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在為期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至少14.5萬名中國人組建的“ 華工軍團”,遠涉重洋,趕赴歐洲戰場加入協約國一方,參與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 …
但在這世界大戰的血肉鋼鐵中,不經意間卻突然被插上了一支東方西方的並蒂蓮花——
—大概有3000名法國女性,突破當時白種人不與有色人種通婚的劣習,與華工結婚,並使這些中國人得以合法定居。
□從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萬名來自山東、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國人組成的非武裝後勤組織——華工軍團,以民事合約的方式,被派往法國分別配屬到法軍、英國和美國遠征軍中。
1917年2月24日,運送中國勞工的法國“亞瑟”號輪船,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魚雷擊中,543名華工不幸葬身海底;
半年之後的9月5日淩晨,德國戰機轟炸法國港口敦刻爾克,21名華工重傷,15名華工屍骨無存;
第二年5月12日,原籍山東壽光縣的華工薑延池戰死在法國戰場,編號56737;
17天後,在法國清理戰場的12名華工觸雷身亡,姓名編號不詳……
據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近兩萬名華工被戰火吞噬。
他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使中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
他們用愛國熱誠和政治智慧,使得北洋政府屈從日本的妥協方案曝光;
他們和國內民眾遙相呼應,迫使中國代表團拒絕簽署巴黎和約;
他們和北京、上海的青年們,同樣是“五四”運動的先驅者。
□中國華工即使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也能夠自立、勤儉,普遍具有照顧家庭的責任感,受到不少法國女子的青睞。
但在華工與法國女子交往的問題上,法國男子表現得十分敏感。
1917年5月,一份來自勒阿弗爾的治安報告指出:當地部分法國人,開始對華工極不友好,甚至聚眾抗議當地華工。他們抱怨說:“如果法軍繼續傷亡的話,法國就沒有男人了。因此,我們繼續打仗還有什麽意義?最終結果隻會使中國人、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娶走我們的妻子和女兒,並且遲早瓜分我們在前線為之獻身的法國領土。”
戰爭狀況確實令人堪憂。
一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法國,男性傷亡數目令人震驚:每3個年齡在 13~30歲之間的法國男子中,便有1人死於戰火;15~49歲之間的法國男子死亡率也高達13.3%。對於當時隻有4000萬人口的法國來說,這樣的損失極為可怕。
實際上不單是法國,整個歐洲都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傷亡慘重,男女的性別就嚴重地失調。法國社會對這個問題非常關注,包括歐洲一些國家。他們有很多想法提出來,比如說輔助傷兵結婚,成立傷兵結婚協會,幫助這些傷兵去成家。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也非常地關注這個事,甚至當時歐洲社會還提出了一個說法,鼓勵一夫多妻來解決人口的問題,再就是解決性別比例的問題。
殘酷的戰爭導致男性勞動力嚴重短缺,像司機、建築工、槍械修理師這些男性的職業,逐漸由女性代替,尤其在華工相對集中的機械廠、坦克廠這樣的軍工企業裏,女工人數更多。她們隨時都能與華工接觸。
另一方麵,華工應募時都接受過嚴格篩選,年齡多數在 18到40歲之間,不但身強力壯,而且吃苦耐勞。法國軍械部和國防部都不斷征召華工,因為他們相信華工的勞動效率最高。
不論在後方的港口、車站、倉庫,還是戰地,隻要看到起重機,幾乎都是由華人操作;法國海軍聲明隻需要中國工人。
就連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也盛讚華工“既是第一流的工人,又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中國華工會把每月工資中的大部分按時寄回家,也不會把餘下的生活費統統送進酒吧和咖啡館。中國人這種堅毅、質樸和自製的東方生活方式,頗受法國女子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