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文化:(二)中華文化與戰略傳統 - zt

來源: 文化視野 2014-08-08 03:11:3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115 bytes)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延續最久又輻射甚廣的文化。眾所周知,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中,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而著稱於世,至今已經延續了5000多年。在中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僅孕育出燦爛輝煌的人文思想,而且產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軍事思想。

    中國的戰略文化起源很早,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華夏文明,培育了《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戰略思想和理論,同時在《周易》、《老子》、《尚書》、《論語》、《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幹大戰略的觀念。它們都成為先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戰略文化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整體和諧。其內容極為豐富,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可以說就是:和平、統一、防禦;知兵非好戰。表現為文字創造上的“止戈為武”;道德觀念上的“和為貴”、“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愛”、“非攻”、“以戰止戰”;軍事上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不鬥,大兵無創”等。中國的軍事防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師左次,無咎”,《尚書》中的“罔或無威,守執非敵”,後來發展到《孫子兵法》中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蓋吾中華民族和平守法,根於天性,非出於自衛之不得已,決不肯輕啟戰爭。”中國戰略文化的防禦性質是得到世界公認的。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說:“中國的決策人曆來強調防禦性的地麵戰爭……與歐洲帝國主義行動中所顯示的商業擴張主義的進攻理論截然不同。”托馬斯·克利瑞說:“中國將武力的使用限於防禦目的,是受源出於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戰爭隻是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必須有正當的理由,這通常是指防禦戰爭,但不排除懲罰性戰爭,以製止以強淩弱的行為。”中國的萬裏長城從來都是防禦的象征,而不是國界的象征。儒家主張:“夷狄之人中國者則中國之”。曆代中原政權所實施的軍事戰略,如懾之以兵威,和之以婚姻,阻之以城塞,施之以祿位,通之以貨利,懷之以教化等等,都反映了中國獨特的戰略文化。美國作家蒙特羅說:“征服中國,好像將一把劍投人海中。其抵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後,鋼鐵就會生鏽,而且被合並了。這合並的過程非常徹底,幾代之後,就隻有哲學家才知道,誰是征服者,誰是被征服者了。”這個比喻富於文化和哲理含義。

    中華文明賦予其戰略的靈魂就是求和平、謀統一、重防禦。這種戰略文化,在中國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為中國人民帶來了自身的繁榮和睦鄰友好關係。但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腐敗的政治體製和無能的軍事官僚,沒能將防禦傳統的積極成分加以發揚,而是承襲傳統戰略文化中的保守性的一麵,實行消極防禦,封邊禁海,放棄海疆。特別是對待軍事技術的基本態度上,古代中國多突出“道”與“器”之辨,重道輕器,忽視軍事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種弊端在封建社會全盛、外部壓力較少之時尚能被掩蓋,然而當封建社會步入衰世,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之時,其惡果便暴露出來。清王朝後期,對外敵入侵抵抗不力,甚至不戰而退、不戰而降,從而給中國近代史蒙上屈辱的陰影。

    中華民族是一個珍視統一的民族。中國戰略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涵就是統一觀念。反對分裂,謀求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與大融合,這是中國幾千年戰爭史的主流。無論一個時期內國家如何分裂、各民族間如何對立,最終的結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產生出新的更大範圍統一的中國。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的人民,無論他們生活在哪個時代,無論他們屬於哪個民族,也無論他們信仰什麽宗教,甚至無論他們遷徙到什麽地方,都始終保持著對一種統一文化和一個統一國家的高度認同。這種文化就是中華文化,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中華文化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文化體係,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都可以在這個博大的文化體係內融匯與發展。在中國曆史上從來不曾發生過西方曆史上那樣慘烈的宗教戰爭,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偉大貢獻之一。

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開始了偉大的革命戰爭,對曆史留下的戰略文化傳統進行了科學的揚棄,傳統戰略文化的精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被賦予新的意義。中國現代戰略文化劃時代的裏程碑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創立。毛澤東軍事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戰略文化,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積極防禦”的戰略理論。這個理論一直延續到今天。它強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要別國的一寸土地;也不許別國侵占我國的一寸土地。主張和平解決曆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在軍事與政治外交相結合的鬥爭中,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在作戰指導上,實行在戰略的防禦戰之中采取戰役和戰鬥的進攻戰,在戰略的持久戰之中采取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在戰略的內線作戰之中采取戰役和戰鬥的外線作戰。這就使得在戰略上屬於防禦性質的作戰,避免了消極保守被動的一麵,發揮了積極主動的一麵,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中,中國始終把日本統治階級與日本人民區別開來。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放棄日本戰爭賠款;教育改造並釋放日本戰犯;撫養日本侵略者丟下的遺孤,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寬大胸懷和以德報怨的文化傳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對待敵軍戰俘實行真正的人道主義政策,得到全世界包括當時敵對國家在內的普遍公認和讚揚。在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收複了被印軍非法侵占的中國領土,在完全有能力繼續追擊的情況下,為了表示和平誠意又主動回撤到原先的實際控製線,並且釋放全部戰俘,主動交還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和軍用物資。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寬仁,正是體現了中國戰略文化的特色。

 

所有跟帖: 

很是讚同。遺憾是太簡單了些,有點薄。而且近代的篇幅占太多了。謝謝好分享! -有言- 給 有言 發送悄悄話 有言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8/2014 postreply 05:20:30

文化的溯本求源的思維來看,有些複雜的現象和論述,是可以用簡單明了的幾句話幾個字來表述的。但本文的確還在探索之中,,,,, -文化視野- 給 文化視野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8/2014 postreply 05:30: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