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和城市人的直接感受息息相關。作為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區域,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幸福感體驗更具有指標意義。“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活動從2011年4月開始,啟動了專門針對珠三角區域的城市幸福感調查。在養老幸福度排名中,珠海摘得桂冠,市民對珠海在氣候、環境、治安等方麵的評價都很高,因此,珠海理所當然地成為珠三角地區最適合養老的城市。此外,在教育、醫療、治安,以及文明程度等多項幸福指標排名中,珠海都居首位。
珠三角在城市化率、經濟發展、居民收入等諸多方麵,堪稱“尖子生”。既然經濟是基礎,幸福同樣不可能在缺失基本物質前提下去空談,某種程度上,富足也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來源。事實上,珠海能夠在養老、教育、醫療、治安以及文明程度等多項指標中居於首位,無疑在諸多方麵都奠定了“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而從珠海的宏觀發展規劃,到和諧社區的建設,對於“幸福”始終如一的追求,一以貫之的指向,更是讓“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的得來當之無愧。
應該承認,由主辦方委托芝加哥商學院奚愷元教授研發的幸福感評價體係,囊括了生活感受、房價、物價、交通狀況、醫療便利程度、治安狀況、人情味、生活節奏、文明程度、購物便利性、城市發展、對外來人口的包容程度等22個方麵,的確是事無巨細。不過,幸福終究是個宏大的課題,22項指標是不是真的能將幸福一網打盡,的確還不能過於自信。不僅如此,幸不幸福,歸根結底仍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客觀指標是不是真的能替代主觀感受,其實也仍需打上個問號。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具幸福感”頭銜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固然要比純粹經濟層麵上的桂冠來得更有“含金量”。但“最具幸福感”真正意義上的名至實歸,其實離不開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全體市民公眾在主觀感受上的認同。在這方麵,國內幸福城市的評選,盡管也相當熱鬧,但評出來的幸福城市,卻常常受到幸福城市市民的質疑甚至反對。這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一旦所謂的“幸福感”,與居民(哪怕隻是一小部分居民)的真實感受之間存在差異,其實都不能算是名至實歸。畢竟,在“幸福”這件事上,其實並不能玩“四舍五入”,更不能“去掉一個最低分”。按照木桶理論,“最具幸福感”恰恰應該去看幸福感最低群體的感受如何,甚至以最短的那根板來作為衡量基準。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具幸福感城市”其實仍需關注自身的“短板效應”,並更多將目光投向有著“不幸福感”的群體,這無關平均主義,而更關乎公正與和諧。
此外,相比用於衡量幸福的硬指標,不那麽容易量化的幸福“軟實力”,其實更為關鍵。曾經有一座國內的幸福城市以“公園多,環境好”著稱,但這座城市的一位打工者卻稱,這些東西和他根本沒有關係,因為他幾年來從沒有去過公園,所謂“環境好”更與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毫無關係,甚至大相徑庭。可見,幸福感固然需要物質前提和硬件基礎,但是,“軟指標”同樣不能被忽略。不僅僅是不同市民的主觀感受要被更多地體會和關注,能否充分保障市民的權利,尊重市民的意願,甚至基層社區的民主能否真正落實到位,同樣應是城市幸福與否的關鍵而不可或缺的“軟實力”所在。
一言以蔽之,獲得“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稱號,固然可喜可賀,但真要讓幸福城市的桂冠來得名副其實,除了提升“硬指標”,更需增強“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