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失去的中國

來源: 零點的火車 2014-09-25 10:37: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0739 bytes)
發表於

http://chinese-bloggers.com/mali/?p=32

 

眼下華博正在熱烈討論中國的前三十年和毛澤東的評價問題。我過去從個人的經曆出發,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後來因為對經濟學研究感興趣,沒想到竟然改變了以往的許多觀點。因此重貼此文說明擺脫個人經曆後的認識,供各位批判。

今天似乎很少有人懷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同時也沒有人能夠證明中國走過的道路是最佳選擇。事實上,我在前麵的博文裏已經證明除去了通貨膨脹的作用後,後三十年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比前三十年高。海內外有許多經濟學家。至今沒有看到有人質疑這些語驚四座或嘩眾取寵的結論。也許這些結論太過荒唐不值一駁。但我卻不想把它們留給未來的曆史學家或閑談家,因為中華民族經曆了太多的苦難而因此不願失去最後的希望。雖然這最後的希望早已失去,以致本文的標題隻能記作“失去的中國”。

前麵的博文說過中國從統計開始的1952(總產值¥679)到計劃經濟的最後一年19783,645)27年中,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率是6.68%。如果像後三十年那樣物價上漲幾十倍,前27年的增長速度會大於後三十年的16.2%(見“中國的改革紅利小考”一文)。比如平均物價即使隻上漲十倍,這27年的平均增長率便是16.7%。 即便物價上漲十倍的假定可以接受,前三十年的經濟增長率高於後三十年還是難以令人相信。理由是後三十年有大量外資企業參與的為全世界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規模,怎麽也不應該小於僅以國內消費為目標的計劃經濟的生產規模。這個問題點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不同之處。在計劃經濟中國營企業生產每雙鞋的全部產值都計算在GDP中。但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從國外進口原料,加工成成品鞋後出口到國外,這一進一出帶來的貿易順差隻有該鞋零售價的百分之幾。也就是說要生產幾十雙這樣的鞋才能產生一雙鞋的產值。雖然忙碌了許多倍,創造的產值卻差不多。今天,中國的出口順差隻占總產值的2%,但無論是進口總額還是出口總額都很高。可見加工經濟的規模雖然龐大,最後對GDP的貢獻卻隻有幾個百分點。

也許有人認為前三十年的平均增長率是在基數較低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以後會逐漸減少。這一說法看似有理,但沒有事實根據。這27年裏包括了大躍進和文革年代的幾次衰退。這些人為的損失在毛澤東去世後並沒有重現。從毛澤東去世的1975(總產值¥2,997) 1978年的四年裏(包括了1976年的一次衰退),平均增長率是6.74%。這個數據不僅不比以前低,而且比以前高。認為改革是因為計劃經濟失敗而繼續不下去的觀點完全是不合曆史事實的無稽之談。由於1978年中國的產值仍然很低,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證明了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過程是很慢的。在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情況下,經濟發展受市場飽和的影響更小。因此作為初步分析,不妨假設1978年後的經濟繼續按當時6.74%的平均增長率發展,到35年後的2012年,總產值將是¥33,508.3億。這產值不包括通貨膨脹的影響。

由於利用物價紅利進行投資,通貨膨脹難以避免。如果35年後平均物價上漲了30倍,總產值變成¥1,005,249億。再假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6.5:$1 (顯著低於今天的匯率6.28:1),換算成美元的產值就是$154,654億。這超過了2012年美國不到15萬億的總產值。上漲30倍後的物價與今天的物價有什麽不同?今天雖然許多農產品沒漲這麽多,占普通人開支中大頭的房租(或月供)從幾毛錢漲到幾百或幾千元,醫療費從幾毛錢掛號費漲到幾千或幾萬元。工業原材料和產品的價格也上漲了不少。連茅台酒都從幾塊錢一瓶變成幾百、上千元一瓶。所以一個學徒工的工資從那時的每月14元升到幾百元也僅僅是維持不包括房租和醫療費用在內的基本生活。其實拿漲了30倍的物價與今天的物價相比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隻要物價不超過國際市場,漲多漲少隻是說明物價紅利消耗了多少。這在後麵討論價值GDP時還會提到。

也有人會爭辯說隻有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才能創造這麽多產值,因為國際市場大於國內市場;而如果繼續實行計劃經濟以滿足國內消費為主,國內的消費能力消化不了這麽多產品,經濟發展會在這之前迅速減速或停止。這也許正是當初實行市場經濟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天的中國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國際市場的原因。其實隻要做一點簡單的功課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麽回事。別看總產值這麽高,按13.5億人口算得的人均產值隻有$11,456/每人。這隻是剛剛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如50%的產值化為收入,人均收入也隻是$5,728一年,相當於每月$477.32。如果把那時的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和低價住房擴大到農村,中國隻能把更低的產值,比如說30%,直接分配給國民。這時每戶可供自主消費的收入就更少,完全不存在消費不足產品過剩以致發展速度下降之慮。

還有人不信說今天中國的產值還不到美國的一半,進一步發展就已經開始減緩。可見按原來的速度超過美國是不可能的。這裏混淆了私有經濟和公有經濟的重要區別。在全球經濟衰退市場萎縮的背景下,中國的市場經濟也難免受到拖累發展減速。但市場飽和不等於消費到頭。隻有在私有製的市場經濟中才會出現消費不足時市場飽和的現象。這是因為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阻礙了大多數人的消費;同時獨立結算的私有企業無力用有限的利潤對企業進行根本的技術改造。而公有製國家不僅不存在市場飽和前的消費不足,而且在計劃合理時不存在大範圍的市場飽和。況且在高福利的社會主義國家裏,大量的產品是用於提供免費醫療、教育和公共設施,包括公園、體育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 和娛樂場等。這些主要的消費和投資不是通過市場,而是由分配和福利形式進行的。這些社會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和就業。在今天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要求下很難達到飽和與過剩的程度。同樣在科技競爭的世界潮流中,企業的技術和設施的改造也是後浪推前浪沒有終結的時候。

如果不搞市場經濟,西方國家可能不會解除對中國的封鎖。這時中國哪來資金、技術和進口資源用以發展經濟呢?這倒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事實上,西方國家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封鎖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它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迫使社會主義國家最終向它們打開市場大門。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能沒有市場而生存。因此經濟封鎖對市場經濟國家會產生致命的影響。曆史證明西方的封鎖沒能阻止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增長。反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國家紛紛獨立後,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走上了不可逆的衰退道路。美國的經常賬赤字和國家債務從七十年代起便一路下滑,再也沒有跨過零線。因此西方封鎖因失敗而放棄是遲早的和必然的。由於獨立自主的國有經濟不需要為世界提供廉價產品,中國遠不需要現在這麽多的外匯用於進口能源等資源和半成品。因此隻需少量的出口與外貿並引進少量的外資即刻提供足夠的外匯。同時中國可以利用前三十年留下的物價紅利進行投資,並使物價不斷接近國際水平。在這種經濟下,中國不會有今天這麽多的環境汙染與破壞,並耗損更少的國家資源和人口紅利,卻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社會設施,並致力於高科技出口產品的研發。至於引進西方技術,西方國家在誘使中國解體公有製時開放了最初的十年,隨即便關上了大門,隻留下從不想兌現的空話。

更重要的是:用國家的投資潛力包括物價紅利和人口紅利為國內消費生產的產品,無論是贏是虧,都是中國自己的財富。也就是說GDP的大半是中國自己的。而在今天的世界工廠裏,外資企業利用中國的人口紅利和資源創造的財富雖然記在中國的GDP中, 實際上卻是屬於外國的。“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租用外企和外資看起來是一條現代化的捷徑。但有一點:租來的東西終究是別人的,別人所生的兒女也是別人的。另一方麵,中國廉價出口的大量商品中包含了超出其市場價格的使用價值。在社會主義經濟中,這些使用價值可以大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出口海外後換回的債券卻不能用於人民的消費。這些就是為什麽中國人勞而不富的根本原因。由於這個原因,中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時的人均GDP要高於其他國家一個相當大的百分比。這意味著資源有限的中國還將消耗更多的資源和破壞更多的環境才能達到小康水平。由於地球資源十分有限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略圍堵,在現有模式下的中國可能永遠跳不出中等收入的陷阱,並再次推遲實現小康目標的預期。

以上所說的不隻是理論推測,而是可以被事實證明的。蘇聯十月革命後的六十三年是1980年代。那時蘇聯已成為第二超級大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超過了中等收入的私有製國家。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包括大多數中國人,對蘇聯人的生活存在極大的偏見和誤解。西方經濟學僅僅根據個人收入和開支來評估生活水平是極其無知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開支由兩部分構成:個人開支和國家開支。當時蘇聯的國家開支占生活消費的大部分,包括住房、用水、醫療和教育等。而這些福利被西方國家有意忽略了。今天即便是美國想要為國民提供這些免費福利,美國的窮人就是把全部收入都作為稅務上繳都不夠。許多人受傳媒的影響,把10%的美國富人的生活當成美國生活的代表和典型。事實上多數美國人的生活也就是解決溫飽而已。許多人還得靠食物券、救濟和借債過日子。而實行了市場經濟的中國想達到蘇聯那時的福利和消費水平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永遠看不到盡頭。另外社會主義經濟是最環保的經濟。所以當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時,沒有產生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過的嚴重汙染,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英國毒霧和八十年代美國的汙水河。

由於社會主義國家物價穩定並存有大量的物價紅利,它們的GDP常常被嚴重低估。想用某種貨幣計量的GDP或人均GDP來比較不同國家的平均生活水平不總是有意義的。雖然按國際貨幣計算的人均產值和收入不高,但因為物價紅利的存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像看起來那麽低。為了更公正地進行不同國家之間的對比,有必要引進價值GDP的概念,就是按產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市場價格來估算GDP。由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在不同的貨幣表達中是不變的,平均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可以確定地用價值GDP來估計和比較。簡單地增發貨幣能改變GDP但不能改變價值GDP,因此即便提高薪資也不一定能提高生活水平。換句話說,小康社會不能靠改變貨幣單位如通貨膨脹和增加工資來實現。當然西方國家更願意低估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並從看似等價實則不等價的貿易中獲利,因此西方經濟學中不會有價值GDP這樣的概念。

在前麵的估算中將物價放大30倍,使之接近國際市場的價格以便與美國的GDP相比較。有了價值GDP的概念可以發現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單純的漲價能增大GDP但不能增加價值GDP。如果以國際市場的即時價格作為價值GDP的參照係,隻需根據給定的使用價值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換算成價值DGP就可以直接進行比較。這同時說明對比不同國家表麵的GDP並不能證明經濟的強弱和規模的大小。一個國家用以出口的產品畢竟隻是一小部分。即便認為國際貿易中的價格是公正的,大量不用於外貿的商品和設施,包括文化藝術產品,其定價仍然有可能嚴重偏離價值GDP的參照價格。以此計算的GDP也會嚴重偏離價值GDP

讀懂這篇文章後,我們也許能夠明白三十年來我們失去了什麽。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摸石子購房的家庭破產了,而認真製定預算和執行預算的家庭卻幸存了下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豪言壯語雖然雷人,無論用其指導共產主義大躍進還是改革開放大躍進都是危險的。更可怕的是當你盲人騎瞎馬大膽過河時,精通市場經濟的大顎們卻早為你設好了龐氏樂園的路線圖。那時中國將因半途而廢至前功盡棄。如果1979年周恩來先生還在世的話,我相信他會戰戰兢兢地進行類似的演算和論證,為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找到一條更成功的發展道路。現在這一切隻能作為一個失去的曆史記在這裏。

有人說:“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真隻有兩千年前的《春秋》才可以評古論今嗎?當年改革不是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嗎?

我仍然隻有唱歌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魯迅《傷逝》)

所有跟帖: 

人類不可能走一條完美的路,但還得往前走。 -Xfollower- 給 Xfollow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25/2014 postreply 11:59:4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