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把公共知識分子汙名化意欲何為?
【摘要】告誡廣大民眾和知識分子不要受他們的影響,這麽做的事實本身,恰恰反映出他們對公共知識分子的恐懼,說明公共知識分子在社會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否則,何必用這麽大的力氣,把他們汙名化呢?
多次把公共知識分子作為箭靶子的《環球時報》,8月27日又一次發表一篇利箭式的社評,它的題目就很嚇人:《公共知識分子異化成“公知”,可悲》。這個題目雖然嚇人,卻不合邏輯。“異化”者,化為異物之謂也,如說官員本應是人民的公仆,卻異化成為壓迫人民的惡棍;勞動本應是謀生的手段,卻異化成為剝削的方式,等等。“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什麽時候成了公共知識分子的異物了呢?說“公共知識分子異化成‘公知’”,無異於說“社會科學院異化成社科院”,“人民代表大會異化成人代會”,豈不令人笑掉大牙?看來這篇社評的作者尚不知異化為何物,卻要在這裏大談異化,其反公知的勇氣可嘉,可惜缺了一點羞恥感,這才真是可悲!
網上的五毛們不斷攻擊“公知”,咒罵“公知”是“漢奸”、“賣國賊”、“美國狗”等等;《環球時報》畢竟是公開發行的黨報,不能這麽下流,但在把公共知識分子汙名化這一點上,卻同五毛們異曲同工,各擅勝場。今年3月17日發表了一篇從別處撿來的、筆名為“孤煙暮蟬”者辱罵公共知識分子的文章,27日又來一篇“公共知識分子異化成‘公知’”的社評,說明《環球時報》在公知汙名化的大合唱中不甘後人,以它官媒特有的高亢聲調,表明自己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同仇敵愾。
但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不是汙名化能夠抹殺得了的。不論五毛們和《環球時報》如何潑糞,公知=公共知識分子始終是最關懷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社會群體。自從2004年9月8日《南方周末》公布“影響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50人”後,十年來網上又多次公布年度公共知識分子百人名單。凡是被列入名單的公共知識分子,無不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者,他們對社會的黑暗和官府的腐敗痛心疾首,為了國家的健康發展而積極提出改革建言,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和維權活動。這些公共知識分子所表現出來的權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充分表明他們是無愧於“公知”稱號的社會精英。但由於五毛們本著戈培爾的“謊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的原則,不斷散布流言蜚語,大肆汙名化,仿佛公共知識分子都是一些劣跡斑斑的追名逐利之徒。這就使許多不了解公共知識分子所言所行的人信以為真,以致出現某些誤解。但迄今為止,那些把“公知”汙名化的文章、博客、微博、跟帖,都隻能抽象地謾罵誹謗,卻提不出公知“劣跡”的具體材料,最多隻能是虛構事實,歪曲真相。這個事實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這些人為什麽處心積慮地要抹黑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意欲何為?就《環球時報》27日的社評來看,他們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削弱公共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一般知識分子的影響。那麽,他們要把知識分子引向何方?
社評指出:“中國的確需要學術自由,也需要輿論的活躍,學者解放思想有所作為是受到這個時代鼓勵的。這一切應當與國家的政治路線是整體上的契合關係,而非對立關係,這也應該逐漸成為知識界的共識,甚至常識。”社評作者深知,學術自由和輿論活躍,思想解放和有所作為,都是知識分子的普遍要求,所以他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你們要學術自由、輿論活躍嗎?你們要解放思想、有所作為,並且得到鼓勵嗎?那就必須同國家的政治路線契合,而且是整體上的契合。否則,你的學術就不可能自由,你的輿論也活躍不起來,你的思想不能解放,也別想有所作為,更得不到這個時代的鼓勵。這是正麵的告誡。
反麵的告誡就顯得曖昧而虛偽了,社評作者說:“中國不少人認為,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批判,而西方所崇尚的公共知識分子在中國迅速異化成‘公知’,他們對社會的負麵作用先於他們理論上的正麵影響得到噴發。”“這些人不僅立場偏離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而且他們的思想方法嚴重背離實事求是。”這些話的曖昧之處在於,他不明確批判“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批判”的觀點,卻在後麵的論述裏作出含糊的否定;他有意抹殺公共知識分子的作用和影響,卻用“先於……噴發”這類模糊不清的說法來加以描述。
至於立論的虛偽,就更加明顯了。所謂“立場偏離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首先要問,什麽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是全麵深化改革,加速經濟市場化,推進憲政民主和思想解放,還是繼續片麵改革,保持以壟斷經濟為主體,拒絕憲政民主和思想解放?兩相比較,顯然是前者最符合於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而公共知識分子正是前者的支持者和鼓吹者。可見,偏離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的,不是公共知識分子,而是堅持後者的社評作者。這正應了“夫子自道”的老話。把自己身上的爛瘡說成是別人的惡疾,是許多反改革反民主的無行文人的通用手法。所謂“思想方法嚴重背離實事求是”,“水平一般,或者不想再搞辛苦的業務研究,想在功利上走捷徑”等等,大概都可以用在這位作者自己的身上。
知識分子的所言所行應當契合國家的政治路線——這大概是這篇社評的主旨所在。在這篇社評裏,公共知識分子即公知,是作為反麵的典型,被作者用來告誡社會大眾和知識分子的。社評渲染的“負麵作用”、“反主流行動”、“立場偏離”、“思想方法嚴重背離實事求是”、“輿論反對派”等等,都是為了貶斥公共知識分子。在作者的筆下,被異化成“公知”的公共知識分子是不可接觸的異類,告誡廣大民眾和知識分子不要受他們的影響。但這麽做的事實本身,恰恰反映出他們對公共知識分子的恐懼,說明公共知識分子在社會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否則,何必用這麽大的力氣,把他們汙名化呢?
201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