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以前,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沒有現代的“國”的概念產生,幾乎都稱一個有獨立行政的團體和自治疆域為邦地。中國商周以來都是王道思想,王道思想嚴格說就是對天道的篡改和劫持,如果依照西方“君權神授”,那麽中國應該是“君權天授”才對,但是從商周以後,天被王所獨占,天道淪為王道,所以就成了“君權王授”。這也中國曆代高度集權,以暴力殺伐為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而無信仰之天權所授的合法性,隻有武力較量的王權之爭。這種情況,到至今也未能改變。
而國是從中世紀以後才慢慢形成的,很多哲學家都有不同的定義。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統治階級的組織,是經濟上占統治階級地位維護其階級利益,對社會進行統治的機關。馬克思所定義的國,內容涵蓋了領土、人、主觀思想意識的統治。這種觀點在歐洲是受到批判和排斥的。而康德的定義是:國家是許多人依據法律組織起來的聯合體。這基本就是目前歐洲民主社會理論的基礎。
嚴格說,現有“國”概念是在中世紀以後的歐洲興起,,提倡平等和人權,繼而產生的法治社會。國度的主體是人民,圍繞著法治,依靠民眾自願與自覺,靠選舉政府來管理社會,這也就是民主製度的淵源。
而歐洲所謂的“國”並無“家”的含義,中國的國家稱謂,嚴格說還是宗法思想的命名。清末明初的思想家朱執信說:“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成上下位,有君即有臣,有臣即有民。民積民成國,國積國成天下”,這是典型的儒家宗法思想,貴陽賤陰的宗法傳統,乾坤天地也能分為階級的尊卑。在我看,朱執信這個定義還不完整,應該該做:“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成上下位,有君即有臣,有臣即有民,有民即有家。民積民成家,家積家成國,國積國成天下。”這是典型的儒家三綱五常的尊卑思想,如同馬克的階級論。中國的國家概念,符合中國慣常的“家天下”、或“家國天下”,帶有原始落後宗族血緣的特性。而美國、日本,這種命名並不是“國家”的意義、而是“國度”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原始血緣的“家”的關係【參見尹勝《亡國與亡國奴》】。
所以,綜合比較,康德的定義最為妥帖,不但表現了人人平等,也涵蓋了以法製去維護了這個人人平等,從保護人性和人權,這樣的精神體現就成了民主體製的事實。
一個國度,因其曆史、信仰、文化、思想、種族,多重因素自然形成,疆土和社會製度各個曆史時期皆有不同。一個黨僅僅隻是一個國度階段性存在的政治派別,代表了部分人的價值觀。現在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度都是多黨競選製,就中國而言,表麵上也有好幾個黨派。所以,一個黨並絕不能代表國度,僅可能代表某個時期的政府。而政府呢,是管理國度必須存在的,隻有通過公投和公選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政府被人民賦予管理國度的權利,每一屆政府僅是臨時性代表國度和行駛管理國度職能的。國度是長久的,政府雖是必須的、但每一屆政府都是臨時選舉產生的,某個黨派更是暫時組成政府,在民眾選舉下,才能合法取得暫時管理國家的權利。
愛國是一種自由,不是一種責任和道德。如果愛國是一種道德的話,那麽世界上移民改變國籍的,都是道德淪喪者。從移民合法的角度看,愛國並不特定指母國,而是愛自己喜歡的國度。比如我就很愛英國和法國,因為我向往它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以及浪漫。而現實情況呢,隻是我沒有條件移民而已,隻能呆在我說不上愛與不愛的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