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調整人口政策的經濟刺激難有成效 (zt)

來源: v5 2015-05-19 21:09: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520 bytes)
不調整人口政策的經濟刺激難有成效
2015年05月20日 10:27 來源於 財新網
必須對人口生育和流動政策加以調整,才能在基礎上配合中長期的戰略和措施,以及短期財政和貨幣等政策,使國民經濟逐步恢複景氣
  周天勇|文
  進入2015年以來,經濟繼續下行,一季度GDP增長7%;1到 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長6.0%。4月份,出口負增長6.2%。經濟刺激采取了地方債轉換、提高赤字率、發行專項債和降息降準等財政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不調整人口政策加以配合,這些政策措施可能難有預想和持久的成效。
  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麵,是以人為基礎的消費、投資、出口等活動,人口數量增長和結構的變化,是影響經濟漲落的重要變量因素。我們最近在做中國人口增長、結構和流動與國民經濟變化數量關係的課題研究,回歸了2013年全球20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趨勢是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越高,GDP增長速度越高;反之,越低。像中國這樣2014年人口生育率在1.4左右,自然增長率為5.21‰的,回歸的GDP增長率應當在3%到5%。
1
1

  不調整人口政策的經濟刺激難有成效
  從中國人口增長看,1987到1994年是一個較陡的下行曲線,在20年後必然陸續造成新勞動力、新進入工作崗位有收入人口的增緩和減少,結婚成家租賃購置房屋的人口也相應增緩和下降。其結果,是勞動力成本持續地上升,勞動密集性產業利潤率下降甚至虧損;出口競爭力受到影響;住宅、裝修和家電等需求放緩萎縮。
  而0到14歲人口從1999年的31950萬人,減少到了2010年22259萬人,規模萎縮接近1個億。也就是說,從入小學起的2005年開始,到2017年小學和初中教育規模,年平均在校生將減少881萬人之巨。這也意味著這個階段年齡消費人群的負增長,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消費的負增長。
  1979到1987年,由於農村聯產承包改革、家庭自然經濟生育和下鄉知識青年大量回城結婚成家生子等因素,成為中國人口的又一高增長期,給20年以後1999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特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進入製造,推動加工產品出口,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奠定了巨大的人口紅利基礎。但是,從1987到2010年,由於受到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市場化等生育的市場機製和生育行政性計劃雙重調節,人口生育和增長呈現快速下降趨勢。這形成了20年後,2007年開始的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的後果。我們回歸了這兩組數據,竟然高度相關。
  2007年,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增緩,甚至減少,工資及捆綁的社保等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出口的競爭力逐漸喪失優勢。實際上,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內在的開始下行的人口變動後果,被當時外在的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所掩蓋和迷惑。2009年M2和貸款都放量擴張,財政也實行了極為寬鬆的政策,但是, 2010和2011年高增長後,增長勢頭持續下行至今。當年,美國也實行了財政和貨幣強刺激的政策,其製造業、就業、股市、房地產等逐步恢複,經濟上行到現在。而從人口生育和增長看,美國近些年生育率為2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7‰以上,均高於中國目前水平,各年齡段人口較為均衡。日本在美國次貸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後,也陷入低迷。安倍也用擴張的財政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了經濟增長,然而,其人口生育率為1.4,增長為負。2014年,其GDP增長率實際為零。日本有學者對此評價道,央行可以印出錢來,但印不出消費錢的人。
  就中國的人口增長圖示看,1994到2006年,仍然是一個較陡的下行曲線。2014年人口增長率在5‰的低水平上;目前的生育率也隻有1.4左右;人口結構將快速老齡化,意味著國民經濟中養老的成本將急劇上升,出口競爭力將進一步惡化。
  另外,人口流動和城市化,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動力。從中國目前的名義和實際的城市化水平看,分別為54.77%和30%。推進到70%,按照世界一般經驗,還應當有10到15年的國民經濟高增長時期。但是,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不同。從數據看,近兩年2.7億農民工,加上其進城家屬3億人口左右,在務工地購買住宅的不到1%,在家鄉附近縣城等買房的14%左右;農民工在城市購房的房價收入比,全國平均10以上,大中城市和都市則更高。而從2015年城鎮中的住宅存量看,在3到3.3億套,除去農民工人口在城鎮購買的住宅,1.4億左右的城鎮居民家庭,每戶平均有2套住房,供給已經嚴重過剩。2015年起結婚需求住宅的人口數量下降;隨著老齡化加速,人口死亡率上升,獨生子女繼承住宅增加;以後城鎮住宅過剩問題將更加嚴峻。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麽呢?就是中國的農村人口,青年時從老家出來,到城鎮中去務工;他們隻是在力壯時,到城鎮務了幾十年工,老年時,85%還是要回流農村。農民建設的城鎮中的住宅,實際上被城鎮居民除了居住外,當作他們的投資財產。也就是說,85%的城市化進程已經中斷,如不進行調整,不可能再有所謂的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了。
  可以看出,這樣一種人口增長和流動基礎格局下的國民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一下,略升一下;刺激過後,仍會繼續下行,最低很有可能跌入3%—5%的範圍,而且陷入長期低迷的區間。
  當然,應對上述國民經濟的下行,我們可以用發揮知識和人才作用,促進海外人才回國創新創業,鼓勵國內居民創業創新,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創新,以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爭取增長的外部市場,甚至發展機器人進入工作領域,延長勞動年齡等加以支撐。但是,我認為,必須對人口生育和流動政策加以調整,才能在基礎上配合這些中長期的戰略和措施,以及短期財政和貨幣等政策,使國民經濟逐步恢複景氣。
  首先,2016年盡快取消行政性計劃生育,停止社會撫養費征收。實行所謂的單獨二孩調整後,原來預計2014年生育200萬人口,但申報的隻有100萬對夫婦,真正生育的僅有47萬。筆者認為,生育即使全麵放開,由於中國很多家庭收入有限不能應付較高的生育撫養成本,加上8%左右的婦女不孕不育,以及與韓國、日本和台灣地區鼓勵生育的困難程度看,中國新出生人口的增加,可能並不樂觀。
  社會撫養費,實際上是對沒有按規定生一胎,超一胎或二胎的城鄉居民,特別是對農民征收的一種稅收,年規模在200億到300億元之間。改革開放前中期,許多個體戶和中小企業,是農民創辦的。社會撫養費的征收,大部分經費供養了計劃生育部門和基層政府,成為國民經濟的負擔;而收縮了農民送子女上學等方麵的消費能力,也大大縮減了農民的創業資本。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農民創辦個體戶和中小企業增長速度下降,甚至一些地方出現了負增長。因此,取消社會撫養費征收,本身就是降低稅負和刺激消費及投資創業的一項財政政策。
  調整人口政策,逐步將人口生育率恢複到2。從近期看,嬰兒增加,會逐步地增加孕育、婦產、嬰兒、幼童等消費;奶粉、玩具、童裝、幼教等支出會增加,這些消費的供給品生產會擴張;保姆和其他家政服務需求會加大;小家庭生活便利和老年人安靜需要,住房需求也會因新增人口而有所增加。從中長期看,小學、中學教育逐步會恢複,並在大學過剩一段時間後,增加其入校學生。而且,這一階段的消費會形成從小到多的累積性增長,抗擊國民經濟過度下行。從遠期看,20年後的2016年開始,勞動力人口逐步得到恢複,避免中國經濟一定程度的複興後,出現持續衰退和二次衰落。
  其次,調整人口流動政策,不是戶籍放開適應於有關改革優柔寡斷的進程,而是徹底開放戶籍,倒逼改革,使教育、社保和其他公共服務等體製適應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的需要;改革農村土地體製,確定農民的土地財產權,能夠交易,無論什麽樣的方案,結果需要使農民得到合理的財產性收益;改革建設土地,從農村和城郊征用為國有,由政府行政寡頭壟斷賣地的方式,集體建設用地,隻要符合規劃,就可通過非政府而由政府監管的市場交易直接進入建設市場;集體土地也可通過入股、出租等方式,進入建設領域。
  隻有這樣的政策,才能使農村人口像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一樣,有創業的資本能力,有到城鎮購買住宅的能力,進入城鎮後獲得政府同等的教育、社保和其他公共服務;才能將土地和住宅的價格控製住,使農民在務工地買得房屋;才能使基本中斷的城市化進程恢複起來,使國民經濟重新增長獲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推動力。
  這次的經濟下行,是一個長期性的難題。需要財政貨幣政策和人口政策調整相配合,短期政策和長期戰略措施相協調,加以治理,有希望將國民經濟保持在6%到7%的中高增長區間;否則,根據人口走勢,經濟增長率很可能會持續下行,降低到3%到5%的低迷水平上。■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