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友:為什麽我們沒有給巴黎恐怖襲擊加上引號

昨天下午,以政治諷刺漫畫而著稱的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雜誌社遭遇恐怖襲擊,12人遇難。這也是40年來法國遭遇的最慘重的恐怖襲擊,血腥屠殺震驚世界。

筆者注意到,中國媒體堅持一貫樸實的報道方式,並沒有因為意識形態不同就給發生在異國的恐怖襲擊打上引號。

 

逃犯還沒有被抓獲,巴黎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épublique)上已經聚集了3.5萬自發前往的民眾,舉著筆杆、蠟燭,以及表示支持《查理周刊》的“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人)的紙牌。

美國老牌媒體CNN,感同身受地將網站首頁背景換成了廣場上的民眾舉著“NOT AFRAID”的燈牌的圖片,似有“我們與你同在”的意味。

 

CNN網站截圖

中國媒體在報道此案時,都毫不猶豫地使用了恐怖襲擊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中國官方和媒體看來,這種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本身就是恐怖襲擊,這是不需要任何論證和懷疑的,當然也就不需要給恐怖襲擊和嫌疑人加上引號,即使受害者是媒體人也一樣。

但當恐怖襲擊發生在中國大地上時,CNN和它的西方同行可不是這般模樣。一向自詡為“客觀公正”、“傳播普世正義”的西方媒體,遇到中國的事情就露出另一番麵目。

2013年的“10·28天安門恐怖案”造成40多名無辜遊客死傷。無論宗教背景與對中國的態度,全世界善良的民眾都為死難者哀悼,法國總統奧朗德表達了“感同身受”的哀慟。然而,聽聽西方媒體說什麽?

BBC給恐怖分子、嫌疑人等詞上打上引號,表現出對嫌疑人身份的不認可;CNN頭條發問“是恐怖主義還是絕望的呐喊?”

文中更是寫道“看看這些簡陋的器具,汽油、刀具、鐵棍,吉普車,怎麽看都很難把這些聯想成高度組織的恐怖行為”,“怎麽理解這次襲擊,隻要看看09年以來新疆日益增加的民族矛盾就可明了,新疆的維族人,他們的生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大相徑庭”。在CNN們的眼裏,恐怖分子成了“值得同情的被壓迫者”,而死在他們車輪下的人們,無論是菲律賓人、日本人、中國人,都不值一提。

 

2014年3月1日,雲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車站發生嚴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傷。這一次,大規模的平民傷亡讓幾大西方主流媒體也不好意思再赤裸裸地宣稱這是“絕望的呐喊”。

在CNN的大標題上,“恐怖主義”字樣非常醒目,引號也格外“醒目”。無差別砍殺無辜群眾,看見傷者還要補刀,這樣的恐怖主義行為還要打上引號,不知道要多大恐怖才能去掉引號?

 

BBC更為老道,表述極盡“客觀”:“昆明大規模致命砍刺事件”。在副標題的位置上,一行小字中出現了“暴力恐怖襲擊”這三個詞語,當然也是有引號的。BBC的理由是,自己是在引用中國國家電視台的描述。在報道末尾,BBC再次大秀“公正客觀”,表示上述引用中國官方內容“未經證實”。

 

路透社的標題幹脆不加什麽引號,直接把恐怖分子變成激進分子、好鬥分子(militant)。華盛頓郵報與路透社不謀而合,將恐怖襲擊稱為小刀攻擊事件(knife attack)。縱然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慘劇,西方媒體在必須譴責這起令人發指的暴行時候,仍然心不甘情不願。

 

《紐約時報》那位曾因不斷在中國製造事端而被拒之門外的記者儲百亮先生以“世維會”發言人的話,作為他的“客觀”報道的結尾——“如果這些行為確實是維族人幹的,那我隻能說,這恐怕隻是那些實在無法忍受下去的人做出的極端行動。”多麽耐人尋味的結尾啊,本·拉登大約都沒對美國人說出這樣的話呢。

 

其他外媒報道昆明暴恐襲擊的措辭(網友整理)

“烏魯木齊是躁動不安的中國新疆地區的首府,警方將此次事件稱為‘暴力恐怖襲擊’。”當國際社會與中國一道譴責烏魯木齊“5•22”暴恐案時,《紐約時報》依舊不安分,不肯在報道中承認“恐怖襲擊”,熟練地加上了引號。

……

真為被CNN們覆蓋的讀者感到悲哀。生活在這樣“講求客觀”的媒體合力操控下,沉浸在如此強大的“指鹿為馬”的媒體環境中,變成恐怖分子的同情者也情有可原。

再看昨日巴黎雜誌社的悲劇發生後,中國媒體在沒有搞清楚誰開槍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人想到給“恐怖襲擊”加上引號。要知道,假若深究發生《查理周刊》恐怖襲擊的原因,也不難找出諸如宗教矛盾、民族問題的原因來:

此次遇襲的《查理周刊》一貫堅持以漫畫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2011年其巴黎辦公室就已經遭到過燃燒彈襲擊。雖然《查理周刊》引發穆斯林社會的強烈抗議,但得到了法國官方和主流社會的肯定,認為這是新聞自由。

恐怖襲擊發生後,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先後發表聲明譴責了恐怖分子,但也有些國家領導人和媒體認為,恐怖襲擊針對的不隻是這家雜誌,而是“言論自由”。以“言論自由”之名義挑釁伊斯蘭教,再次體現西方的雙重標準。據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宋魯鄭介紹,該報前身《HARA KIRI》曾於1970年諷刺去世的戴高樂將軍而被禁,隨後才改名《查理周報》。而且在1981年至1992年間由於諷刺名人而被停刊。這顯然不是同一個標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7日晚就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回應稱:“我們對7日發生在法國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深感震驚並予以強烈譴責。中方向遇難者表示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和傷者表示誠摯慰問。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法方為維護國家安全所做努力。”

相較之下,天安門金水橋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務院表態稱,了解中國政府在調查後,宣布是一起恐怖襲擊事件。美方仍在密切檢視事件始末,因此尚未做出結論是否將這起天安門金水橋衝撞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此次表態與新疆巴楚暴恐襲擊案後的表態類似。

2014年4月3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13年國家反恐報告》,報告中提到中國在2013年發生多起經中國政府定義為恐怖襲擊的事件,包括天安門汽車爆炸案。但美國認為中國政府沒有提供詳細的證據,來讓第三方予以證實。美國無法獲得獨立信息來證明是由東突伊斯蘭運動參與,並稱不同國家對恐怖主義有不同看法。

“不同國家對恐怖主義有不同看法”?西方一貫自我中心、唯我獨尊的話語習慣真是一時半會兒改不了了。

在針對平民發起的恐怖襲擊麵前,中國媒體沒有打引號的習慣,實乃憑借人之樸素常理、常識、常情判斷,不讓政客思維淩駕於媒體操守之上。

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都是恐怖主義。它不會因為恐怖襲擊發生的地方、襲擊方或者受害者的種族、宗教信仰而有所轉移。中國政府、中國媒體與中國人民在針對平民發起的恐怖襲擊麵前,不為恐怖分子辯解、描摹。借用天海佑希在日劇《金牌》中的台詞說,“他們說自己的成長經曆,說自己不被父母愛護,說社會對自己不理不睬,盡說這些讓人膩煩的狡辯和自欺的廢話。我告訴你們即使被塞進同樣的環境,不,即使遭遇更殘酷的命運,很多人也絕不會犯罪。會那麽輕易地剝奪他人尊嚴的人,他心琴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

像中國媒體這樣訴諸人之常理、常識、常情進行報道,不為恐怖襲擊辯護,這才是媒體的底線,也是真正的普世價值和情感。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