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覺得談話有多麽針鋒相對,原因是柴的采訪有預設立場。

記者的采訪有預設立場很正常,其實科研也是一樣,多有預設結論,然後為這個預設結論去找證據。
在柴的預設立場裏是將控製二氧化碳排放的IPCC的科研結論和排放配額分配劃了等號,當作一個科學結論來處理。其實兩者有本質不同,前者是科研,允許有錯誤,後者是國際政治,是國家間的利益分配。

在關於二氧化碳排放同環球氣溫升高的關係上,丁的基本觀點沒錯,即兩者的同步增高並不能確認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將這一現象放在地質時期看,還可能有非人類可控因素的效應。因為項目原因,幾年前看過當時IPCC的報告,也花時間詳細研讀過相關的科研文獻,應該說過去一百多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長同環球氣溫升高的嫌疑最大。從環球氣溫升高導致的潛在經濟後果看,減排二氧化碳是人類明智的舉措。但丁貶低計算機模型的結果有失偏頗,不是科研大家的風範,這也可能是讓柴在對話中不解的原因。

在排放配額分配上丁的觀點沒錯,發達國家人均配額是非發達國家人均的4倍。接受這種配額是在給自己帶緊箍咒。丁最後提到的策略很不錯,人均隻要求發達國家人均的80%,讓對方沒話講。

另外,二氧化碳排放和PM2.5不同。前者時刻存在,丁的觀點是在為國人的發展爭取空間。後者關係到國人的健康,分分秒秒影響每一個人。對柴一個文科出身的記者不能苛求,同丁的對話和對PM2.5的科普要分開看。穹頂之下引用的數據會有錯誤,建議的解決方案未必可行,能讓從個人到政府重視這個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