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地分蛋糕是做大蛋糕的必要前提
馬力
(轉自漢山網http:hanshan,info)
這是我《產銷周期中的有限市場利潤》一文的引言。因市場反饋與“分蛋糕”有關,涉及到“做”與“分”的討論,姑且撿了個題目記在這裏供標槍手練靶。
前麵說了市場壽命和危機預報問題。在討論貸款消費延長市場壽命時,沒有考慮償貸以及違約對市場的影響。因此當貸款量足以清除市場剩餘時,市場便可以青春永駐長生不老。這當然也沒有考慮產品質量對市場競爭的影響。這樣的市場反饋理論主要是從產銷過程中資本和購買力的流轉情況來考慮的。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積累造成的市場剩餘不僅阻礙企業效率的提高,還會終止企業的贏利過程造成過剩型經濟危機。這一切歸根到底來自有限市場下的私有經濟中資本積累與資本增殖之間的矛盾。貧富分化縮短了市場壽命,使過剩型經濟危機的發生更加頻繁。在市場反饋理論產生之前,中國曾經有過“做蛋糕”與“分蛋糕” 之爭。這個爭論之所以熱門,就因為把做和分當作孤立的兩回事,甚至把“做”看作是經濟的範疇,把“分”看作是政治的範疇。於是在經濟不振的背景下,“做”戰勝了“分”,成了當時經濟政策和政治取向的主流。
但當時的中國已不同於改革開放初期產能不足的時代。在產值購買產值的有價市場經濟中,蛋糕可以繼續做大的關鍵不再是投資的擴大,而是市場的擴大。同時在兩極分化和需求異化的情況下,蛋糕能否售完不取決於市場的人口總數,而取決於購買力的分散程度。後者是一個分蛋糕的問題。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分蛋糕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重要挑戰。但由於沒有正確的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受西方投資決定論影響的中國選擇了繼續做大蛋糕的“硬道理”,用抬高房地產和加重產業投資來保持GDP的高速發展。這樣的選擇還與對經濟規律一竅不通、隻會崇洋媚外的主流經濟學家,迷信西方經濟在金融危機後可以迅速恢複有關。誤以為西方經濟複蘇後擴大的中國產能可以適時迎來又一個經濟擴張的新高潮。
由於中國的產能嚴重過剩和購買力高度集中,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市場上的剩餘越積越多,終於導致今天的大蛋糕屯積和貶值,迫使中國經濟走入自我消化巨大庫存和消解剩餘產能的“新常態”。從理論上來說,新興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原有的保守經濟積累的物價紅利基本耗完。這時進入新常態是一個自然現象。這種新常態可以保持一段穩定的時期。但如果社會分化提前,前麵所說的資本積累與資本增殖之間的矛盾在新興經濟體中上升為影響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後,資本積累造成的市場反饋也會提前發作,新常態的穩定周期就會縮短。而做蛋糕與分蛋糕之間的分歧正是為解決這一矛盾造成的貧富分化而產生的,隻是當時沒有認識到兩極分化背後隱藏的不隻是意識形態的偏差,而是私有化的市場經濟無法逃脫的命運。因此不可能在繼續做大蛋糕的同時,靠單純的意識形態糾偏來解決貧富分化的問題。這個矛盾最終會減小市場的範圍和縮短市場的壽命,使無限市場的利潤縮小為有限市場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