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東北經濟 (zt)

來源: v5 2015-06-01 18:49: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8523 bytes)
尋路東北經濟
來源於 《財新周刊》 2015年第21期 出版日期 2015年06月01日
投資拉動、政府主導的增長模式行至“末路”,短期應對“斷崖式”下滑也應立足長遠,作減法,培育市場機製
財新記者 王力為 黃文輝
 
  東北三省疲態盡顯!僅僅兩年時間,就從GDP增長明星變成全國倒數。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一季度東北三省GDP增速延續了2014年的疲弱態勢,黑龍江、吉林同比分別增長4.8%、5.8%,位列全國倒數第四、第五,而經濟體量為吉林、黑龍江之和的遼寧,同比增長1.9%,位列全國最末。
  遼寧、吉林一季度的財政收入也出現負增長,其中遼寧省一季度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30.4%。一些企業家甚至表示,東北三省的GDP可能也已出現30%-40%的負增長。
  在各項經濟數據“斷崖式”下滑的同時,東三省還麵臨著每年200萬人的人口淨流出。
  “你們的數據的確讓我感到揪心啊!”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示。他專程奔赴吉林省長春市,督促東北地方政府“多從主觀上尋找原因”。早在去年8月,國務院就印發《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下稱《意見》),但是政策效果尚未顯現。
  東北長期形成的經濟、產業結構失衡、國企占比過高、體製機製僵硬、創新不足,在外部環境惡化的衝擊下,令東北經濟麵臨極大的困難,發展模式亟待反思。
  習近平主席今年“兩會”期間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東北經濟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在追速度、重數量的“加法”,淘汰落後產能的“減法”、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中,他指出,“現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補課。”
增速明星“隕落”
  2001年中國“入世”後,東北地區的許多製造產業,包括機床、汽車、化工、裝備業都有比較優勢,加之勞動力成本較低,與日韓兩國合作較多,東北從“入世”中受益良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對財新記者表示。
  2003年,《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幹意見》出台,其對東北經濟開出的藥方包括,堅持主要依靠市場機製,切實改變政府主導結構調整和對經濟運行直接幹預過多的狀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避免盲目重複建設和產業趨向化;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給予必要扶持,切忌追求過高目標和提出不切實際的口號。
  而後十年中,東北地區最明顯的變化則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狂飆突進——2004-2011年間,一直在30%以上,個別年份甚至逼近40%。在大規模投資拉動下,東三省快速趕上10%的全國平均增速水平。
  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4萬億”上馬,刺激作用在國企最多、政府最強的東北體現得最為明顯,2008年-2012年,東北平均增速達到12.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政策下達之時,遼寧新興產業幾無亮色,隻好追加傳統產業的過剩產能”,遼寧省政府一位分管工業的官員慨歎。“4萬億”出台10個月後,國務院出台抑製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但是由於仍處刺激期。“東三省做加法太多,淘汰落後的減法太少”,過去幾年上的大項目幾乎都是造船、鋼鐵、石化、汽車、水泥、裝備等傳統產業,“結果投產之日就是虧損之時。”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表示。
  至2013年,東三省的投資率已達65%,為2003年時的近兩倍,超出本已屬全球最高的中國總體投資率15個百分點。在投資和增速狂飆突進的同時,居民收入的增長並不理想。以2013年為例,吉林、黑龍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全國23和29位;排在第9位的遼寧,7.6%的增速位列31個省份的末位,距倒數第二省份相差1.5個百分點。
  伴隨著這十年的投資狂潮,東三省製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從十年前的47%升至2013年的50%;被2003年的振興計劃認為是在結構調整中增加就業主要途徑的第三產業,占比則出現下降。
  由於全國性的產能過剩和房市放緩,東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13年回落到18.7%,並在2014年驟降至2.9%——遠低於15%的全國平均水平。
  產業結構的“青黃不接”和收入增長緩慢在近年引致人口大規模流出,這令東北地區近兩年的房市放緩尤為嚴重。2014年商品房銷售麵積下降33.9%。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降至-17.7%,除東北外全國增速最慢的西部地區為12.8%,增速相差近30個百分點。
  房市投資放緩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導致東北的大型設備、礦業,乃至汽車製造業均受影響。以工業為基礎的東三省,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僅增長4.9%。東、中、西部當年增速均在10%左右。在對重工業投入巨大、產能過剩嚴重的同時,東北地區對社會公共產品的投入不足、欠賬加劇。2014年11月,哈爾濱部分地區近20萬教師因不滿較低收入和社保罷工。
  2014年以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也對東北經濟形成衝擊。徐洪才表示,東北產業鏈上遊產品占比高。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產業鏈中下遊有利,因為其成本降低了;但讓東北地區采掘業、初級產品製造業的利潤下降。“如果東北產業有升級,中下遊產品占比高,可能受益多一些。”
  出口方麵,2014年東北地區出口增速為-6.4%,東北以外地區的出口增速為6.6%。遼寧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對遼寧的FDI降幅超三分之一。
  依靠投資密集、工業拉動、產能擴張的發展模式正讓東北經濟麵臨三重衰退,梁啟東表示,一是資源枯竭引致的資源性衰退;二是結構性衰退:老舊設備、工藝、產品未能升級導致企業競爭力匱乏;三是受過去計劃經濟影響的體製性衰退。
  跟總體經濟一樣,依賴投資推動的東北經濟過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某種程度上透支了未來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代表林衛基向財新記者表示。東北經濟當前的頹勢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前十年不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集中體現,也是對中國未來走向的預警。
東北經濟滑落

政府與市場
  東北經濟曆來依賴國有企業,盡管國企產值占比GDP已從2003年振興計劃之初的約三分之二下降到目前的約50%,但仍遠高於30%多的全國水平。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周建平近期在東北考察後表示,國企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於內部管理體製僵化,市場敏感性不足。
  國企轉型,背負的曆史包袱比較重,“希望快點交出去。”國資委研究員胡遲對財新記者表示,但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也出現放緩,從地方政府角度看是交得越慢越好。
  受製於國企的擠出效應以及強勢的政府,東北的民營經濟發展較差。東北的民營企業更多是國有企業的“配套”和“龍套”,兩者之間形成的生態多數時候是生產經營上的依附關係,亦不乏體製性的“寄生”關係。而類似東部沿海地區富有活力的民營企業的匱乏,也意味著東北的國企無法從其民營夥伴中獲取“經濟租”,盈利能力相對更差。
  在東北,市場經濟觀念並不發達。梁啟東甚至認為,東北是全球範圍內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體係保留得最完好的地方,很多人還並不理解或真正相信市場的作用。而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東北地區“等靠要”的思想嚴重,生產靠計劃,就業靠政府,改革靠上級。在上世紀90年代一大批國企破產後,一些東北官員反而認為需要從中央政府獲得資金來重建龐大的國企體係。
  “大政府、小市場”在東北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相當長一段時期,政府部門實際上是企業技術改造、招商引資的決策主體,代替企業對是否和如何調整改造進行決策,並通過行政手段影響銀行融資方向。
  但在近一段時間,大政府作用亦“堪憂”。《意見》規劃了100多項重大項目,“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李克強在4月中旬的座談會上表示。“但現在的問題是,去年批給的土地,70%仍然處於閑置狀態!” “土地給了,一直閑著;錢下撥了,仍然‘趴’在賬上;項目批了,遲遲未見開工!”
  近期與當地有關政府部門接觸的企業家紛紛以“癱瘓”形容一些部門的工作狀態。去年夏天以來以東北振興名義審批的139個重大項目,有70%沒有啟動。
  梁啟東認為,70%的土地閑置、投資項目難落地表明,很多人並不看好東北的發展前景。即使中央資金下撥到地方,一些地方也很難拿出足夠的配套資金。
  東北地區一些官員的“不作為”,在反腐大環境下的無利可圖、怕擔責任之外,還有更為特殊的原因:在東北當官很“滋潤”。一位浙江官員對財新記者表示,前些年增速好,那很好。近兩年增速差了,也沒事,實在不行了國家還會支持,不像江浙一代的官員,有自己找出路的緊迫感。
  遼寧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省委書記“被放在火上烤”,該官員描述道,下麵的官員則事不關己;加上前段時間“不惟GDP”的輿論導向,東北官員更是沒了緊迫感。
  東北地區的市場意識淡薄可能是更廣泛的。梁啟東認為,長期的計劃經濟對東北產生了嚴重的文化後果:使人們滋生了精神惰性;喪失社會角色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同時大大強化了“官本位”文化。
  相比之下,以江浙為代表的沿海省份,無論是官員還是企業家,腦子都比較活,對於新觀念、新事物、市場化的東西接受更快;而東北的企業家和官員麵對近年傳統行業放緩,不是缺乏創新動力就是缺乏創新能力,前述浙江官員說。
  在梁啟東看來,振興要有科學的振興觀,回想上一輪振興,翻開各地的規劃,無不是信誓旦旦,承諾七年振興、十年振興。現在看來,實踐證明,祈望短期內通過幾項大的工程、幾個大的行動,就實現整個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包括實現當地官員工作方式的轉變,是奢望。
  東北的振興,不是不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但關鍵是外力的支持要轉化為內生的動力,他繼續指出,東北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一些地方想一步登天、一步到位,但改革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辦法確實太少。
加法與減法
  “加法依賴症”在東北十分嚴重。
  林衛基表示,東北一直以來的投資盡管政策初衷是把質量、產業鏈位置推上去,但現實中往往是把產能推上去。真正要解決產能過剩,可能要讓一些自生乏力的企業破產,從而推動改革。但是東北目前為止的多數做法與演變為高端製造業基地的理想狀態所需的政策,仍有不小的差距。
  相對於民企用人機製的靈活,一些陷入困境、但仍有就業考量的國企隻能通過“放假”——領打折扣的薪水、在家休長假,來緩解過剩產能的傷害。
  但是在國企的高牆之外,整個東北已在經曆人口的大幅減少。在每年200萬的人口淨流出之外,東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均在1上下,遠低於全國1.6的水平,甚至比老齡化嚴重的日本(1.4)和韓國(1.3)更低。
  除沈陽、大連,遼寧大多數城市的人口已是負增長,每年新增勞動力數幾乎趕不上退休人員數;農村勞動力該轉移的基本都已轉移,缺技術工人,更缺普通工人。
  收入(增速)較低是東北人口流出和生育意願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林衛基表示,中國一直以來主要是通過公共投資項目推動東北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往後應逐步通過將投資與促進經濟再平衡的財政政策(如與戶籍相關的社會保障改革)相結合,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大程度地改善居民收入。
  不過,從長期、全局看,人口流出反而可能讓東北經濟轉好,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對財新記者表達了這樣的看法,“東北不適合那麽多人就業,人口就應該轉移到適合就業的地方去”。
  由於氣候寒冷,東北地區每年有6-9個月的采暖期,不利於服務業發展;東北工業也多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雇工較少。東北過去作為農業大省需要很多農業人口;現在的多數新興產業,則更適合在沿海地區發芽。
  如果人口都在留在東北、留在國企,政府繼續扶持國企,反而不利於企業減員增效和百姓收入提高,樊綱表示。這樣的人口轉移,在中長期內能製造新的平衡。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資深董事、“城市中國計劃”聯係主席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也認同這一看法,“更多的人需要離開,東北經濟才有可能最終好轉。就像底特律,一個150萬人的‘汽車工廠’沒有意義。”
  在他看來,東北的情況和位於美國賓州境內的
匹茲堡很相似。該城市曾是美國著名的鋼鐵工業城市,19世紀80年代,其鋼鐵產值占到美國全國的近三分之二,有“世界鋼都”之稱。但在1980年後,隨著中國鋼鐵產量上升,匹茲堡的鋼鐵產業沒落。在此過程中,該市人口從二戰後的峰值到2000年幾乎減半。不過,在舊產業衰落的過程中,匹茲堡進行了大規模的轉型和城市改造,轉向醫療、教育等產業為主的城市,2010年前後被《經濟學人》等多家媒體評為全美最宜居的城市。
  這類傳統資源型城市可能會湧現出一些新的產業、企業,但很難達到一個較高的經濟、產業水平,“賓州永遠沒法跟紐約和矽穀比。”林衛基說,東北恐怕在短時間內也沒法發展出能吸收大量就業的產業。
  在他看來,美國的優勢在於人口可以自由流動,中國麵臨的問題是,流出的人口沒有戶籍和相應的公共服務,福祉的提升會較為緩慢。
  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城市問題資深專家Paul Procee對財新記者表示, 粗略估計遼寧以及內蒙古、甘肅的所有在建新城需要300萬的額外人口。在北京、上海或許需要新的容納人口空間,遼寧等地則沒有這個需求,換句話說,並不是造了房屋、造了基礎設施,人口就會轉移過來,關鍵還是產業和就業。
  樊綱認為,一旦人口得到疏散,東北的產業方向就可以讓市場自己去選擇、調整,而不是人為規劃,“不見得一定要是高端裝備製造業,什麽適合發展什麽”。
  華強森認為,長期來看,扭轉資源型城市命運的核心做法之一就是對於醫療、教育等方麵的投資,來提高可支配收入、“市場化”地醞釀未來的新產業。
如何“救急”
  李克強在東北考察後提出要求,東北三省要在年底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他提出,促進東北經濟平穩運行,當前要突出抓好幾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盡快啟動一批可以增強發展後勁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避免造成浪費。
  前述浙江官員認為,當務之急是落實好去年夏天以來規劃的、還未啟動的項目;力圖克服地方官員怠政,避免大規模推出新的投資項目。
  而在產業升級方麵,李克強提出研究設立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對於產業基金支持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前述遼寧省工業官員表示,目前已有一些代表老工業基地升級改造方向的企業、產業湧現,政府引導產業升級應基於現有的優勢企業和產業,避免搞“四處開花”。
  4月中旬,發改委振興司副司長薑四清帶隊赴黑龍江調研期間曾透露,發改委正在修改完善《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的實施意見(初稿)》。去年8月的《意見》也將創業創新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科技創新誰都想,但問題是錢從哪裏來,轉化的渠道也有問題。”梁啟東表示,東北大量的科技成果都是本地產生外地孵化,“牆裏開花牆外香”,科技成果沒有形成本地生產力。前述浙江官員表示,考慮到東北豐富的科教資源,可以通過轉化收入的分配向轉化人傾斜等手段,鼓勵(本地)轉化。
  國企改革方麵,東北亟須解決“企業辦社會”等曆史遺留問題。 周建平以黑龍江最大的煤炭企業龍煤集團為例算了一筆“賬”:該集團有近25萬人,每年產煤5000多萬噸,人均約250噸。而目前全國煤炭行業平均水平是人均產煤500噸-600噸。人均勞動生產率低,效益也就差了。
  “對於這類企業,隻靠政府‘輸血’肯定不行,得‘花錢買改革’。”周建平指出。比如社保剝離等一係列成本,政府要買單,現在付出成本將來會獲益,徐洪才說。
  財政方麵,由於東北地區財政收入告急,《意見》要求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一般性和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不過在前述浙江官員看來,財政支持一方麵要解決短期問題,但還應立足長遠。應該盡量避免中央財政資金經由一般性轉移支付被地方領導優先用於填補公務員工資缺口。“這樣不但其他地區擺不平,而且會進一步培養懶惰官僚”。
  更好的做法是盡可能以培養市場化機製為導向,前述官員稱,比如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支持供電、汙水處理,尤其是帶有一定區域特殊性的供暖等領域的PPP項目,在為國企“減包袱”的同時,逐步培養起東北的市場機製。“東北缺的就是這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