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來源: 降魔 2015-05-31 09:41: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587 bytes)
回答: 學術不誠實是中國留學生最大問題直鑒2015-05-30 03:05:59
佛理講空不遵法律,
燒香上供叩拜權貴;
雖有地獄輪回受苦,
但佛菩薩都開後門。

《從燒香拜佛看腐敗現象(圖)》

http://bbs.tianya.cn/post-free-3702253-1.shtml

事業供養(性供養)是密宗弟子崇拜上師的一種重要修行方式。

==================================================================================================

佛教史上的偽造──佛經寫成史的偽造
陳義憲

相信讀過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曆史中,自釋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後大略有四次的結集,這四次的結集,按照佛教史都說前麵的三次結集,都是當場由主講人,把所知道的佛所說經誦出,再由當時參加的人加以質疑提出討論糾正,就結束了。直到第四次的結集時,才筆之於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佛經,這是包括經藏和律藏。

從一般現有的佛書上,所看到的都是這樣說,給人的感受是:這些說法都是真實的,都是正史,因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這麽說;甚至連大法師、小法師也都這麽說,而且也都說得差不多,因此讓許多沒有讀過佛經的人,不得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以為他們的這種說法就是佛教的正史。當筆者在研究佛書時,竟然發現所有的佛教史都這麽說。他們的說法竟然都是在為佛教偽造曆史!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下,上上下下的作者都是你說我抄,大小法師這麽抄,居士們也這麽抄,甚至連教授和佛學大師也這麽說,就這樣的,你說我說,竟然就把佛經的史實改變了,讓大家都深信這種說法是真的。為使有心的讀者可以繼續研究,筆者從書架上找到了二十個有關早期佛經結集的記載,臚列於後。(注一)

以下的這段話,是筆者是從聖嚴法師的《印度佛教史》抄下來的,筆者會在此提出,那是因為聖嚴法師在所著的書中強調自己閉關六年,而且曾把《大正新修大藏經》和《卍字大藏》經都看過了,而且他也強調《四阿含經》很重要,是佛學的基礎;所以他當年是一麵看,一麵記的。結果,他竟然把記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的曆史記漏了,卻把一些早期的法師所偽造的正史,抄進了自己的大作中;他這樣一抄,就讓很多沒有閱過佛經的小作家們,也以為聖嚴法師所說的是正史,也就你抄我抄了!不可否認的,聖嚴法師的說法,不是始作俑者,但因為他在佛教界太出名了,也是很會批評基督信仰的法師,因此。筆者就以他的書為例,引出來討論,然後,再把佛經中的正史詳記於後,使一些有心想書寫佛教史的人能小心!以下是筆者從聖嚴法師所著的《印度佛教史》P.66-67.法鼓文化1999,所抄出:

「結集有等誦或會誦之義,即是於眾中推出精於法及律者,循著上座比丘迦葉的發問,而誦出各自曾經聞佛說過的經律,再由大家審定。文句既定,次第編輯,便成為最早定本的聖典。

因於佛初入滅,即有愚癡比丘感到快慰地說:『彼長老──佛常言:應行是,應不行是:應學是,應不學是。我等於今,始脫此苦,任意所為,無複拘礙。』

當迦葉尊者聽到這種論調之後,因而決心立即召開結集佛陀遺教的大會。因此,當迦葉辦完了佛陀的涅槃事誼,許多國王正在爭著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時,他便采取更有意義的行動。

據錫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迦葉尊者自佛涅槃地趕至王舍城,由於阿闍世王的外護,即在毗婆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築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為佛滅後第一次的雨安居處,在此安居期間,自第二個月開始,一連七個月(北傳謂三個月)從事結集的工作,首由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阿難誦出法藏,此即稱為『五百集法毗尼』,或稱『王舍城結集』又名第一結集。」

不可否認的,聖嚴法師在寫此文時,也曾引說:「據錫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顯出他的寫出是有根有據,但問題是他自詡曾詳細的讀過兩套大藏經,而這兩套《大藏經》卻都明記著另一故事,也是同一時候所發生的事,而且也都是在講述第一次的結集,但參加的人數卻不一樣,而且更戲劇化,有可能因為阿難在這一次的事件中駁斥了釋迦牟尼的話,使得後代的法師們,不得不放棄這段史實;也有可能後代的法師為要容讓一些虛假的佛經,使佛經看起來更浩瀚,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所以法師就改造曆史。

聖嚴法師曾表明他是讀過兩套佛經的人,而且一麵看,一麵記寫,像這麽重要的事件,一是出於佛經明記,一是出於鍚蘭的《大史》第三章所傳,在麵對兩種不同的記錄,他竟舍棄佛經,而取鍚蘭《大史》第三章所傳,就讓人感到不解,顯出聖嚴法師對佛經的信任度不夠。一個擁有法師頭銜,有責任對佛法擁護的人,竟然會丟棄佛經的記載,而取旁說代替,就讓人感到錯愕了!筆者很不解,為何聖嚴法師明知在佛經中有第一次結集的記載,卻要丟棄它,反而去相信這些旁說(曆史上的傳說)。筆者很想知道聖嚴法師對此的解釋,並想知道為什麽法師可以丟棄佛經?若可以,則佛法僧還是三寶嗎?

為使讀者明白佛經中的結集,筆者把它引出於下,相信讀者可以從佛經的記載中看到很戲劇化的演出,可以看到大迦葉對阿難的責難,更可以看到阿難不隻反駁了大迦葉的責難,也指出了釋迦牟尼做錯了事,他指出,如果他請釋迦牟尼多留一大劫,這樣彌勒又怎能下生而成佛?從阿難的反駁,顯出阿難的超越,從佛理的認知,他不隻超越了大迦葉,也超越了釋迦牟尼。或許就因為這緣故,使後代的法師舍棄這段信史;也有可能早期的法師們故意舍棄這記錄,使佛書上所說的四次結集可以代替第一次的結集,使一些後期的「佛學五種人說」(注二),可以堂堂正正的被納入佛經中。

以下是佛經中的最初結集,從這段佛經中可以明顯的看到,真正的佛經隻有四阿含,而且在初期就筆之於書。顯出後代的說法都是偽作!

「大迦葉、阿那律、迦旃共議。阿難隨佛最久,於佛最親,佛所教化,施為弘摸。阿難貫心無微不照。可受阿難法律,委典載之竹帛。比丘僧議:『阿難白衣,恐有貪心,隱藏妙語,不肯盡宣。』比丘僧曰:『當詭取之,設一高處諸聖上會,以比丘僧,以慈詰問三上下。因問經要,可得誠實。』鳩夷國王,立佛宗廟,精房禪室,凡有三千,諸比丘處其中。誦經坐禪,王譴大臣名摩南,將兵三千,宿衛佛廟。大迦葉和阿那律,共報比丘僧:『佛經結律,名四阿含,阿難從佛,獨為親密,佛以眾生淫佚無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遠正,作一阿含;不孝二親,遠賢不宗受佛恩,不惟上報,作一阿含』。沙門眾曰:『唯阿難知夫四阿含,當由阿難出。』大迦葉曰:『阿難白衣,恐有貪意,不盡出經。』眾比丘曰:『可以前事結責阿難,當上阿難著於高床,諸賢者眾目下問經。』

僉曰:『善哉!誠合大宜直事沙門。』即會聖眾,逐阿難出,聖眾皆坐,複命阿難令疾進。進為聖眾稽首作禮。得應真者,皆坐如舊。未得者皆起,直事沙門,令之升坐中央高座。阿難辭曰:『非吾座也。』聖眾僉曰:『以佛經故尊爾於彼,從受佛之上法。』阿難乃坐。賢眾問之------大迦葉賢聖眾選羅漢四十人,從阿難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寫經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出四名樹,一樹字迦栴,一樹宇迦比延,一樹字阿貨,一樹字尼拘類。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樹,四阿含佛之道樹也。』因相約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淨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優婆塞戒有五,優婆夷戒有十。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轉相教化千歲。」(注三)

像以下的說法雖類似,但卻更精彩。阿難二下三上高座。也明說為何會分別寫四阿含之原因。以下是佛經的說法:

「至九十日,大迦葉、阿那律、眾比丘,會共議,佛十二部經,有四阿含,獨阿難侍佛久,佛之所說,阿難誌諷當從書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貪心。欲持舊事詰責阿難,與設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誠實。皆言大善!眾會座定,直事比丘,逐阿難出,須臾又請。阿難入禮眾僧。未得道者。皆為之起。直事比丘,處著中央高座。於是讓言,此非阿難座。眾比丘言:『用佛經故,汝處高座,欲有所問。』阿難就座。眾僧問:汝有大過,寧自知不?昔者佛言:閻浮提樂,汝不對?直事比丘<束力>阿難下。即下對言:『佛為不得自在,當須我言耶。』眾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難上,眾複問曰:

『佛為汝說:得四禪足者,可止一劫有餘,汝何以嘿?』阿難下言:『佛說彌勒,當下作佛,始入法者,應從彼成。設自留者如彌勒何?』又嘿煞。阿難心怖,眾比丘言:『賢者當如法意具說佛經。』對曰:『唯然!』如是三上。阿難最後上言:『聞如是:一時。』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適說經。今何以疾?』大迦葉即選眾中四十應真,從阿難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長阿含,三僧一阿含,四雜阿含,此四文者,一為貪淫作。二為喜怒作,三為愚癡作,四為不孝作,不師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眾比丘言:『用寫四分別書佛十二部經。戒律法具,其在千歲中,持佛經戒者,後皆會生彌勒佛所。當從彼解度生死履。」(注四)

從以上的兩個記錄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佛經應隻有《四阿含經》而已。也就是現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及第二冊。筆者很好奇的想知道,佛教單單在台灣就有超過一萬名的法師;在大陸應有更多法師;若再加上香港,也應有很多。這些法師都自命是佛法的維護者,也是佛法的傳揚者。為什麽在麵對佛教這麽重大的事件,他們竟然個個都變成了不敢開口講實話的人?

筆者在本文所記,隻是把自己在佛經所看到的事實提出來,就教於佛教的大小法師們,期待你們能告訴大眾真相,讓大家知道你們為何要丟棄這段明寫在佛經中的信史。若連這種事都可做,那還有什麽事不能偽造呢?

注一: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佛學入門手冊》p.138-.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p.26-大千.北縣汐止巿,2003.
平川彰著,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p.77-,商周.台北巿.藍吉富副教授及惠敏法師推薦。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叢書之五《教史》p.46光,高雄大樹鄉.2003.
塚本啟群著,劉欣如譯,《佛教史入門》p.59,大展,台北巿.1998.6.
屈大成,《佛學概論》p.20.文津,台北巿.2002.
蔣維喬,《佛學綱要》p.53.天華,台北巿.1998.
簡豐文整理,《佛學入門》p173-,竹林印經處.高雄巿,2003.
業露華,《佛教百科曆史卷》p33,雲龍,台北巿.2005.
於淩波,《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p.36,美國德州佛教會贈.菩提樹雜誌,1985.11.5.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佛學入門》p.177-,台北巿,2006.5.
周紹賢,《佛學概論》p.11-,台灣商務,台北巿.1984.5.
黃夏年,《佛教三百題》p.533.建安,台北巿.2003.1.再版.
沙門明暘,《佛法概要》P.296-,1992,4,台三版.
肅肅、黎明,《佛教的典故趣談》P.45-.桂冠,台北巿,1999.
杜鬆柏,《佛學思想綜述》P.41.新文豐,台北巿.2002.
餘金成,《佛學入門手冊》p364,五洲,台北巿.1996.
高觀廬,《佛學辭典》p.1456.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巿.2005.10.
陳義孝居士,《佛學常見詞彚》p.264.高雄淨宗學會印贈.2002.10.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下冊,P.2267,佛學出版社.台北巿.1920.

注二:大正廿五P.55。

注三:《大正大藏經》第一冊P.175.上中下《佛般泥洹經》卷下。

注四:《大正大《大般涅槃經藏經》第一冊P190下-191上》卷上。)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講解:淨空法師

這是把為什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真相說出來了。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裏麵,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他是依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裏麵的六百六十法歸納而成的,作為大乘教科書的啟蒙。這一百法裏麵又分為兩大類,有為法與無為法。這在講義節要第二四○頁有個簡單的表解:心法八(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質),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從心、色變現出來的),總共有九十四類,這叫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包括起心動念的心,心也是有為法。相是假的,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是假的。本經跟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講八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雖是假的,它有那麽一回事情,它有個幻相,像怎一回事呢?如「夢」。佛在此地舉了六個比喻,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其餘五個比喻,都是形容夢不是真的。夢如「幻」,夢如「泡」(水泡),夢如「影」,幻、泡、影三個字,是形容夢之不實。「露」和「電」是比喻夢之短暫。我們在六道、在十法界,經上常講時劫之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無量劫來,說的再多也是露,也是電。為什麽?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暫了,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有許多同修常常問我:怎樣能讓心清淨?怎樣能放下萬緣?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教我們怎樣得清淨心。能把這首偈參透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外這四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何必那麽認真呢!明白了,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淨。我們修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順境隨順順境,逆境隨順逆境。善緣隨順善緣,惡緣隨順惡緣。在天堂隨順天堂,在地獄隨順地獄。永遠保持一個常住真心,這才是真正修菩薩道,真正在學菩薩行。

在一切法相當中,能夠把它看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法門。不是天天捧著金剛經念,那叫修金剛般若法門,不是這樣的。諸位冷靜想一想,你入這個境界,怎麽不快樂不自在?善緣很自在,惡緣也很自在,平等心現前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跟前麵這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合起來很有味道。把這四句合起來,受持四句偈,不就這四句最好嗎?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是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從早到晚,一時一刻沒有離開,在在處處都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經上世尊所說的無量無邊,恒沙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你的福報大,你修的這才真正究竟圓滿。

如何能夠不取不著,這就是說要怎樣得清淨心?要怎樣放下?「應作如是觀」。這段經文是把方法教給我們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對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關鍵、重要的綱領和盤托出。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裏,就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過去以為小乘跟大乘還有差別,讀金剛經才知道小乘須陀洹,也是用的這個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這個方法。隻是每個人用的功夫淺深不同,才有菩薩階級,正是本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修的無為法,不是有為法。有為法舍棄了,有為法是夢幻泡影,舍棄有為,就是無為。在無為法功夫淺深上分等級。功夫淺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這些說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而說,而在他們那些人(指佛菩薩)當中,根本沒有這個念頭。小乘須陀洹他沒有說我證須陀洹果,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沒覺得他成佛了,沒這個念頭,那叫真清淨。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裏是佛菩薩?這才明了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無上佛果,於一切法,心裏麵都不染著。在世法佛法裏,一切隨緣,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他那個「順」一點都不勉強,自自然然,為什麽?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凡夫恒順眾生,有時候心不甘情不願,是沒有看透,不曉得事實真相。

輪回十法界是從那裏來的?是從有為法來的,取相、分別、執著就有六道,就有輪回,就有十法界。能離相、離念六道十法界統統沒有了,這時候的境界—入佛知見,入佛的境界。這段經文注解很長、內容很豐富,我們將全經做個總結,請看注解:

本經唯一主旨,在於無住,以破我也。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細、由淺而深、從初學至究竟。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觀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觀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破我」是破我執。佛在大乘經裏講的很多,六道輪回從我執來的,所以隻要有我執,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十法界從法執來的,破了法執,十法界就沒有了。破我執六道就沒有了。功夫必須先破我執,再破法執。

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於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觀空有一切如夢」:夢的相有,我們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觀一切得失,都像夢中一樣,得不必歡喜,失沒有苦惱,要這樣鍛煉清淨心,修學平等心,一切隨緣。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度化眾生所謂「夢中佛事,水月道場」,興建的道場是水中的月影,全是夢幻泡影,不可執著。做不做呢?做。要作夢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場。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菩薩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初學佛的人,如果會用功,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了了於胸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這樣觀行的功夫,就與如來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應。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智慧。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矣。

這個意思不隻是說這部金剛經,諸位一定要曉得,把金剛經的原理原則「隨順而入」,應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種宗派上,因為它是最高指導的原理原則。不限於禪宗,不限於般若部,它講的是原理原則,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門。所以這個原則應用在於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實報莊嚴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