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 - 馬超龍雀】--- 中國一絕!

本文內容已被 [ 弓尒 ] 在 2015-05-05 17:16: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寓意

  “馬踏飛燕”傳承了中國古代人民天馬行空的創造思維,該馬是一蹄著地,三蹄騰空。
踏著飛燕,預示著它比燕子飛得更高、飛得更快。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裕昌告訴記者,1969年,甘肅武威縣一農民一鎬頭忽然刨到了漢磚,
由此發現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擺著銅車馬儀仗俑陣、棺木和側室內地上的銅錢。
文物部門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銅車馬儀仗俑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
包括那件方陣前麵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馬踏飛燕”。


  王裕昌說,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外賓視察蘭州的間隙,專程到甘肅省博物館,
在參觀陳列室時,被銅車馬武士儀仗隊吸引,特別是對銅奔馬讚不絕口,
他讓工作人員從展櫃裏取出,拿在手裏觀察良久,連聲說:
“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 ”
他給銅奔馬起了個既形象又好聽的名字——“馬踏飛燕”。


 

銅馬四蹄騰空,馬尾高揚,三足騰空,後右蹄踏在一隻飛燕上,燕回首驚視。
馬的鬃尾飛舞,更使人感覺到銅馬淩空飛馳,桀驁不群,自由奔放的激情。

燕與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馬的動勢凝固在一個靜止的空間,
把一匹靜止的銅馬塑靈了、塑活了、塑絕了!  

飛燕的構思另一個高妙之處在於,銅馬三蹄淩空飛馳,作為擺設的工藝品,其獨蹄的支點又當如何穩定呢?
有了這隻飛燕,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這既合乎力學原理,又將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
欣賞了這件千古一馬,怎不叫人為我國古代藝術家們的精湛藝術而肅然起敬呢!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 青銅器,
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古代青銅作品,成於公元220年前後,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
“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
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
1986年被定為
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
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隻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隻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隻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

這匹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歎不已。
這一文物瑰寶1969年從武威雷台漢墓出土後,曾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典等14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了極大轟動和高度讚譽,稱它是“絕世珍寶”、“一顆引人注目的明星”、“藝術作品的最高峰”。

它踏鳥追風的奇妙藝術造型和匠心獨運的力學平衡原理,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天才的中國”美稱。




2002年,“馬踏飛燕”被列入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

2002年2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將“馬踏飛燕”複製品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布什。

“馬踏飛燕”曾先後四次“躍上”國家名片,成為中國郵票史上的佳話。

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人們喜愛馬、讚頌馬,千百年來,曆代藝術家們創作的與馬有關的繪畫、雕塑、畫像磚、
以及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但是,無論是從構思之精妙,造型之奇特,還是力學的重心與平衡技術水平之高超,
沒有哪一件作品能夠與這尊“馬踏飛燕”相比擬的。

特別是後來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以後,這匹馬更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天下的人們所熟知。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稱這件銅奔馬為“中華第一馬”,實不為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