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近期的可能發展

來源: 尋找無罪 2015-08-09 02:08:1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208 bytes)
市場近期的可能發展,或轉向
 
 
以下是我在分析星洲財經的某部分國際局勢時的【反向思考】,所得的洞察力,也不知多少比重的正確或者錯誤
 
我總是習慣性的發現,市場信息在星洲財經上不同部分報道,所綜合起來的,相互矛盾的【一個整體】
 
2015年八月二日的星期日,標題為<新興市場資金逃難潮加劇>,就曾經描述了,新興市場因受到中國股市暴跌,美元走強以及商品價格下挫,使資金撤出在3周內高達121億美元,——並且轉入了歐洲和日本的共同基金,以及ETF基金,卻隻有21億美元
 
而八月三日星期一的星洲財經標題為<印歐全球股票基金,7月最耐震>文章中就提到了
 
美國走勢震蕩,以及強勢美元,所衝擊的亞州貨幣走貶,使七月全球股市波動大,在亞洲市場內,以印度股市最抗跌,而受到反彈帶動的歐股基金,以及以消費相關為主的全球股票基金,也成了7月海外投資的亮點!
 
而摩根大通印度基金經理Rukhshad Shroff也表示,在強勢美元環境下,市場擔憂新興國家麵臨資金流出壓力,但是印度的經濟前景比較樂觀,經常帳項目可盼望由赤字轉盈餘,拉抬今年印度盧比兌美元“不貶反升”,漲幅接近3%,顯示了國際利空紛擾下——印度是國際資金避險停泊首選之處
 
星期天報道,從新興市場大舉撤出資金已經轉入了歐洲,日本的共同基金,以及ETF基金
 
可是星期一星洲財經卻指出,印度成為國際資金避險停泊首選之處
 
你們也許不覺得有矛盾,但我發現這是市場信息不對稱
 
因為當7月全球股市大波動中,亞洲市場卻以印度股市最抗跌
 
而且在強勢美元影響下新興市場的資金都是大量流住,且市場對這種資金流住表示擔憂,但報道卻指出印度經濟的經常帳項目可以由赤字轉盈餘,而且這【盈餘】竟是拉台印度盧比兌美元——不貶反升——有所關係的
 
再加上,7月全球股市波動中,歐股反彈所帶動的歐股基金,以及以消費型的錢全球股票基金,都表示——有不錯的表現——
 
從印度股市抗跌,到報導印度經濟前景樂觀
 
從強勢美元衝擊亞洲貨幣走貶,但印度將來可能的經常帳盈餘所拉抬的——兌美元【不貶反升】
 
從新興市場資金撤離的121億美元,到稱印度是國際資金避險停泊首選之處
 
以上明顯,又複雜的國際關係,都其實可簡化做以下一種——關係元素
 
強勢美元 印度股市抗跌 國際資金避險首選
 
看來七月份全球股市大波動,有其——代表性的目的
 
如果配合星期天的星洲財經所報道的,新興市場資金大舉流住,並且轉入了歐洲和日本的共同基金,及ETF基金
 
日本,歐洲,印度
 
還有,關聯到以上各自區域,都有相關的【股票基金】
 
七月份市場波動“所下的一盤棋”,就一目了然——因為都是由美元強勢所【引發】的市場佈局,如同市場效應
 
也許美元強勢,已經開始【計劃】,用以印度股市為軸心的三大區域的股票基金,來爭奪著亞洲領導權
 
我得出這樣的猜想是因為,在八月四日星期二的星洲財經,有篇標題為<中國追查禿鷹,擴至港新>有段描述,給我一個【市場洞察力啟示】
 
它報導——證監會所采取的行動,是試圖阻止中國股市跌勢的最新舉措,中國證監會在香港,以及其他司法轄區沒有監管權,比如新加坡和美國。追蹤中國大中股票的投資產品在這些地區上市交易,並可以合法做空
 
同時也報道中國政府試圖召集散戶重新入市。如果海外投資者押注了股市下跌,將使這個任務變得更加的困難
 
這裏讓我看到——市場上的投資產品可以再比如新加坡,和美國的地區上市交易,也可追蹤中國的大股票和中股票,並可以合法做空。於是雖然中國證監會無法在香港及其他司法轄區進行監管權,但是中國也可召集散戶【入市】監管海外投資產品的——上市交易
 
這就叫做在政治與行政上沒有權力監管,就在股市資金的流動上進行監管
 
同樣,美元強勢對各國市場的幹預,與其說是用政治和行政力量來直接幹預監管,倒不如是說用美元的波動,來影響著各國市場的國內政局呢?
 
市場交易雖然有漏洞,但基本上是保密的,但是資金的流動量卻能夠暴露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情況
 
然而關於新興市場資金流出後轉入歐洲的報道,在我看來也有點【想不通】,甚至矛盾重重。
 
因為同樣是八月二日星期天的星洲財經一篇名為<QE沒效果?歐元區通貨膨脹僅僅0.2%>內容中,有一段描述說
 
歐盟統計局公布,歐元區7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幾乎沒有上漲——同時歐元區失業人口,在6月增加了3.1萬人。這兩項指標都顯示歐洲中行的量化寬鬆購債操作,仍沒有產生振興就業與通膨的效果
 
你們看到矛盾了沒有?
 
歐洲中行的量化寬鬆並沒給歐元區經濟帶來多少效應,但歐洲股市卻是反彈??
 
然而新興市場的資金因中國,美元,以及商品價格的市場風險,而加速撤離,卻竟轉入到未生產就業與通貨膨脹率的歐元區??
 
而且這場【資金撤出】的轉入,其份額也有點——不對稱
 
因為八月二日的報導說——全球新興市場基金資金失血量從這個報導前的“上個星期”的33億美元,擴大至那個時期【本周】的45億美元,且其中的股票基金過去三個星期已有121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
 
但報導又表示截止到7月31日為止的三個星期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失血總量更高達145億美元
 
同一篇報導,卻出現有兩組不同的數據,為什麽呢?你們不覺得,這兩種互相不同的數據,是有點無法計算嗎?
 
又說資金撤出了121億美元,但又稱轍離總量為145億美元
 
而且,轉入歐洲,與日本的【資金流出】卻被兩大市場的基金隻吸金了20億多美元——那麽其他資金撤出轉入了哪裏?
 
也許你們會想到,或者認為我會想到——印度——其實我也有這個衝動想到這樣的結論,可是我的腦神經顯示了一個,我可能忽略的——市場信息
 
那就是關於大馬股市的最近波動
 
八月二日星州財經<情緒謹慎,馬股本周或橫擺>標題中的一個【小題】——內閣突改組,馬股先軟後穩的——敘事中有這樣一組描述
 
歐美市場傳來利空,重挫區域股市,但,馬股開市後“稍微揚升”,卻因為中國股市暴跌,大馬綜合指數全天挫跌11點——這是上周一的馬股
 
到了星期二,由於大馬內閣改組,馬股持續走軟,而全場下跌股也高達726隻,跌破1700點關口
 
星期三,由於市場缺乏新利好催化因素,並國內政治課可能存變速,大馬股市交投【謹慎】
 
後來,報導稱——連續三個交易日【走軟】後,到了星期四,大馬股市走勢平穩
 
而到周五,【消息急轉】,說政治較為穩定,所以使投資者趁低進行購股,使大馬綜合指數全天大起23點
 
整個星期大馬的股市所連接的指標如同【遊擊戰】
 
首先是歐美股市與中國股市的因素使大馬股市下跌
 
後來是轉到市場傳出由於國內政治的因素,使大馬股市持續走軟
 
後來又稱,由於——市場缺乏新利好催化因素——使馬股交投謹慎
 
接下來又指出,由於連續三天交易都走軟,所以馬股【開始平穩】
 
卻最後表示,由於撤換副首相沒有引起政治大亂——所以,投資者開始趁低購股
 
大馬股市,如此連續不同的【影響因素轉換】,讓我直覺,馬股已經不是——市場波動——乃是一種【安排】
 
從大馬股市交投謹慎的星期三信息,我就開始覺得不對勁
 
後來看到馬股走勢平穩,是因連續三天走軟後,有所相關的,那我就意識到——不簡單
 
最後爆出,政治穩定使投資者趁低購股,我就洞察到,這次大馬股市變動,有一種【幕後】的影子
 
因為我到覺得——是投資者趁低吸股才使到大馬政治較為平穩
 
因為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如同中國政府對中國A股那種的救市行動,卻隻看到了。。。。。
 
從大馬股市走軟,到平穩,再到【被趁低吸股】這樣的——三部曲——完全是由——大馬政治在內閣改組,尤其是撤換副首相——這信息作為整個馬股波動的【分水嶺】
 
於是我深深覺得,新興市場的資金撤出,除了明顯轉入歐洲與曰本,還有印度之外,其實也有部分資金,好像【也暗中轉入】了大馬股市之中
 
竟然大馬股市到最後的全天大起23點,是由於投資者的【趁低吸股】與政治穩定之間有所關聯的話
 
那麽我們可以想象,國際資金流動與國內政治穩定之間存在著的某種相互作用
 
就如同美國用美元與美國股市,來撥動著全球市場的【國際關係格局】一樣
 
後來我等到星期三八月五日,去買星洲財經報紙時,大標題中的以下一個段落描述,證實了我的【不安】
 
“大馬經濟研究院MIER指出,若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將打擊市場信息,不排除馬幣兌美元會貶值到4的可能性,但相信現在並不是馬幣與美元重新掛鉤的好時機”
 
這篇報道有意思,因不是說——馬幣兌美元貶值到4,【也不是】馬幣與美元重新掛鉤的理由
 
乃是表示——現在並不是馬幣與美元重新掛鉤的好時機
 
原來大馬政府一直找時機,讓馬幣匯率重新與美元掛鉤。
 
原來大馬政府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盤算著馬幣與美元重新掛鉤的利益
 
那是否意味著美國開始在馬來西亞進行【資金戰略】的部署呢?
 
但可以比較肯定的是有兩點,
 
第一,先是【透露】星期五的馬股有投資者“趁低購股”,後來報道馬幣與美元之間並不適合【現在掛鉤】——這兩件事一定有某種程度,或有某種意義的關聯性
 
第二,當新興市場傳出大量的資金流出,並轉向歐洲與日本時,其實星期五馬股的【投資者趁低購股票】其實也暗示了,新興市場資金撤出之中,也有投資者走向了大馬股票——趁低吸股
 
而以上兩點信息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受到了美元強勢的波動
 
然後不是說——印度是國際資金避險停泊首選之處嗎?
 
那麽有沒有想過,印度與大馬對於美元強勢來說,有這什麽樣的關聯或者共同點呢?
 
前麵談論印度股市抗跌時,不是就提到了——
 
“強勢美元之下,印度經濟前景依然樂觀,財政體質轉強強勁支撐下,經常賬可望由赤字轉盈餘,而拉抬今年印度盧比兌美元是【不貶反升】。。。。。”
 
這與大馬股市的波動有什麽關係?
 
大馬的內閣改組豈不像印度經濟的——財政體製轉強嗎?
 
而大馬尋找時機讓馬幣兌換美元的貶值重新掛鉤,豈不就是如同印度一樣——拉抬今年印度盧比兌美元【不貶反升】嗎?——而這一切都為了讓經常賬由赤字轉盈餘這樣的【經濟戰略】,不是嗎?
 
所以美元強勢就是看重印度與大馬之間的這樣共同點——財政體製以及對美元不貶反升——這是對美國最大的戰略好處
 
而關於星期五大馬股市被投資者【趁低購股】的市場消息,如果對比八月三日星期一,星洲財經的以下段落描述
 
“上周開市,馬股開低,並一直維持低迷走勢直到星期五,投資者趁低吸購馬銀行股份和聯昌集團,因而推高綜指走勢。。。。”
 
另外一方麵說,“上星期的最後一個交易日,綜指大力反彈,結束過去幾天跌勢。然而,馬股的交投量卻未有大改進。。。。”
 
兩條描述表明了——星期天說的周五馬股被投資者趁低進行勾股,都是金融股——但是,即使這樣的【趁低吸購】推高了大馬綜合指數的走勢,但大馬股市的交投量未有改進
 
原來股市指數即使大力反彈,也不代表有相應的股市交投量
 
那麽,投資者為什麽還要“趁低購股”?並且為什麽投資者說趁低吸購的股票都是金融股呢?
 
這樣看來,新興市場資金大舉流出的市場現象,並不像市場所傳言的那樣是因為【逃難】?
 
新興市場資金流出,其實就是國際熱錢對新興資金市場的重新分配,重新部署
 
印度市場是主要的戰略,大馬市場卻被構成了,戰略上的狙擊手——而轉入歐洲與日本的資金可能是【幌子】,但也或許是,讓歐洲,日本成為重新分配市場的【助手】
 
這也符合了八月三日星期一,星州財經的標題<印歐全球股票基金七月最耐震>中的以下描述段落
 
“強勢美元衝擊亞州貨幣貶值。。。。七月份全球股市波動大,觀察海外基金表現,而綬反彈帶動的歐股基金,以及以消費相關為主的全球股票基金也,多有不錯的表現,成為7月份海外投資的亮點”
 
海外基金正轉向歐股基金以及全球股票基金——並且都是因為美元強勢所推動
 
海外基金與美元強勢之間的關係,就這樣暴露出來了
 
但是以上的段落描述,還可以從用數學方式歸納出以下的【方程式】(簡化)
 
A)亞洲貨幣走貶→海外投資
B)美元強勢→海外投資
C)海外投資=海外基金
 
看來不是匯率的變動影響了海外的投資,或者全球市場的投資,乃是海外基金借著美元強勢的收益,來影響亞洲貨幣的走貶與其海外投資的效應——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各國的貨幣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構成了一個一攬子貨幣的【匯率政策】
 
也許你們看到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匯率市場,嚴格來講都就是投資策略上的對衝組合方式罷了
 
至於美元強勢的市場信息意義,我要說的是——並不是美元強勢導致了低油價以及低匯率,乃是說低匯率以及低油價【才是主導著】對美元強勢的“因素效應”
 
說的更淺白——股市也需要由市場與國際資金的“流動”(所謂的交易形式或交易量)來【估值】的,債市與匯市也是由——市場流動(資金)——來定價算值,所謂的【投資組合對衝策略】
 
這就好像,美國與伊朗之間的伊核談判過程,使到市場上的油價呈現
不均衡的【震幅波動】一樣。市場的“估值”在這裏就表現在伊核談判對油價下跌走勢的【加碼】格局
 
也許美國在伊朗的核談判並不是【核心的關鍵】,隻是——戰略上的重要“步驟”——核心利益就是增加中東動蕩的【混亂不明因素】,因美國從來是——靠“軍事輸出”來佈署國際關係的【利益格局】,金融越不明確,對美國“資本輸出”越有利
 
所以如果配合之前說的,國際資金從新興市場大量流出後對歐洲,與日本,與大馬的【轉入】——那美國在伊朗問題上的“介入”,幾乎算得上是——資金與軍事與【談判】對國際關係的“定價權”(重新分配,或重新戰略佈署)
 
其實市場的【估值】不僅僅是經濟層麵的。經濟與風險之間的關係就必然暗示著,經濟與“國際關係”之間的【地緣政治波動】,因國際關係本質上就是——戰略與其談判——有戰略,才有市場;有談判才有市場的【製度】(運作)
 
退一步說,【投資組合策略】豈不就是——市場的【戰略】嗎?
 
這又必須從【指數】說起。看看我從google上所理解到的——市場本質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成立於1968年,是2001至2004連續4年被Thomson Extel Survey評為最重要的歐洲指數供應商。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是指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所編製的一係列股價指數,涵蓋不同的行業、國家以及區域。MSCI指數是在投資界最為廣泛使用的用以代表各國家、地區資本市場表現的參考指數。在考慮指數的組成部分時,MSCI將以流通股市值為依據,納入各行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目前中國共有71家企業成為MSCI中國指數成員。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作為投資基準最為廣泛應用的指數,目前有2000多家國際機構投資者采用MSCI指數作為基準
 
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MSCI)指數雖然沒有像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那樣得到新聞界的廣泛認同,但是它卻是國際投資者使用最多的基準指數之一,在全球大約有3萬億美元是以MSCI指數為基準。MSCI指數涵蓋23個發達國家市場和27個新興市場,對不同國家編製了國家指數、價值指數和成長指數、小市值指數和擴展指數,以及中國指數係列。
 
MSCI收集每個上市公司的股價、發行量、大股東持有量、自由流通量、每月交易量等數據,並將上市公司按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進行分類,在每一個行業以一定的標準選取60%市值的股票作為成份股,選取標準包括規模(市值)、長期短期交易量、交叉持股情況和流通股數量。
 
由於MSCI先劃分行業,再從行業中選擇股票,這樣保證了指數組合中各行業都有相對固定比例的股票,使得指數具有較強的行業代表性。
 
然後用市淨率將所有國家指數劃分為兩個指數,市淨率較小的那一部分稱為價值指數,而市值率較高的那一部分稱為成長指數。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們常聽到,市場及其價格交易是由【供需】關係所決定。
 
但嚴格來說,市場由於是主要指【資本市場】,資金市場可能是資本市場的“秘書”,所以市場的交易其實是按照——資本國際指數——來決定市場的【供需流通】
 
就正如我們去餐館吃喝聊天不一定是【出於需要】,乃是【出於消費】——所以從“心態上”說並不是因您先跟員工“交易”,乃是按——餐館已經【為你製定】的“程序”,與菜單目錄,以及“價格標準”——這種方式由你“作為消費者”來【決定】是否與這家餐館“進行交易”
 
同樣,市場供需關係是由資本市場的【投資指數】這種“菜單目錄”來為不同意向的“投資單位”,或投資銀行或基金或投資經理等等的【博弈】——餐館上的“定位”或“搶位”——來選取【籌碼】或交易量
 
就正如文中指出的,全球大約3萬億美元是以MSCI指數為基準,涵蓋23個發達國家市場和27個新興市場,對不同國家編製了國家指數、價值指數和成長指數、小市值指數和擴展指數,以及中國指數係列。並且收集每個上市公司的股價、發行量、大股東持有量、自由流通量、每月交易量等數據,並將上市公司按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進行分類,在每一個行業以一定的標準選取60%市值的股票作為成份股,選取標準包括規模(市值)、長期短期交易量、交叉持股情況和流通股數量。
 
其中提到的,關於對發達國家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涵蓋】,及其相關國家指數、價值指數,或成長指數等等的【編製】,也包含了——中國指數係列
 
這個國際資本指數也【收集】(即關注)每個上市公司的股價、發行量、每月交易量等,並按全球行業分類標準(GICS)進行分類
 
從發達國家到新興市場,再到不同股市中的“上市公司”,都已經變成了MSCI指數的【菜單】,且還“納入到”全球行業標準GICS之中
 
請問,如果【不同國家與地區】都被資本市場“整匯”到諸如MSCI指數這類的——名目編製——之中,而且還是“放在”全球行業標準分類之中的話。。。。。。資本市場是否還【尊重】所謂的國家主權,市場競爭這類“小孩子宣言”呢?!!因為國家的【市場指數】竟比不上國際資本指數的——全球行業標準分類?
 
國家【被矮化了】,因連上市公司也隻是【行業】中一個“被標準檢驗的”——【一個分類】。
 
如果你覺得太抽象,那就看看以下的例子——2015年3月6曰星期五的星洲財經,一篇《港交所去年淨利升13%》的其中一段描述
 
港交所主席周鬆崗表示,“滬港通於去年11月17日正式開通了,為兩地市場帶來長遠的互惠互利,港交所將繼續與相關政府機關和監管機構,同業夥伴和市場參與者緊密合作,確保滬港通順利運作,並逐步有序擴大互聯互通機製”
 
兩地市場的【互惠互利】,衍生出所謂的——互聯互通機製。並且還要繼續【擴大】。其中“滬港通”隻是個【工具】罷了,至少是【媒介】。其中最重要“鑰匙扣”,僅僅是文中強調的—— 港交所將繼續與相關政府機關和監管機構,同業夥伴和市場參與者緊密合作
 
關係決定市場,明白嗎?
 
於是,互聯互通機製就是對滬港通的【估值】,類似滬港通的“菜單”,而【互惠互利】就是互聯互通機製“菜單”上的——【價格】,類似市場估值中的【定價權】
 
也就是說,若沒有市場估值(互聯互通機製),就不存在【市場交易】,就正如沒有菜單,餐館就會不作生意了哈哈
 
既然市場估值與“市場機製”,所謂的【國際資本指數】這類“市場指數”有所關聯性,那我們就必須重新修正——
 
銀行施行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是為了增加市場的資金流動性,以刺激著通貨膨脹——這樣一種理論,【市場普通說法】,其實是【意識形態的】說法。與事實“無關”
 
既然剛才提到了滬港通這樣的香港市場機製,那就用【中國經濟】來作為揭示真相的例子
 
您們去看FreeTrader在2013年7月
2日寫的《貨幣總量和流動性是不同的概念》的網址 : http://bbs.wenxuecity.com/tzlc/645173.html。 它讓我【完全開竅】關於市場的真實性質
 
中國的中央銀行所施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並不是為了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而是為貸款給國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長壟斷了中國市場的比如石油、能源、水電、糧食、通訊、高速公路收費等等。國有企業拿到這銀行貸款之後,也不會還給銀行,使銀行【資產負債表】出現了許多的壞賬和水賬。而中央銀行與國有企業之間的【串聯】,或說統一性,讓中國的中小企業沒辦法向銀行貸款,隻能靠股市找【融資渠道】。然而中國股市對國有企業的意義,就是把借來的【銀行貸款】一方麵去填補公司財政上的漏洞,另外方麵也把剩餘的貸款,去炒股,炒房
 
也就是說中小企業靠著股市的融資渠道所得到的【籌資】,實際上也就是國有企業的“變相貸款”,也就是國有企業把從銀行的貸款重新進行策略上的組合打包,再【外賣】給中小企業。而中國中央銀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是增加國有企業的貸款效率——也是為增加國有企業的資金儲備後,去追討前期的國有企業的欠款利率。亦即,銀行借出去的錢給國有企業之後,無法收回,隻好讓下一次增加更多的錢使國有企業【有錢】來還錢,所謂杠杆原理——當中國政府每年報導國內的gdp增加後,很少同時報導【國內債務比率】佔比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新興市場的GDP總值的增加嚴格講是建立在外資對我們的【債務累積】基礎
 
其實外國直接投資FDI就是中國經濟的債務比例增加的【元凶】,因為國民生產總值就是,外國人投資在我們中國國內地市場時,我們必須為外資【效率】,我們是個員工,“國際熱錢”是老板——否則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是如何得來的呢,不要以為我們對外投資就顯示了我們國家實力。中國的對外投資就建立在【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基礎(機製)上,因為國際熱錢也通過市場也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
 
其實銀行也必須靠市場【融資】,才能有錢貸款給國有企業的。但外國的資本市場或者說國際熱錢,若對人民幣沒有信心,甚至美元與日元,或者英鎊從來不投資中國市場,銀行要如何靠市場融資呢?中國的經濟是靠出口產品拉動成長的——因為我們總是靠外國直接投資的錢,生產自己的產品,但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外國需要的產品
 
中小企業既無法得銀行的貸款,且生存成本增加,慢慢就靠股市融資。然而所得到的錢,並不是為了增加生產力,或生產效率,乃是填補財政漏洞。既無法靠生產賺錢,就隻好【拿貸款】去炒股炒房——誰叫國有企業已壟斷生活的經濟效率
 
 

所有跟帖: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huntridge- 給 huntridge 發送悄悄話 huntridg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9/2015 postreply 07:50: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