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 與 “六·四”: 學運的兩個極端


又到了12月9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
我個人認為,“一二·九”學運是學運曆史上最偉大的學運,比“五·四”運動要偉大得多(雖然“五·四”運動不是單純的學運),與處在另一個極端的“六·四”遙相呼應,分處學運的兩個極端。

從口號看,“一二·九”學運目的明確,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態度端正。

12月12日的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  

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

1935年5,6月間,南京國民政府接受達成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把包括平津在內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日本。之後,日本積極策動所謂華北五省“防共自治運動”,策劃成立由其直接控製的傀儡政權,激起北平各階層人民的極大憤慨。

11月,在彭濤、周小舟、穀景生、姚依林等人的領導下,北平大中學校學生成立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女一中學生郭明秋為主席,姚依林為秘書長。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員會在學聯建立了黨團,彭濤為書記。   12月6日,北平學聯召開代表會,通過並發表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成立宣言》。就在這天,傳來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將於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廣大同學和各界進步人士極為震驚。

12月9日上午10時30分,北平各大中學校的愛國學生6000餘人湧上街頭,奔向新華門,向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請願。憤怒的學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打倒漢奸賣國賊!”“立即停止內戰!”

請願群眾代表向國民政府提出6項要求:
(1)反對華北自治及其類似組織;
(2)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
(3)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
(4)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
(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6)立即釋放被捕學生。  

北京大學的許德珩、中國大學的吳承仕等教授和當時在燕京大學任教的斯諾夫婦也參加了遊行示威。

然而國民黨當局不顧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仍然決定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  

12月16日清晨,北平愛國學生1萬餘人陸續走上街頭,一場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大示威爆發了。

晚上9點多鍾,城外四周的路燈全部熄滅,大批軍警揮刀舞棍從四麵八方向學生撲過來,許多人遭到毒打。由前門入城的學生想去宣武門接應,當走到西單絨線胡同西口時,遭到大批軍警撲打,數十名學生被砍傷,街道上血跡斑斑,慘不忍睹。

在“一二·一六”大示威中,全市學生共有22人被捕,300餘人受傷。   

12月18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大學的校長,聯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宋慶齡、魯迅、馬相伯、沈鈞儒、王造時、鄒韜奮、陶行知、章乃器、李公樸、史良等愛國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支持。

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 。

根據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改編的電影【青春之歌】(故事片)(1959年)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1931年夏,抗婚出逃的地主女兒林道靜投海自盡,被北大學生餘永澤救回,多才的餘永澤更成為林道靜的初戀情人.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林道靜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餘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麵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在波瀾壯闊的`12·9'運動中,她和江華一道站在鬥爭的第一線, 領著學生隊伍, 衝破軍警的封鎖, 在紅旗下勝利前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