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經先:與楊繼繩們商榷

來源: 東坡學士 2014-09-06 17:05:0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2284 bytes)

來源:人民網

(2013-09-12 11:18:41)

 

 

 

  最近30年以來,國內外廣泛流傳著我國三年困難時期“餓死3000萬人”的重大謠言。在這一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楊繼繩2008年出版的《墓碑》一書起了重大作用。在該書中,他“確認從1958年~1962年期間,中國餓死3600萬人。”①

  我們在研究三年困難時期我國人口變動問題的過程中,仔細閱讀了《墓碑》一書,並對該書提供的每一個重要的非正常死亡數據都逐一進行了查證、核對和分析。為此我們先後查閱了三年困難時期我國死亡率最高的600多個縣的縣誌和大量的其他文獻,發現這部書絕大多數重要的非正常死亡數據都是虛假的。因此,該書的所謂“中國餓死3600萬人”的結論是完全錯誤的。?

  一、《墓碑》的許多數據是偽造的

  在《墓碑》中出現了許多偽造數據的現象,下麵是其中幾個典型的例子。?

  1.關於江蘇省常熟縣“餓死了11000多人”。《墓碑》第390頁第一行說:“常熟縣本應‘常熟’,卻餓死了11000多人”,並注明了數據的出處:“《常熟市誌》,1990年,第1030頁。”?

  經查證,《常熟市誌》第1030頁(以及該書其他相關章節都)沒有這一記載。這一數據是偽造的。?

  經進一步查證,《常熟市誌》第977、41頁上記載了常熟縣三年困難時期營養性疾病的發病和治療情況。根據這一記載,常熟縣由於浮腫病1960年冬“少數病人死亡”,1961年“1~3月份死亡367人。”②這一記載否定了《墓碑》關於常熟縣“餓死了11000多人”的說法。

  2.關於江蘇省溧水縣“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墓碑》第393頁倒數第4行說,《溧水縣誌》(第94頁)“記載,溧水縣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

  經查證,《溧水縣誌》第94頁(以及該書其他相關章節都)沒有這一記載③,這一數據是偽造的。

  3.關於江蘇省高郵縣“餓死37000多人,其中17000多是兒童”。《墓碑》第391頁第五行說:“《高郵縣誌》稱,高郵縣餓死的37000多人中,17000多是兒童。”?

  經查證《高郵縣誌》的所有相關章節,都沒有關於“高郵縣餓死了37000多人”的記載,更沒有餓死的人中“有17000多是兒童”的記載。這些數據都是偽造的。? 4.關於江蘇省興化縣“餓死3、4萬人”。《墓碑》第387頁倒數第4行直接引用1959年4月4日印發的文件《整頓建設人民公社情況匯報第23號》說:“在大饑荒期間,興化縣餓死3、4萬人。”?

  《墓碑》沒有交代這個文件是什麽單位印發的,但是這個文件出現了“大饑荒期間”這個提法。所謂“大饑荒期間”是指1959~1961年期間。這個文件是1959年4月印發的,不可能預先就知道會有一個所謂的“大饑荒時期”,更不可能預先就知道“在大饑荒期間,興化縣餓死3、4萬人”。這一說法顯然是偽造的。?

  5.關於貴州省江口縣“餓死了近一半人”。《墓碑》第570頁倒數第9行說:貴州省江口縣“餓死了近一半人口”。?

  經查證,《江口縣誌》的記載:江口縣1960年全縣人口111711人,1959~1961年三年全縣分別死亡1400人、2394人和1311人,共計5105人,占全縣1960年人口的4.6%,低於該縣1964年到1966年的水平④。從這些數據可知,《墓碑》的江口縣“餓死了近一半人”顯然是偽造的。?

  這裏我們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文章(特別是網絡上的一些文章)和圖書中經常出現“××縣非正常死亡××萬人”的說法,並注明該數據來自《××縣誌》××頁。我們對這樣的數據也都進行了查對,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偽造的(隻有個別的縣誌上確有記載,但經進一步查對和分析,發現這樣的記載也是錯誤的)。?

  二、《墓碑》大量篡改有關數據?

  在《墓碑》一書中存在著大量的篡改數據的現象。

  1.關於“信陽事件餓死了108萬人”。《墓碑》第60頁倒數第2行說:“信陽到底餓死多少人?1960年6月的統計數是436882人。”?

  這裏所說的“1960年6月的統計數”指得是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組於桑、武人文二人1960年6月18日提交的《關於河南省信陽地區人口死亡和糧食問題的調查報告》中的數字。經查證,該調查報告的說法是:據地委6月8日統計,從1959年10月到1960年4月,信陽地區死亡總數436882人,占全區原有總人口8042097人的5.92%,死亡人口中正常死亡155698人,占總人口的1.96%。⑤

  由此可知該調查報告的數據是:信陽事件中總死亡人數為436882人,其中正常死亡約15.6萬人。如果把“正常死亡”之外的人都理解為“非正常死亡”,則“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28.1萬人。由於這一期間信陽地區除了營養性疾病外還發生了其他各種疾病的大流行,還出現了其他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現象,所以信陽地區的營養性死亡人數應少於28萬人。但是《墓碑》把這一數據篡改為“信陽到底餓死多少人?1960年6月的統計數是436882人”,總死亡人數被篡改為“餓死人數”。?

  不僅如此,楊繼繩2012年9月17日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的文章中又進一步把上述數據篡改為“信陽事件餓死了108萬人,是中共中央、河南省委調查組現場調查的結論”。⑥經篡改後,總死亡人數“436882人”(約43.7萬)被篡改為“餓死了108萬人”,“中共中央辦公廳”被改為“中共中央”,“據地委6月8日統計”被改為“調查組現場調查”。楊繼繩就是這樣篡改數據的。?

  2.關於安徽省鳳陽縣的餓死人數。《墓碑》第266頁第8行說:“據原安徽省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鳳陽工作組組長陳振亞1961年2月1日的《關於鳳陽問題的報告》中說,1959年和1960兩年,共餓死60245人,占農村人口的17.7%。”⑦

  經查證,陳振亞報告的原文是:“1959~1960年,鳳陽縣農村人口……發病人口達102994人,占農村人口的37.7%,其中,浮腫病達27735人,婦女子宮下垂6932人,閉經8237人。”“據統計,1959和1960兩年,共死掉60245人,占農村人口的17.7%。”⑦

  《墓碑》把其中的兩年“共死掉60245人”篡改為兩年“共餓死60245人”,同時還刪掉了原報告中的“浮腫病達27735人”這句話(由“浮腫病達27735人”就可以否定“共餓死60245人”的說法)。?

  3.關於福建省寧德縣“因患浮腫病死亡7706人”。《墓碑》第587頁倒數第9行說:寧德縣“1960年全縣因患浮腫病死亡7706人”。?

  經查證,《寧德縣誌》記載該縣1960年總死亡人數為7706人。⑧《墓碑》把這一記載中的1960年總死亡人數為7706人篡改為“1960年全縣因患浮腫病死亡7706人”。?

  4.關於安徽省無為縣的餓死人數。《墓碑》第285頁說:無為縣“據縣公安局統計,1959年縣餓死82278人,1960年餓死126524人”。?

  經查證,《無為縣誌》記載,該縣1959年總死亡人數為82278人,1960年總死亡人口總數為41703人,“四病”發病人數為35919人。⑨

  《墓碑》所使用的資料把無為縣1959年總死亡人數82278人篡改為“據縣公安局統計,1959年餓死82278人”。1960年無為縣總死亡人數為41703人,“四病”患者為35919人(營養性死亡人數應遠遠小於這個數字),《墓碑》卻說“據縣公安局統計,……1960年餓死126524人”。?

  我們在閱讀《墓碑》時發現,該書在引用許多文獻的數字時,明明原文獻中的數字是總死亡人數(包括正常死亡、其他疾病和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也包括一定數量的營養性死亡),《墓碑》卻總是把這樣的數字篡改為“餓死”的人數。類似這樣的篡改在《墓碑》中比比皆是。?

  三、《墓碑》的許多數據極為荒謬?

  《墓碑》在敘述一些地區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時,提供了一些驚人的數字,這些數字隻要稍微思索一下,或者查證一下有關資料,就會發現是極為荒謬的。?

  1.關於“涪陵專區死了350萬人。”《墓碑》第250頁第9行引用四川省一位工作人員在飯桌上的話說:涪陵專區“死了350萬人”。⑩?

  經查證,涪陵專區三年困難時期共有10個縣,這10個縣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的人口數為423萬人(11)。考慮到人口增長,到1957年也就是450萬人左右。如果涪陵專區真的像《墓碑》所說的那樣“死了350萬人”,那死亡率就高達78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多少人口出生的,這就是說1962年涪陵專區就隻剩下100萬左右的人口。然而僅僅兩年以後,到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涪陵專區的人口總數竟然由100萬猛增到372萬人(12)。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就可以看到《墓碑》這一說法是多麽的荒謬。?

  2.關於“通渭、會寧、定西、靜寧縣和西海固地區餓死近百萬人”。《墓碑》說:甘肅省通渭縣、會寧縣、定西縣,靜寧縣和(寧夏)西海固地區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人數,最少已接近百萬”。(13)?

  經查證,這些地區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總數為136萬人(14),到1958年也不過有146萬人左右。如果按照《墓碑》說法,三年困難時期這些地區餓死了最少近百萬人,再加上其他原因死亡的人數,死亡率就會高達680‰。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多少人口出生的,那麽到了1962年底這些地區就隻剩下不到50萬人。然而僅僅兩年後,到了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這些地區人口竟然奇異的變成了157萬人,(15) 甚至超過了1958年的人口數。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可見《墓碑》這一說法多麽荒謬。?

  3.關於臨夏市“兩年死亡41381人”。《墓碑》第141頁倒數第7行說:臨夏市1959、1960年“這兩年就死亡41381人”。?

  經查證,《臨夏市誌》記載:臨夏市1958年人口數為60971人,1959年死亡760人、1960年死亡470人,兩年合計1230人(16)。《墓碑》說臨夏市這兩年死亡41381人,把死亡人數擴大了32倍以上。按照《墓碑》的說法,臨夏市這兩年死亡率高達680‰,這顯然是錯誤的。?

  我們反複查證了上述“涪陵專區死亡350萬”這一數據的來源,發現其唯一依據就是四川省一位工作人員在飯桌上的一句話。我們也反複查證了上述“通渭、會寧、定西、靜寧縣和西海固地區餓死最少已接近百萬”這個數據的來源,發現這一數據的唯一依據是“據當地了解情況的人估計”(17),這個“當地了解情況的人”的姓名、職務等等我們都查不到任何說明。?

  就這樣,僅僅憑著四川省一位工作人員在飯桌上的一句話,涪陵專區就“死亡了350萬”,並被寫進《墓碑》。僅僅憑著不知姓名、職務的所謂“當地了解情況的人”的估計,甘肅省這一地區餓死“最少已接近百萬”就廣泛流傳開來,也被寫進了《墓碑》。?

  我們在查對“餓死三千萬”這一謠言的製造和傳播過程中發現,隻要有人在某種場合下說了一句“××地區餓死×××萬人”,那就不需要任何證據,不需要查對任何資料,也不管這一說法是多麽荒唐,就會被一些人廣泛引用、傳播。許多這樣的數字就被寫入《墓碑》一書,成為楊繼繩“確認中國餓死3600”的重要依據。實際上,隻要人們稍微查對一下資料,或者稍微用腦子想一下,就會知道這樣的“餓死人的數據”是多麽荒謬。?

  四、山東省人口“減少500萬”的真相與《墓碑》的荒謬邏輯?

  貫穿整個《墓碑》的一個基本的思維邏輯就是,隻要三年困難時期某個地區出現了人口統計數據的減少,那麽楊繼繩就會宣布這個地區有多少萬人“餓死”。?

  我們以山東省為例說明這一點。楊繼繩認為山東省餓死300萬“可能是一個最低數字”。他的基本依據就是“山東省1960年人口減少500萬”,即“1957年山東人口5400萬,1960年隻有5200萬,從1954年到1957年,山東每年新增人口100萬,以1957年為基數,1960年應有人口5700萬,而實際隻有5200萬,少了500萬。”(18)

  山東省這一時期確實出現了人口統計數據大幅度減少的局麵。考慮到人口自然增加時減少的數字是500萬,我們經過仔細查證,山東省這一期間的人口變動中出現了幾個重要的情況,對該省人口的減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在1958年到1960年期間,山東省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跨省遷移活動。根據《山東省誌·人口誌》的數據,這一期間全省向省外的移民總數為244萬人。這中間包括政府組織的移民墾荒的人數81.3萬人,包括跨省招工的人數,也包括自發性移民和由於缺糧嚴重而產生的外流人員(19)。

  第二,山東省這一期間出現了出生人口大量減少的情況。如果以1954年到1957年出生人數為基準,1958、1959和1960年合計少出生203萬人。(20)

  第三,1959年9月山東省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發現了應注銷戶籍人口152萬餘人。(21) 這些虛假戶籍人口被一次性被注銷,造成山東省人口統計數字一次性減少152萬,約占全省人口的3%。?

  由於前兩方麵的原因造成山東省人口減少447萬,再加上第三方麵的原因,就已經完全解釋了山東省人口減少500萬的真實原因,所有這些原因都與這一期間山東省的人口死亡沒有關係。經過這一分析可以看到,僅僅從山東省這一期間人口統計數據“減少500萬”,不能對山東省的人口死亡情況作出判斷。但是,按照楊繼繩的邏輯,人口減少一定是由人口死亡造成的。他就得出了山東省至少“餓死300萬”的結論。我們上麵做的分析揭示了他的思維邏輯的荒謬性。

  在許多情況下,人口統計數據並不代表實際人口的真實數據,人口統計數據的減少也不表示實際人口的真實減少。我們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2009年歲末全國0~14歲的人口總數為24663萬,占全國人口的18.5%。(22) 而2010年進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我國0~14歲人口總數為22245萬。(23) 換句話說,我國2010年0~14歲的統計人口總數比2009年減少了2418萬(24)。產生這一減少的原因人們至今沒有搞清楚。但是沒有人認為這一統計數據的減少真的表示2010年我國0~14歲的真實人口總數比2009年減少了2418萬,更沒有人由此就斷定我國這一期間有2418萬0~14歲的兒童“餓死”了。?

  這個例子說明,人口統計數據(包括戶籍統計數據)的減少並不表明一定出現了真實人口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如果僅僅憑著人口統計數據的減少,就簡單的斷定這一減少是由實際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引起的,這顯然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采取這種態度,往往會導致極為荒謬的結論。?

  五、“四川省餓死1000萬到1200萬”是個荒謬結論

  《墓碑》引用蕭風的論證說:四川省人口1957年7300萬人,一說是7175萬人;1960年是6200萬人,再加上1961、1962年春、夏饑荒而死人數,以及生死相抵,共減少1200多萬人。據此楊繼繩斷言“四川省餓死1000萬到1200萬”。?

  經查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所記載的四川省1957年人口為7215.7萬,1960年的人口為6854萬,而不是《墓碑》所說的6200萬,這兩個數的差高達654萬。由此可知,1960年比1957年減少的數字是361.7萬,而不是《墓碑》所說的1000萬左右。四川省1960年人口數比1957年減少361.7萬的原因,像山東省一樣也是錯綜複雜的,人們也不能把這一減少簡單地斷定為由人口“餓死”造成。?

  《墓碑》利用錯誤的數字把四川省1960年人口(比1957年)減少的數字擴大了654萬,由361.7萬變成1000萬左右,然後把這一減少全部解釋為是由大量人口“餓死”造成的,從而得出了四川省餓死1000萬到1200萬的荒謬結論。?

  《墓碑》中的許多餓死人數,就是通過這種錯誤的邏輯“計算”出來的。?

  六、“楊繼繩公式”是一個荒謬的“公式”?

  楊繼繩在《墓碑》中提出了一個計算餓死人數的“數學公式”,並利用這一“公式”在該書第968~980頁計算出了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餓死人數”。下麵為了敘述方便,把這個“公式”稱為“楊繼繩公式”。?

  作為一個專業的數學工作者,我們必須嚴肅地指出,從學術的角度講,“楊繼繩公式”完全違反了現代數學處理這類問題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一“公式”是沒有任何學術依據的,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楊繼繩也隻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但是他並沒有從學術的角度對這個“公式”的正確性做過任何論證,更沒有用實際統計數據對這個“公式”進行過哪怕一次的驗證。這一“公式”也不會被任何一個嚴肅的數學、數理統計學、數理人口學工作者所認可(25)。?

  稍微懂得一些數理統計學知識的讀者都知道,要想建立一個計算三年困難時期的“餓死人數”的公式,就必須以隨機方式取得我國若幹地區與“餓死人數”有關的數據,其中至少要有這一期間的人口死亡率、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正常死亡、由於各種疾病死亡、營養性疾病死亡、“餓死”和其他原因死亡)的數據,然後嚴格地按照數理統計學的原則和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要求研究者必須掌握數理統計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這樣就可以獲得一些統計規律,這些規律一般可以用回歸公式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公式不可能是“楊繼繩公式”那種形式。(26)?

  除了數理統計學外,現代數學還提供了處理這類問題的其他強有力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最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模糊數學。大家都知道,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模糊數學”就為處理這類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方法。另外,現代數學還提供了其他的許多思想、方法和工具,其中有一些內容已經包含在“數理人口學”這門數學與人口學交叉的新學科之中。掌握了這些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完全可以處理和研究三年困難時期我國人口變動問題。這就是說,為了科學地研究三年困難時期我國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問題,要求研究者必須具備上述這些知識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人口變動問題的研究中,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這就是宣稱“我國這一時期有數千萬非正常死亡”的主要研究者楊繼繩(記者、作家)、曹樹基(曆史學家)、丁抒(作家)、金輝(作家)、李澈(醫務工作者)以及其他一些人,他們都不是數學、統計學、數理人口學工作者。從他們所發表的這方麵的論著來看,他們都缺乏研究這一問題所必須的數學、數理統計學、數理人口學的最基本的知識。這就是說,楊繼繩等人不具備研究這一問題的最基本的學術資質。?

  李澈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編輯就是楊繼繩)中宣稱:在研究三年困難時期人口非正常死亡問題時,比簡單算術“更高深的數學工具恐怕也無能為力”,隻要“用簡單算術就可以算出各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27) 楊繼繩本人曾在一篇商榷文章中說“人口問題不是用數學能推導出來的”(28),這就表現出他們對現代數學的極端無知。?

  楊繼繩本人明白無誤地承認,他“不是人口專家”,“無力從事”三年困難時期“人口數字的校正”工作。既然這樣,他在《墓碑》中提出所謂計算餓死人數的“公式”,並“計算”出“1958年~1962年期間,中國餓死3600萬人”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墓碑》宣稱“中國餓死3600萬人”,這是完全錯誤的?

  通過深入調查和科學論證,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我國在三年困難時期出現了戶籍統計人口數據大量減少的情況。《墓碑》將這一統計數據的大量減少解釋為由實際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造成,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對山東省人口減少500萬原因所做的分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楊繼繩缺乏研究這一問題所必須的數學、數理統計學、數理人口學的基本知識。他在《墓碑》中提出和使用的“楊繼繩公式”是沒有任何學術依據的,是完全錯誤的。他依據這個公式所“計算”的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餓死”人數也都是錯誤的。?

  3.《墓碑》一書出現了大量偽造和篡改數據的情況,該書引用的許多數據也都是沒有依據的、荒謬的。從學術價值上來說,這樣的一本書本不值一提。但是,就是這樣一本罔顧曆史事實、撒下彌天大謊的書卻能推波助瀾,迷惑一部分群眾。其借助媒體的力量在國內外產生的惡劣影響不容小覷。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其對我們黨,對廣大不了解實情的人民群眾及國內外輿論產生的不良影響,並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清除。

  注:

  ① 楊繼繩:《墓碑(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中國大饑荒紀實)》,(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第八版,2010年,第13頁。以下在引用該書第八版時簡稱《墓碑》。

  ② 江蘇省常熟市地方誌編撰委員會:《常熟市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77、41頁。

  ③ 溧水縣地方誌編撰委員會編:《溧水縣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4頁及相關各頁。

  ④ 江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江口縣誌》,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29頁。

  ⑤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河南省委工作組於桑、武人文:《關於河南省信陽地區人口死亡和糧食問題的調查報告》,1960年6月18日。

  ⑥ 楊繼繩:《脫離實際必然走向謬誤——就大饑荒年代的人口問題與孫經先商榷》,《紐約時報中文網》2012年9月17日。

  ⑦ 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鳳陽工作組組長陳振亞:《關於鳳陽問題的報告》,1961年2月1日。

  ⑧ 寧德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寧德縣誌》,中華書局,1995年,第114頁。

  ⑨ 無為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無為縣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06、487頁。其中“四病”指浮腫病、消瘦病、小兒營養不良症、婦女子宮脫垂和閉經病。

  ⑩ 《墓碑》,第250頁,第9行。

  11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公安部三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第73頁。涪陵專區的總人數中應扣除後來劃歸重慶市的長壽縣的人數。

  12 同上,第107頁。

  13 《墓碑》,第142頁,第1行。

  14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公安部三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第50~52頁。

  15 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司、公安部三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第114~115、118頁。

  16 臨夏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臨夏市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198頁。

  17 傅上倫、胡國華、馮東書、戴國強:《告別饑餓——一部塵封了十八年的書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頁。

  18 《墓碑》,第454頁。?

  19 山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編:《山東省誌·人口誌》,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第37~46頁。?

  20 根據吳玉林主編:《中國人口(山東分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110頁的數據計算得到。?

  21 山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山東省誌·人口誌》,齊魯書社,1994年,230~231頁。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年2月25日。網絡上出現的另一種說法是2.58億。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2011年4月28日。

  24 網絡上的另一種說法是減少了3600萬。

  25 對“楊繼繩公式”在學術上的錯誤和荒謬性的詳細論述,見本文作者《關於三年困難時期人口變動問題的研究報告》。

  26 關於這方麵的知識可以參見任何一本介紹數理統計學知識的書籍。

  27 李澈:《大饑荒年代非正常死亡的另一種計算》,《炎黃春秋》2012年第7期,第47頁。

  28 楊繼繩:《脫離實際必然走向謬誤——就大饑荒年代的人口問題與孫經先商榷》,《紐約時報中文網》2012年9月17日。

  ?

  孫經先簡介 孫經先,男,1948年1月生。山東大學數學係學士、理學碩士、理學博士。長期從事數學及其應用研究,先後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180餘篇。首次開創性提出現代變分學中的下降流不變集方法,獲得國內外高度評價。近三年來利用數學思維方法研究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人口變動問題,其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發表。專著《關於我國三年困難時期人口變動問題的研究報告》即將完成。

  (選自2013年第76期《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動態》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江蘇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所有跟帖: 

楊繼繩:駁孫經先對《墓碑》的指責 -26484915- 給 26484915 發送悄悄話 26484915 的博客首頁 (142 bytes) () 09/06/2014 postreply 19:25:02

這都是過去時了!可能是上個月吧,二人已經在一次會上較量過了,結果是楊繼繩無言以對,他解釋不了他的數字的真實性,可靠性,當時與會者 -筆架山- 給 筆架山 發送悄悄話 (69 bytes) () 09/06/2014 postreply 21:16:26

明明是貓左散布的謠言。 -26484915- 給 26484915 發送悄悄話 2648491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06:10:47

請大家到google 搜一下就可以了。孫經先直接與楊繼繩對話。2014年7月5日至7日,《中國土地製度演變第一次國際研討會》在華 -筆架山- 給 筆架山 發送悄悄話 (76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07:57:05

google出鳳凰網的文章,將貼上。 -lky- 給 lk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7/2014 postreply 08:49:44

楊先生 -yanhongerzi- 給 yanhongerzi 發送悄悄話 (184 bytes) () 09/06/2014 postreply 19:53: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