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一貫以來將中國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追求,說成是境外反華勢力滲透操縱,而曆史事實是,中國共產黨從創立,到發展壯大,再到最後在中國奪得權力,靠的就是境外反華勢力-蘇聯的幫助。中國人是亞洲最早追求民主自由的人群,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國因此成為亞洲最早實行現代立憲製的國家。不幸的是,中國人民的民主追求被境外反華勢力-蘇聯和該勢力扶持的中共阻斷,使中國到今天還不能成為一個現代體製的國家。今天我就來講講,中國共產黨如何成立,毛澤東如何走上職業共產黨員道路,以及毛澤東和共產黨又如何在中國發展壯大最後奪得權力的故事,看看蘇聯如何滲透中國,斯大林如何一手扶持了毛澤東和中共在中國奪取江山的“建國”大業。故事分八集,以中共與蘇聯的關係,尤其是毛澤東與斯大林的關係為主線,來透視1949年以前中共的成長和毛澤東的崛起之曆程。第一集有前序,中共創立,和毛澤東如何走上共產黨員道路;第二集講中共一大,斯大林時代簡介,以及蘇聯1949年以前為中共提供的金錢和“軟件”援助匯總;第三集揭示蘇聯“軟件”援助之一-斯大林啟動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曆史真相;第四集談井岡山根據地的來龍去脈,細說井岡山為何成為毛澤東與斯大林關係之起源;第五集講長征的真實故事,第六集講西安事變,第七集是國共內戰,第八集做總結評論,以及毛澤東與斯大林關係之終局。故事內容的主體,來自美國學者Alexander V.Panstov與Steven I.Levine合著的《Mao:The Real Story》,不少曆史細節內容的補充來自張戎與丈夫Jon Hallidy合寫的《Mao:The Unknown Story》(中文和英文版),其他內容補充來自Philip Short寫的《Mao:A Life》,還有一些輔助資料來自網絡,比如維基網等。Panstov博士出身於俄國,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並在俄國獲得博士學位。由於精通俄語,又通曉蘇聯曆史,Panstov博士寫的毛澤東傳記,以大量的第一手蘇聯檔案和曆史資料為依據,揭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蘇聯起源,並首次披露了毛澤東崛起與斯大林直接相關的曆史細節,記述了蘇聯是如何一步步扶持發展中共,從金錢資助,到顧問指導,再到出謀劃策,像父母一樣,手把手地把中共拉扯成掌控中國的巨魔。要點明的是,雖然本文的故事情節細節來自以上資料,但對曆史的分析解讀以及字裏行間的傾向性隻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故事起源於1919年,那一年,列寧領導的俄國蘇維埃政權成立了“共產國際”組織,旨在全世界推廣革命,實現共產主義大同。1920年開春,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北京,目標是組建共產國際在中國的分部-中國共產黨。他先通過一位在北京大學教俄國文學的俄籍教授,認識了當時中國知名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北大教授李大釗。維經斯基向李大釗表達了在中國組建共產黨支部的設想,李大釗則向他推薦了當時在上海的另一位中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原北大教授陳獨秀,李認為成立共產黨組織,陳是更合適的人選。1920年4月,維經斯基拿著李大釗的推薦信,來到上海,與陳獨秀取得聯係。當時居住在上海的還有其他幾個俄籍布爾什維克成員,維經斯基與他們聯手,開始“培養”陳獨秀。1920年8月,在維經斯基的指導下,陳獨秀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陳獨秀自己任書記,這是共產國際承認的中國共產黨誕生日;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接著,天津,武昌等地也陸續成立了地區性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1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宣告成立。這些第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是清一色的知識分子:教師,學生,和記者,沒有一個工人或農民,籌建經費來源完全依靠蘇聯的資助。
毛澤東於1918年6月畢業於湖南第四師範學院,畢業後,經他的老師楊昌濟的鼓動,去北京參加了一個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培訓班。在北京學習期間,毛結識了北大左翼教授李大釗和陳獨秀,以及任教於北大的另一位中國著名自由思想家-胡適教授。毛澤東最後沒有成行赴法留學,因為學習法語對毛來講實在太困難,他沒能通過法語考試,遂決定中途退出。毛於1919年4月回到長沙,經朋友推薦,找到一個做小學教師的工作,同時他也是一個觀點激進關注政治的青年,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向報刊寫文投稿,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那是一個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人民有著充分的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那也是一個學生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著名的五四學生運動。五四運動爆發後,全國各地的學生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在湖南長沙,毛澤東與誌同道合的朋友鄧中夏,何叔衡等人一起,在原有的長沙學生社團-新人讀書會的基礎上,組建了湖南學生會,聲援五四運動。毛澤東在學生會裏的主要職責是編寫學生會刊物《湘江評論》,為《湘江評論》寫了很多文章,其中一些文章還受到了胡適的讚賞。那時的毛澤東還沒有信奉馬克思主義,他更熱衷的事業是打倒湖南省軍閥省長張敬堯,爭取湖南獨立的運動。1919年12月,毛澤東再次來到北京,這次是作為湖南省倒張運動代表之一,向中央政府要求將張敬堯趕出湖南(見下圖照片)。倒張運動最後不了了之,但毛澤東在北京期間與李大釗和已經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鄧中夏交談甚多,聽到不少關於俄國布爾什維克內戰的情況,李大釗力促毛澤東多多了解馬克思主義。1920年5月,毛澤東離開北京,轉道上海,在上海逗留了兩個月,又見到了他崇敬的教授陳獨秀。這時的陳獨秀正在與維經斯基一起致力於組建共產黨支部,而毛澤東仍然熱心於湖南獨立的設想,幻想建立一個由湖南人自己管轄的新湖南。他向陳獨秀陳訴了自己的湖南獨立計劃,陳獨秀則鼓勵他學習馬克思主義。1920年7月,毛澤東回到長沙,一個月後,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的影響下,毛澤東在長沙組建了俄國讀書社,學習探討蘇聯情況。接著,經陳獨秀建議,毛澤東與幾個朋友一起合夥在長沙開了一間文化書店,專賣社會政治題材的書報,其中包括陳獨秀李大釗等發表的《新青年》,《勞動界》等宣傳共產主義的書報。到1920年深秋,毛澤東熱衷的湖南獨立運動漸漸失去同情者和支持者,在失望之餘,毛澤東決定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克。在陳獨秀的指導下,毛澤東於1920年底開始在長沙招集人員,組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1月,在毛澤東的長沙文化書店裏,一個由10人組成的長沙共產主義小組-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了。
毛澤東之所以在他的政治追求中最終選擇了共產黨,我分析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和平追求湖南獨立運動的失敗,讓他轉而向往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他當時曾給朋友寫信說,以和平方式爭取政治改革固然從理論上聽上去不錯,但在現實中不管用,用布爾什維克式的紅色恐怖策略才是更現實的方法,這與他後來公開信奉的“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一脈相承;第二,毛澤東從很早就認為,政治運動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組織工作,所以他一直非常熱衷於參加和組織各種社團,布爾什維克式的嚴密強大的組織對他非常有吸引力,他從事的湖南獨立運動,到了後期人心渙散,人如鳥獸散,讓他對中國人痛感失望,參加共產黨,有蘇聯的直接扶持和幫助,有布爾什維克的現行榜樣,在他看來是建立有效的政治組織的更可行之路;第三,湖南獨立運動的人心渙散,讓毛澤東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隻有把組織內的人團結在某個“主義”之下,才能保持組織的長久團結,共產黨是最符合他這種標準的組織,毛澤東雖然信奉“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但他對拿槍打仗毫無興趣,在他後來的中共紅軍生涯裏,毛澤東自己從來沒有拿過槍,一直擔任的是軍中政委的職責,以“主義”的名義來指揮槍,以“主義”的名義來牢牢掌控槍;第四,他本性中天生有一種反上反高貴的傾向,使得他很容易被抨擊資產階級上層的馬克思主義吸引,馬克思主義裏關心下層勞工利益的那一麵,並不是毛澤東在乎的,毛澤東早期的文章從來沒有展現過他有對下層同情的一麵,但是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麵後來被毛澤東發現是在貧窮的中國籠絡民心獲得多數人支持的一麵很有號召力的旗幟。
1929年1月湖南赴京倒張代表團在北京合影,左四為毛澤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