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之理】 國學決定文化走向,文化決定曆史興衰 - zt



這個作者不怎麽懂盛衰之理。 轉貼僅為提供話題和思路。


===========================================================

國學決定文化走向,文化決定曆史興衰   -  zt


  近年來,“國學熱”浪潮席卷全國。“國學”,就其詞義,即國家辦的學校及其倡導文化。奴隸社會視巫術為“國學”,為國王占卜的巫師稱作國師。封建社會視儒學為“國學”,為皇帝釋 疑的儒學大師尊為國師。不同時代,“國學”的內涵是不同的。但“國學熱”者,卻要在知識爆炸,學科浩瀚的社會主義今天,漠視建國後的新中國文化,卻硬拗著將儒家門派文化推為“國 學”。一時間,儒學培訓班、輔導班,鋪天蓋地。中國國學網、中華國學網等分別開設了專業的儒學網站。伴隨著洶湧的儒學潮流,天安門廣場豎起孔子像,秦檜像站起來了,廣東東莞卻推 倒了毛澤東塑像。隨之,皇城根下出現“天上人間”,黑龍江方正縣建造“日本開發團”牌坊,海外求學熱,移民逃資熱,貪汙腐敗,包養情人,拜金之風蔓延,人民日報批評官場酒文化為 腐敗味、乖戾氣、愚昧態、諂諛風,不能不為世人震驚。這種突然的衝擊,頓使深受新中國文化熏陶的13億中國人不知所措。人們搞不懂,我們該信奉什麽?

  追尋古今中外曆史,文化都是國家興衰和變革的推手,而“國學”則是文化的中樞神經,決定著文化的走向。一頁中國文化發展史,釀造了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文化先進健康,國家就欣 欣向榮,強盛不衰,萬方來朝;文化混沌落後,國家就烏煙瘴氣,衰敗動蕩,被動挨打。文化的發展決定著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走向。

  春秋戰國之前,巫術文化統治著奴隸王朝,社會愚昧,生靈塗炭,生產力原始低下。戰國時期,隨著儒學和孫子兵法的形成,提升了列國之間的爭奪和戰爭烈度,從而推動了秦王朝的統一。 秦漢至清,中國步入了長達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這期間,曾經興起了道、儒、佛、陰陽家、神仙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諸子百家文化。在儒、佛、道文化的長期鬥爭 較量中,儒學為曆代皇朝推崇,獲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禮遇,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

  儒學的精髓是科舉製度。科舉製度的建立,使儒學從一般的社會信仰提升到“國學”的國家文化體製範疇,為儒學的鞏固奠定了政治基礎。政府通過科舉考試從社會選拔精英,充實統治集團 ,既顯示了仁政,又達到麻醉民眾、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科舉製度宣揚“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隻要讀好書,可以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深受社會精英的追捧。所 以,儒學的本質是做官文化。以詩詞、散文為主的科舉考試,推動了唐、宋文學鼎盛發展,也造就了大唐盛世。科舉製度到了宋、明、清晚期,受到有錢能使鬼推磨腐敗政治的猛烈衝擊,以 及清朝文字獄的摧殘,考試舞弊、捐官之風盛行,嚴重打擊了社會進取精神。作為做官文化的儒學就不斷走向沒落。國家也不斷地進入由漢族和少數民族交替統治的時代。晚清後期,隨著西 學進入中國,國內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中西文化在國家動蕩中碰撞融合,西學開始了中國本土化的進程。連張之洞也懂得:“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國曆史上有兩次最大的文化碰撞。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巫術文化沒落,儒家文化興起的碰撞。導致了奴隸社會走向終結,封建社會啟航的全社會長期大動蕩。另一次是清末民國,儒家文 化沒落,西方文化興起的碰撞。起初是西方資產階級霸權文化侵入,封建王朝走向終結,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後來是西方無產階級人權文化的興起,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會終結,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一百多年時間裏,整個中國都陷入了長期慘烈大動蕩。

  解放以後,國立學校全麵替代民學和外資學堂,推行國家統編教程,除繼承中國優秀的科學文化外,並全麵開設數、理、化、外語、西醫學等西方科學文化和馬列主義教程。但是由於采取了 重理工、醫學,輕經貿、金融、管理和法律的做法,雖然我國工業化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在經濟、管理和法製領域止步不前,傳統經濟體製無法突破,經濟效率低下,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直到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條件下,引入西方的市場經濟原理,經濟科學文化受到人們追捧,國家經濟發展便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效果。

  事實證明,文化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先驅。先進健康文化是國家強盛的推動力。如果不能擺正文化發展的位置,或文化發展步入歧途,國家發展將遭受挫折,社會走向動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