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來源: WSTB 2015-06-08 21:18:2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7716 bytes)

作者:春過雪消


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看曆史,大勢重於細節,數據重於故事。如果研究所謂“康乾盛世”隻糾纏於什麽“九龍奪嫡”、

宮闈陰謀、秘聞野史,卻對小冰河氣候、玉米紅薯的引種擴展、攤丁入畝等一無所知,這不是曆史學者

,而是三流網絡寫手。

  在我看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大勢就是“工業化”,順此大勢就是正確的,除此以外什麽主

義都是假的。因為隻有工業化的中國才不會重陷絕境,不用以血肉長城去抵抗鋼鐵洪流,不用為裹腹口

糧徒勞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曆史迷局中的當事者已經為“工業化重要和困難”付出了慘重代

價之後——國府無視了“重要”,土共輕視了“困難”,我們回顧、研究這段曆史時依然犯同樣的錯誤

就太不應該了。

  但是,在對紅鬆實木家具的價格望洋興歎的今天,確無法想象當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

上好紅鬆板做貨廂,原因僅是因為鋼材缺乏;在擔心果蔬農殘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莊稼被

鋪天蓋地的粘蟲(或蝗蟲或稻苞蟲或……)吃得精光,卻隻能手捉腳踩木板拍,原因僅是因為沒有農藥

。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機食品的今天,也無法想象當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葉

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現在的情況去揣測當年,以事後孔明的心態去指點江山,仿佛工

業化可以神賜天降,似乎龐大但落後的“無法對外競爭”的工業就毫無意義,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發

展”我們睡著也能和平發展。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1——工業化的重要

  不提國防軍事、獨立自主、殖民經濟、抽血貿易這些“高大上”的東西,隻談小民之天——糧食。

  根據《中國曆代糧食平均畝產量考略》(餘也非著http://wenku.baidu.com/link?

url=BsjQ7rckwPWIxvdGzZG8-

XFuGA9txx7l4dsjmVYtUBpOEMG3QIooQI6Y2W6ARC7XZG8CTCFjgy6ny4EAr1bUy6yDrbMcepKgjhRKjiwbYKS),

我國曆代糧食畝產最高是明清時期,北方平均畝產為1.3市石(小麥,折65公斤),南方平均畝產為2.6

市石(水稻,折130公斤)。考慮到北方耕地遠多於南方的情況,數千年以來,全國平均畝產一直遠低於

100公斤。

  而且明清時期的這個“高產”是在全國人口約1億多,耕地總量不超過10億畝,人均耕地尚在5畝甚

至10畝以上,仍有大量山林草地未開墾的情況下取得的。

  為什麽我要提示這一點,因為僅以作物最重要的3種生長元素之1——氮計算,每生產100公斤稻穀約

需吸收純氮2.2公斤,100公斤玉米約需純氮2.5公斤,100公斤小麥約需純氮3.0公斤;折中取2.5公斤,

相當於人或豬糞尿(標準腐熟肥)500~600公斤,或牛糞尿腐熟肥約1000公斤,或綠肥腐熟肥500~1000公

斤(約不施肥的2畝綠肥產量)。而這分別大約是2個成人,或0.2頭豬,或0.2頭牛全年的“產量”(折

為標準腐熟肥)。同時應注意到,雖然在“提供”肥料的能力方麵,豬牛等大牲口遠高於人,但是1頭牛

需20~30畝的草地或耕地(秸杆)提供飼料。所以,在小農經濟下,農戶養殖豬牛等大牲口數量是有限的

;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能擠出來種植綠肥或保留為提供飼料的山林草地麵積也是有限的;所以農業社

會的農戶“獲得”肥料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另:南方的河池所能提供的塘泥也是同樣情況,不再分析

  換而言之,在農業社會,以自耕農最為理想的情況:人均5畝耕地,每戶6人30畝耕地60畝柴草山,

飼養10頭豬2頭牛,而糞尿收集、腐熟、貯存、運輸、使用過程中的遺失、流失、揮發等損失僅以50%計

算(實際僅貯存過程中不加蓋密封就將揮發損失約40%的氮),其“提供”的純氮也僅能維持3200公斤的

糧食產量。即使能精耕細作每年擠出1/3耕地輪休種植一季綠肥,最多也就3700公斤糧食產量。而農田作

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係統,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應該平衡,否則係統就要退化、崩潰,表現為土壤退化

板結,地力下降,減產甚至絕收。

  所以在化肥問世之前,無論有多好的水利、良種、良法,木桶效應就決定了農業不會有高產。也就

是說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盛世”,在保留必要的柴草山(約24億畝)後受限於“合理耕地”的總

量(約12億畝),全國糧食總產極限為:1.2億噸,合理供養人口為:3億人。

  而在“盛世”之後,必將因人口指數性增長導致人均耕地急劇減少,進而導致大牲口減少使土壤肥

力得不到必要補充而下降,再進而導致畝產下降;人口增加畝產下降又必將導致耕地不能輪休反而必須

連作、間套作,甚至出現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行為,竭澤而漁的後果是短期內糧食總產甚至單產都能

有所提高,但必將進一步加劇土壤肥力下降的速度……這種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在工業革命以前是個

無解的局。人口在指數性增長,人均耕地卻日削益瘠,最後一旦“四海無閑田”,就必定“農夫猶餓死

”,饑荒、瘟疫和戰亂成為必然和殘酷的“解決方案”。

  近代又如何?

  雖然有所謂的“黃金十年”,但重工業的凋零讓工業化的光明依然與中國農村農業無關。

  《民國年間山東平原區的耕作製度變遷http://www.xzbu.com/4/view-2289714.htm》一文在談耕作

製度變遷的同時也談到了30年代(民國工農業生產最高時期)北方農業水平最高,戰亂最小的山東的單

產水平。“民國《館陶縣誌》載:包穀,上等地畝產130斤”最肥沃的土地也隻能畝產玉米65公斤。《膠

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載“邑中地土膏腴”“山東省最富裕的縣之一”的桓台縣小麥“水澆地每畝收量

,至少一百六七十斤,有收至四百斤者……非水澆地每畝收量百餘斤”,平均單產約80公斤。

  《河北省麵粉產業發展概況

http://www.bjlsj.gov.cn/zcfg_zcwj/hprajw8fnhtvf5nfqsokva8800353172203002.shtml》載:“1949

年,全省小麥產量90.1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19.3%,平均畝產隻有37公斤。”

  向稱“湖廣熟天下足”的湖南,《第一章 糧食作物-嶽陽市情網

http://www.yysqw.gov.cn/Html/9/0/6/2/1/0069462.html》載:“民國25年,稻穀豐產,共產稻穀60多

萬噸,除平江隻能自給外,其餘各縣均有稻穀輸出(華容15250噸,嶽陽13910噸,臨湘275噸),尤以湘

陰為多(3.5萬噸),湘陰縣年輸出量在全國居第三位,華容縣居第八位。民國時期,華容縣注滋口,湘

陰縣南大膳、白馬寺、鐵角嘴,嶽陽縣城陵磯、新牆、黃沙街、筻口等地是稻穀的主要集散地。1949年

,水稻播種麵積296.27萬畝,總產稻穀546460噸,畝產僅184公斤。”

  魚米之鄉的蘇州地區,1948年《澱湖區主要農作物產量調查》記載:“石浦鄉種植水稻16740畝,單

產111.35公斤,小麥2530畝,單產37公斤,大麥1060畝,單產30公斤,油菜10790畝,單產37公斤,蠶

豆560畝,單產38.1公斤。”

  《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引用國民政府農林部統計手冊數據,列明民國糧食畝產1936年最高,稻355

斤,麥151斤,玉米194斤。

  民國時期全國糧食平均單產最高時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49年為70公斤。

  農業發展的4個基礎:基本完善的重工業體係、完善的農科技術研究推廣體係、完善的農田水利體係

、集約化和適度規模化經營,最終都隻能依靠工業化來實現。中、印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別人

的工業化成果來解決糧食問題、農業和農村問題。

  當中國人口增長到了10億,連絕大部分柴草山都已開墾為耕地後人均耕地也不足2畝,作物秸杆既不

能還田也不能做飼料而隻能成為做飯的柴火的時候,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中國已經走到了萬劫不複的

絕境。

  這不是危言聳聽,光、熱、水、土資源均好於中國的印度,在進口1000多萬噸化肥後2011年平均單

產100公斤(來源:http://news.163.com/11/0720/13/79DK8HOK00014JB6.html)。如果中國現在隻有這個

單產水平,糧食總產將不到2億噸,人均口糧隻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最公平

最理想的糧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無私的外國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饑荒的發生!

  如果沒有工業化因素,誰能為我解釋,數千年“包產到戶”糧食平均單產也不曾高於100公斤,1984

年怎麽就上了240公斤?是菩薩供的高還是風神龍王入了黨?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2——重工業之重

  1、什麽是“工業化”?

  首先“工業化”不是農業社會的手工作坊,也不是買一些機器開工就是工業化,而是有充分的計劃

組織和係統管理,並達到一定的規模,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係統生產,形成社會化“有組織的機

器體係”才是“工業化”。

  “工業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包括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包括對

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破壞和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建立。它以工業發展為基礎卻又不僅局限於工業

發展,所以工業化提升的是整個經濟基礎(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和社會。

  例如: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1949年為1:2,1978年變為3:1,現在為5

:1。在稅收比例上,農業直接稅占比1950年為39%,1979年變為5.5%,現在幾乎為0%。在就業人口上,

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城市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12.0%(2486萬人);1980年

24.8%(10525萬人),較1952年增長323.4%;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229.6%達到34687萬人。以三次產業

劃分就業人口,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1952年7.4%(1531萬人);1980年18.2%(7707萬

人),較1952年增長403.3%;2010年較1980年再增長183.4%達到21842.10萬人(這已是有史以來世界最

大規模的工業人口)。

  這就是工業化。

  百度百科:“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

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

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

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

  2、對於一個獨立的大國而言,工業化核心——重工業體係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可惜

在1949年以前,中國自己的民族工業在此方麵基本是一片空白。最大的出口居然是豬鬃、桐棬油和鎢礦

石,僅有的規模工業是機製麵粉、火柴和棉紡業……至於什麽“官府號巨輪”之類的神話最好不要提,

這種美國提供圖紙、材料、器具、工程師,中國提供船台和苦力的“製造”是真正的製造?更關鍵的是

在此之後,真正的工業化應該有兩個特征,1、量的噴湧而出,2、質的持續進步。不同於“躍進號”之

後有“東風號”“長風號”及眾多的“風”字號萬噸級散貨輪、有“遠望2號”、有“向陽紅10號”……

“官府號巨輪”卻是“下麵就沒了”,這樣的“製造”能證明什麽?證明中國1920年之後就不需要巨輪

了?就不屑於學造巨輪了?

  3、1949年中國產鋼15.8萬噸(人均300克),連全國每戶一把鋤頭也滿足不了;產化肥0.6萬噸,全

國每畝耕地隻有4克,比一盤菜的味精用量還少;這樣的工業基礎加上水利工程失修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全

國平均單產僅70kg。

  到1980年,僅以抗旱排澇所用的農用抽水機為例,全國已擁有258.3萬台農用排灌電動機289.9萬台

農用排灌柴油機,合計520多萬台(國家數據http://data.stats.gov.cn/index)。如果全部進口,給個

良心價大中小均價100美元,至少需5億多美元。

  5億多美元!

  我用這筆錢的1%來建廠自己造不更好?這東西到70年代連社隊企業都在生產,既解決剩餘勞力問題

,又工農業全麵發展。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否則原材料哪來?技術工人哪來?運輸物流怎

麽辦?別的不說,520多萬台抽水機,至少需矽鋼等各種合金材料共50多萬噸,單以重量就已超過民國“

黃金十年”產鋼量10年總和或1949年產鋼量的3倍!如果依靠進口以粗鋼計價也是約2億美元。

  4、推而廣之,化肥等農資同樣如此。1949年中國化肥人均產量僅為“幾乎夷為平地”的日本的

1/700。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廠引進合成氨工藝以前,國產氮肥確實質量差成本高,但也一步步的積

累擴張達到了年產上千萬噸。關鍵是如果沒有前期的技術積累和特種鋼工藝的突破,“四三方案”不能

自建配套設備的話,至少要多花50億美元,也更談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藝的仿製、擴散成功,氮肥和

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的大好形勢了。

  《尿素合成塔製造工藝》(來源:http://www.docin.com/p-383296716.html)第二頁就談到“我國

從一九六五年開始製造尿素合成塔,起初為雙套筒的結構,一九六八年開始製造Φ800mm內襯Cr-Mn-Ni(

A4)雙相不鏽鋼小型尿素合成塔,生產能力為80噸/天。一九七0後全國建有33個這樣的尿素廠,全部由

國內自行設計和製造。一九七五年以後,從國外開始引進13套年產48~52萬噸的大型尿素生產裝置,尿素

合成塔的內徑為Φ2100mm~Φ2800mm不等,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我國也開始自行設計和製造大型尿素合成

塔,並對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進行改造……”

  此外,化肥生產還需消耗2~5倍於產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氣、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

基礎化工原料,而農藥生產工藝更為複雜,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礎原料多達數百種,消

耗量甚至可達產出量的10倍以上。

  中國1949年化肥產量0.6萬噸(折純)、農藥產量為零、糧食總產1.1億噸,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

1269.40萬噸(折純)、農藥產量53.7萬噸(原藥)、糧食總產3.2億噸,再30年後上升到化肥產量

5704.24萬噸(折純)、農藥產量230萬噸(原藥)、糧食總產5.7億噸。請各位自行估算一下這幾個數據

背後所代表的3個時間段的工業能力。

  依靠一步步的技術積累,一步步的規模擴張,1980年中國鋼產量終於從連每戶一把鋤頭也保障不了

的15.8萬噸增長到了3712萬噸,並以此為基礎,化肥、農藥產量數年內先後超過蘇、日,成為僅次於美

國的世界第二,而現在已經占世界總產近50%。

  數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從不曾有100公斤以上的平均畝產,僅憑“包產到戶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把糧食

平均畝產從1949年的70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350公斤以上。這實際是得益於在建國初就勒緊褲帶流著血汗

搞工業化,得益於因工業化而來被使用的7億噸鋼6000萬噸化肥(折純)200萬噸農藥(原藥)1250萬噸

的良種,400多萬噸農膜。

  民以食為天,重工業之重,莫過於此。

  5、再推而廣之,輕工業同樣如此。都說戰後的日本“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量供應”(《日本經濟

白皮書》:“配給的實績,比如火柴1人1天隻有4支,肥皂1人1年1個”),可是中國1949年人均僅有日

本人均硫酸產量的1/280、人均燒堿產量的1/70、人均鋼產量的1/140、人均化肥產量的1/700……決定了

中國如果不大力發展重工業,將不僅沒有國防工業,而且也沒有真正自己的輕工業,將繼續使用“洋火

”、“洋胰子”、“洋釘”……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量的硫酸、燒堿、鋼鐵等原料來實現

工業化。無論是抽水機、化肥、農藥、自行車及各種工業品和工業原料……

  稍有眼光的人都應知道,即使不談什麽戰略、安全等,僅從長遠經濟效益出發,中國巨大的消費規

模就決定了隻要沒有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阻礙,經濟模式絕對隻能是“租不如買、買不如造”

  輕工業必須以重工業為基礎,所以“租不如買、買不如造”就必須大力發展重工業,但在僅有15.8

萬噸鋼、4萬噸硫酸的當年也就隻能勒緊褲帶。因為,而寶貴的外匯隻能用於關鍵技術設備原料的進口,

所以要造化肥就隻能“肥皂火柴限量供應”,因為化工原料有限;要造煉鋼爐、汽車、尿素合成塔、反

應塔就隻能限製“低技術高利潤的自行車”等生產,因為鋼鐵有限;要建設鋼廠、農膜廠、電站、橋梁

就隻能控製日化工廠的建設,因為電力、水泥、乙烯、機械有限;……在重工業基礎未初步建成前不可

能放手發展輕工業,甚至隻能壓製輕工業,盡量讓重工業的產品(如鋼、化工原料等)專用於重工業的

自我壯大。

  如果把工業體係看作一棵果樹,重工業可視為果樹長大長高的“營養生長”,而輕工業就是開花結

果的“生殖生長”。國民要從果樹獲益,隻能收獲“生殖生長”而來的果實,但是在幼樹初植時,忍一

時饑渴,讓幼樹“營養生長”更快更好肯定是明智之舉。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3——工業化的困難

  大國工業化的核心是重工業,而重工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要等民間自發地發展重工業,即

使是在沒有外來幹預破壞的情況下也將是極漫長的過程。如英國,1733年工業革命以紡織工業開始,到

因紡織工業的擴張、紡織機械的改進和對運輸的需求開始驅動重工業大發展卻要半個多世紀以後了,直

到進入19世紀後英國的鋼鐵產量才出現迅猛增長。如果後發工業國家都象英國這樣等待重工業“自然而

然”地發展起來,隻能是等到花兒都謝了,大家永遠隻能跟在英國人的屁股後麵吃灰。

  所以,在中國、日本、韓國、德國、蘇聯這樣的後發工業化國家,初期都無一例外地以國家為主導

“超前發展”重工業,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

  如德國的克虎伯,其生產、發展一直在德皇威廉二世視野中,甚至其家族繼承也要親自安排。

  再如明治政府實行殖產興業政策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杆,用國庫

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將軍工、鑄幣、通訊、鐵道、印刷等

特殊部門以外的兵庫造船所、長崎造船所和日本郵船會社,全是國家投資建成後以幾乎白送的價格“賣

”給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權財閥,,大力扶植財閥的成長。現代日本產業支柱的三菱重工和川

崎重工,日本對其的稱呼是“政商”,它們的起源就是官營的再以優惠政策扶持,甚至直接以國家力量

協助其從中國、朝鮮和國內掠奪而成長壯大。例如八幡製鐵所《寄生於中國的日本八幡製鐵所-財經-鳳

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10705/4228193.shtml

  工業化主要的困難有:

  1、資金問題。

  重工業投資巨大,僅一個鋼鐵廠就動輒數百萬美元,還要配套鐵礦、煤礦、電廠、鐵路、港口……

  例如,漢陽鐵廠用白銀500萬兩(時約折300萬美元),是當年清政府年收入(約0.77億兩)的6.5%

。日本設計指標年產6萬噸鋼的八幡製鐵所,耗用1920萬日元(折合白銀1280萬兩或860萬美元,甲午賠

款),占當時日本政府正常年收入的24%。通常建設每萬噸鋼產能需100~300萬美元(1910年美元),根據

“美元時間”網站(http://dollartimes.com)折合1980年的800~2400萬美元。又如70年代台灣高雄鋼

廠兩期總投資879億新台幣(24.42億美元)建成325萬噸鋼產能,在外匯充裕全部海運進口澳洲優質鐵煤

礦不需配套礦山、選礦、鐵路等基建投資的情況下,每萬噸鋼產能投資751萬美元。

  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絕大多數礦山為30%以下的貧礦(美、澳、印多為60%以上的富礦),且共生

複合礦石多、礦體複雜,不利於開采和冶煉,不鄰海交通不便,冶煉工藝複雜等原由,單位投資遠高於

正常。如攀鋼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鐵路和釩鈦磁鐵礦冶煉工藝研製成功為前提。前30年結束時,我國1980

年3712萬噸的鋼產能(含配套礦山、煉焦、鐵路、電廠、港口等)至少須投資100億美元(1910年美元)

,或800億美元(1980年美元),僅此一項就占前30年GDP總和(以當年匯率折算為2.80萬億美元)2.9%,

占前30年財政總收入(以當年匯率折算為0.78萬億美元)10.3%。(賬麵用款肯定低於此數,這從側麵也

證明了當年的GDP因統計、計算方式、“調撥”“冬修”“民辦”等無償低償勞動和各種原因存在被低估

的現象)。

  《中國現代鋼鐵工業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_cGj4r1Qmh7g_b_6x2ONdxMtwqj8Nwyr2nEtkODR2UIEOx0pyw7L6iYUcSeaUw2aw55N_Mfa7ViFBqOa24tm5a

》提到“1950~1983年國家給鋼鐵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約占全國總投資的8%弱”。又如,1953年建設的

太原重型機器廠投資6075萬元(24.2噸黃金或近0.3億美元,折合1980年的1億美元)。而台灣僅“十大

建設”就耗資2580億新台幣,折合71.7億美元,占1971年~1977年的GDP總額近7%!

  重工業的建設資金之龐大,以傾國之力尚有不足,確實不是誰都投資或能下決心投資的。

  而且,即使漢陽鐵廠能以最理想的情況:順利投產並年產1萬噸鋼,能以進口鋼鐵的售價出售(時價

每噸30餘兩白銀約折20多美元),以23兩白銀的成本計,也需60多年才能收回投資(當然,實際上在一

戰開始後鋼價迅即高漲至每噸100美元以上)。

  如此巨大的投資和漫長的資金回籠時間,極易受時政影響的特點,都決定了普通私人資本在毫無政

治背景和經濟、技術基礎的情況下不可能進入重工業。

  即使以國家而言,以中國之大,人口之眾,工業化所需的天文數字般的資金,在時間緊迫,卻既不

能靠外援,也無法殖民掠奪,工商自行擴大再生產能力極弱小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同樣是巨大的難題。

  2、技術問題。

  剛從農業國起步時,技術問題隻能通過海量的投入來解決,引進-消化-積累-研發-創新,循序漸進

、時間漫長而且絕無捷徑。這就必須由國家來解決兩個問題:扶持和保護。

  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必定是技術落後、價高質劣,讓蹣跚起步的幼稚產業不經積累和成長就貿然“麵

對外部競爭”完全是天真無邪的想法。即使90年代以前的韓國也是高度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獨裁、外

援、血汗-韓國經濟奇跡的前世今生-鳳凰財經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08/12291348_0.shtml》。

  舊中國唯一能在重壓之下成長的重工業企業——永利铔廠,其基礎是技術(侯氏製堿法等)領先世

界,但是,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初創的重工業能有幾個領域有這種領先世界的技術?

  事實上即使到了1949年,依然是“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

包括了那些隻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隻能列為半文盲的人”(《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

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頁,表3及下方文字)。全國5.4億人中,大學生

不過14萬人(其中文科生約占80%),各種技術人員不足5萬人(含見習生)占人口比例不到萬分之一,

工業(含土木工程)科研機構不過區區32個(歸並後共21個),甚至遠不及當時美國一個“托拉斯”雇

傭技術人員的數量。

  所以,在這樣一個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中國的漢陽鐵廠、日本的釜石田中製鐵所和八幡製鐵所初建

時都屢屢失敗,經數年至十多年的改造方能勉強產鋼,但依然價高質劣。

  20世紀初在進口鋼鐵每噸售價30餘兩白銀的情況下,漢陽鐵廠的鋼鐵因質量太差,以低於成本的每

噸23兩白銀出售都無人問津,生產陷入困境,到“黃金十年”甚至已不能產鋼,淪為日本八幡製鐵所的

廉價原料基地。而日本,釜石田中製鐵所最初生產的釜石鐵同樣被評為“品質惡劣,價格又高”100磅重

的價格2元30錢,而進口鐵隻有1元左右。以至於大阪炮兵工廠用於海岸炮的炮彈鑄造材料時,不得不加

一道精煉工序,稱為“釜石再製鐵”。即使這樣日本政府依然堅持采購,直到八幡製鐵所建成後並入國

營的日本製鐵。

  後發國家工業化初期的產品如果沒有國家違反“市場規律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循私”采購和庇護

,重工業的發展必定舉步維艱。

  事實上,正因為北洋及國府的不聞不問,漢陽鐵廠很快就深陷衰敗虧損之中;最終在“兵荒馬亂”

的一戰和“黃金十年”(鋼價漲至每噸100美元以上)這本應是鋼鐵業利潤最豐厚的時期,被日本以國家

力量巧取豪奪,淪為八幡製鐵所的廉價原料產地;這充分證明了國家扶持和保護對重工業的重要性。

1921年,中國產鋼7.7萬噸,為北洋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86.5萬噸。1934年,中國產鋼5萬噸,為

國府主政時期最高年產量,當年日本384.4萬噸。

  3、對原有的農業社會基礎進行徹底大改造,使其能為工業化提供市場和具一定文化的勞動力更是大

難題。

  現代工業是一個龐大完整的體係,較農業社會其產業關聯鏈的長度和緊密度完全是天壤之別,其社

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特性要求必須對原有的農業社會基礎進行徹底大改造。

  明朝民營冶鐵廠年產百噸“大廠”已是經營擴張數十年的成果,而現代鋼鐵廠一爐就有此數。一年

生產數十萬噸鋼鐵打鋤頭、菜刀肯定是用不完,小農經濟的田野上突兀出現的孤單工廠結局隻能是倒閉

。所以要等重工業“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所需的時間是極為漫長的,根本不可能實現日本20世紀初和

中共執政後20多年內鋼產量200、300倍的增長。所以必須由強勢政權大力“殖產興業”,破壞封閉保守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有計劃有步驟地把整個國家納入工業體係之中,規劃好、建設好輕重工業的上遊

和下遊的比例和配套關係,把新增加的產能用於新的鋼廠、鐵路、汽車廠、船廠、及農業的發展……

  對原有農業社會基礎進行改造和工業化進程,是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的關係。如果對原有的農業社

會基礎的大改造不成功——也就是說,如果依然是封閉保守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工業原料基地沒有建

設,農資相關技術沒有推廣,農村的市場沒有建立,農村基礎教育沒有普及不能提供具一定文化的大量

勞動力——工業化就不可能推進。


歸根結底,資金、技術、市場、具一定文化的勞動力,這是中國要盡快工業化所必須提供的4個要素,而

民間工業力量的柔弱幼稚、工業化的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特性,和時間緊迫性決定了我們和其它後發

工業化國家一樣,隻能依靠國家來代替“民間自發”解決其無法逾越的困難。

  毫無疑問,以國家為主導“超前發展”人為加快工業化進程,肯定有種種“並發症”。各國最為普

遍的是一定時期內重工業比例過高,盤剝過度,誘發大躍進、米騷動、大罷工等等,及重工財閥在經濟

危機中為了市場和利潤綁架國家“軍國化”,蘇聯也因未及時配套發展輕工業而崩潰。

  但是,“超前發展”並不是“拔苗助長”,當其造成“超前”的欠缺因素(如生產力和科技素質)

可以在新機製下較在舊機製下更好更快地成長,“超前發展”就是可取的,正如明治維新。而“並發症

”也並非不治之症,完全可以通過及時追加配套輕工業、調整積累/消費比例來根治,果樹長大長高到一

定程度就應該開花結果了。

  更何況,沒有誰的工業化進程可以在康莊大道上唱著歌開始,都隻能以無數血淚和挫折在黑暗和荊

棘中摸索前進,英法美德俄日……概無例外,區別僅是能否讓殖民地“幫著”流血。

  最關鍵的是,曆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餘地。受限於自然環境,當年的中國竭盡

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製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在前30年中,中

國隻有兩條道路:

  一種是“無為而治”什麽也不幹就不會犯錯誤;“與民爭利、盤剝農奴”肯定是招人罵的事,在耕

地潛力未盡前不“瞎折騰”肯定大家都可以寬舒幾年,有了餘錢時再辦廠修堤賑下災,然後輕鬆寫意地

沉醉在小農經濟的田園牧歌中,然後人均耕地越來越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種是最大限度壓縮消費和最大程度地盤剝農業,把資金集中起來,冒著犯錯誤背罵名的危險,

勒緊褲帶,流著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畝(1974年)以前盡快工業化,至少要有最基礎的重工業體係。

  後麵這條道路在提高了工業化速度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工業化的難度,對執政團隊從核心到中層

到基層的凝聚能力、策劃能力、掌控能力、號召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應變能力等,乃至國民素

質都有極高的要求,稍有偏差不慎即是大錯(如大躍進),這也是二戰之後新成功的工業化國家廖廖無

幾的原因。

  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之後記——我們沒有時間和選擇餘

  1、我在第一個章節就論證了在農業社會小農經濟,沒有工業化因素“全國糧食平均畝產最高時也不

曾高於100公斤”,而人均口糧200公斤就是饑荒的邊緣。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3畝,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以下,在前30年結束時,人均耕地已僅有1.86

畝。

  當年的中國竭盡全力地開荒,圍湖造田,圍海造田,毀林造田……依然無法遏製人均耕地的急劇下

降。如果不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1980年就必將麵對“人均耕地1.86畝×100公斤/畝”

這個殘酷的算式,先不說能否買到糧食,沒有工業化的中國能有外匯購糧嗎?屆時,中國將連“黑非洲

”也不如:沒有工業化平均畝產50公斤的黑非洲,雖然進口或受援6千萬噸糧食後人均口糧也隻有210公

斤,雖然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2年報告稱:饑餓人口占該地區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有約一半兒童

營養不良,每年數百萬人死於食物短缺和與之相關的疾病。但是,他們還有2、30億畝宜耕荒地可以開墾

  工業化對中國而言,不是劃算不劃算的問題,而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係是農藥化肥良種農膜的生產基礎,是農業獲得高產的前提,所以中國必須

在人均耕地滑下深淵前達成這一目標。

  2、“超英趕美”並非攀比,而是危機的緊迫使然。

  中國工業化時間緊迫,人口卻差不多是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業總規模超

過英、法之後,依然是“總量巨大”、“增速輝煌”與“人均不足”並存。

  就以工業的骨骼——鋼來說,在人均僅300克鋼連每戶打把鋤頭也不夠的基礎上,“以鋼為綱”鋼產

量前30年間增長235倍,1980年產鋼3712萬噸,接近德國(4384萬噸),超過了法(2318萬噸)英(1128

萬噸);增速遠高於日、德、美等國的曆史上和平時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驕人的高速增長30年後,中國人均用鋼量仍隻有38公斤,僅有發達國家人均用鋼量的

1/10!所以“解放”車還得用紅鬆板做車廂,有的地方還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僅全國糧田以最低標準10公斤/畝就需1500萬噸化肥

(折純)),要保障化肥、農藥、農機、醫藥、紡織工業的原料、工廠建設和交通運輸,10億人口按日

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至少還要有50萬噸乙烯、50萬噸化纖、800萬噸硫酸、8000萬噸水泥、3000億度

電……除了鋼鐵工業外,還要有冶金、能源、機電、機械、鐵路、船舶、汽車、醫藥化工、合成纖維、

建築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等……

  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前30年的工業建設在發展速度和總量上極為輝煌,工業規模從與比利時相當提

高到了超過英法,在人均上卻隻是讓中國達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戰前的人均工業規模。

  因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國就如燃獄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頂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闊天空

,否則就隻能永淪絕境。

  事實上中國也隻是非常幸運地在最後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係,糧食畝產達到了史無前

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繼續下降又導致人均口糧長期隻能在300~400公斤間徘徊,遠低於發達

國家。幸而現在已有大量工業品出口,換回的棉、油、糖等農產品數量已相當於8億畝以上的境外耕地,

這才保障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3、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係所需要的建設資金就已極為龐大。

  時間緊迫,國家大,人口多,目標“高”,而人均基礎工業產品僅為當年“幾乎夷為平地,物資限

量供應”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連化纖和合成氨技術也被“巴統”嚴密封鎖的同時,技術人

員全國數量卻還不及美國一個“托拉斯”……“超英趕美”就意味著所需投入極為龐大。

  這其中不僅有包括鋼鐵、化肥、化纖在內的門類眾多、規模龐大的基礎工業建設;還有因“巴統”

的封鎖而被迫投入巨額資金去“重新”研發尿素合成塔、鋼軋機、水壓機等技術;還有基礎教育、基礎

醫療、農技推廣、農田水利等體係的建設;還有對數千年以來“皇權不下縣”、宗族宗法、小農經濟等

等政治經濟製度的摧毀、改造和新製度的建設。

  這些都隻能依靠自己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建設,不可能神賜天降。

  就這麽一個僅能保障吃飯穿衣的重工業體係,其建設成本就已經讓沒有殖民地和外援、一窮二白的

中國搜淨了家中最後一個銅板……

  在此之餘,還有多少錢來投資發展食品、造紙、日化等輕工業?


4、有充裕的資金、外匯就可以平衡發展。

  1949年台灣省人口770萬(同年大陸人口5.4億),不計優惠貸款和國府運台黃金,不計其原本就好

於大陸的基礎(設施、教育……),美國對台經援和軍援總額約為48.64億美元(見《1949年以來美國給

了台灣多少援助?》http://view.news.qq.com/zt2013/yztw/index.htm)。不計軍援和貸款,美國從

1950至1965年,對台經濟援助共17.85億,超過1952年台灣GDP總額。不考慮軍援的資金替代作用等對經

濟的促進,僅用經援總額除以1949年人口計算,台灣人均受援232美元;以人口比例計算等於大陸得到

1252億美元,這個金額是歐洲馬歇爾計劃援助總金額的10倍,或1950年蘇聯GDP(約1000億美元)的125%

,或美國GDP(2930.7億美元)的43%,或大陸GDP的5倍!

  以上數據不包括美國控製的國際經濟組織貸款和帶政治色彩的商業貸款,而這是60年代中期以後美

國援外的主要形式。如台灣在1961~1971年先後從國際開發協會、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國際銀公司、美

國進出口銀行、歐洲銀行團等獲得9.5億美元貸款。70年代“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等更為依重於

國外貸款。其中僅“十大建設”就耗資2580億新台幣,折合71.7億美元(占1971年~1977年的GDP總額近

7%),其中外國貸款24.3億美元(見《蔣經國時期台灣地區經濟政策研究》)。郭煥圭、趙複三的《台

灣之將來》則提到:截至1982年底,美國等西方國家給予台灣的資金計達205億美元。

  50、60年代美援占同期台灣資本形成的34%,且美援在台灣的對外貿易中,每年彌補財務及勞務入超

額約91%。從1952年到1961年,在台灣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的7.9%中,‘美援’占了6%的比重(彭付芝:《

台灣政治與經濟》)。而據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尼爾雅各比推算,在美國經援的作用下,台灣GDP的年增長

率相當於無經援時的2倍多,人均GDP的年增長率相當於無經援時的4倍。若無經援,那麽台1964年的實際

GDP要延遲到1980年方可達到,而1964年的實際人均GDP須延至1995年才能達到。也就是說,美國對台援

助使得台灣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比其實際提前了20-30年。

  在兩岸都最為困難的50、60年代,台灣的工業化啟動資金是每人一兩千美元外援(含貸款等),而

大陸是砸鍋賣鐵、甚至是賣血而來的每人一兩千人民幣……這就是區別。

  如果真能如某些人幻想的一樣,1949年後國府執政大陸,美國人就會一時腦殘送來3500億美元(按

美國對台經援軍援總額和1949年兩岸人口比例計算)——1949年大陸GDP的14倍!再加上大量的優惠貸款

(台灣未查到總額,但韓國1985年所欠外債總額達467億美元)!

  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有了這筆橫財,中國就肯定不需盤剝農村,不需壓製消費,就可以

在“輕重工業並重”的情況下,30年內建成最基本的完整重工業體係。
但這可能嗎?

  5、曆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餘地。

  不同於韓、新、台等,人口少進口量少,自己規模生產反而不劃算,又有充裕的外匯,所以可以選

擇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投資,其餘進口解決。而中國即使僅從節約資金和外匯的角度出發,也必須盡可能

自己規模生產而非進口。例如1953年青黴素規模生產研製成功就將青黴素從35美元一支的高價變成了0.1

元人民幣一支,投資成本數年內就賺了回來。再如,建設3712萬噸的鋼產能投資了800億美元,而以二戰

後的最低鋼價200美元/噸計算,這個金額能買到4億噸鋼;但是,中國前30年已累計產鋼4.3億噸,最為

關鍵的是,這3712萬噸的鋼產能是屬於中國自己的,其本身和上、下遊產業鏈可以提供上千萬的工作崗

位。

  中國巨大的消費規模和重工業內部廣泛緊密的產業關聯決定了隻要沒有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阻礙,中

國經濟模式絕對隻能是“租不如買、買不如造”,必須擁有完整的重工業體係。

  在重工業體係基本建成之前,在基礎工業原料生產能力滿足基本需要之前,中國不可能依賴進口海

量的硫酸、燒堿、鋼鐵、化纖等原料來生產化肥、農藥、農機、布料等等,也沒有外匯來建設一個懸在

空中的輕工業。這種繼續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釘”連技術含量最低的基礎工業生產都不能

全麵占領的“工業化”注定隻是空中樓閣。

  人均耕地的急劇下降,決定了中國隻能勒緊褲帶,不惜代價地盡快工業化,否則中國將連“黑非洲

”也不如!

  而僅僅保障最簡單的生存需求——吃飯穿衣,保障10億人口達到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標準所需的基

礎工業產品的產能建設,就已讓沒有殖民地和外援的中國搜淨了家中最後一個銅板……

  時間極為緊迫,資金極為窘迫,曆史已經沒有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時間和選擇餘地。

 

附:

  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家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指標在1949年的情況:

  1、文盲率

  中國約80%,印度約80%,台灣20%,日本<5%,美國<5%

  “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隻認識幾百個中國漢

字的人和在今天隻能列為半文盲的人”“經常被引用的卜凱在30年代初期對中國農村的調查,很可能提

供更可靠的估計,但他的調查不是專門集中研究貧窮和落後的邊區。他的數據來自對22個省中308個縣進

行的抽樣調查,說明在7歲以上的人口中,隻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夠讀懂一封簡單信件的文化

水平。”(《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頁,表

3及下方文字;195頁);還有資料認為1949年中國真正的文盲率是90%。

  台灣文盲率為20%,1944年國民學校(不包括私塾)共有944間,學生人數達87萬6000餘人(占總人

口比例為12.9%),台籍學童就學率為71.17%日籍則高達九成。2006年2月6日時任日本外相,前日本首

相麻生太郎還根據這數據,認為“台灣之所以現在擁有這麽高的教育水平,完全是因為日本對台灣實施

殖民地統治的功勞”(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17頁)。

  即使在人口大量湧入之後的1949年台灣,770萬人中有97萬中小學在學學生,比例為12.6%,大陸5.4

億人中有2543萬中小學在學學生,比例為4.7%;這個比例同年黑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為5.6%、加納為7.1%

、南非12.5%、肯尼亞5.7%。由此可以看出兩岸基礎教育普及水平的懸殊!

  一八七二年明治政府頒布《學製》明確普及初等國民教育方針。一八七三年小學就學率隻有百分之

二十八點一,一八七七年達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達到百分之四十一點二。以後更迅速上升,一

八九○年達到百分之五十,一八九四年達到百分之六十,一八九九年達到百分之七十,一九○五年達到

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一九年以後每年達到百分之九十九強。明治三十年(1897年),文盲率仍有38.2%,

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國調查,文盲率隻有8.8%。大正八年(1919年)和昭和五年(1930)的未

上學及尋常小學中途退學者、尋常小學校畢業者、高等小學校以上畢業者的比例分別為31.1%和9.9%、

48.9%和57.8%、19.8%和32.7%。(多賀秋五郎:《近代學校的曆史》東京中央大學消費生活協同組合出

版局1960年1月版,第57頁;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壽夫在《日本的經濟發展和教育》一書的序言)

  2、農業人口比例

  中國83.5%(1952年),印度約80%,台灣53%,日本41%(1955年),美國23%(1940年)

  據國家數據(http://data.stats.gov.cn/index)以城鄉劃分就業人口,中國1952年鄉村就業人口

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88.0%(18243萬人);以三次產業劃分就業人口,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

比例為1952年83.5%(17317萬人)。2012年中國鄉村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51.6%(39602萬人)

,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為33.6%(25773萬人)。

  據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所編《台灣之人口》:台灣1930年總人口4679066、農業人口2534404、占比

54.16%,1940年總人口6077478、農業人口2984258、占比49.10%,1945年總人口6585841、農業人口

3365688、占比51.15%,1949年總人口7396931、農業人口3888439、占比52.57%。

  《日本工業化與城鎮化關係》http://wenku.baidu.com/link?url=2j82C-

pnz4CxNAn2jSEyOU0C4KIr9QezVIO5aw6Tx5JYsV7pTZ7mRiBnV3VNElrvvEycgDWtapsZ-

0_XY_NIzxO5CFFJ79YULykYvlBlFXS:“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6.1%,農業人口下降至41%”

  3、人均年用電量(發電量)

  1944年:中國9.8度,印度10.6度,日本469度,台灣163度,韓國無數據,土耳其24.4度,馬來亞

122.1度(1940年),美國無數據,南非658.7度,加納無數據;
1945年:中國9.0度,印度11.4度,日本284度,台灣無數據,韓國無數據,土耳其無數據,馬來亞

無數據,美國無數據,南非682.1度,加納無數據;
1949年:中國8.0度,印度13.6度,日本519度,台灣113度,韓國32.4度,土耳其36.2度,馬來亞

110.1度,美國1974度;南非812.4度,加納44.5度。
附:各國總發電量:
1944年,中國53.14億度(新中國建立前的名義最高曆史年產量,但絕大部分是日占東北的產量),

印度38.28億度,日本361.22億度,台灣12.55億度,韓國無數據,土耳其4.96億度,馬來亞6.18億度

(1940年),美國無數據,南非80.43億度,加納無數據;1945年,中國48.76億度,印度41.16億度,日

本219.00億度,南非83.29億度;1946年,中國36.25億度,印度40.32億度,日本302.89億度,南非

85.57億度;1947年,中國46.71億度,印度41.40億度,日本327.50億度,南非87.88億度;1948年,中

國44.98億度,印度45.72億度,日本377.91億度,台灣8.43億度,南非92.59億度,加納1.71億度;1949

年,中國43.08億度,印度49.09億度,日本414.94億度,台灣約9億度,韓國6.55億度,土耳其7.37億度

,馬來亞5.57億度,美國2961.24億度,南非99.19億度,加納1.73億度。

  4、人均年用鋼量或產鋼量

  1943年:中國1.8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100公斤,台灣無數據,韓國無數據,土耳其2.1公斤,

美國537公斤,南非34.2公斤,津巴布韋3.3公斤;
1945年:中國0.5公斤,印度3.9公斤,日本27.0公斤,台灣無數據,韓國無數據,土耳其無數據,

美國573公斤,南非無數據,津巴布韋無數據;
1949年:中國0.3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40.4公斤,台灣8.4公斤(1950年),韓國0.4公斤,土

耳其5.1公斤,美國471.6公斤,南非52.1公斤,津巴布韋9.6公斤。

  附:各國鋼總產量:
1943年,中國92.3萬噸(新中國建立前的名義最高曆史年產量,但其中84萬噸是日占東北產量),

印度136.4萬噸,日本782萬噸,土耳其4.3萬噸,美國8059萬噸,南非41.8萬噸,津巴布韋0.7萬噸;

1945年,中國26萬噸,印度138.8萬噸,日本208.2萬噸,美國8600萬噸;1946年,中國1.6萬噸,印度

131.4萬噸,日本56.4萬噸;1947年,中國6.3萬噸,印度127.7萬噸,日本94.1萬噸;1948年,中國4.4

萬噸,印度127.7萬噸,日本171.5萬噸;1949年,中國15.8萬噸,印度137.4萬噸,日本311.1萬噸,韓

國0.8萬噸,土耳其10.3萬噸,美國7074萬噸,南非63.6萬噸,津巴布韋2萬噸;1950年,中國61.0萬噸

,印度146.1萬噸,日本483.9萬噸,美國8784.8萬噸。

  5、人均鐵路貨運量

  1943年:中國0.10噸,印度0.27噸,日本2.94噸,台灣0.93噸,韓國無數據,土耳其0.43噸,馬來

亞0.52噸,南非2.82噸,肯尼亞0.35噸,莫桑比克0.41噸;
1945年:中國無數據,印度0.28噸,日本2.51噸,台灣無數據,韓國無數據,土耳其無數據,馬來

亞無數據,南非3.09噸,肯尼亞0.34噸,莫桑比克0.69噸;
1949年:中國0.10噸,印度0.26噸,日本2.00噸,台灣1.82噸,韓國0.32噸,土耳其0.49噸,馬來

亞0.35噸,南非3.75噸,肯尼亞0.65噸,莫桑比克0.64噸。

  附:各國鐵路總貨運量:
1943年:中國5460.0萬噸,印度9823.0萬噸,日本22648.3萬噸,台灣718.1萬噸,韓國無數據,土

耳其868.2萬噸,馬來亞262.1萬噸,南非3440.0萬噸,肯尼亞205.6萬噸,莫桑比克231.2萬噸;1945年

:中國無數據,印度10224.5萬噸,日本19290.6萬噸,台灣無數據,韓國無數據,土耳其無數據,馬來

亞無數據,南非3774.8萬噸,肯尼亞196.2萬噸,莫桑比克389.9萬噸;1949年:中國5589.0萬噸,印度

9305.0萬噸,日本15363.3萬噸,台灣1398.6萬噸,韓國642.1萬噸,土耳其1002.1萬噸,馬來亞179.2萬

噸,南非4580.2萬噸,肯尼亞378.8萬噸,莫桑比克360.2萬噸。

 

 

所有跟帖: 

好文 -FHZM- 給 FHZM 發送悄悄話 FHZ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8/2015 postreply 21:54:21

+1 -看熱鬧的北京人- 給 看熱鬧的北京人 發送悄悄話 看熱鬧的北京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3:53:24

+2 ! 有理有據,有數有比 ! -人在異鄉為異客- 給 人在異鄉為異客 發送悄悄話 人在異鄉為異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8:22:42

+3 -東坡學士- 給 東坡學士 發送悄悄話 東坡學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9:40:05

這個很厲害。以後如果你不是專家,就不要發言了。專家有詳細的數據。爾等非專家的所聞所見不足為據。 -Santaiyang- 給 Santaiya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5:23:32

不了解人的動物基本需求,就不能評論曆史。 -不開竅- 給 不開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6:55:11

前30年是最偉大時期 -英二- 給 英二 發送悄悄話 英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7:39:46

現在將數字客觀地拿出來比較,前30年是正確鐵血犧牲苦幹的,後30年抓住了時機,但沒有前30年的美蘇中三國鼎立,也沒有全球化的開始 -人在異鄉為異客- 給 人在異鄉為異客 發送悄悄話 人在異鄉為異客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2:11:44

+1. 超級好文。沒有毛時代的不惜代價不計國本的文化普及教育,鄧就是空氣裏的P。 -NiceJing- 給 NiceJi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08:04:15

這才是擺事實講道理的好文章。大讚 -三笑- 給 三笑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0:28:22

這篇文章是對那些謾罵毛主席的右派們的最好回答 -XYZ101- 給 XYZ101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0:40:17

沒有用啊!文人們還是喜歡民國,說是茲油。 -Xfollower- 給 Xfollow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1:02:36

還是有很大用處的 -三笑- 給 三笑 發送悄悄話 (129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1:13:50

八,九十年代全民罵毛。可現在不一樣了。 -Xfollower- 給 Xfollow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1:24:15

毛是得罪了人。不自量力,居然要搞文化大革命。最後他自己也是頭破血流,狼狽逃竄。 -卵世佳人- 給 卵世佳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7:52:47

你才是臭蟲搖大樹,不自量力。人家50年前發動的文革運動,至今都讓你這號的心驚膽戰,屁股如針紮,這就是人家的厲害和偉大. -vycnd- 給 vycnd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10/2015 postreply 02:59:22

哈哈哈哈! -聊聊看- 給 聊聊看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3/2016 postreply 19:29:08

當年老毛跟蘇聯翻臉就是因為蘇聯要中國專注於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它自己發展重工業。 -ymck- 給 ymck 發送悄悄話 ymck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3:00:31

第一次聽說。能引用來源嗎? -卵世佳人- 給 卵世佳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7:56:06

謝謝分享! -鐵肩08- 給 鐵肩0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3:26:09

好文。喜見國內出現更多有民族自信,有現代思想,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者。 -yaowangshanhaiguan- 給 yaowangshanhaiguan 發送悄悄話 yaowangshanhaigu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9/2015 postreply 15:09:10

+100 -saisai2008- 給 saisai200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4/2016 postreply 09:56: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