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不透的國際關係(係列分析)第一

來源: 尋找無罪 2015-02-24 23:59: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1641 bytes)

我看不透的國際關係(係列分析)第一

 (2015-02-14 23:59:27)下一個

主題:我看不透的國際關係
 
(一)
 
任何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按照一般經濟知識,通常都會降低利率,為的是降低貸款成本,以便應付市場資金缺口的“一定風險”,是到市場投資的效益能夠保持流通與成長,所以市場的融資必須方便,使到市場資金能夠流動
 
然而,歐洲中行在實行600億歐元購買國家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之時,卻仍然保持指標利率在0.05%,並且突然宣布停止接受希臘債券作為貸款擔保品,使到歐元區出現大幅度的貶值一一量化寬鬆的降低利率政策,就是為了防止貨幣貶值,並且為的是讓市場融資流通,而不是促進【資本外流】(資本抽逃)
 
而在美國,自從美聯儲宣布要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對於是否調高利率,仍然處在好像“觀望”的態勢,如同猶豫不決,可是美元一直在升值一一按照一般經濟學原理,在金融不穩定,經濟成長低迷時,維持低利率,反而使貨幣貶值
 
反觀在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但是又宣稱並不是施實中國版本的量化寬鬆政策一一人民幣所製定的匯率機製,是所謂的“一籃子貨幣”,是獨立運作的自由調控,是根據市場供需平衡狀態,製定中央銀行所操作的中間匯價一一按照調低利率的政策原理,多少是以貨幣政策相關的,很少純粹是為了僅僅遏製資本外流,或者調整國內市場的結構。
 
三個國家或市場區域,三種不同說法的量化寬鬆政策,卻同時違背了,或者說“降低了”理論上的市場調節機製的知識原理。這讓我想起了博柯講的一一權力決定了話語
 
(二)
 
 
經濟其實是外交,在國際關係上更是如此,這是我在寫這邊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所感覺出來的概括。因為在金融市場上,國家有貿易,必然產生國際關係;但是《經濟全球化》有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國際生產的恢複,對金融製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為這種恢複需要大量的資本移動。這種資本,隻能來自美元國家。
 
這句話原本用來描述,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各國相關金融協議之領導人,在重組金融秩序,重建國際關係合作的秩序一一其實是重新恢複歐洲18世紀以來貿易主導下之資本金融化秩序的國際關係一一以及在為了國際經濟穩定進行國際合作的議題上,存在著各國內部的不同政策矛盾;以至於在進行金融製定與貿易協定之同時,使到各國在更大信貸政策上,都存在著不同的利益民族矛盾。所謂的民族利益,其實就是說到底,用民族的主持權決定民族形態的經濟政策,包括其國際關係的各種貿易往來或會議。
 
兩次世界大戰,各國的戰爭經費都是用國債的方式來籌集。所以導致戰後的金融遺產,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往往是各國的貿易政策,在國家主權的權力競爭上,以國際關係格局為導向的,控製貨幣流量的政策結果一一如果要追溯更早的國際貿易關係的曆史,不論通貨膨脹,還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的曆史根源,都是由於當時的各國貿易政策,都是用控製匯率來控製貿易,或者用貨幣貶值來對付貿易政策;以便在雙邊貿易協議上,達到國家主權的政策影響力。這導致了其他國家用殖民主義政策,突破他國對本國的貿易歧視或貨幣歧視一一經濟的擴展與貿易的保護主義,必然在國家主權的範圍內形成國際權力格局平衡的貿易衝突,或政策衝突
 
直到兩次大戰之後,各國在通貨膨脹的金融遺產壓力下,尋求新國際主義:為了國際秩序而進行國際合作,並為國際合作關係建立一套法律架構一一這就是布萊頓森林會議得以產生的曆史根源,或說曆史意義。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凱恩斯在寄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就已經構思出一個優於20年代的方法來重造戰後歐洲的建議,然而卻在1940年六月法國瓦解之後,當時的德國經濟部長馮克切,在德國的戰爭宣傳中闡述了歐洲新秩序的觀點,一一我的《經濟全球化》裏麵就提到,馮克計劃歐洲內部的貨幣可按固定匯率自由執行兌換,隻控製對歐洲之外國家的交易;而帝國馬克被認為是歐洲貨幣的支柱,企圖減少貿易障礙,以便進行生產計劃。馮克曾說“透過與歐洲國家締結長期貿易協定,企圖運用永續經營的生產製度來使歐洲各國的經濟適用於德國的市場”一一
 
這就導致了戰爭過後的國際合作關係,運用了德國的歐洲新秩序的觀點,來建立世界經濟,貿易與金融秩序一一當時的亞洲各國從來就沒有想過國際關係,和金融秩序,所以在國際關係的競爭上從來不曾涉及過自己的國家主權角色;亞洲當時沒有國家主權,隻有中央集權製度與封建製度一一而布雷頓森林會議,剛好也是為重建歐洲國際合作秩序。這就造成了布雷頓森林會議中所期待的為國際秩序建立一套之法律合作架構的協商議題,仍然存在著戰爭期間的舊有國際關係意識形態的影響;18世紀的貿易發展,難道就不是用國家主權的方式,來建立國際秩序權力格局的合作關係嗎?
 
戰爭過後的通貨膨脹,常常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國際關係,更加形成了國際衝突;國內的政治矛盾衝突,或者諸如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等等,都是由於國際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國際關係衝突。布萊頓森林會議,不但要麵對通貨膨脹的各國重建的壓力問題,還要考慮到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反殖民浪潮以及民粹思想等等的國際秩序重建障礙。除此之外,布萊頓森林會議還處在美元荒問題的國際格局風險,因當時英國英鎊結存款項,在戰爭期間突然增加,使到英鎊區已經成為貨幣兌換自由化的主要國際關係合作障礙。這造成了布萊頓森林會議到了最後變成了英國與美國聯盟與矛盾衝突的產物。《經濟全球化》裏麵就提到了,美國要求在英鎊體製中的巨大貿易領域實行可兌換性;英國則試圖推動美國來保障自己永久的富裕,並且實行一種適應製度,借助樂於助人的債權國的擴展,而不是透過債務國的經濟緊縮來實行“金融秩序校正”一一國際關係上所謂的雙邊會議,多邊會談或者各國領導人的會晤,實際上都是民族主義與債權國之間的,債務關係發生國家主權衝突之後的政治談判,或政治交往。
 
所以當各國用大量的資本用於重建,並且執著於在最差的條件下,大力的從事帝國經濟,或民族經濟之下,各國的領導人對於布雷敦森林會議協定,都一致認為這是為了美國產品創造市場服務的一一這是債權國與債務國之間,在國際信貸與民族信貸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或外交衝突時,有理也說不清的政治訴求,例如俄羅斯在西方製載的政治主權反應一樣。
 
所以,《經濟全球化》的話讓我曉得,國際關係永遠是權力競爭,不一定是為權力鬥爭,所謂的政治博弈,國際合作隻是一種戰略。
 
(三)
 
 
一月份,我從媒體新聞看到的國際關係,簡略的整理如下:
1)人民幣2014年12月增加貸款6973
萬億元,但是全年新增貸款9.78萬億元一一然而中國央行的貨幣供給增加率隻有1.2%,低於市場預測的1.5%
 
2)法國在一個星期內遭受恐怖襲擊兩次一一法國是歐洲的心髒一一從來引起全球反恐:法國增加軍隊巡邏,德國嚴打極端主義言論及其資助者,巴基斯坦消除哈卡尼網絡
 
3)中日在戰爭曆史真相的緊張情況下,提早召開海外聯絡機製;在這期間,美國與中國在廣東,海口進行人道主意救援誠實聯合實兵演戲。但是美國同時與韓國與日本協定了秘密軍事公開分享的議題,評論說是為了扼製朝鮮的軍事演戲威脅,但也有評論是為扼製中國的軍事發展與其在海島主權的爭議上。但在16日中國與美國又來一個救援軍事演習,說是為了促進戰略合作基礎。但是在之前又有中日韓自貿區 第六輪人談判會在東京召開,磋商貨物貿易降稅模式,服務貿易等議題
 
4)歐洲中行將用600進行量化寬鬆政策,卻是為了購買大量政府債券。而不是為了擴張投資。
 
5)印度央行將基準利率降至7.75%,說是為了減少政府財政赤字,是在市場意料之外一一然而按照經濟知識,政府財政赤字時應該調高利率,因為市場資金供給小於需求,市場金融資金緊縮,這時政府必須在金融市場裏籌集資金。
 
6)墨西哥的某個高鐵公司招標,中國如果得投標,意味著高鐵外交,展現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延伸。而且同時,中國企業再次在美投資百億美元。
 
7)中國人民銀行增加信貸政策支援500億美元,擴大投資信貸。但是中國市場內的社會融資規模,12月份為1.64億元,全年卻隻有16.86億元,減少了8000多億元一一加上外匯儲備,由於美元漲勢使人民幣貶值,而減少。但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報道,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增長了7.4%,然而全民消費者價格隻升了32%,而糧食價格卻漲了3.1%,加上工業增長值12月份是7.4%,但全年來算是8.3%
 
8)14日李克強強調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部署加快發展服務貿易。
 
9)2014年的俄國中行淨出售761.3美元,與54.1歐元一一而22日,鳳凰衛視資訊台的新聞就說2014年俄國的財政赤字,佔國民生產總GDP是
0.5%,但中央銀行的利潤卻降至40.7%
 
10)美國的經濟貿易發展據報導,逐漸複蘇。但是媒體又說美國零售銷售減少0.9%,而出口物價下跌1.2%
一一同時媒體也報道,美國一方麵削減軍事開支,陸續關閉歐洲15個軍事基地,卻另外一方麵在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
 
 
以上是根據媒體新聞報導的資料,然而我的國家馬來西亞報紙《星洲日報》2015年一月14日的財經報紙的<國際財經>所報導的國際關係,有“不平衡”之處。簡略整理如下:
 
第一,(台北13日訊)瑞士銀行認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5%,主要受益於美國增長比較快,歐洲也擺脫了經濟衰退
 
第二,(巴黎13日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公布的綜合領先指標顯示,去年為止11月,美國在領先指標已經連續第六個月持平在100.4點,而全球其他大型經濟體中的大部份,未來幾個月經濟成長將維持既有步調一一同時指德,意,俄,英的經濟成長將減緩,但是歐元區整體成長將穩定。
 
“OECD的領先指標,旨在掌握經濟活動在擴張與減緩之間的轉折點提供早期訊號,是根據廣泛不同的數據係列編製而得”
 
第三,在題為<拚減赤,歐元區公債發行縮水>文章裏提到:德意誌銀行預估,今天歐元區各國政府為了降低預算赤字紛紛縮減新債發行量,可望2015年歐元區公債淨發行額減少13.8%,降至2212的歐元。其中德國,是歐元區各國當中降幅最大者一一今年歐元區公債總發行額,從去年9054億歐元降至8932億歐元,其中以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的公債總發行額最高
 
第四,(北京13日訊)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分析當前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的相關意識時點出,全球需求趨緩,並且中國人力成本,匯率成本也有上升的趨勢一一然而中國分析員基本上卻認為,出口成長率主要受先進國經濟複蘇所帶動,但是進口持續萎縮將引人關注,反映了內需總體仍在低位徘徊,政策放鬆空間仍大
 
第五,2015年一月八日《星洲日報》<國際財經>題為<美元強,油價跌,美企 個人輸贏各見>就提到,國際油價未見止跌,近半美國地區油價低過每加侖2美元的心理關卡。雖美元展現十年來最強的升值走勢,但是美國企業卻無精打采,因為各大跨過企業在國外都有大生意,而“海外營收”和獲利兌換成美元時,想大打折扣一一然消費者樂見價格走低,增加消費。
 
第六,(紐約7日訊)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公債價格大漲,回酬率降至新低點,讓這些先進國家舉債籌資幾乎不費分文。但是這背後反映了全球經濟步履蹣跚而行,使到投資人對長期展望缺乏信心
 
(四)
 
國內外媒體報道有“不平衡”之處,與其說是媒體的問題,倒不如說我們常常忘記了一一有一新聞相關機構也需要向市場尋求資金籌措,尋求利潤最大化,還要考量,諸如管理成本,資產價值變動的風險管理,投資操作績效等等各種因素,如同銀行之間為自身融資成本與營運所架構出來的行為模式一一所以,媒體報道的所謂事實,是從市場上經過“過濾重組”的簡報,新聞報道和媒體評論也陷入了市場競爭力的“資訊協同”中。就如同一般民眾甚至大企業,成功人士等等,也要麵對諸如物價指數,消費指數,通脹率,貨幣戰貶值等等的生活壓力一一可以說,媒體報道,隻不過是一種市場金融上的廣告平台;這也就是為什麽媒體報道美國銀行升息,或者美元升值,或者歐洲中行施行量化寬鬆政策,市場上就會有起落不定的大變化一一人到底是相信市場,還是相信“分析”(媒體)呢,哈哈。
 
我所看到的,鳳凰衛視資訊台這個中國媒體平台,從來就不曾提起過一一瑞士銀行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報導,法國OECD的綜合領先指標,德意誌銀行根據歐元區政府降低預算赤字所代表的公債發行額,紐約報紙關於美,日,德的國家公債價格回酬率報導一一這一係列的評論指標,會常常影響著我們多元化客觀判斷市場決策走向的“投資視野”
 
以上所補充的六點,當中也其實有一些“偷工減料”。例如法國的OECD
又說歐洲區域未來幾個月將減緩,又說將維持步調。如果維持步調,表明歐洲通貨膨脹仍使經濟成長徘徊在低位,不增也不減;但將減緩意味著比原來的經濟低迷有著繼續下滑的壓力一一我們就首先看看22日歐洲央行所實行的量化寬鬆政策的市場意義,對我來說,看到政策與理論之間的“不對稱”
 
1月22日歐洲中行宣布歐版的量化寬鬆政策。星州日報國際財經版:(法蘭克福23日訊)歐洲中行(ECB)推出了每月600歐元的債券購買計劃,規模還超過投資者的預期。外界期待已久的這項舉措旨在重振歐元區經濟和對抗通縮。歐洲中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歐洲央行將購買超過1兆歐元資產,包括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債券,直到2016年九月,並且有可能延長該項目計劃,力求將歐元區通貨膨脹推高至略低於2%的目標一一這是星洲日報1月24日才報導的市場資訊。但在1月23日時卻好像“不懂準確資訊般地”報導說,德拉吉以及歐洲中行執行董事會建議每月購買500億歐元資產直到2016年12月
。並且報導說一一這也將使得歐洲中行的資產負債表,跨越了三兆的裏程碑;目前規模是2.2兆歐元
 
不論前後數天報導是否有誤差,這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所帶來的市場效應是一一
 
1)鼓勵投資者風險偏好,推高歐美股市一一但是歐元兌換美元降至1.128美元的11點新低位,跌破1.13關口
 
2)日經225指數今年來收盤創新高水平,卻是4周來首度走揚一一而韓國KOSPI指數創4周新高
 
3)中國產出和新訂單指數改善,帶動1月匯豐中國製造業PMI初值微升一一香港,台灣,東南亞股市也聞風起舞。
 
 
不過等一下。有問題。法蘭克福報紙說這次量化寬鬆政策是為了對抗通縮;但是歐洲中行行長德拉吉卻表示,力求將歐元區通貨膨脹推高至2%的目標一一到底歐元區經濟現在是處在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中的?一一還有大家不要忘了中國鳳凰衛視資訊台也曾經提說,歐洲中行仍然保持指標利率0.05%,這樣低利率,對投資有利益嗎?
 
補充幾點經濟知識。如果中央銀行是決定著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那依據不同的貨幣定義,會計算出不同的貨幣總量。通常有作為交易媒介性質的M1貨幣,以及作為能儲藏購買力的M2貨幣。我們從經濟學的原理都知道,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該經濟體的貨幣供給量水準時,常以M2作為目標,例如美國,加拿大與台灣。還有,不要忘了,當中央銀行投注基礎貨幣到經濟體時,所采取的貨幣政策工具有三種,就是公開市場操作,重貼現政策,以及準備率政策。我們也不能混淆利息與利率的不同含義,利息指貨幣的時間價值,而利率反映貨幣的價格,也就是貨幣需求者支付給貨幣供給者的報酬,也是市場上貸款的成本。但是中央銀行對利率的調控包括了一一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隔夜拆款利率,重貼現率等等,而指標利率,或基準利率不過是其中的一種。以上這些常識,隻不過是中央銀行對國內利率需要調控的基本政策罷了,還不包括市場上各國利率操控的外匯平衡政策。例如美聯儲的隔夜利率對整個全球市場的波動的政策影響,以及各國之間在匯率政策上的國際關係貿易配額競爭力!
 
如果利率不但與量化寬鬆政策有關的,也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有關的話,那麽量化寬鬆政策的意義就更加複雜了。因為不但是政策的問題,也是市場調控的問題。所以這也是我區分出市場上三種不同的量化寬鬆政策。區分出他們與理論的不同,甚至衝突。因為從經濟知識來說一一從國際之間移動的角度看來,投資人會將資金投入利率較高的國家,以便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這些在國際金融市場追逐的高利率的資金稱為“國際熱錢”一一既然歐洲中行能讓保持指標利率0.05%,意味著在歐元區應當獲得較低利潤的投資效益,從而讓投資者轉向國外投資造成本國資金的流出,以至於導致本國貨幣貶值,外國貨幣升值一一但是在經濟景氣低迷,消費投資萎縮的當下,應該是帶動本國貨幣升值,使經濟景氣回升,這才是利率下調的理論原則,隻不過是對於長期影響而言,以上說的經濟理論才有效。
 
在0.05%低利率下,讓自己的本國貨幣貶值,為的是增加外國貨幣需求,以便促使經濟景氣回升,這樣的貨幣政策,根據一般的經濟知識原理,主要是著重在市場短期影響的因素。
 
如果我們參照俄羅斯拯救自己國家貨幣貶值的做法,俄羅斯中央銀行卻是淨出售761.3美元,與54.1歐元,為的就是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國內,這種做法就是中央銀行升息,短期內將帶動銀行利率調升,為的是,讓外國貨幣相對貶值一一打俄羅斯麵對本國貨幣貶值時,中央銀行提升利率;但是麵對原本就有的通貨膨脹的歐元區在麵貨幣貶值的匯率風險時,既然保持低指標利率?為什麽呢?一一而且我們還沒有弄清楚,為什麽法蘭克福報紙說,歐元區的量化寬鬆政策是為了對抗通貨緊縮;但是歐洲中行行長德拉吉卻說是為了力求將通貨膨脹推高至2%,這樣不同論調呢?一一注明:我曾經在看鳳凰資訊台時,有新聞報道說,英國的通脹有下滑趨勢,但是並不代表英國沒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銀行降低利率,按照一般的經濟知識,是由於經濟不景氣,民眾減少投資與消費,這樣使市場資金需求降低,形成銀行有多餘的資金貸放不出去,銀行為了讓多餘資金可以貸放出去,產生利率收益,銀行便可利用調降利率,讓資金從銀行體係流向市場。
 
然而歐洲中行行長德拉吉卻說是“購買歐元資產”,這表示是歐元區中央銀行將吸引資金從市場回籠至銀行體係一一不過這時的你們是否感覺得到,媒體或者報紙好像已經將歐元國家債券,與歐元區資產,將這兩種不太一樣的概念混淆了起來。因為既然回籠子銀行體係,按照一般經濟知識來說,德拉吉行長應該調升利率才對一一可是銀行調升利率,卻是在經濟景氣過熱,企業營業“結帳”的時候,這時一般人願意將資金投資在報酬較高的股市,或者在其他理財商品上。這樣就完全無法符合法國OECD組織所報告的,按綜合領先指標,歐元區將在未來幾個月經濟成長減緩。
 
(五)
 
要了解以上分析的標準,必須承認這樣入門的經濟知識一一從銀行發行的貨幣是基礎貨幣,但不是銀行的資產,乃是負債,而基礎貨幣是需要通過市場上的“信用的創造”,所融資出來的貨幣流通量,其實是市場債務信用的建立與平衡幅度,我們所謂的社會融資規模,在銀行裏市場金融資金的流動與其增值,才能構成市場資金的意義,最後透過各個銀行與不同投資者之間交錯又離散的貸款和交易,又流回到銀行的貨幣調控政策,所謂銀行自身的融資效率以及其成本,使到整個國內外貿易經濟成長構成一個循環。
 
可是歐洲中行行長德拉吉卻說量化寬鬆政策是為了力求將歐元區通貨膨脹壓低在2%的目標一一可是所謂通貨膨脹,按經濟知識,是指消費需求,物價上漲,要維持原本購買量需要增加開銷,這就意味著:就業增長,所得增長,並且企業訂單增長,生產量也增加,業績也上揚,從而需要向銀行貸款,形成銀行資金不足一一這樣中央銀行就要調升利率,使資金回流到銀行。可是這種情況和現象,在經濟學上是被稱為經濟景氣擴張期,這又是與剛才提到的法國OECD的綜合領先指標關於歐元區,尤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在未來幾個月經濟成長將趨於減緩的報道,完全不協調,甚至很矛盾一一因為經濟低迷,意味著社會失業率增加,消費意願減少,企業營運量降低,金融交易量減少,市場萎縮,資金供過於求。
 
但是從另外一種角度上,降低利率,是為了減少政府財政赤字,這個可以從中國中央電視台所報導的一一印度央行將基準利率降至7.75%,即表示是為了減少政府財政赤字,這在市場意料之外一一這個市場資訊而看出。不過這也反映表明了,中央銀行調整利率,是為了政府財政赤字而調整,這就與剛才所談的諸如為了應付經濟低迷,或者出於銀行資金貸款不出去,或社會失業率增加,社會消費減少,甚至或者金融交易量減少等等的理論知識,完全沒有關係一一也就是說,以上不良的因素,隻不過是銀行考慮的因素,但並不是銀行執行貨幣調控政策時,必須考慮的中心
 
如果調整理論空缺的話,意味著,沒有財政就沒有利率,正如沒有政府財政預算,就沒有社會消費,企業生產,金融交易一樣一一可是經濟學理論不是說,市場資金供過於求的時候,其實是代表政府財政出現盈餘,從而反映金融市場資金寬鬆嗎?因為如此政府財政具有大量多餘的資金投入金融市場,引導利率下降一一而利率上升,代表著為了應付政府財政出現的赤字。如此一來,不論是原本的理論,或者我調整的理論缺陷,根本是越來越多的矛盾,甚至是“貨幣悖論”了。
 
於是在所有不同的矛盾當中,我隻能以誤差折衷出三個可能近值選項
 
第一種,如果歐洲版量化寬鬆政策的低利率,當做壓低通貨膨脹,那我們不是要考慮需求,或市場融資(所謂企業生產),那還是考慮比較近值地可能是銀行的資金不足,因為市場資金供過於求。
 
第二種,如果把歐洲版的量化寬鬆政策的低利率,當做為了減少政府財政赤字,那麽我們應當新思維地考慮,歐洲中行實際打算以低利率,也就是調整政府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財政赤字,來作為“戰略上的貨幣量化寬鬆的意義”,不再以印貨幣為主,乃是將歐元貶值,使到政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透過利率引導匯率波動之縮小差額,來使政府債務違約風險降到最低的幅度。
 
第三種,但也是我最不期望是真的,那就是一一歐元區政府“內部”其實是財政盈餘的,隻是歐元區經濟緊縮時,貨幣量化寬鬆並不是為了拯救市場經濟,乃是“頂住”市場融資對政府收益的影響,而貨幣貶值隻不過是為了讓政府擁有更多的外國貨幣資產的信貸保證,歐元隻不過是購買外國貨幣需求的一種手段。這一點可以從歐洲中行不希望看到希臘脫離歐元,他也不想要,答應希臘關於減少歐元債務的信貸作為旁側注釋。

所有跟帖: 

如是轉貼,請說明出處、作者。 -齊鷗- 給 齊鷗 發送悄悄話 齊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5/2015 postreply 06:32:03

不了解量化寬鬆的作用?建議讀我的博客文章《社會經濟製度的比較(6) 儲蓄黑洞》。 -xwu622- 給 xwu622 發送悄悄話 xwu622 的博客首頁 (140 bytes) () 02/25/2015 postreply 07:34:12

最煩這種長篇大論,有事說事,言簡意賅 -coolgur- 給 coolgu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5/2015 postreply 21:01: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