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丨myia
作者丨Lawrence T. White
假設你一個人單獨坐在一個黑暗的屋子裏。 在你麵前的牆上懸掛著一根被照亮的棒子。它好像一個壞了的指南針的針頭,在緩慢地繞著軸心轉動。這根棒子的外麵是一個也被照亮的掛得有點歪的長方形框架。如果你被要求去把這根棒子調到指向正上方或正下方,你對棒子是否垂直的判斷是否會受到外麵那個框架定位的影響呢?
幾乎每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不同地區的人受影響的程度大小卻會不同。在有些地方,外框定位對人的垂直判斷幾乎沒有多少影響。可是在其他的地方,要把棒子調到正好垂直向上的方向卻是一件及其困難的事情。這是怎麽回事呢?
在過去的20年裏,研究人員始終如一地觀察到了不同社會裏感知和思考上不同的模式。這樣說也許有些過於簡單,但可以說西方人通常偏重於分析式的思考,而東亞人則通常偏重於全局式的思考。
分析式思維作為一種認知風格,其特點包括邏輯推理,對前方可見物體之專注,以及認為一個事件是由許多單獨個體及其屬性組成的理念。按照邁克爾瓦農及其密歇根大學同事的說法,分析式思維者傾向於“將一個現象從它們被嵌入的環境中剝離開來”。這就是為什麽西方人在熒光棒和外框試驗中不太容易受外框定位影響的原因。他們能夠更容易地將焦點對象熒光棒從其背景之中分離出來。
整體思維的特點包括辯證推理,對可見場景中背景元素的著重,以及認為一個事件是由外部勢力和情景造成的理念。整體式思維者往往會“對事件背景和關係給與廣泛關注”。這就能解釋為什麽東亞人的垂直判斷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傾斜外框的影響。
這兩種思維方式實在很不一樣。比如說,分析式思維者比整體式思維者更容易犯基本歸因錯誤:在解釋事件時高估當事人的影響而低估情勢的影響。他們也更容易預測某個趨勢(例如股市趨勢)將持續而非逆轉。
這兩種認知方式沒有孰優孰劣,它們隻是不同而已。而且,也不是每個身處某特定文化群體的人都會用同樣的方式思考。其實,想在達拉斯找到幾個整體式思維者或者在台北找到幾個分析式思維者也並非什麽難事。
大多數文化心理學家都讚同這一說法:人們所觀察到的認知方式的差異是由社會取向的差異造成的。某些文化,例如北美和西歐,提倡一種自我獨立的社會取向。這種社會取向重視自主性,自我表達,以及個人成就。其他文化,例如東亞和拉丁美洲,提倡一種相互依存的社會取向。這種社會取向重視和諧,相關性,以及集體的成功。
近來一些對同一國家內不同群體的比較研究成果也提供了對社會取向和認知方式之聯係的大力支持。例如,北意大利人比南意大利人更獨立,也更容易采用分析式思考。(參見我們之前的一篇名為“牛,雞,草”的文章)。土耳其黑海地區的農民和漁民比起相鄰村落的牧民更加相互依存,也更容易采取整體式思考。
西方人能否像東亞人一樣思考?絕對可以。同樣,東亞人也能像西方人一樣思考。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能力根據自己的心態來選擇分析思維或整體思維。當我們鼓勵東亞人去思考自己的獨特性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把他們的分析思維模塊“搬出來”,形象些地說。當我們預先讓西方人準備考慮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他們通常就會切換到更接近整體思維的模式。對於大多數西方人,尤其是男士,其默認的(或習慣的)狀態是分析式思維。而東亞人的默認狀態則是整體式思維。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分析思維和整體思維的能力。可惜這種能力常常被人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