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老師都有誰?

本文內容已被 [ berrywang ] 在 2014-09-09 11:51:2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習近平博士論文提戶籍改革路線圖,指導老師劉美珣


























習近平主席的博士導師劉美珣

 

習近平主席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

 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學位論文閱覽室,可以查詢到一篇十三年前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全文共169頁,淡黃色封皮,指導教師為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劉美珣。

 論文的作者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對於要不要取消戶籍限製,當時學界和理論界存在爭議,他在論文中堅持認為,取消城鄉二元戶籍製度,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應理智而勇敢地麵對這一現實。

 1998至2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讀了4年在職研究生,專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劉美珣曾在采訪中提到,習近平在跟她談話時不帶秘書。

 劉美珣透露,習近平的畢業論文最初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她覺得題目太大,讓習近平重新選題,這才有了《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

 劉美珣還解釋了習近平的法學博士與人們通常意義上講的法學博士的區別:“這個法學不是法律的法學,我們授學位是按大門類來授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屬於法學大類。”

 李克強獲王照華點將與兩位經濟學家指導

 

薑明安珍藏著一張攝於1981年大三時的黑白照片,一群年輕人簇擁著龔祥瑞。李克強站在後排最右側的位置。

 1977年恢複高考,李克強被北京大學法律係錄取。

 北 大法律係擁有良好的師資和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在 龔祥瑞指導下,李克強與楊百揆、劉庸安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譯著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強是第一譯者。

 2008年5月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一書,收錄了已升任政治局常委的李克強的一篇散文,題目叫《師風散記》。書中,李克強回憶了他在北大求學時與一些老師交往的片段。其中就有龔祥瑞。

 當 年龔祥瑞位於北京大學中關園202室的家,是他的學生們留下溫暖回憶的地方。在僅有6平方米的客廳裏,時常能看到耄耋之年的老師與稚氣未脫的學生慷慨激昂 地討論著民主與憲政。興味濃時的深夜,舊疾在身、很少沾酒的的龔祥瑞會從櫃子中取出白酒,學生則出門買來花生米,大家就著煙酒,挑燈夜談。酒酣人困之際, 老師不拘小節,學生便就地留宿。

 1982 年1月,李克強等27位學生被評為北大優秀畢業生。畢業前夕,李克強雄心勃勃地準備留美考試。但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的領導才能及沉穩性 格,先後十多次找他談話,要他留校擔任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書記。經過馬石江的動員,李克強終於選擇了留校。

 在 翻譯《法律的正常程序》時,一天,李克強遇有一詞,實在弄不通,恰好因為參加校外一次會議,與國學大師季羨林同住在西苑飯店,就向他請教。季羨林當即做了 回答,但同時又說:“你可以先這樣。”李克強當時還不理解他說的意思,當天晚上又發現季先生沒有住在飯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強詳細解釋了這個詞的 由來及多種含義。“我不敢想像季先生是否因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當晚認真地查閱了這個詞。也許,季先生並不是一定要向我傳授某種知識,他的所 作所為實際上是在詮釋著‘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含義”。

 在 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十一大代表時,身為北大團委書記的李克強落選。但是,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王照華點將幹預,李克強仍然列席團十 一大,並被選為團中央常委。不久,李克強被正式調到團中央工作,出任共青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全國學聯秘書長。1985年共青團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增選年 僅30歲的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強當過知青,關注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他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指導老師是經濟學家蕭灼基。後來,李克強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1991年8月,厲以寧把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3位在職博士生以前的碩士論文整理成一本書,並為書的其他章節作了補充,加上股份製的內容,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

 常委中俞正聲最早入大學 戴其萼讓他“終身受益匪淺”

 現任7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俞正聲是最早進入大學的。1963年,18歲的俞正聲從北京四中畢業後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係學習。

 幾年前,他在接受電視紀錄片《哈軍工》劇組采訪時,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嚴酷的組織紀律:每天早上起來都要長跑,三千米到五千米,完了之後洗冷水澡。“冬天戴一個毛線帽子,跑下來全部都是白的,都結了霜了。”

 與學生相比,老師也一樣辛苦,“我們起床號一吹往外麵走的時候,係裏戴其萼主任已經站在門口看我們了”。戴其萼曾是哈軍工創辦人陳賡大將的通訊科長,參加了哈軍工的建校工作。

 “那麽大年紀,天天看著學員們出來跑步,看著學員們去洗冷水澡,什麽話也不多說了,就是提倡大家要有一種能吃苦的精神。”俞正聲說,這讓他“終身受益匪淺”。

 張豈之:王岐山沒有忘記著眼於曆史的經驗教訓

 

2011年2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陝西看望母校西北大學老師張豈之。

 王岐山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後,曾公開提到或拜訪過兩位老師,一個是就讀西北大學時的校長張伯聲,另一個是當時的曆史係教授張豈之。他起碼兩次拜訪後者。

 86歲的張豈之麵容清臒,口音帶一點江南軟糯的拖腔。談及王岐山,他印象深刻——兩人在王岐山就讀西北大學曆史係時就已結識。

 1973年,高考早已取消,王岐山這批被推薦的工農兵學員入學時,已有20年教齡的張豈之因被視為“修正主義苗子”,隻被允許給考古專業開一門工具課。

 在張豈之記憶裏,大學時王岐山愛講話、坦率、幽默,與同學和老師都相處很好。1977年,他臥病期間,已在陝西博物館工作的王岐山專門去探望。

 2011年2月,他們在西安也見過麵。王岐山到陝西視察,特意約他聊天。地點是陝西賓館,作陪的還有西北大學的現任書記和校長。

 “見麵後我問他,你最近讀什麽書?他說讀《舊製度與大革命》。我問為什麽要讀這本書?他講了幾點,說可以給我們一些曆史的經驗教訓。”張豈之說他當時還沒看過這本書,“他講了以後我再看,覺得他的介紹還是準確的。”

 分別時,王岐山雙手攙扶著老師,一路把他送上車。張豈之送給王岐山自己編撰的《中國曆史》六卷本和《中國思想學說史》。

 對 這名國家領導中為數不多的曆史係學生,張豈之充滿期待。“一個學曆史的人後來去抓經濟,把潛在的才能發揮出來,很投入。現在他抓廉政,最近請了一些曆史學 家在中央政治局學習會議上做廉政文化報告,講中國曆史上的廉政。”張豈之評價說,“看來他沒有忘記著眼於曆史的經驗教訓。”

 讓王岐山獲得啟蒙的還有張伯聲。2009年,他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晚宴上的演講中,提到了他在西北大學時的校長張伯聲。

 張伯聲是中國地質界的權威,也是地殼構造(中國)五大學派之一的發明人。王岐山知道他的身份後,和幾個學生一起去向他請教:“張校長,您怎麽就研究出來這麽一個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啊?在全球都能夠站住腳,有地位。”

 張伯聲告訴他們,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次出國坐船的經曆:他發現大海裏的波浪在湧動時不是直上直下,根據他的力學知識,他認為它們在以最省力的方式運動,於是推斷出“大自然地殼的構造,一定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運動”。他的“地殼波浪鑲嵌學說”也由此而成,並為國際所承認。

 “我當時在學校是學曆史的,它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潮流。人類曆史的潮流與大自然實際上有一樣的屬性。……我覺得,中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就是順潮流而動。”王岐山說,“政治家也好,學者也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順應這個潮流,我看就能把事情辦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