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默克爾的“第四帝國”隻是一個傳說

來源: 青鬆站 2015-04-02 23:29: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337 bytes)
回答: 菲律賓: 加入亞投行,閃退TPPhercules0072015-04-02 15:20:10
默克爾的“第四帝國”隻是一個傳說
來源:文匯報 作者:敖軍 時間:2015-04-02
42 1 字號:A-A+ 分享到: 0 收藏 打印
u=3803565469,1032430242&fm=11&gp=0.jpg
德國總理默克爾
4月1日是德國威廉王朝首相俾斯麥誕辰200周年的紀念日。通過對丹麥、奧匈帝國和法國的三場戰爭,俾斯麥以鐵血手段建立起德意誌帝國,雖然地理麵積比神聖羅馬帝國縮水許多,但卻是現代意義上的德國第一次以一個政治概念出現在歐洲大陸的版圖上。
這是一個讓俄、法、英等鄰國望而生畏的巨獸,不僅僅因為其版圖之大,更在於它對嚴謹秩序和完美主義近乎病態的追求,讓散漫的拉丁民族和周邊弱勢小國感到渾身不自在。半個世紀之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證明了這種可怕。
曆史又過了70年。在歐元區金融危機持續籠罩下,德國憑借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出口導向經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神話,並儼然成為歐債危機國家救助計劃的唯一主導者。作為希臘、西班牙等負債國家最大的金主,默克爾堅定捍衛歐元的穩定,大力整飭歐債危機國家的經濟治理,嚴格監管赤字國的財政緊縮計劃。借歐元貶值的利好,德國經濟成為歐元區金融危機最大的受益者,其在歐元區經濟圈內的GDP占比,從2009年危機爆發時的26.5%,上升到如今的29%。
德國再度成為主導歐洲的一隻“怪獸”。在雅典街頭,默克爾的頭像被貼上一撮希特勒式的小胡子。在西班牙人抗議財政緊縮計劃的示威標語中,貼有納粹標誌的德國坦克再度開往南歐。默克爾大媽的德國,是否將成為自神聖羅馬帝國、俾斯麥和希特勒之後的德意誌“第四帝國”?
經濟領域的擴張主義政策
伴隨著德國在歐元區經濟的主導地位和默克爾在歐盟政治中的話語強勢,歐洲人對於德國的印象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希臘、西班牙和法國。一些政界人士和學者認為,德國利用它的經濟強勢試圖主宰南歐,將德國人的原則強加於歐債危機國家,而德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從歐元區金融危機獲取的收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在他們看來,德國連同歐元區的幾個北歐小國,已經成為“自我中心主義的經濟占領國”。
《意大利日報》知名記者費爾茨2014年曾寫過一本頗具爭議的書,名叫《第四帝國:德國如何征服歐洲》。他認為,歐元是德國在歐洲獲取強勢地位的主要工具,就如同二戰時期的德軍坦克一樣,德國憑借他們掌控下的歐元利器,在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南歐攻城略地;設在卡爾斯魯厄的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則扮演著“納粹國防軍”的角色;而默克爾儼然就是當代的“馬基雅維利”,正在一步步將希特勒當年未能完成的計劃變成現實。
法國前經濟部長蒙特伯格2011年也曾表示,“俾斯麥統一了德國各個諸侯國,目的是為了統治整個歐洲,尤其是法國。曆史居然如此驚人的相似,默克爾試圖以同樣的方式,將德國保守主義的經濟和金融秩序強加給歐洲其他國家,以解決其國內問題,”德國正在回歸它在俾斯麥和希特勒時期的擴張主義政策,隻不過,這一次集中體現在經濟領域。
作為德國的曆史宿敵,法國的“恐德症”正在政界進一步蔓延。無論是極右翼的國民陣線,還是執政的奧朗德左翼社會黨,都在利用民眾對“德國製造”的恐慌,轉移輿論對其國內經濟困局的不滿。艾曼紐·托德是法國著名的左翼學者,以研究人口結構與精神取向著稱,他警告稱,德國“正在一步步追求政治強勢,進行潛在的擴張”。歐洲已經被一個在理性和自大之間搖擺不定的德國所主導。兩德統一之後,德國將前蘇聯影響下的大批東歐國家攬入麾下,以實現自己的經濟目的。
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受益人
對歐盟及亞洲地區的出口,是支撐德國經濟在風雨飄搖的歐元區經濟危機中屹立不倒的主要動力。2014年,德國的貿易盈餘占其經濟總產值的7%,大部分以資本輸出的方式重新流向國外。也就是說,德國銀行給外國政府和企業借貸,讓他們購買德國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經濟是歐元主權債務危機的潛在受益人。
從2000年以來,德國的貿易順差幾乎翻了四倍,達2170億歐元,其中對法國的貿易盈餘2014年就超過300億歐元。美國財政部曾表示,在歐元區金融危機期間,德國一直保持巨額的經常賬戶盈餘,阻礙了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再平衡努力,並導致歐元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出現通縮傾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表達過類似的擔憂。
但德國人對此並不買賬。德國經濟學家亨裏克·恩德認為,德國之所以形成龐大規模的貿易順差,是因為德國經濟在使用歐元之後別無選擇,隻能靠提高德國製造的競爭力取勝。而歐元區經濟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德國貿易順差逐年擴大。此外,恩德認為,歐洲央行從1999年開始啟用歐元之後,歐元區的主要利率一直維持在3%-4%之間。對南歐國家而言,這一基準利率過低,導致工資水平和物價迅速攀升。而對德國來說,這一利率過高,德國企業必須控製工資水平上升,以維持德國產品的競爭力。當然,這一人為幹預工資上漲的做法在南歐國家也引起不少爭議,稱之為“工資傾銷”。
德國經濟的強勢給了默克爾政府以強烈的自信(或者說狂妄)在歐洲推行德國主義的經濟治理。在歐債危機爆發初期,默克爾提出所謂“標杆管理”的危機解決方案,將經濟和社會領域的考核指標拆分為幾類,以歐盟國家中做得最好的國家作為衡量標準,當然,主要是德國標準,從而以這種方式將歐洲納入德國的價值體係。
在如何應對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金融危機問題上,歐盟提出兩種方案,南歐國家希望通過增加支出刺激經濟增長,而德國和北歐國家則傾向於危機國家削減公共開支,實施結構性改革。
默克爾以“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強勢,迫使歐債危機國家勒緊褲帶,接受債務上限,並以“財政契約”的方式將德國經濟治理概念在歐元區推而廣之。默克爾大媽的強悍,甚至可以從布魯塞爾的歐盟峰會略見一斑。據《明鏡周刊》稱,歐盟領導人峰會期間,當其他成員國領導人講完話,大家都要看看默克爾的臉部表情,以揣摩德國的反應,並因此給默克爾一個外號:“說不的女士”。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原本期望靠引入歐元,打破德國馬克的強勢地位,卻未曾想,一個單一貨幣體係下的德國最終卻靠歐元打開了“德國力量的潘多拉盒子”,贏得了對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勝利。從歐債危機爆發後,僅僅用了五年不到的時間,默克爾完成了“鐵血宰相”俾斯麥200年前不可想象的一幕——在經濟上成為主導歐洲的唯一力量。
沒野心打造一個與德國“同質化”的歐洲
但是,默克爾的“第四帝國”,其“疆土”也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麵和布魯塞爾。默克爾從來沒有俾斯麥或希特勒的野心,要打造一個與德國“同質化”的歐洲,她對德國融入歐盟大家庭的興趣甚至還不如她的前任科爾。
就像《明鏡周刊》所說,默克爾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德國本身,她深知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產生影響力,必須有兩大因素:龐大的人口和強大的經濟,而德國僅有經濟一條腿走路,缺乏像中國和美國那樣的人口紅利支撐。因此,德國離不開歐洲這個人口巨大的市場,而且必須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強大的歐洲市場,才能為“德國製造”提供支撐。默克爾政府所有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案,都是基於這一點,從這個角度上說,稱她為“自我中心主義的經濟占領者”,也不為過。
受製於歐盟成員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德國經濟的強勢並不一定能夠持續,這種不穩定性就像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意誌帝國在政治上的不穩定一樣。而二戰納粹的曆史包袱,也讓70年後的德國在政治上刻意保持低調,在外交上選擇不作為。因此,所謂默克爾的“第四帝國”,不過是一些被緊縮的褲腰帶勒得喘不過氣來的南歐國家一種“高級黑”的手段,看似純樸的默克爾大媽,可能連“德意誌帝國3.5”的夢都沒做過。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2168.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