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V正名兼談漢語拚音方案缺憾

V正名兼談漢語拚音方案缺憾

    廣大的使用普通話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注意到在使用普通話的語境中,有時念歪了普通話的讀音,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正確,反而執著於正確發音時我們卻感覺拗口難聽的現象?

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那就對了。這就是為什麽自從漢語拚音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施行五十六年來,至今沒有人對我們的方案係統中沒有V的地位提出異議的根本原因。

讓我們先讀一讀“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的發音。Wèi rénmín fúwù?你的發音肯定是正確的。然而,你實際的發音是Vèi rénmín fúwù,走了音,對吧?你把“為”讀成了  vèi而不是wèi。當然了,我們約定俗成或者說習慣上正確的發音就是如此,所以你沒有錯!那什麽地方錯了?好,我來告訴你:錯的是方案沒有給V以理論上的地位和存在空間,但V卻廣泛實際存在於我們的語境中。

那麽方案是怎麽為V定位的呢?1958年製定施行的方案“一 字母表”後注明:“V隻用來拚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這就把V從我們普通話或者通常所說的漢語語音係統中排除在外、劃入另冊了。然而現實的問題是,上述例子絕非是什麽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或者方言,而是地地道道的純正普通話。我們且來看看WV的區別:W的發音讀如“烏",與韻母“u”同音,口型收圓,氣流通暢;V的發音沒有對應的中文字,口型自然平直,氣流屬摩擦音,即氣流從下唇抵上齒之間摩擦而出,基本上由英文V發音滑向拚音e,即以V口型發“厄”音。在我們漢語語境中聲母被標注為W而實際聲母發音為V的例子大量存在,俯拾皆是,像新聞(xīnvén)、外圍(vàivéi)、偉大(věidà) 、未來(vèilái)、文學(vénxué)等等等等都屬於這類法定拚音和實際發音不符的例子。可以說,W除了單獨與ou韻母相結合時仍讀如“烏”外,其餘凡韻母含aei時都讀如“V”。亦即在所有以W為聲母而韻母含aei時,其實際聲母都應讀成“V”。如上所述,如果你準確按照新華字典標注的拚音發音而不是按照你的習慣發音,那麽你會發現非常拗口難聽,平常也不會有人那樣發音,除了初學漢語的老外。

 

看來,給v正名,讓v進入我們的漢語拚音方案是必要的:因為v不僅能夠正確記錄我們漢語(普通話)的發音,而且可以指導人們學習正確的漢語發音。我們這麽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又那麽強調與世界廣泛交流,如果連我們自己的語言都不規範,說的話居然沒有理論地位和法規認可,任約定俗成或習慣來判斷是非正誤,那是何等尷尬的境地啊!

如果V真的能夠在方案中確立其存在的地位,那麽它處於什麽位置較為合適呢?從V的發音部位和口型分析,我以為應該在“二 聲母表”中“f”之後、“d”之前。

那麽問題來了:由於原來漢語拚音沒有v的位置,而英語係統沒有ü的位置,所以中文輸入設計者在英語語境下產生的計算機輸入係統中,將v的位置給了ü使用。一旦將v納入漢語拚音方案,鍵盤v將如何區分vü的功能?好在v處於聲母位置,ü處於韻母位置,隻要處於聲母位置就是v,處於韻母位置就是ü,這樣處理比較容易一些。

由此順帶說說漢語拚音中的üer

ü發音yu,同“於”,韻母之一,也是漢語拚音中唯一不與英文二十六個字母接軌的特殊字母。由於它存在於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之外的特殊,也由於V被排除於我們語音所據的方案之外,所以ü在計算機鍵盤上堂而皇之地占據了V的位置,上述已經提及,不贅。但ü在中譯英翻譯中卻是一個問題。在現行的公證處翻譯中,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概由u替代ü。簡單是簡單了,但其囫圇吞棗的弊端更是顯而易見,有些音簡直無法準確判讀。於是“女”譯為“nu”(奴), “呂”譯為“lu”(盧),音譯嚴重走音。

er對應的中文字不多,第二聲為兒、而,第三聲為爾、耳等,第四聲隻有二、貳。第二、第三聲都沒有問題,隻有第四聲二或貳,實際發音為àr而不是èr,將二(àr)發音為èr實際上也屬走音現象。中文沒有與第四聲èr相對應的字。

假如有一位姓“呂”名“二女”的人士要做中譯英的公證,那麽她的英文公證書上就會出現“Lu Ernu”的英文全名,再從英譯中過來,就變成“盧兒女”,全變音了。我的建議是,既然ü發音yu,就以英文yu代替ü;同時方案中加入àr為“二”拚音,取消實際並不存在的èr。當然,以yu取代ü會給現行的拚音體係帶來一些短暫的混亂,相信我們國內的語音專家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加以解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