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救溺水兒童時不幸身亡,卻被兒童及其家長反咬為肇事者//zt

 

那些教孩子誣陷救人者的家長

近日,河南濮陽一位大學生救溺水兒童時不幸身亡,卻被兒童及其家長反咬為肇事者。最後經查明是家長為了逃避責任,教唆孩子說謊。如此極端自私、冷漠、缺德的家長,在中國社會中不是個例。 …[詳細]

看看這些家長——

對幫助自己孩子的人冷漠甚至敵視

2月26日下午,在河南濮陽清豐縣韓村鄉西趙樓村一處人工湖裏,有人溺亡。死者名叫孟瑞鵬,是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一名大三學生。孟瑞鵬是為了救兩名落水兒童跳進湖裏,但是被救兒童卻說,“他(孟瑞鵬)用腳往後一跺,那個欄杆掉下去了,然後我們三個都掉下去了”;落水兒童的家長也稱,如果不是孟瑞鵬用腳蹬欄杆,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掉下去。

事發現場(欄杆已經被修複)事發現場(欄杆已經被修複)

謊言一度蒙騙了警方,幸好最終調查還是還原了真相:落水兒童母親承認,是自己害怕擔責任,教小孩說了謊話。

這位母親比那些“訛人老太”更惡毒,因為後者還可以解釋為“搞不清楚真實狀況下的自保反應”,而這位母親是眼睜睜看著孟瑞鵬跳下水去救人,還要顛倒黑白。

孟瑞鵬幾近蒙冤孟瑞鵬幾近蒙冤

當然這位母親還不是最“奇葩”的家長。去年10月18日,河南平頂山一名男孩在公園看熊時,右胳膊被熊咬掉,男孩父親趕到現場的第一反應你能猜到嗎?是打了通知他消息的好心人。

不忌憚教壞孩子品德

中國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體現了家長為孩子不受壞影響而煞費苦心。西方教育中也特別強調父母在孩子麵前要規範自己的言行,免得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但有些中國家長根本不忌憚把自己的壞品德展示甚至灌輸給孩子。

2008年7月,重慶雲陽縣一位名叫謝張的大學生跳進水塘救落水兒童,把兒童救起後,自己卻沉入塘底。落水兒童的爺爺趕到現場後,教唆12歲的孫子“謝張哥哥說要下河洗澡,就淹死了”。而本次事件中這位母親教唆的孩子,隻有7歲和4歲。

這些家長是“中國傳統生存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們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去年8月上映的電影《洋妞到我家》中,有這麽一個場景:陳建斌飾演的爸爸對家裏聘請的外教說(大意):我們中國傳統講究禮讓,有孔融讓梨的故事。而外教卻反駁說:為什麽要讓,我們西方人就是講究把最大最好的留給自己。然後外教挑走了桌上最大的梨,起身時又把剩下的一個也拿走了。

現實中不知道有沒有這種和孩子搶梨的外教,即便有,恐怕也絕不代表西方有這樣“不禮讓”的風俗(小布什總統曾經專門在清華大學演講過這個主題)。反倒中國雖然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現實中“不吃虧”也是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口頭禪。據天津市某幼兒園老師們的調查,九成以上的兒童家長在新生入園前或平時曾多次教育子女“不要吃虧”。

教育孩子“不吃虧”,這是中國古代就有的傳統。古代蒙學讀物《增廣賢文》有雲“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是民間總結出來的“生存智慧”,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並行於社會,但實際上前者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

這類“生存智慧”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典籍而流傳。比如比“不吃虧”更進一步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雖然未見於任何典籍(大概因為這種價值觀太惡劣,不好意思記錄),但就是能從民間口口相傳由古至今。

而這些教唆孩子誣陷好人的家長,顯然就是這類“生存智慧”的信徒。

他們防備“無事獻殷勤者”

在中國的傳統“生存智慧”中,比教人自私更多的一類是教人防人。單看《增廣賢文》,就有“知人知麵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人情似紙張張薄”……等。

在這種“生存智慧”中“浸泡”出來的人,不但自己要自私自利,而且不相信世上有無私的人,甚至把無私的人——“無事獻殷勤者”,視作壞人——“非奸即盜”。順著這樣的邏輯,才能理解那位孩子被熊咬傷的父親為什麽第一反應是打好心人——(思維)習慣成(行為)自然嘛。

改革前曆次運動將這些“生存智慧”發揚光大

“孔學名高實秕糠”

上世紀中葉後的一個時期,中國傳統的“生存智慧”又得到發揚光大,尤其在文革中發展到登峰造極。當時一位領導人很久沒寫詩,而第一次動筆就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你看看,儒家那套“仁義禮智信”已經被視作“秕糠”。相反,秦始皇得到吹捧。那麽秦始皇治下的民風如何呢?

秦律規定妻子告發丈夫,妻子的財產可免遭抄沒;丈夫告發妻子,不但他的財產可以保全,妻的財產也可以用來獎賞他。漢儒曾這樣描繪秦的民風:兒子借父親一把鋤頭,父親的臉色便很難看;母親來兒子家借個掃帚簸箕,兒子一家便罵罵咧咧;媳婦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裏,婆媳一語不合,便反唇相譏。

如果親人之間都如此冷漠,可想而知對陌生人會怎樣。這哪裏還有半點“禮儀之邦”的影子?而如此民風,也的確就是改革前中國社會的寫照。那時候在連年“鬥爭”之下,人情極其淡漠,而且說“違心”話辦“違心”事成為司空見慣,出現過“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的“格言”。

自私、冷漠、缺德的種子種下,可能貽害幾代人

由於連續出現“為老不尊”的問題,近年曾經掀起一次“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的討論。的確,一些人經過那種嚴酷生存環境的“磨練”,已經成為“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他們身上自私、冷漠、缺德的習性不是很容易改掉,甚至就是改不掉的。何況改革後的一些機製問題,也仍在製約人心向善。

“訛人老太”屢屢被曝光“訛人老太”屢屢被曝光

有人感歎說需要那一代人過世後,中國社會的風氣才能扭轉。但是從“教唆孩子誣陷好人”來看,壞習性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被教唆的這些孩子如果往後不受強力的社會教育矯正,恐怕就會把父輩“自私的基因”傳承過去,長大後成為和其爺爺、母親一樣的人,再繼續玷汙他們的後代。

結語

或許需要經過幾代人的淘汰、淡化,才能讓這種極端自私、冷漠、缺德的“基因”在中國社會消亡。
劉彥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