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用數據說話比較好,別猜來猜去的。ZT

來源: Christy_BJ 2015-01-14 12:20:3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5565 bytes)
回答: Re:不知道中國7%增長從何而來pieq3142015-01-14 11:49:24
世界銀行(World Bank)4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或將在今年取代美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世界銀行最新報告的結論讓外媒大為訝異。在此之前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19年超過美國。不過,中國並未高調接茬。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1日報道稱,中國曾努力阻止這份經濟報告的起草,“已為此抗爭了整整一年”。



那麽中國的GDP是否真如世行所言將於今年超美呢?


世行WDI數據庫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已達161577國際美元,是美國的96.2%。今年上半年美國實際GDP增長2.2%,中國實際增長7.4%,如果中國實現全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則美國全年實際增速必須達到3.5%以上才能避免被中國超越。這意味著下半年美國實際GDP增速必須達到4.8%,這對美國來說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非美國再次修改GDP統計方法。看來按購買力平價測算,今年美國GDP被中國超越已經是毫無懸念了。


那麽購買力平價是否靠譜呢,這就要從中國GDP被低估的情況說起。



以下是中國GDP低估的情況:

1、中國統計第三產業在核算方法上是能不算就不算(如黃賭毒不算),能少算就少算,如自住房租金、政府服務等,美國自住房租金占GDP的10%左右(其實整個西方包括印度的GDP核算方法都一樣,自住房租金一般都占GDP的10%左右,比如日本2011年自住房租金6221.25億美元,占比10.6%),中國約2%左右,美國政府服務占GDP的13%左右,中國約3%左右,盡管中國政府對經濟的介入程度更深。僅此兩項按相同口徑中國就比美國少算了近20%的GDP。

2、因中國人使用現金結算量大,統計難度大,使三產統計遺漏的多,比如家政服務,現在從農村出來從事保姆、月嫂等職業的人越來越多,工資越來越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在國外也是計入GDP的,而中國是不計算的;餐飲業現金結算量大且很多私人消費不開發票,很多排檔還是通宵營業;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投入也是很大的一塊,比如我在孩子身上從小到大花在各類培優上的錢就至少有十萬以上,都是現金支付且沒有正規稅務發票;由於稅製的原因,中國大量個體工商戶瞞報營業收入,每年的實際營業額遠大於統計數據。

3、中國第三產業占比遠低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根據《國際統計年鑒2012》2011年中國第三產業隻占GDP的43.3%,與中國同組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56.7%,如果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不含中國(中國占了權重的50%),第三產業將占GDP的64%。就連重債窮國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都有47.8%,比中國高出4.5個百分點。中國經濟結構所謂的“畸形”,是因為第三產業被嚴重低估,中國的餐飲、娛樂、快遞、維修等服務行業在發展中國家中絕對是最便利、最快捷的,甚至不亞於發達國家,如很多中國人晚上吃飽喝足了,消化消化,去唱歌,唱完歌十點十一點了,累了,去洗腳、按摩、桑拿,按完出來,爽了,也餓了,然後去吃夜宵,真的是一條龍服務,而西方發達國家夜生活很少,一到晚上街麵上冷冷清清,一般晚上都在家帶孩子,看電視劇,或宅在家上網,隻有周末才會去酒吧玩。所以說中國三產比重低,經濟結構失衡完全是自欺欺人,中國目前實際的第三產業比重至少應為GDP的55%以上。

4、中國建築業也存在嚴重低估,眾所周知中國消耗了世界50%以上的鋼材,60%以上的水泥和平板玻璃,世界一半以上的建築施工機械在中國施工,中國每年新建的廠房、鐵路、橋梁、港口、公路、住宅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是美國的10倍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再造一個法國,但中國建築業GDP卻僅僅於美國基本上差不多,因此,中國建築業GDP應該存在嚴重的低估。

我們可以比較中日兩國房屋建築情況,來看看中國建築業GDP被低估的情況

國家統計局建築業季度數據庫顯示,2012年中國房屋竣工麵積34.58億平米,竣工房屋價值4.67萬億,單價1355元/平米。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4年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日本房屋竣工麵積12650.9萬平方米,價值213030億日元,折合17228億元,單價13618元/平方米。

2012年中國建築業增加值5617億美元,2011年日本建築業增加值3316億美元,2012年中國房屋竣工麵積是日本的27倍,但建築業增加值卻隻有日本1.69倍。就算日本房屋建築比中國質量和檔次高一些,按中國3平米折算日本1平米,中國建築業增加值也應該近10倍於日本。

5、中國農村建房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在發達國家,農民建房是計入GDP的,而中國從來沒有計入。近些年來農村自建房每年都有10億平米左右,按每平米1000元計也有1萬億。還有農村通過互助、義務勞動建設的橋梁、道路等也都沒有計入GDP。

6、聯合國頒布了國民經濟核算新的國際標準,即《國民賬戶體係,2008》(簡稱2008年SNA),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GDP統計已采用這一新核算標準。很多國家的GDP上修幅度很大,如尼日利亞將GDP上修了80%,阿根廷上修了27%,韓國上修了9%,美國上修3.6%等等。中國也將按新標準對GDP作出修訂,將將研究與開發支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入、雇員股票期權等計入GDP。

中國GDP被嚴重低估還能從消費與生產兩方麵的數據來印證。

消費方麵

我前麵說了很多GDP被低估的情況,大部分涉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如果被低估那麽消費也必然被低估。以中美兩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例,2012年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6萬億美元,中國為3.29萬億美元,中國占美國的67.7%。2012年中國GDP是美國的50.66%,美國居民消費占GDP的70%,中國隻占35%。按說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應該隻有美國的1/4,結果卻占了美國的2/3,這還是按匯率反映的兩國消費水平。實際上中國實物產品的消費總量是遠高於美國的,如中國的水果、蔬菜、肉類、魚類和雞蛋的總消費量分別是美國的9倍、20倍、2倍、10倍和5倍,汽車、智能手機、空調和服裝的總銷量分別是美國的1.4倍、3.4倍、8.2倍和2.2倍。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原因是美國消費支出中隻有30%的是實物消費,70%是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服務等消費(比如美國醫療消費支出占GDP的18%,人均近9000千美元)。而中國消費支出中80%的實物消費,隻有20%是服務消費,事實上按我前麵所列被低估的GDP項目,中國的服務消費水平被嚴重低估。另一個原因是匯率被嚴重低估,按世行2011年ICP國際比較項目,中國購買力平價匯率是3.51,被低估了44%。

中國人口占世界的19%,GDP隻占世界的12%,但中國卻消費了世界30%的農產品,26%的汽車,30%的家用電器,人均住房麵積甚至遠超地廣人稀的高收入國家俄羅斯,境外旅遊消費支出也高居世界第一。中國人的消費水平即使與人均GDP一萬美元左右的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如果中國居民消費支出隻占GDP的35%,這可能嗎?

可見中國的統計方法讓消費被嚴重低估了,如果按照美國的統計方法,中國真實的消費率至少應該比官方公布的數據高10到15個百分點,達到GDP的60-65%,居民消費率為45-50%。

生產方麵

2013年,中國以占全球19%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和近一半的工業品。

主要農產量產量(2012年數據)在世界總產量的份額分別是:穀物產量5.4億噸(21%)、水果2.4億噸(32%)、蔬菜7.1億噸(58%)、肉類8387萬噸(28%)、雞蛋0.29億噸(41%)、魚類5729萬噸(36%)。

主要工業品產量及其在世界總產量中的份額分別是:發電量5.4萬億度(23%)、原煤36.8億噸(47%)、粗鋼7.9億噸(49%)、電解鋁2206萬噸(46%)、精煉銅649萬噸(29%)、黃金428.1噸(14%),水泥24.2億噸(59%)、平板玻璃77898萬重量箱(60%)、硫酸8123萬噸(32%)、燒堿2859萬噸(40%)、純堿2435萬噸(42%)、化肥7037萬標準噸(35%)、化學纖維3922萬噸(68%)、塑料7415萬噸(24.8%)、光伏電池組件27GW(60%)、發電機組1.26億千瓦(60%),彩電1.28億台(49%)、冰箱9340萬台(50%)、空調14333萬台(88%)、洗衣機7202萬台(51%)、微型計算機3.4億台(91%)、手機14.6億部(81%),汽車2211.7萬輛(26%)、民用船舶4534萬載重噸(43%)、機床95.9萬台(38%)。從某種程度上說,現在世界就隻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

在基礎建設方麵,2013年裏中國新增的公路裏程、高速公路裏程、鐵路裏程、高速鐵路裏程、港口吞吐容量、發電裝機容量等等,也都位居世界首位並占增量的一半以上。

在軍工生產方麵,2013年中國海軍共服役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3艘,輕型導彈護衛艦9艘,大型補給艦2艘,常規潛艇4艘,潛艇支援艦2艘,核潛艇1艘、雙體測量船2艘、水聲裝備試驗船1艘和掃獵雷艦2艘,總數量排世界第一。由於眾多的服役和下水數量而被網友戲稱為下餃子,海軍現在是“一年裝備一個艦隊,下水一個艦隊,開工一個艦隊”。

2013年服役新戰機世界第一,俄羅斯《軍工信使》報稱中國一年戰機產量已超北約28國總和,同時在生產殲-11B、殲-15、殲-16、殲-10、JF-17、殲轟-7、轟-6M/K、K-8和L-15,年產量足以保障裝備兩個航空兵師。此外,還生產不計其數的多種型號無人機,以及直8、直9、武直10、直11、直15、武直19直升機。

綜上所述,不論是生產還是消費,中國都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國,但中國名義GDP總量卻隻有美國的54.6%,這明顯與事實不符,所以世行預測今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將超過美國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


一般來說GDP第一的國家,工農業產值、對外貿易、發電量、貨運量、汽車產銷量等主要經濟指標也理應是世界第一。但目前暫居GDP第一名的這個國家以上指標全部排名第二,確實名不符實。而目前GDP排名第二的,以上指標全部高居第一,而且多個指標領先幅度在20%以上。


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製造業產值占美國的比例從2004年的37%提高到2012年的128.2%,占世界的比例從2004年的9.1%提高到2012年的22.6%。


隨著GDP的高速增長,中國汽車銷量一路高速狂飆,從2005年的576萬輛增長到2013年的2198萬輛,年均增長18.22%,淨增1622萬輛,占世界銷量的份額從8.7%增長到25.8%,短短8年間先後超過了日本和美國,直到超過了這兩國的總和。同期,世界汽車銷量從6596萬輛增長到8539萬輛,年均增長3.28%,淨增1943萬輛,中國貢獻占了83.5%,如果剔除中國則世界其他國家年均僅增長0.6%,淨增321萬輛,增長近乎停滯。而主要發達國家汽車銷量均低於2005年,出現了倒退。看來這個世界在主要玩家之間確實是場零和遊戲,畢竟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一方得勢必然伴隨著另一方的失勢,不過這次失勢的不再是中國。


同樣的,中國汽車產量也一路高歌猛進,從2001年的233萬輛增長到2013年的2212萬輛,年均增長20.63%,淨增1979萬輛,占世界產量的份額從4.1%增長到25.3%。

2010年中國的發電量首次超過美國,2013年已經達到美國的1.26倍,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被用於工業。中國的工業用電占總用電量的約72%,而美國的數字是22%。2013年,中國的工業用電量為38471億千瓦時,美國是9547億千瓦時,中國是美國4倍。從1992年到2013年,美國的工業用電量已經連續21年徘徊在1萬億千瓦時左右了,而在此期間中國的工業用電量則增加了大約6.5倍,達到2013年的3.85萬億千瓦時。

經過百年沉淪,到1949年中國人均鋼產量隻有0.29千克,一年的鋼產量還不夠中國人均打把菜刀。就連東歐一個很不起眼的國家羅馬尼亞1949年時鋼產量都有45.9萬噸,是中國的近三倍,人均更是中國的98倍,大家能想象當時中國的慘狀麽?2013年中國鋼產量已經達到世界的一半。


中國在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一度引起美國媒體的質疑,但從港口吞吐量來看,中國遠超美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3年,中國大陸港口貨物吞吐量3億噸以上的港口數量達到10個,集裝箱吞吐量500萬標箱以上的港口數量共11個。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大港口中,中國占據8席,而美國沒有港口入圍。


如果有人要拿房地產來說事,可以看看中美兩國的GDP結構比較

2011年美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80%,代表實體經濟的製造業增加值隻占11.5%,比房地產業增加值還少1.1個百分點,美國房地產業增加值是中國的近5倍。而實體經濟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隻有中國的72.9%。



“清朝GDP名列前茅”說近於心理戰


近十年來,中國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飆升:2003年時還隻排在世界第七位,隨後就大舉發力,2004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英國,2006年超過法國,2007年超過德國(調整後數據),2010年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雖然排名未變,但卻首次超過了美國的一半――這個排名在二戰後,隻有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借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達到過。而在同期,中國GDP占全球總量的比例,也從不到4%上升到12%多。

中國崛起,因此被證明再不是一種假說或者希望,而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許多人不僅不願意公開承認這一事實,並且指望通過指鹿為馬的手段,繼續攪亂大眾的思想。

於是同樣在這幾年,一種“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於世界前列”的說法在媒體和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其內容主要是宣稱,清朝時中國的GDP長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占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占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與當代中國占世界的經濟比重基本相當。

而緊接著這種論調的評論,有的還似意在提醒,切莫因為已有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國大並不一定就必強,但另一些卻是公開借著“11%、33%”之類的數字大肆發揮,把今日中國比作晚清,鼓吹(中國)GDP無用論,字裏行間全是對當代中國成就的貶低與不屑。

雖然大多數人第一感覺都會驚訝於這種說法與通常的曆史記憶完全不符,但由於此說聲稱,其數據都是出自於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相關權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讀者甚至真被他們嚇到了,擔心中國如今的經濟是不是也和晚清類似,外表雖然龐大,內裏卻沒有多少意義。

實際上,這是一件通過剪裁資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誤導讀者的典型事例。


麥迪森的數據如何被歪曲原意

筆者查證,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確實提出過中國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經濟比重大約為33%和11%的觀點(注1)。

但是,麥迪森在書中同時明確聲明,因為他認為用匯率換算方式,將各國各地區的GDP轉換為同一種基準貨幣,並不能令人滿意的衡量實際價值,所以他采取的轉換方式是購買力平價轉換係數(PPPs)(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經濟學人》雜誌用“巨無霸指數”做了形象說明:如果一個麥當勞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在英國是3英鎊,那麽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但是,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也就是說,雖然麥迪森在書中為了方便起見,在估測近代以前的各地區經濟總量時,也使用了“GDP”作為指代的名稱,但此“GDP”與現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個意義。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二者之間的區別,如同東海帶魚和非洲帶魚,除了都叫“帶魚”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該,也不能混為一談。

例如,作為《世界經濟千年史》全書中最重要的基準年份,根據麥迪森的計算,1990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2.1萬億、2.32萬億國際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匯率換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實分別是0.39萬億美元和3.03萬億美元。兩種換算方式的差距高達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經濟千年史》的換算結果,1998年,中國、日本占全球GDP的比例分別為11.5%和7.7%(注3),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眾所周知,以當今通用的匯率換算方法計算,中國直到2010年,GDP才超過了日本。1998年時,中國與日本的GDP實際分別是10195億和38570億,中國僅為日本的26.4%。與麥迪森的估計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顯而易見,兩種換算方式導致的統計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間的直接比較,完全失去了意義。而用麥迪森的購買力平價轉換係數,計算出的中國經濟規模,遠遠大於按匯率換算方式的結果。

所謂“清朝GDP占世界比例比現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麥迪斯的相關研究結論,必須同時使用特定的前提與條件,而故意將其與平常使用的匯率換算方式相混淆,才編造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謠傳。

麥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數據被人利用,作為否認中國現代經濟成就的武器,一定會非常懊惱。事實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熱情讚揚了中國經濟在當代的複興。

自然經濟的GDP沒有實際意義

確實,中國在曆史上長期占據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這一點在曆史學中早就是個常識。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幾乎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各地區在遙遠的地理距離分隔下,所有產品,甚至包括金銀這種天然貨幣,價值都完全不同,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西方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後,其它地區就更失去了與之直接比較的基礎。

按麥迪森換算,在1820年時,中國和英國各占世界經濟的32.9%和5.2%(注4),中國是英國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在4000萬兩白銀上下,而英國則有5000萬英磅以上,折合白銀約1.5億兩(注5),英國反超中國近4倍。可見自然經濟與工業化的商品經濟,實在是毫無可比性可言.

因此麥迪森等經濟史學家的相關研究,目的在於:考察世界收入與人口的長期變化,解釋導致富國成功和阻礙落後地區進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現代經濟術語,主要是為了更直觀的向讀者進行闡述觀點,而不是為了編製一份GDP曆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過往,筆者還清楚的記得,僅僅在十多年前,海內外的許多媒體和精英們,三天兩頭拿著西方大國的GDP數字,來嘲笑中國的進步猶如井底之蛙。現在也許還是這些人,又開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為代價。不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且見不得中國的月亮也能圓了。

但是,無論有些人如何擅長把握媒體輿論,操縱流行談資,事實最終仍然是無法掩蓋的:

中國的GDP登頂世界第一,曾經是大多數西方學者不屑於討論的空想。而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相信,隻要不出現全球性的意外大事,這已經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了。這個曆史性的時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後十年內就會到來。而它意味著自工業革命,西方成為世界主導者以來,全球最大的力量轉移事件就在我們這代人眼前發生了。對比1949年前中國陷入的曆史低穀,這個客觀事實確鑿無疑的證明了,自那時起,中國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極其成功的。


注1:《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文版前言,附表“中國與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1700-2015”。
注2:《世界經濟千年史》,表A3-G,“東亞15國(地區)按1990年國際元計算的1990基準年GDP水平”,國際元為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使用的貨幣單位,1國際元=1元1990年美元。
注3、注4:《世界經濟千年史》,表B-20,“20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占世界GDP的份額,0-1998”)。
注5:英磅與白銀(庫平銀)換算依據劉逖的《中國曆史上的GDP估算中跨國換算方法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中GDP估算筆談之五》,按1磅比2.853兩計算。


1820年英國財政收入6000萬英鎊,折合1.71億兩白銀,1811年英國GDP3.34億英鎊,折合9.45億兩白銀,1820年清朝財政收入4000萬兩白銀,隻是1811年英國GDP的1/24,是1820年英國財政收入的1/4,就算清朝財政收入三十稅一,GDP折合12億兩白銀,也僅略超過1811年英國的GDP,1820年清朝GDP更不可能是英國的6倍。1900年英國的GDP達到18.85億英鎊,財政收入1.4億英鎊,清朝也突破了1億兩白銀,但是英鎊對白銀的匯率卻跌到了1比7.5,也就是說英國的財政收入是清朝的10.5倍,這時清朝已經不是三十稅一了,因戰爭賠款,恐怕二十稅一都不可能,百姓負擔異常沉重。因此,此時清朝GDP最多折合20億兩白銀,英國GDP折合141億兩白銀,清朝GDP不到英國的1/7,更不可能占世界的11%了。


辛醜條約,清政府賠償4億兩白銀,一共用時40年,普法戰爭,法國賠償50億法郎(折合約7億兩白銀),隻用了4年不到就全部還清。這就是JY們眼中GDP世界第一的大清國的真相。


1912年美國鋼產量是中國940倍,就是歐洲彈丸小國比利時的鋼產量都是中國的近60倍,農業國的GDP再多有什麽用,就算能進口武器,卻連個炮彈都不能生產,炮彈打光了,再大口徑的火炮都不如一根燒火棍。

退一步說就算大清的GDP世界第一也是農業的GDP,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農業的GDP基本上當年都消耗掉了,形成不了存量財富,而第二產業GDP除了生產的消費品被當年消耗掉了還能形成大量的存量財富,這些存量財富存在於機場、碼頭、郵局、賓館、學校、隧道、橋梁、廣場、鐵路、公路、廠房、礦山建築、水電氣供給係統、機床、大型設備、各類儀器、交通工具、軍艦、槍炮等等之上,所有這些存量財富中都含有大量的鋼鐵、水泥,所以,衡量一國的發展水平,人均鋼蓄積量是一個主要指標。清朝鋼產量隻有美國的1/500,人均就更不用說了。不能形成存量財富的農業GDP是無法與能大規模形成存量財富的工業GDP相比較的,表現在國力上就是農業國麵對工業國不堪一擊。

所有跟帖: 

根據你自己說的,你不關心中國事務,你是不懂中國的。網上文章挺多,什麽樣的都有。 -pieq314- 給 pieq314 發送悄悄話 pieq314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2:35:39

法國我也不關心。我還是看關於恐怖襲擊的時事分析文章。不過我不會對法國人的政策指手畫腳。怎麽製定政策是他們自己的事。 -Christy_BJ- 給 Christy_BJ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2:44:57

文章多的很,數據變不了。 -Christy_BJ- 給 Christy_BJ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2:47:34

你覺得中國統計局說謊? -block60- 給 block6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2:50:38

有些沒統計在內的也算不上說謊。玩點貓膩那是可能的。 -Christy_BJ- 給 Christy_BJ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3:28:48

看來你的中文閱讀理解太差。你仔細讀讀我的帖子吧。中央都不相信統計數據呢。 -pieq314- 給 pieq314 發送悄悄話 pieq314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5:08:34

民間統計學家和民間科學家都一樣,最好別信。 -block60- 給 block60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14/2015 postreply 13:10:0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