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大環境。
就是在1982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蘇聯領導人勃同學(編者注:勃列日涅夫)去世。而這個時候,中國和英國就香港問題開始談判。
為啥先說蘇聯領導人呢?因為那個時候,全球最主要的關係是美蘇關係,相比之下中國是作為美蘇中三角關係裏比較小的那個角,也就是最弱的那一個角。
當時,鄧同學訪問了美國之後,就出兵越南教訓蘇聯的小盟友——這個可以看成是中國交給美國的投名狀。
當時的中美關係,要比中蘇關係好,也比美蘇關係好。如果按照關係的親密程度:1.
如果把這個關係和今天作為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到,俄羅斯其實是和以前中國的地位對調。那麽今天按照關係的親密程度:1.
當時,在勃同學去世之後,中蘇罵戰就基本熄火了,其實鄧同學自己就是罵戰的主要角色。那麽這個時候是有可能出現中蘇關係回暖的跡象。而這種情況是美國不想看到的。
那麽在中英談判中,不能和中國翻臉,顯然符合當時美國和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利益的。這個,也是英國最終必須讓步,讓談判出結果的大前提。
因為和中國翻臉,加上中蘇關係回暖,就會把中國向美國的敵對方推過去,不符合西方利益。
那麽香港的情況,就是香港島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割讓的;九龍,是後麵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割讓的;但是新界這個地方是英國向清朝租借了99年,必須歸還。
那麽如果隻歸還新界,其他的九龍和港島,根本無法自己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的考慮,就是可不可以把主權和治權區別開來。就是我英國把香港的主權回歸給中國,但是仍然讓我掌握治權,來進行治理?
這個時候,不少有錢人就向中央建議,這個治權就是香港每年向中央繳稅,繳納20億美元,來換取。要知道,在80年代的時候,在上海,10元人民幣可以請5個人吃飯,5菜一湯。那個時候,20億美元對大陸來講,是很多很多錢,很多人心都會動的。
當然,今天20億美元對大陸來說,真的是不算啥。但是這個不算啥,是經曆了30年的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否認的是,香港人包括反對派,都是在一國兩製的安排下,對中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貢獻的。所以在大陸的同學,發財了之後,千萬不要成為暴發戶去踩我們的香港同胞以及台灣同胞,要爭取帶著他們向更好的生活走,最好不要落下一個人。
那麽,當時英國的想法,以鐵娘子(編者注: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台階上摔一跤,而破滅了。所以當1997年回歸開始了,你看到西方輿論關於“香港死亡”的報道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