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森森感世臣 (林則徐,1785~1850)

喬木森森感世臣(林則徐,1785~1850)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夫惟大雅,卓爾不群。”     林則徐
 
林則徐在京任官期間,廣泛搜集元、明以來關於興修水利的奏疏、著述,寫成《北直水利書》,說“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1834年四月,陶澍到林則徐江蘇巡撫署校閱官兵步射,留席之後,至後園竹亭內展玩書畫,在座人士將竹亭命名為“後樂”,陶澍題額懸之。林則徐又集蘇東坡的詩句”宦遊到處身如寄,農事何時手自親。”為楹聯,亦請陶澍題寫。林則徐在此府署後空地墾田試育稻種,推廣早稻、雙季稻,日記中留有許多記載。林則徐有詩“桑麻總總關農事,喬木森森感世臣。”農事為民生大事,始終是其關心所在。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到了宋朝,蘇東坡引用孟子的話作詩:”故國非喬木,興亡有世臣。”其意說,一個國家能否永續長存,並不在於家大業大;而在於是否有能傳承精神誌業的世臣國士,這才是興衰的關鍵。
清朝的科舉取士,官僚之間綿密的師友、姻親關係,互相扶待,衍生出了許多名門世家。這些世族和個人的命運,也隨著世道的興衰而大起大落。林則徐、曾國藩、陳寶箴的家族,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林則徐與龔自珍、魏源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他到廣州後,以辦洋務須先知洋人,組織翻譯西文書報,雖流通範圍有限,仍可視為中國現代化的先覺者。譚嗣同日後說:「林文忠公督粵時廣翻西國新聞紙,故能洞悉其情,而應其變,今日切要之事無過此者。」
 
林則徐早年受知於福建巡撫張師誠,在其幕府四年。得以「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日後又說:「我夫子愛才如性命,染人如丹青,扶寒畯如濟舟航,引後進如培子弟。」張師誠信佛,林則徐也深受影響,曾手書《彌陀經》、《金剛經》、《心經》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種經咒,作為每日必誦的功課。經卷麵題字”淨土資糧”,並置於題有”行輿日課”的木匣中,出入往還,隨時帶著。1835年,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內,在蘇州滄浪亭園內壁上《生公石上論詩圖》石刻留有“讀詩如說法,索鮮入三昧。空靈有錘煉,真諦出肝肺。”
 
 
1934年,林則徐的曾孫林璧予,帶著林則徐手抄的《行輿日課》,至蘇州報國寺請印光大師作序,以廣出版流通。印光大師特別指出,曆來習佛之士多因”必惟恐為俗儒所譏” ,”故多主於潛修密證,不自暴露。”在序文裏說:”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智識、誌節、忠義,為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淨業,不稍間斷。……光幼即聞公之名而向往之,今知其修持如此之嚴密,誠所謂乘願再來,現宰官身而說法者。願見聞者,一致進行,同步後塵,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林則徐在官宦生涯中,堅持《行輿日課》。1841年三月,原配鄭氏生日,林在外地作詩:“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1842年四月,往伊犁途中有詩:“華嚴誦千偈,信否伏狂魔。” 在困厄之中,仍不忘念佛誦經,期望倚仗佛力降伏狂魔。
林則徐對醫道亦有涉獵。何書田,出身世代名醫,曾為林則徐家人治病。為了替吸毒者戒除毒癮,林則徐請何書田擬定戒毒方劑方法。何書田總結經驗,寫成《救迷良方》,並作出戒煙配分交藥房製成戒煙丸,供吸食鴉片者戒毒,命名為“林文忠戒煙丸”,因由十八味藥組成,世稱“林十八”。何書田也寫過《東南利害策》向林則徐獻策。林則徐因此手書楹聯贈予何書田:“談史有懷經世略,檢方常著活人書。”, 稱許他有經世之略和救人之書。
 
林則徐有許多對聯作品傳世,如:“大樂正教崇四術,太史公言成一家。” 、 “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 ” 。另有一些前人的作品如:“應視國事同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願聞己過,求通民情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因為林則徐曾題寫在府署之內,也常被後人以為是他的作品。
他在自己家中題有對聯:“親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自謙說居家不大,僅有容膝之地,但藏書甚多,希望子孫們要珍惜好學,不要辜負了這些藏書。林則徐的後人,散布海內外。在台灣有林紀東曾任大法官。林則徐及其女婿沈葆禎的後人在海峽兩岸都有從事外交工作者。
    1985年6月12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淩青和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一同將有關香港主權移交的《中英聯合聲明》文本遞交給聯合國。這一時刻對淩青而言,有特殊的意義。淩青,本名林墨卿,是林則徐的第五代孫,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加入共產黨。其後,為避免連累到家人而改姓名。淩青曾題詩”粵海銷煙揚我威,但悲港島易英徽;國恥家仇今日雪,隻緣華夏已騰飛”;林氏家族可說是見證了中華民族許多重要的曆史時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