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與中醫是什麽關係?
這一疑問,可說由來已久,是“中醫粉”和“中醫黑”長期捉對廝殺的核心議題,而屠呦呦榮獲諾獎以後,關於這一話題的爭論,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正如複旦大學教授嚴鋒在微博上所感歎的:“看到屠呦呦教授榮獲諾貝爾獎的特大喜訊,非常激動,同時也預感到江湖上一場血雨腥風空前慘烈的超級大撕即將拉開序幕。”
這一問題,其實是不存在疑問的,也沒有爭論的必要,正如《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所說的那樣,“區分中醫理論(ChineseMedicalTheories,CMT)和中藥(ChineseMedicines,CM),而避免使用常見的中醫一詞(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厘清了概念,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諾獎委員會成員漢斯在麵對記者“能不能說這是你們第一次頒獎給中醫”的提問時,也特別強調,“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是把獎項頒給受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受傳統醫學啟發”是非常嚴謹、恰當的表達。張大慶也表示,青蒿素不能說與中藥毫無關係,“還是受到了啟發,獲得了一些靈感的”,但是,它的研發其實遵循的是現代藥理學和化學的方法,經曆了非常嚴格的提純-再試驗-測定化學結構-分析毒性藥效-動物試驗-臨床試驗-提取工藝優化-生產工藝的製藥流程,“這和我們傳統所說的中藥不一樣,療效和毒性都是非常明確的,不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是說中國人吃了能治瘧疾,非洲人吃了就不能治瘧疾”。
成都中醫藥大學的王家葵教授長期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他從兩個方麵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解釋了青蒿素與中藥之間的關係。
首先是植物學方麵。中醫藥典籍記載長期以來都存在著“名實分離”的問題,也就是說,古人所說的青蒿,其實是一個大類,包含了許多植物。如今我們所說的“青蒿”是不含青蒿素的,倒是“臭蒿”或“黃花蒿”才含有青蒿素。這是受日本植物學家犯下的錯誤影響。當初日本學者厘定草本植物的拉丁文名稱時,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的描述,誤將青蒿係於Artemisiaapiaceahance之下,又將黃花蒿定名為ArtemisiaannuaLinn。而ArtemisiaannuaLinn,才是含有青蒿素的藥物。
其次是化學方麵。青蒿素是從黃花蒿中分離得到的一種倍半萜內酯過氧化物,倍半萜內酯的特點是脂溶性較高,這就意味著,傳統中藥加熱煎服的方法,將對青蒿素造成破壞,使其失去治療作用。但是,東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所記載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倒的確有可能提供成功的線索,這裏的關鍵在於,沒有經過加熱煎服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