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你中了故鄉文化的毒

【轉帖】

國人的中秋節,買月餅、送月餅、吃月餅,是最為平常的事情,再有的就是各種“故鄉情”泛濫。人們總會在這個時節想起父母,想起故鄉,想起兒時的玩伴或是多年不曾見麵的老友。中秋一過,故鄉逐漸被淡化,仔細想想,當下的生活現狀使然,無關文化的傳承,隻是選擇上的差異。

中國有句古話“月是故鄉明”,表達了人們對故鄉的濃厚情感;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四海為家”,傳遞出一種開放的觀念。現今社會,“故鄉”與“家”往往是分隔兩地,也就是所謂的四海為家。此時,故鄉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故鄉,隻要心中有愛。


死守著故鄉文化不放,儼然是中“毒”的表現

文雅來美國十年了,紐約、華盛頓、洛杉磯、 芝加哥、休士頓等城市均有她的蹤跡。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精心挑選居住地,不需要太大,但一定要別致。入住之後便會花一些心思去裝飾房間,例如,她會將臥室貼上心儀的壁紙,換上有情調的窗簾,在床邊鋪一塊柔軟的地毯……這些點點滴滴已經形成一種習慣,以至於她離開那座城市的時候產生強烈的留戀之情,她會思念自己住過的房間,曾走過的小路以及交往過的人。每逢中秋節,她會吃月餅,對故鄉反而少了些遊子應有的情緒。她選擇了這種轉輾於各地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或許有人會說,文雅淡忘了自己的故鄉,這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違背。傳統文化中,中秋節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故鄉,喝一口故鄉的水,吃一口故鄉的肉,這樣才夠味。

而和文雅選擇了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會極力反對,他們會認為固守著所謂傳統故鄉文化的人有些迂腐,甚至是有種“毒”的嫌疑。為何傳統的就應當一成不變?難到就是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嗎?顯然是錯誤的。或者是在有數的幾個傳統節日的時候回歸故裏,對父母寥寥幾句的問候?更是謬之千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中秋節直接體現的是農耕文化。《周禮》記載,一到秋天正是收割、收獲的季節,八月十五正好是中秋為半,是秋天最中間的一個時期,過了這幾天以後所有的東西就要收割完畢了,所以中秋節可以說是一種農業的慶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種民間風俗。可以說,農耕文化中突出的就是一個“和”字,中秋節則更為具象,突出的是團圓與故鄉的概念。

試想一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態,交通的不發達,造成了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相對固定的地方,同時,農業技術低下,從事農業勞動完全靠人的雙手,以家庭為單位成為了提高生產力的最好手段。於是,強烈的家庭觀念深入到每個人心中,也就是“和”,全家人齊心合力才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

應該說“團圓”是“和”最好的體現,例如在中秋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烙“團圓”的習俗,即月餅。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時光流轉到當下,顯然“和”的概念發生了質的改變。現今的社會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農耕時代,交通的發達以及社會行業的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遠赴他鄉,無論是求學或是工作,他們選擇在多個地方輾轉生存而不是回到出生的之地。從中秋節習俗上來看,人們已經不再自己打月餅,取而代之的是用錢來買;拜月、祭月也變得無法實現,畢竟,城市生活的人們已經沒有焚香禱告的條件;作詩拜月更是不可能,繁忙的工作以及生活的重壓下已經沒有了那份心境。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熱愛生活的心沒有變,這就不難理解文雅對待生活的態度,既然選擇與家人聚少離多,選擇遠離故鄉開創事業,那麽調整自己的心境就顯得格外重要。實際上,與文雅類似的人非常多,無論是身處異地還是異國他鄉,需要的是一顆熱愛生活的心,用時時的牽掛溫暖家人,用對故鄉的愛傾注於陌生的地方,而不是隻有在節日時分才想起家人與故鄉。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的是與時俱進的改變。隻有在摒棄了傳統文化的“毒害”之後,一切便會進步。

或許,把異鄉當做故鄉的觀念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與其整日的抱怨與親人的聚少離多和對居無定所的漂泊,何不多一份開放與豁達,勇敢和傳統毒瘤說再見。

最後,請記得與家人時常聯絡,同時熱愛每一個留有足跡的地方。

 

(子晨 撰寫)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