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看著就想笑
來源:人民網
醫患矛盾日益突顯,已經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並將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更趨尖銳!因為醫患處於博弈的兩邊,醫生有專業和理性的優勢,患者有體能和衝動的優勢,不是你贏就是我輸,即使采取措施進行調和也隻能緩和不能根除。以往的醫改措施總是在全民醫保、新農合、多點執業、藥品價格、招投標、醫藥分家、加強監管等方麵做文章,始終沒能改變醫療機構必須不斷增加營業收入來發展自已的模式,所以不管怎麽改,都是換湯不換藥,改來改去,國家和老百姓的負擔更重了。
那麽,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就真的找不到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的方法嗎?本人認為,是可以的,隻要創新機製,讓醫患從博弈關係變成共生關係,這一切的矛盾都會有效地化解了。同時這也是全麵解決免費醫療保障的一個思路! 那麽,要達到這個目標,是不是國家和人民要多花錢呢?其實也不是!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醫生也是有需求的個體,他們也需要買房買車養孩子供老人。而在現行的機製下,醫療從業者要把自己的收入提高到社會中等偏上,就必須從病人身上多賺錢,在總量增長的情況下,還需要提升單筆交易金額,這樣就勢必通過過度檢查、過度醫療增加患者的負擔。而醫療行業又是不能確定結果的,治好了,病人即使吃點虧,也無所謂,一旦治療效果與預期發生較大的偏差,矛盾就會激化……
那麽,我們現在改變思路,讓醫療從業者的收入,從”多收多賺“改變為”多省多賺“! 如何操作?根據統計,2013年全國醫療費用總支出為6000億元,這中間還包含了上遊供應鏈的層層獲利和巨大的灰色支出,那麽實際用於治療的大概也就3000億左右,攤到14億人身上,每人平均也就200元(還不算國家財政補貼),這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一個負擔。我們現在建立一種新的機製:老百姓不再把錢直接交給醫療機構,而是全民(包括健康人)按定額(比如人均200元或年收入的1%~2%)交給一個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可以是政府機構也可以是政府授權的基金)。然後老百姓信任哪家醫療機構(當然要考慮各方麵因素),就給哪家醫院授權。醫院拿到授權就向專門的第三方機構要求撥款,第三方機構嚴格按授權人數撥款給醫療機構。收到款項後,該醫療機構就必須為所有的授權人提供免費醫療保障服務,資金用超了醫院就自己虧損,省下來的全部歸醫院賺。
醫療機構就會出現下列改變:1、主動了解藥品和設備成本,擠出供應鏈水分,消除灰色支出;2、提升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以爭取和維持授權規模;3、優化人員結構,杜絕人員過剩;4、優化診斷、治療方案,用盡可能少的資源開展診斷、治療活動;5、主動介入日常健康管理(比如定期體檢、經常家訪、監測食品衛生環境汙染、組織體育鍛煉……),最大限度地讓授權人不生病或少生病,大病也可以控製在苗頭階段;6、主動整合社區醫療機構和個體診所延伸服務鏈;7、與高層次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以備轉診和技術共享;8、建立區域性產業聯盟,合理布局高端設備和高端人才……如此一來,醫患從博弈關係轉變為共生關係,用人均200元(或年收入的1~2%)的負擔(如果國家財政再拿一部分就更少了)構建全民免費醫療保障體係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何樂而不為?
這個方案利用了一個原理和三個機製:1、保險原理:通過全員的共同參與來分擔小概率的個體風險(國家權力介入的第三方機構跟保險公司有本質的區別,一是可以讓規模效應最大化;二是可以讓運營成本最小化;三是該機構沒有自身的利益追求);2、民主機製:授權機製的引入,讓資金的流向和數額不再由醫療機構和資金管理機構私相授受;3、倒逼機製:總量控製,定額撥付,多省多賺。倒逼醫療機構不斷提高診斷效率,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和時間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倒逼醫療機構主動介入授權人的日常健康管理,讓授權人盡可能少生病生小病,大病也能即時發現……4、競爭機製: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在同一個區域往往是存在多家醫療機構的,每一個醫療機構就是一個競爭主體,為了贏得更多撥款,就必須贏得更大規模的授權,醫療機構為了自身的發展就會不斷提升醫療水平和服務質理,才能在競爭中保持或擴大自己的授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