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自家有絕技,偏向他人學”的狀態,其實表明當前的文明尚未成熟。根據湯因比的理論,文明和個體一樣,也有個生、長、壯、衰、亡的過程,然後新文明又在舊文明的廢墟上重生。而文明成熟的標誌,湯因比認為是有了自己的“宗教”,我將其擴大化為意識形態。當一個文明建立的成熟的意識形態的時候,這個文明就成熟了。反過來,當這個意識形態還沒有成熟或者已經朽爛,那麽文明也就處在未成熟或者朽爛狀態。而未成熟或者朽爛的特點就是,覺得自己這套東西不行,別人的才好。反過來,成熟文明的特點是,對自己這套東西信心滿滿。這裏關鍵的問題是,未成熟會走向成熟,而成熟會走向朽爛,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就構成了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人類曆史。
舉個例子,鴉片戰爭從軍事上打得很爛,但謝晉拍《鴉片戰爭》讀了一通史料後發現,鴉片戰爭清朝的文武官員有戰死的有自裁的,沒有投降的。當然謝晉也可能有遺漏,但是即使有投降肯定少。而到了抗日戰爭,國軍在軍事上比鴉片戰爭的清軍強了不少,但是卻“降官如潮,降將如毛”,副總裁公開作了漢奸,幾十萬部隊成建製當了偽軍。這中間有很多原因,例如抗日戰爭烈度高時間長壓力大。但是有一個原因是不可忽視的,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這個文明處在成熟期,雖然已經衰落了,意識形態是完整的。而意識形態其實是個高級協議,規範人該幹什麽,因此清朝的文武一對照協議,該戰死戰死該自裁自裁,不該投降就死不投降。而到了抗日戰爭,這是舊意識形態禮崩樂壞而新意識形態還沒建立的階段,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該幹什麽了,於是好的堅持抗戰,爛的就降了。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這一段,中國就文明是雖老未朽,所以大家基本不懷疑自己的製度,覺得搞搞洋務運動也就能師夷長技以製夷了。而到甲午以後,那舊文明就迅速朽爛了,大家都覺得不能維持了,於是維新和革命就成為主流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其實是一個新文明在舊文明的廢墟上重生了。新文明具有朝氣蓬勃的特點,所以抗美援朝到改革開放等一係列偉大業績就幹出來了。但是新文明又具有不成熟的問題,這就表現在自信不足,老想著學人家。建國初期是學蘇聯,改開以後是學美國,老想著別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就“文革”那一段,表現出了自信,但是那相當一部分是毛主席拔苗助長,所以他一逝世這種自信就沒有了。
反過來看美國,從北美十三州鬧獨立起,文明就走向成熟了。當然一開始也還是有些不自信,寫《獨立宣言》的時候外麵的群眾就在議論是不是要從歐洲給請一位國王來。但是建國以後,獨立於歐洲,東折騰西折騰也就慢慢強壯自信了,一直到今天。今天的美國,雖然各種毛病都比中國厲害的多,但是很少有人要鬧革命的,最多是個人行為開個飛機撞撞樓,還沒有人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要整個推翻舊世界。
但是,美國這個文明,確實是已經過了頂點了,正在從成熟走向朽爛,我得意於能夠獨立發現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