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華為上市被拒:中國有沒有高科技公司

來源: register0001 2014-12-02 07:22: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663 bytes)
回答: 汙蔑小米有完沒完?register00012014-12-02 07:21:04
http://bbs.tianya.cn/post-itinfo-109197-1.shtml
經過了將近十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的創業板終於開盤了,上市的第一天由於沒有漲跌停板,很多創業公司的股價都暴漲了100%以上,最少的也漲了70%以上,不禁真讓人感慨中國的投資者“人多力量大”。隨後幾天,有的股票跌跌不止,有的還保持堅挺,算是有所分化了。
  
  2000年的時候俺所在的公司也在緊鑼密鼓地弄創業板來著,當時負責上市的投行也曾經給了我們一個準備上創業板的企業名單。9年以後,對照著真正第一批上市的幸運兒,不禁感慨萬分,因為當年奔著創業板去的大部分企業都已經不知去向。就是現在上市的這些企業中,到底能有多少真正具備高科技或者高成長性呢,俺也表示懷疑,不是已經有公司剛剛上市業績就大幅度下滑了嗎?
  
  不談這些,上周的《對話》節目中透露,當年華為也曾經申請上創業板,結果因為“沒有科技含量”而被拒,嗬嗬,確實是天大的諷刺。不過在當年的專家眼裏,剛剛搞出萬門程控交換機和GSM基站的我華為確實也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可是,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又如何呢?十年前《中國計算機報》曾經報道過中軟總公司推出了自主產權的操作係統,現在我們還能看到這個操作係統嗎?
  
  上個月在無錫與美新半導體CEO趙陽交流的時候,趙總提出一個觀點,中國並不適合太先進技術的創業公司。他認為,如果創業公司做得是比較高科技的技術,就必須在海外有一個研發團隊。美新做的是傳感器技術(iphone的指南針也是用的這種技術),也是第一家以傳感器作為主業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在這個領域的技術算是全球TOP的公司,可是他們在國內從來沒有拿到過任何一家政府機構的扶持資金,估計是政府部門認為他們做的東西太不“高科技”了吧。
  
  美新一直把一支頂尖的研發團隊放在美國,新產品的定義和架構設計也都在美國,然後把產品的實現、製造、測試等後端流程放在中國。為什麽不是都放在中國呢?趙陽認為在中國根本就找不到技術帶頭人,十年前作為北京人的他回國創業之所以選擇無錫,也是因為當時無錫的芯片產業已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人才可能相對好找一些。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然找不到高端的研發人才,“國內研發團隊需要你帶著走,即使是這樣,他們遇到困難就會停下來”。這也使得他擱置了在國內培養技術帶頭人的想法,轉而高薪聘請了幾位美國人到中國來。“其實如果仔細計算,在中國做高科技的成本一點都不便宜”。
  
  前麵絮絮叨叨地說了這麽多,我到底想表達什麽意思呢?一個就是中國企業在頂級技術上的薄弱是由於我們的基礎研發薄弱造成的,這個就不需我再多說,看看頂級的諾貝爾物理、化學還是頂級的圖靈獎,哪裏有中國內地科學家的份?當然也不能全部怪科學家們不努力,看看中國教育的現狀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麽出不了諾貝爾了,當博導一年都見不到自己帶的博士,還被學生們稱為“老板”的時候,他每年還有多少時間能夠放在科研上麵。從這點上來看,教育部長周濟的下課也算是大家對中國基礎教育不滿的一種表現吧?
  
  第二點就是在中國創業確實不要選高科技,因為我們也做不了多麽高科技的東西,你要選擇高科技,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就會拖死你。想找政府借錢吧,政府說專家認為你這個不是高科技;找銀行借錢吧,銀行說你沒有固定資產沒法抵押也就沒法貸款,想股權融資上市吧,國內的股市審批一等就是三年五載。結果,稍微有點高科技的公司都去美國或者香港了,剩下的也隻能坐吃等死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已經拉開的創業板不管有多少缺點,也不管上去的有多少都是“偽高科技”,至少還是值得鼓勵的。
  
  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們看到了很多依靠市場營銷、依靠渠道成功的中國企業;未來十年,我們能夠看到更多依靠技術成功的中國企業嗎?
  
  轉載自華為世界的博客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