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分享一下家祖在抗日戰爭中的活動

來源: joshuamama 2015-08-17 08:08: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60 bytes)

妹妹在《南方都市報》上無意中看到一張照片, 說是猛一看照片麵熟, 仔細一看是家祖, 嗬嗬...... 

這篇發表在《南方都市報》上的文章描述了家祖為抗日做出的努力, 讓我們這些後人由衷地為他驕傲 

中央國醫館領導的戰時救護工作

2015年08月14日 08:43    作者:陸金國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位於南京老虎橋的中醫救護醫院總院

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

  南京抗戰,中醫設院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為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在慘烈的戰爭中,戰士傷亡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傷員擠滿離上海不遠的當時首都南京。

  對戰爭的爆發,國民黨元老、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早有預期。中央國醫館作為南京政府時期全國中醫藥界的核心機構,一直致力於領導業界抗爭與發展。1936年,在促請政府公布《中醫條例》,使中醫地位得到法律保障後,焦易堂即訪問各地中醫界,呼籲做好積極為國服務的準備。他在視察廣東中醫院的講話中指出:“須知國際風雲日急,如一旦國家有事,國醫不能於戰爭之下,成立一後方醫院,或戰場救傷隊,將我國醫界份內之救國工作放棄,則不能幫忙國家,必為政府所輕視。”(《廣東中醫藥校刊》1936年)

  1937年下半年,戰事日熾,焦易堂“有鑒於前線炮火猛烈,後方敵機之猖獗,日人之違背國際公法,蔑視人道主人,傷兵載歸,絡繹於道,難民流離,痛哭一路,且戰線綿長,抗日持久,海口早經敵人封鎖,西藥來源斷絕,本疾痛慘怛之心,思所以未雨綢繆之計,為發揚國醫國藥固有之特長,喚起全國動員,宏施救護之願,以增厚抗戰力量,而盡救國責任”(《中醫救護醫院工作報告書》)。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振務委員會委員長朱子橋的支持下,於1937年10月9日起在南京下關中門街兆慶裏內設立了過京難民診療所,聘請醫師、護士,分設門診與住院病床,免費為難民、傷兵救治。診所共分內科、外科與傷科,每日診療達600人之多。

  由於就診者日多,而診療所地方狹小,不能滿足需要,焦易堂與朱子橋決定將診療所擴充為中醫救護醫院。首先訂立《中醫救護醫院章程》,列明“本院由振務委員會、中央國醫館會同設立”,宗旨為“以中醫學科技術治療內外傷病,兼采新式器械方法,辦理救護工作”,經費來自振務委員會、中央國醫館、軍政部款以及社會捐助,並成立中醫救護醫院董事會進行管理。由振會委員會與中央國醫館會同聘請於右任、孫科、居正、孔祥熙、陳立夫等高官名流為董事,推選於右任為董事長,陳立夫、焦易堂為副董事長,朱子橋任醫院院長,饒鳳璜、黎劍虹、張鍾毓為副院長。確定位於南京老虎橋的原江蘇第一模範監獄為院址,迅速增聘醫護人員,設立內外科室,分為東西兩院,每院各有病床500張。設有傷外科病室、外科配藥室、手科手術室和內科配藥室、內科煎藥室等。醫務人員分為預診組、傷外科組、內科組、針灸按摩組、X光組、檢驗組、門診組等。又將原來的兆慶裏診療所作為第一分院,在中山橋建成第二分院。中醫救護醫院主要救助前線傷病員及難民,“舉凡切傷、刺創、擦傷、裂創、搔創、轢創、槍創、彈片創等,經本院傷科醫師治療,獲效既眾且捷”,其它各種“兼發癰疽疔瘡者,為數亦頗多,皆均應用中藥而臻全治”。

  中醫救護醫院成立不足半月,日軍已進逼南京,首都各傷兵醫院紛紛遷出南京。中醫救護醫院則堅守到了最後,在日軍攻陷南京前數日,張鍾毓“率同全體醫師、職員、護士以及傷病官兵,揮淚渡江”。

  醫院遷到武漢,原計劃在漢口建院,然戰事日緊,隻得加聘冉雪峰為中醫救護醫院副院長,委托他領導該團負責武漢的救護工作,總院則繼續西遷至重慶,擇定重慶大梁子磁器街六十二號為院址恢複成立。後來,萬縣和陝西西安也都建成了中醫救護醫院分院。

  注重特色,簡化用藥

  《中醫救護醫院工作報告書》說:“官兵難民之患內外症者,就診於本所,結果良好,輿誦載道……傷兵之中達姆彈各醫院認為必須鋸截者,經本所傷科施以手術,敷置中藥,旋獲治愈者,不一而足;內科如赤白痢疾、瘧疾、泄瀉、腫脹、腳氣、流行性感冒等,自服中藥,無不治愈。”

  具體事例,如一六〇師九五五團一營一連中尉排長鍾椿嶠,中彈受傷,由手背穿出手心,創口周圍繞腐爛潰膿,已成為壞疽,經用中藥治療,傷口得以愈合,避免了截肢。

  救護醫院既注重中醫特色,又結合救護需要簡化用藥,當時“來所之病兵,日在五六百名上下,所患疾病,都係瘧疾、痢疾、風寒咳嗽、水土不服等,病型相同,且軍人生活簡單,營中無大批煮藥器,授以飲片,無法煎服,故由醫務組選定對證良方(如清脾飲、芍藥湯、止嗽散、藿香正氣丸、午時茶等),加工趕製,以應急需”。成立中醫救護醫院後,由南京著名藥鋪張泰和設分號於院內,更好地保證了藥物與製劑。在武漢時見冉雪峰主持的湖北國醫戰地後方服務團製造的40多種成藥,“頗合救護之用,曾經本院及該團治療所救護隊實際施用,成效昭著”,於是委托大量製造,以備應用,後來在萬院成立分院後,“所診病人,士兵占十分之六,於是在漢所製之藥,遂占治療上重要位置。其有自非成藥所能遍治者,仍酌用湯藥焉”(《中醫救護醫院工作報告書》)。

  服務後方,征方集藥

  中央國醫館自從1931年成立,定位是一個學術性的官方機構,可在各地設分館、支館,但不具備中醫行政管理權。遷渝後,其主要架構與職能未變。理事會大部分理事也都隨遷到了重慶,定期召開常務會議,館務正常運作。而且還推動了內陸省位分支館的建設。如1938年11月15日成立重慶市國醫分館;1939年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國醫分館,隨後成都等地先後成立了27個國醫支館;1943年增設安徽省分館等。同時中央國醫館還舉辦傷科訓練班及救護隊,注重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尤其是重視單方驗方、特效藥及有關傷科救護等,以便能夠更好地為抗戰服務。

  地方分館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四川省國醫分館擬定了“征求效驗秘方秘藥辦法”,征集範圍是家傳(師傳)或自行研究所得外科或各種奇怪病症以及沉屙痼疾效驗秘方或秘藥,並有獎勵辦法。1941年夏四川省國醫分館編製“國醫防治時疫宣傳大綱”,針對當時流行的霍亂和兩種時疫,分別擬定中醫方藥,廣為印發宣傳。

  由於戰時困難,人民普遍營養不足,重慶政府1941年曾舉行“營養改進運動”。為響應政府,中央國醫館提出發揚中醫特色注重食療,發函各地分館及醫藥團體說:“在此抗戰時期,前方將士,風餐露宿,後方民眾,流離播遷,加以我國素少衛生設備,以故前後人民之病者,固急待救濟,而其羸弱者,亦亟有加以滋補培養之必要,務期人人健壯,庶可趨事赴功。查我國有效之補劑以及救急良方,載在醫典者固多,而其世傳秘方,未曾公開者,尤複所在多有。茲特廣為征集,即希貴代為搜羅,匯寄本館,經便編輯。”(《致各分館各醫藥團體及各縣長通函》)後來又“博采群書,搜羅黃籍,凡有裨療養之食品而無毒克之忌者,著為《療養食譜》,全書共六冊,每味食品逐一標明其性味、調製、症狀、病理、治療”(《中央國醫館廿八年以後工作概況報告書》)。

  戰時努力,納入體製

  抗戰前,社會一直存在“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議,以接受西式教育為主的國民政府官員,一直拒絕將中醫納入教育和醫療係統,也禁止中央國醫館及各地分支館直接幹預衛生行政事務。中央國醫館身份尷尬,各種救護努力並未被納入戰時衛生係統之中。

  但政局的變化使戰時中醫獲得了納入體製的機會。一方麵,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期間,一向支持中醫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出任了教育部長一職,他大力推動中醫納入教育係統,為中醫製定規程。1939年2月20日,教育部第三屆醫學教育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前陳立夫先致詞,“謂中醫譬如土法采礦,西醫如機器采礦,目前應令中醫力求進步,不應根本不排斥”。會議議案之一即討論中醫界提出的“擬請教育部頒布‘暫行通則’使各省市普設中國醫學校案”。焦易堂發言說:“準許中醫設立學校,係中央代表大會決定之原則,此項課表乃由陳(立夫)部長交會谘詢意見,故本會隻能討論課表是否合理,不能在原則上再加討論。有人主張將此案提付表決,萬一否決,將令陳部長無法應付,故主席如決定表決,本人一定退席。”與會代表雖然西醫為多,但大多噤聲,提案獲會議通過。1939年4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醫專科學校暫行科目表”,這就標誌著教育係統承認了中醫學校的合法性。

  衛生係統方麵,國民政府的“衛生行政大綱”隻要求各地設公立醫院,沒有中醫院。由於戰時需要和中醫的優異表現,首先在軍隊醫療係統中提出了采用中醫的建議。1939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後勤部在衡陽召開兵部業務會議。湖南傷兵管理處提議“請各機關采用中醫中藥治病”一案,大會議決:由中央國醫館在各省適當地點試辦中醫院以資補助。中央國醫館於是擬訂“軍政部第一中醫後方醫院編製草案”,呈請軍政部核準。軍政部審查後建議改為“臨時醫院”,待辦出成績,再定編製。這打下了衛生係統容納中醫的基礎。1940年,中央國醫館有關創辦中醫院的方案及預算,曆經2年後獲衛生署與行政院批複同意,1944年5月在重慶正式成立了首個國立中醫醫院———陪都中醫院,直屬衛生署,衛生署中醫委員會主任陳鬱任院長,高德明任副院長。該院分內、外、婦、兒四科,兒科主任胡光慈,內科兼婦科主任康昭謹(外科未定主任),設有檢驗室和護士室。有職員27人,均由衛生署支薪。醫院僅設門診,抗戰軍人家屬及軍警均可免費就診,赤貧病人也可視情免費。是民國時期唯一納入衛生行政係統進行管理的國立性質中醫醫院。

  同時,一些中醫也被吸納到後方的救傷醫院服務,雲南縝緬公路工地沿線,也有公立的中醫診療所為民工服務1944年,重慶國民政府出台了《中醫師擔任後方征屬及患病官兵醫療服務辦法》,要求各地中醫師公會編組中醫師服務隊,對征屬和官兵實行免費治療。

  中醫藥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如後來中醫界人士回顧指出:“由於幾年戰爭的破壞與對外交通困難或隔斷這一事實,適使一部分西醫藥界人士對中醫藥有更進一步的客觀的認識。也正因為中醫藥在戰爭中重大的貢獻,政府才將中醫藥專科學校列入教育行政係統之內……這是中醫藥界幾年來艱苦奮鬥的成果,也是各界人士對中醫藥界有了新的認識的反映(藥業月刊,1947年第5期》)。

【責任編輯:小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讚秦中傑士! -齊鷗- 給 齊鷗 發送悄悄話 齊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7/2015 postreply 09:37:44

謝謝! -joshuamama- 給 joshuamama 發送悄悄話 joshuamam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7/2015 postreply 14:39:37

向為國為民的好大夫致敬。最愛這段:對戰爭的爆發,國民黨元老、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早有預期。中央國醫館作為南京政府時期全國中醫藥界 -安雅雲- 給 安雅雲 發送悄悄話 安雅雲 的博客首頁 (757 bytes) () 08/17/2015 postreply 09:47:49

謝謝! -joshuamama- 給 joshuamama 發送悄悄話 joshuamama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17/2015 postreply 14:40:57

了不起!不過有無繼承祖業發揚光大呢? -chinomango- 給 chinomango 發送悄悄話 chinomango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6/2019 postreply 22:11: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