惡”。我接觸過一些剛去美國的留學生,他們都很興奮,特羨慕美國,但畢竟隻是生活在校園內。等他們留在美國,一結婚有孩子,安家立業後就現實多了。

  我在美國生活30多年,我的認識是,美國沒有什麽富人,全是窮人。我粗略算過,美國人終其一生積累的財富也就是五六十萬美元,65歲退休了,房貸還完了,最終就剩個房子,得把房子賣掉才會有這個數。死後遺產稅又扣掉很多,你說虧不虧?如果你不卷進美國的金融製度內,就不知道為什麽美國人生存那麽艱難,我覺得中國現在要比他們強多了。美國有很多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美國金融無監管、無控製。美國政府是為華爾街服務的,而華爾街那些“混蛋”根本不考慮國家好壞和百姓苦衷,他們就是按合同來。

  美國人有優越感,法治完善,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覺得,不管是新移民還是老移民,隻要卷入美國的齒輪,就可能被碾得粉碎。很多人直到退休後,才發現一無所獲。

  環球時報: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認識?曹桂林:我20多年前寫《北京人在紐約》和前兩年寫《紐約人在北京》都趕上美國經濟不好或金融危機。在美國這麽多年,最大感受是繞不開美國的金融體製。在美國,越能還貸越有信譽。中國人不理解,美國那麽富裕,為什麽還跟中國借錢?在美國這太正常了,從企業到小雜貨店,都是借錢,美聯儲就是幹這活的。在美國,誰能貸到更多的錢誰就是英雄。幹什麽都可以貸款,但別忘了還要還利。這就是美國的傳統。所以,不在美國買房、工作,沒有卷入美國的金融生活,沒被美國的金融齒輪碾幾下,你就感受不到這些苦衷。有些移民不願說自己的苦處,隻說美國的好,無非是顧及臉麵,不願說實話,實際上家裏有還不完的貸。

  在美國,除了房貸、車貸、學貸,還有各種稅。有些老移民,每月想下一兩次館子,真的都要精打細算啊。有的人手裏拿著幾張信用卡,但透支著。我在新書《紐約人在北京》一書中描寫的“成太坤”,人物原型原來就住在北京方莊,為省點錢,兩口子在美國趕便宜點的夜間航班,結果在高速路上出了車禍。我是治喪委員會的,我就想,怎麽那麽不值啊,要是還住在方莊多好啊。成太坤這個人物的死讓我觸動最大,於是決定用兩年時間寫了出來。

  我寫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軌跡,我覺得中國人的生活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美國的“nice”是壓抑出來的。曾有一個白人單親媽媽,為保住工作,請我向她的老板求情,她說“因為一旦失去工作,汽車貸款、房屋貸款就都沒有著落,隻能去乞討”。這個親身經曆讓我感到,美國人有了穩定工作,就跟孫子似的,老實著呢,哪有那麽多怨言。不像中國人,總愛抱怨。回國後我老勸身邊的人,“偷著樂吧”。我在美國開工廠,美國員工反而更好管理。我覺得中國人在自我表現方麵已經比美國要寬鬆。中國的寬鬆,還體現在創業、賺錢等方麵。有早期移民美國的朋友問我,怎麽留在國內的好些人都有了兩三套房子,為什麽能這樣有錢?我說你要趕上國家富,要趕上這個大背景才行。我一個華人朋友比我晚到美國幾年,他就後悔,問我:“怎麽現在我國內的同學到美國來都那麽有錢啊,在美國買棟幾十萬美元的房子連眼都不眨?”

  中國是“火鍋子式的社會”,美國是“吃西餐的社會”

  環球時報:您1991年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墓場”。現在您還是這樣的認識嗎?

  曹桂林:現在還是這樣。老人去了美國就像蹲監獄,語言不通、食物不好吃,不會開車,半年才能等子女休假時一起出去走走。別想著去美國養老,中國沒吃沒喝時,肯定沒美國好,但現在中國的物質生活多好啊。移民去的老年人都待不住。中國老年人多歡實啊,就拿現在引起爭議的老年人廣場舞來說,美國老年人不可能去跳廣場舞,他們有自己的養老中心,但很寂寞,心情不一樣。人是群體生活,還是需要交流。所以我在《紐約人在北京》的結尾中,讓重回中國的主人公王起明跳起了北京街頭的廣場舞。

  談到中美社會對比,我覺得,中國是個“火鍋子式的社會”。不管假哥們,還是真仗義,大家喝著酒,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大家有交流,有舒暢點,能產生靜電反應。中國人就是這樣一個群體。美國是“吃西餐的社會”,一人一盤子,都得挺著身子,輕聲細語,假模假式。美國有好的地方。表麵上,美國社會有規矩,空氣好,沒人闖紅燈,大家開車相互禮讓,看不到吵架的,是很祥和。當然槍殺案另說,我也沒有經曆過。但我總覺得美國這種文明好像和我沒關係,太冰冷,有距離感。

  中國當然有很多問題,但今天咱們不是談這個話題。很多人不適應美國的生活,我覺得還是個文化上的問題,不是體製適應不適應。60多歲的人,大多想回來。有的和我喝著茅台、吃著月餅,就流眼淚。有的人也許嘴裏罵著中國,但找個沒人的地方都會掉眼淚,虧心不虧心啊。薑文寫的書評我讚同,他說這些移民就像放出去的風箏,但風箏還連著線,線還在中國這邊攥著呢,跑不了多遠,跑不了多久,都得回來。薑文說出了問題的靈魂,我很欣賞他。

  環球時報:美國普通老百姓到底怎麽看中國?您又怎麽看中美關係中的一些熱點話題?

  曹桂林: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關心美國那樣關心中國。但提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很多美國人都知道,因為這次國際盛會全球轉播,他們覺得很棒。至於中美關係,像美國的戰略東移、南海的舉措、TPP,看著都很可笑,都是嚇唬人。現在牽製中美關係的東西太多了。美國欺軟怕硬,遇到真正厲害的對手一嚷嚷,美國人就下去了。比如和俄羅斯(爭),克裏米亞不就那樣了嗎?俄羅斯現在空襲敘利亞恐怖分子,美國也隻能嚷嚷。美國人要生活,要活命,就離不開中國,就不能和中國打,美國的航空母艦就是嚇唬人的。我把美國人看透了,嚷嚷行。能打得過他肯定打,像打利比亞,打不過的就交朋友。美國怕打仗,老百姓那麽多債務,要生活啊,這就是美國的軟肋。

  “我是大贏家,哪裏好我在哪裏待著”

  環球時報:在您的書中,有些人移民美國後不是離婚就是分手。為什麽好不容易到美國,感情卻出了問題?

  曹桂林:各種各樣的壓力,我也曾經曆過。除非兩個人性格都好,都安分,隻想著居家過日子,稍微有點想法的,就會出現問題,由於東西方文化衝擊,生活形態、人情關係、物質條件、自由度等都突然發生變化,就容易在感情上發生矛盾。人想求發展,根本上是個性,不是環境。你在中國是個窩囊廢,就想在美國飛黃騰達,這不太現實。還是有大批大批的移民在“混”。相反,“混”得出來的還是過去在國內接受過中國精英教育、拿過各種獎的。

  環球時報:您寫過,“美國富人的生活跟走鋼絲差不多,一個不留神就變得一切皆空”。您怎麽看中國的富人?

  曹桂林:我覺得,回到國內,最反感的就是和一些土豪打交道。他們有了錢,可意見比路邊的攤販意見還多。我沒有聽到賣菜的人有那麽多抱怨。有的土豪賺著共產黨的錢,還罵著共產黨,還有沒有良心?我最討厭這種人——中國現在的有錢人罵得比誰都歡。他們太不知足了。而且很多土豪還是體製內的。我接觸過國內一些既得利益者,他們對現在一些改革和反腐有怨言,其中有的也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我實實在在地勸他們:別那麽不自信,你們追求的社會也許在月亮上,也許在火星上,但不是在美國。我這樣說,可能別人聽著別扭,但我不管,我知道我是大贏家,哪裏好我在哪裏待著。當年美國好,我到美國闖蕩,現在中國環境這麽寬鬆、舒適,我就多回中國來。在海南、東北、北京,哪個季節好我就在哪裏待著。我這一輩子最好的享受就是在中國,美國無法提供給我。▲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