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當年成就了多少億萬富翁?

來源: JIalin 2015-05-25 22:05: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009 bytes)

朱鎔基當年成就了多少億萬富翁?

巴氏財團

  60周年的國慶大典上,朱鎔基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獨自憑欄,無限江山,肯定別有一番感歎。中央電視台吝嗇地給了他一晃而過的兩個鏡頭,隻見朱總理一頭白發,立顯老態。在國家會計學院題詞“不做假帳”的朱鎔基,大概覺得以前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已,如今退休了,也沒必要在自己頭發上“做假帳”了,也符合他“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的作派。

  朱總理主政國務院時倡導實施的國企改革、抓大放小和管理層收購(MBO),造就了如今中國股市上一大批億萬級的富豪,對於這些當年MBO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朱鎔基對他們而言是恩同再造。如果不是當年推行MBO,他們可能就會在某個國營企業或集體企業的老總職位上退休,他們能賺取的收入也是可以預計的,這輩子沒有可能成為億萬富豪。

  說起MBO,資本市場最近比較引人關注的一件事,就是原伊利集團董事長鄭俊懷重出江湖,老鄭當年就因為MBO時分贓不勻,被獨董告發,最後自己糊裏糊塗地被重判六年,估計老鄭到現在也心理不服,隻是自認倒黴罷了。就象如今很多貪官被抓的心理一樣,並不覺得自己貪有什麽過錯,隻是怪自己平時不燒香,菩薩沒保佑,運氣不好。因為當年搞MBO旋風時,老鄭的這種操作手法在國內很多企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一些企業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跟當年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老黃也重獲自由,我想他肯定也覺得自己是個“冤大頭”,挪用上市公司資金這種事在國內不過是“小菜一碟”,在國內挪用上市公司上億也不過是事後譴責一下,哪象老黃才三千來萬就換來六年大牢,老黃肯定後悔當年沒有選擇在國內上市這步棋是大錯特錯了。 

  目前中國的股市上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是從原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製企業“變性”而來的。這些企業每家的屁股都是幹淨的嗎,我看未必。記者大學剛畢業就在廣州市的一家國有企業當廠長秘書,深知以前作為一家國有企業的老總那怕是承包經營,在合法的收入這一塊其實比員工多不了多少,比如說,一個中層幹部一年十萬元收入,老總撐死了也就個二十來萬,即使有高額的承包獎,他們一般也不敢拿,因為人言可畏。那麽當年搞MBO時,管理層收購,動輒數千萬的資金是從哪來的,就算是東挪西湊,也不過是杯水車薪。如果從銀行貸款,也不過是用公家的財產來抵押,事實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為了能實現順利收購,管理層會采取什麽招?首先就是將一個好端端的企業弄得半死不活的或瀕臨絕境,如果效益好,政府肯定舍不得搞MBO,隻有那些不死不活或瀕臨破產的企業,政府為了卸包袱,才會賣得爽快。然後在收購時因為是自賣自買,所以他們一方麵收買當地主管的政府官員和一些資產評估的中介機構,盡量將價格定得很低,一方麵或轉移財產,或隱瞞收益,雙管其下,他們就用一點少得可憐的錢分期付款收購了價值不菲的原國有企業,往往一家上千人的大廠,一二千萬就買下了,首期也就付個幾百萬。國企MBO的結果就是“黃金賣了個稻草價”。有些地方政府,虧損企業以一元錢的象征價格賣給管理層,更有離譜的是有的甚至倒貼。 

  今天回頭看,當年的MBO政策因為地方政府執行不力,“好經”念歪了,造成大量國有資產賤賣應當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大部分國企是將淨資產折價後賣給管理層的,而事實上一家企業真正值錢並不是那一點可憐的淨資產,而是大量的無形資產,包括它的技術專利,它的品牌,它的營銷網絡,它的準入門檻,這些無形資產的價值往往是淨資產的數倍甚至數十倍,而當時基本是被忽略不計了。比如說一家藥廠,它可能有幾個新藥的批號,孰知一個新藥的準字號就價值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比如一家建築公司或設計公司的甲級資質就是無價之寶,而這些當年在MBO時很多沒有計算在內,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比如,廣東就有一家上市公司,原是一家集體企業,在管理層收購剛二年,另有風險投資入股,當時按每股1元的價格收購的國有資產,轉手就按10元/股賣給風投,等於這些國企資產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後,在短短二年內資產價格就翻了十倍,等到上市時,一下子炒到五六十倍的市盈率,他們的資產一下子翻了五六十倍,雖然是紙上富貴,但這種創富的速度恐怕隻有販毒可以媲美。 

  另外,在MBO過程中,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家原企業的財務總監幾乎都會成為新公司的有一定股權的高管,因為國企的原老總們不管如何做假,如何瞞天過海,但有一個人肯定瞞不過,這就是財務總監,結局就隻能是狼狽為奸,利益均沾。 

  當年,政府搞抓大放小時,有些城市甚至將一些營利能力很強的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也搞MBO,美其名曰“靚女先嫁”,那麽就是這些“靚女”最後嫁給誰了呢?“肥水不流外人田”,都嫁給了自己人,嫁給了公司的管理層。 

  中國目前的1600多家上市公司,可以調查一下,究竟有多少是私人控股的公司,這其中的控製人又有多少以前是國企或集體企業的高管,他們在國企MBO過程中,是否損公肥私,再運作成上市公司後,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人,他們才是當年MBO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記者奇怪的是:為什麽廟還是那個廟,和尚還是那些和尚,方丈還是那個方丈,同樣的廟一經“換姓”(由姓公換成姓私),香火就旺得不得了,以前法術平庸的方丈一下子就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如來佛?就算人性真是自私的,難道隻有私有化才是國企改革唯一的“靈丹妙藥”嗎? 

  中央政府一再倡議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對於一些當年MBO的國企業說,往往是地方政府“拉郎配”,職工幾乎沒有發言權,這就是說起點不公平,過程也不公平。他們不是自願改製,而是“被改製”了。盡管當年實施MBO時,公司管理層為了安撫人心,為了怕員工造反,隻得高姿態承諾:不裁人,不減薪。現在反思,如果說在實行MBO前,那些國企的高管們充其量不過是個十萬富翁、百萬富翁,那麽通過MBO後,他們再搗騰成上市公司,他們的身價馬上呈幾何級數字上升,他們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億萬富豪、十億富豪甚至百億富豪。他們從小資產階級迅速躋身於中資產階級甚至大資產階級,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為民族資產階級。 

  “龍門一躍,身價十倍”。資本市場的大門一躍,他們的身價就翻了百倍甚至千倍,可是那些公司的老員工們幾乎沒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他們大部分還停留在溫飽型,極少數達到小康型。但他們是以自尊受損作為代價,因為他們的身份變了,以前是幫“阿爺”(廣東話就是公家)打工,他們感覺是企業的主人,現在是幫老板打工,感覺是名副其實的打工仔。

  盡管曆史不容假設,但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年不是伊利的獨董從內部反水,鄭俊懷如今可能就是資本市場上翻江倒海的大鱷,也是數十億身價的超級富豪,輪不到牛魔王(牛根生)成為“乳業教父”,老鄭心中肯定憤憤不平:“老鄭時運不濟,遂使豎子成名”。 

  相對於這些靠當年MBO先富起來的富豪,在資本市場上哪些富豪是值得尊敬的?就是象張朝陽、馬雲、馬化騰等一批新生代的富豪,他們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江湖地位,沒有什麽原罪。 

  那些以前老國企的“吸血鬼”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製者,如果不好好經營企業,回報社會,回報員工,而是在資本市場上興風作浪,糊弄股民,有朝一日,新帳舊帳一起算,胡潤的富豪榜淪為“殺豬榜”也就絲毫不足為奇。 

  希望中國證監會發審委的官員們擦亮眼睛,對一些企業的曆史沿革嚴格把關,將那些當年MBO過程中或巧取豪奪,或蠶食鯨吞國有資產或集體資產而發家的企業拒之資本市場的大門之外。

所有跟帖: 

朱教改,朱醫改,朱下崗,招招要百姓老命,都是朱棺材 -金猴子- 給 金猴子 發送悄悄話 金猴子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6/2015 postreply 02:32:52

這叫斷臂求生。壯士斷腕。 -tenderLilac- 給 tenderLilac 發送悄悄話 (6 bytes) () 05/26/2015 postreply 07:44:00

胡扯,我看朱的腕和臂都完整,他沒斷自己的腕,斷別人腕算不得壯士。 -Ji.Q.Zhang- 給 Ji.Q.Zhang 發送悄悄話 Ji.Q.Zhang 的博客首頁 (6 bytes) () 05/26/2015 postreply 14:54:39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朱的斷腕式改革,就沒有00年代的經濟輕裝大發展。 -tenderLilac- 給 tenderLilac 發送悄悄話 (66 bytes) () 05/27/2015 postreply 06:30:50

90年代原社會主義國家,俄,東歐,中亞,印度,中國都在經濟改革中苦苦掙紮。 -tenderLilac- 給 tenderLilac 發送悄悄話 (213 bytes) () 05/27/2015 postreply 06:49:17

朱溶基 -PYXZ- 給 PYXZ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26/2015 postreply 05:31:37

在中國 盲幹=有魄力(破壞力 -Jackwu- 給 Jackwu 發送悄悄話 Jackwu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6/2015 postreply 06:38: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