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走耦合市場經濟發展之路

中國應走耦合市場經濟發展之路

 
今年六月多維博客對馬力經濟學(內容包括《市場經濟原理》和《社會主義經濟學問答》,其核心是耦合市場經濟理論)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網絡研討馬博《市場經濟原理》學習與討論本文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零點的火車:


能否請馬博寫一篇自述?簡述您的經濟學研究曆史。


 


力:


本人研究經濟學原隻是為了回答一些問題。開始是個別的具體的問題。起初用高等數學的分析方法來描述市場現象。這部分內容一直沒有貼出。在多維上貼複雜的數學公式很困難,也很少人看。後來發現現有經濟學的基本出發點存在重大的缺陷。這才意識到需要係統討論的重要性。


 為了找出斯密的利潤公式存在的條件,我第一次從更基本的定義出發導出了這個一直被認為是公理的公式。由於推導中的變量合並掩蓋了利潤來自於勞動的事實,使利潤公式變成了資本公式,在形式上與促使資本轉化的勞動無關。浮淺的經濟學家於是否認勞動創造財富的作用,而把勞動變成可變資本後,將一切都歸功於資本。


 那麽資本自身的運轉就真能不斷地創造財富嗎?勞動真地不重要並可被忽略嗎?當我發現了第二剩餘價值後終於找到了答案。至少在一個閉合係統中,資本不能通過自身的運轉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隻要資本的積累還在進行,經濟發展最終會停止在某個程度上。這就加深了對資本主義就是戰爭就是災難的認識。


 那麽擺脫這種災難的出路在哪裏呢?新的出路必須在資本積累的前提下仍然能夠消滅第二剩餘價值。於是發展無價市場經濟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恰好前社會主義國家免費服務的經濟模式提供了無價市場經濟的一個參照,也的確證實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為了確證這一點,我對中國前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發現真實GDP的發展的確如此。雖然後三十年不是典型的私有經濟和自由經濟,但真實GDP的發展速度仍然低於前三十年。而前三十年的短期經濟衰退主要是今天完全可以避免的政治因素造成的。


 我的研究並沒有結束。我曾想推導雇傭經濟下合理的分配公式等。至於微觀經濟理論不是我關心的重點。因為在技術上做出一個微觀模型不是什麽難事。一個經濟技術員就可以勝任。而當正確的宏觀經濟確立之後,還可以用計算機建立經濟持續發展的模型,用數值經濟學代替舊的微觀經濟學。


 


馬力:


我的大學本科是與物理有關的理科專業。係統研究經濟學是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開始的。當時我就感到這不是單純的金融危機,而是長期存在的利潤危機的爆發,需要長期過程來解決。本想了解利潤危機發生的條件、特征和結果,由此發現利潤方程的缺陷和現有經濟學的根本問題。先隻是用數學來描述市場經濟的不同過程,後來發現私有經濟具有定向發展趨勢,就是利潤流的存在,由底端製造業流向高端金融業。這就解釋了資本主義國家不約而同地走向製造業衰落的現象(德國靠東德和俄國的廉價勞力而成為暫時的例外)


 開始同馬克思一樣,我把精力放在第一剩餘價值的研究上,推導以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資本參與分配時應有的分配公式。我發現第一剩餘價值的存在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衰亡,資本主義會在利潤流的作用下走向衰落。在它的最後階段第一剩餘價值已經不再重要,因為失業率愈來愈高,人們需要工作的願望超過對公平報酬的期望。人民在這一階段實際上處於一種“無剩餘價值”型貧困。馬克思的經典理論和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不完全適用這個階段。這是一個在經典馬克思主義中失落的階段。


 然而資本主義的衰亡的確在進行著。它的真實原因是什麽?一定是與危機有關,而且是與利潤危機有關。這至少在時間順序上是如此。西方社會從1970年代開始的長期衰落一直沒能徹底扭轉。順著利潤危機發生的條件,我發現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必然出現的現象,就是產品的長期積累趨勢。這種市場剩餘不是波動性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迭加在周期性過剩危機上的長期趨勢。它與生產的盲目性和隨機性無關,隻與私有經濟的本質有關,與消費傾向與收入的關係有關。於是有必要把它從周期性的市場剩餘中過濾出來,給它一個專門的術語,這就是第二剩餘價值。


 第二剩餘價值是私有經濟本身無法消滅的。正是這個第二剩餘價值導致了孤立係統中低層產業一級級往上不斷衰落,造成資本主義不可逆轉的衰亡。


 




我曾與老馬商榷過,我認為老馬的耦合經濟學,與安東尼·吉登斯的第三條路,很接近。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吉登斯的第三條路(引自維基百科):第三條路,是“國家計劃幹預”和“合作社式自主企業市場競爭”(市場經濟)的結合,是一種“混合經濟”的道路。


 


第三條道路。是指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中間的一種政治經濟理念的概稱。它是由民主社會的中間派(英語:centrism)所倡導的,屬中間偏左的政治立場,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一個流派(英國工黨稱其為“現代化的社會民主主義”),中心思維是任何偏於某種極端也不會是好的,所以它既不主張純粹的自由市場,亦不主張純粹的高福利社會,奉行類中庸之道。


 


請老馬論述一下,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與你的耦合經濟的不同點在哪?


 


力:


很好的問題。


 耦合市場經濟不等於計劃經濟。一切現代經濟都是計劃經濟。不同的隻是計劃的範圍和層次。西方國家用計劃經濟特指國家和政府層次上的計劃經濟。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型聯合企業,比如財閥等的計劃經濟的區別主要在政治方麵,而不在經濟運祚的本身。因此否定計劃經濟沒有意義。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否定計劃經濟隻是為了否定國有製,與它們的反壟斷是一個意思。就是不許你壟斷,放我一條生路。


 耦合市場經濟的關鍵在於存在無價市場經濟,從而把發展經濟的原動力從對資本積累的無限需求轉移到對生存物資的無限需求上來。在西方經濟學的設想中,對資本積累的無限需求可以刺激人們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從而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在單純的私有經濟條件下,把對資本積累的無限需求轉化為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是有條件的,就是有投資和就業的機會。西方經濟學假定生產和消費總是平衡的,所以每個人不是投資者就是工作者,所以這樣的機會總是存在的。


 但是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存在的高失業率證實了西方經濟學的錯誤。原因在於私有經濟必然造成財產的兩極分化,使越來越多的窮人無法消費他們所需的消費品。這便是需求異化。(這些新概念是對存在事實的總結和描述,也是現有經濟學沒有的或故意隱藏的。所以不存在混淆概念的問題,而隻是認識新事實的問題。)
而產商獲取預計的生產利潤的必要條件是所用產品必須以設想的價格售出。這個條件與需求異化相衝突。結果就是產品屯積,無法轉變成預計的利潤。這樣就產生了市場剩餘,稱為第二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國家想通過二次分配來扶持窮人的消費能力,以便消滅需求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但由於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第二剩餘價值不隻產生於財富的缺乏,而且產生於財富的積累。 富人隻會拿出收入的一小部分用於消費,而把大部分轉變成虛擬資本和貨幣儲存。而根據利潤公式,隻有所有收入包括資本家的利潤都用於購買時,才能在一個閉合係統中售完所有產品,實現資本家的所有利潤。因此在私有經濟中,閉合係統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是一個無積累過程。當所有利潤都及時投放到市場上後,才沒有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生產才能不斷擴大,產品不斷增多,利潤不斷增加。但增加的利潤同樣不能儲存起來,否則立刻產生第二剩餘價值。


 私有經濟的這一特征就與資本無限積累的期望發生衝突。很少資本家隻想不斷擴大生產,而不同時積累財富。因此在閉合係統中,私有經濟是不能持續發展的。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存在著擴張、侵略和戰爭的必然性,利用外部購買力來消除第二剩餘價值。因此一切財富的儲存歸根到底是外部資源(如購買力)的儲存。一旦資本主義國家失去殖民地後,外部資源的來源減少,財富的繼續積累最終阻礙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的二次分配雖然可以有限地提高窮人的購買力,但不能阻止資本家積累財富。曆史證明資本家不會讓自己傾家蕩產來拯救社會和國家。因此當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能力減弱後,經濟發展必然停止。


 要想使經濟持續發展,必須消滅需求異化,同時還要消滅第二剩餘價值。在允許人們不斷積累財富的前提下,發展無價市場經濟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允許以勞力或勞動為一種投資來換取所需的生存物資,一方麵不會產生生產剩餘,另一方麵可以消滅失業率,不再出現勞動力被浪費的現象,使社會財富連續被創造出來。至於這樣的經濟對誰更有利則是個政治問題。所以經濟學離不開政治。


 


 


馬力:


 除了對計劃經濟的批評外,針對耦合市場經濟的批評並不多。實際上,計劃經濟和自由經濟並存是當代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特征和發展趨勢,不同的隻在計劃經濟可由壟斷企業,尤其是聯合壟斷企業實施或由政府實施。當聯合壟斷企業包括銀行時,與政府部門的壟斷,就其經濟過程來說,的區別並不很大。這種不同經濟模式的並存可以是混合型,即簡單並存和複合型兩種基本形式。混合經濟是自由經濟形成最初的壟斷後的初級形式。複合型是一種套作形式。大型壟斷資本為中小企業的自由市場經濟提供資本和其他資源。自由企業於是在盲目和非盲目的競爭中衝鋒陷陣,浴血奮戰開拓新市場。然後大型壟斷資本以各種方法收購或兼並成功的中小企業。這比壟斷資本自己去赴湯蹈火打頭陣成本低,收獲大,也可減少走彎路的機會。這是資本主義雇傭經濟由雇傭單個勞動力發展到雇傭整個企業,包括管理、科研和營銷等全套班子。從國家層麵上來說,複合型市場經濟更接近整體的計劃經濟。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趨勢是更全麵的壟斷和計劃,而不是相反,擴大自由經濟。自由經濟的內涵也因此不斷改變。由個體的自由經營變成企業的自由競爭再到壟斷的自由兼並和國家的自由擴張。


 


 


馬力:


目前我見到的對我的資本主義經濟走向利潤危機的理論發出的挑戰,有意或無意的,是一些文章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前的產業利潤高於之前。這並不奇怪。我說的利潤危機是指整個產業,包括傳統製造業在內的生產利潤,而不是把虧本和低利產業移到國外後,本國留下的高利潤產業的經營狀態。那麽把傳統製造業趕走之後能否改變利潤危機帶來的損失,使經濟走出困境呢?曆史證明不行,至少迄今為止沒有看到製造業衰退後的西方國家經濟好轉的可能。相反是在努力準備再工業化。這是因為製造業搬走後造成的大麵積失業沒有得到解決。所以說利潤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仍然存在,並不因為留下了少量高利潤企業而得到緩減。


 


曆史學生:


對經濟學,我絕對是外行,一直沒有足夠的耐心完整的讀過一本經濟學專著。在這裏要先謝謝馬博耐心的解釋和教導。從馬博提到的計劃經濟以及它在前三十年的成功,我有幾點不明之處:


 1)計劃經濟到底是要解決什麽樣的問題? 馬博似乎在說,前三十年經濟被封閉,資源缺少,所以必須計劃才行,如果是市場經濟就無法養活中國那麽多人(因為市場經濟會造成貧富懸殊,窮人恐怕不能得到生存的必需品)。但前三十年也是商品極度匱乏的年代。從發展商品經濟的角度來看,似乎應該先大力發展市場經濟。


 2)實施繁榮的計劃經濟是否需要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作為前提?


 3)如果把經濟自由度作為橫坐標軸的話,純計劃經濟和純市場經濟應該是此軸的兩極。現實中的經濟應該是兩極中的某一點。如果把政治自由度作為縱坐標軸的話,專製主義(Authoritarianism)和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是兩個極端。現實中的政府應該是兩極中的某一點。這樣可以將政治經濟簡單劃為四個象限:(1)集權加計劃經濟(中國前三十年),(2)集權加市場經濟(中國後三十年),(3)自由加市場經濟(西方模式)和(4)自由加計劃經濟。


 第四個組合好像還沒有實例--一個政治高度自由的社會恐怕沒有實行高度計劃經濟的社會基礎。


 在(2)和(3)的組合中,“市場經濟”實際上有計劃的成分。這兩個組合是目前存在和實行的,雖有爭論,但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共識。


 4)第一個組合,也就是前三十年經濟,馬博認為是一個巨大成功,但大多數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到底怎麽看?


 我看問題的關鍵不是數據,而是在集權體製下搞計劃經濟,結果不是計劃經濟而是指令經濟,也就是經濟決策往往以政治考慮蓋過經濟因素。這樣的經濟,從經濟繁榮的角度來看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個組合(所謂中國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經濟決策主要由經濟(甚至市場)因素來主導,這為經濟成功提供了可能。


 


亂七八糟寫了這些,條理不是很清楚,隻是拋出一塊磚頭。


 


 


力:


1)計劃經濟到底是要解決什麽樣的問題? 馬博似乎在說,前三十年經濟被封閉,資源缺少,所以必須計劃才行,如果是市場經濟就無法養活中國那麽多人(因為市場經濟會造成貧富懸殊,窮人恐怕不能得到生存的必需品)。但前三十年也是商品極度匱乏的年代。從發展商品經濟的角度來看,似乎應該先大力發展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也可以是市場經濟,通過市場交換來連接產銷環節,至少是部分如此。所以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本身就是對經濟學的無知(不是指曆史學生,而主要是中國的改革派)。前三十年連接產銷環節的主要還是市場過程。免費服務和消費隻占一小部分。計劃經濟的對立麵應是盲目經濟,有時被稱為自由經濟。在自由經濟條件下,農民會熱心於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或轉向工業,而沒有多少人自願種植糧食。因此自由經濟下的中國人口從來沒有超過5億。根據其他發達國家單位耕地所能養活的人口數進行計算(除去糧食進口),中國人口也不可能超過5億。而當時中國養活了近十億人口顯然隻能歸功於計劃經濟。


 2)實施繁榮的計劃經濟是否需要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作為前提?


 計劃經濟並不與市場經濟對立。西方國家壟斷企業的計劃經濟就同時是市場經濟。


 3)如果把經濟自由度作為橫坐標軸的話,純計劃經濟和純市場經濟應該是此軸的兩極。現實中的經濟應該是兩極中的某一點。如果把政治自由度作為縱坐標軸的話,專製主義(Authoritarianism)和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是兩個極端。現實中的政府應該是兩極中的某一點。這樣可以將政治經濟簡單劃為四個象限:(1)集權加計劃經濟(中國前三十年),(2)集權加市場經濟(中國後三十年),(3)自由加市場經濟(西方模式)和(4)自由加計劃經濟。


 第四個組合好像還沒有實例--一個政治高度自由的社會恐怕沒有實行高度計劃經濟的社會基礎。


 根據上述理由,作為橫坐標軸的應是市場經濟,而兩極是自由經濟和計劃經濟。


 4)第一個組合,也就是前三十年經濟,馬博認為是一個巨大成功,但大多數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到底怎麽看?


 巨大成功的結論來自GDP的比較。我的結論來自真實GDP的對比。至於簡單比較三十五年前後的絕對狀態因太離譜而不再這裏考慮。另外計劃經濟都要通過指令來實施。中國五年計劃的製定不是如某些人想象的向壁虛構,這可由每次的完成、提前完成來證明。


 


力:


改革派為了抹黑計劃經濟,有意把計劃經濟的對立麵,站不住腳的盲目經濟偷換成冠冕堂皇的市場經濟。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絕大部分產銷過程是通過市場完成的。沒有人可以否定這一點。


 


曆史學生:


馬博將市場經濟作為橫軸,將自由經濟和計劃經濟作為橫軸的兩極。這樣的表達很清楚,謝謝!


 馬博似乎是將市場經濟中的市場僅僅當作交易工具來用。而那些自由市場經濟的鼓吹者,比如哈耶克,認為市場經濟(aka
自由經濟)不是盲目的而有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而政府幹預(計劃經濟)是不自然的,是對自然秩序的一種扭曲。


 這裏麵有兩個問題:1)自由經濟是否有秩序?2)這個秩序是否為“自然”?


 馬博的觀點似乎是1)自由經濟本身是盲目無序的?2)秩序是因為計劃才有,所以不存在自然秩序?


 


馬力:


創立計劃經濟的斯大林甚至有平行市場理論。改革派不會不知道。


 


 


 


 


 


20140531日於10:34 下午


曆史學生 說:


 


 


以下重貼:


 ================================


 馬博將市場經濟作為橫軸,將自由經濟和計劃經濟作為橫軸的兩極。這樣的表達很清楚,謝謝!


 


馬博似乎是將市場經濟中的市場僅僅當作交易工具來用。而那些自由市場經濟的鼓吹者,比如哈耶克,認為市場經濟(aka
自由經濟)不是盲目的而有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而政府幹預(計劃經濟)是不自然的,是對自然秩序的一種扭曲。


 


這裏麵有兩個問題:1)自由經濟是否有秩序?2)這個秩序是否為“自然”?


 馬博的觀點似乎是1)自由經濟本身是盲目無序的?2)秩序是因為計劃才有,所以不存在自然秩序?


 


力:


這裏麵有兩個問題:1)自由經濟是否有秩序?2)這個秩序是否為“自然”?


 


這是很好的問題,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問題。


 個人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雖然不是說都是“正確”的。但是無數(或許多)不同目的經濟行為對總體經濟發展變化的作用可能是不可預測或控製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個體自由的經濟可以是整體盲目的。對某種經濟形式是否“自然”的評判依賴於人的價值觀,因為“自然”一詞在這裏並不真正自然,取決於對個體和整體的立場。如果認為個人目的的選擇是第一的,哪怕是有害於國家和他人的,那麽這種個體的自由經濟就是“自然”的。如果認為集體的共同利益和國家利益應該高於個人的利益,那麽以優先發展集體和國家利益的計劃經濟就是自然的。


 在第一種自然經濟中顯然存在道義上和理論上的漏洞。因為法治國家並不允許個人利益損害他人和國家利益。“聯邦黨人文集”明確指明這一點。這其實也是西方國家代議製民主的指導思想。就是通過選舉保證多數人和整體的利益優於少數的利益!!!這正好與所謂的自由經濟所奉行的教旨相反。資本主義經濟學家為了掩蓋這種對立,在政治上的多數法則條件下為經濟上的個人主義辯護,不得不發明一個奇談怪論,這就是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用這隻看不見的手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拉到一起。然而曆史沒能證明這隻隱形手的作用。它之所以看不見,也許正是因為不存在。這就不難理解今天西方自由經濟失敗的原因:少數個人的極大成功伴隨這多數和國家的失敗。另一方麵,國家經濟的更快發展有利於多數人經濟狀態的改善應是不難理解的。


 如果把真實性和一致性視為一個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自然標準,那麽隻有強調整體和國家利益優先的理論才可以被視為”自然“的, 至少它不是謊言,雖然撒謊是許多人的自然狀態。


 


 


零點的火車:


7章,耦合市場經濟。


 耦合條件E
Emax + V = Eh


 


 耦合市場經濟的利潤公式是Qe = vT
+ EV∞–C


 都是靜態公式吧。因為市場是變化的,Emax 也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為始終滿足耦合條件,無價市場的規模應該經常隨有價市場而變化。舉中國為例,如果中國實行耦合市場,由於有海外市場,海外有價市場的變化中國不一定能及時搞清,即Emax
不好確定,這就給無價市場與有價市場的配套帶來困難,或者存在一個配套市場的遲後。如果無價市場的調整和配套太緩,仍然可能發生不能滿足耦合條件,而致有價市場經濟斷裂。如果海外市場也是耦合市場,則是多耦合市場的複雜係統,各耦合市場應同時滿足各自耦合條件,如果一個有價市場變量變化,將引起整個耦合市場係統的變化, 如何使耦合市場係統滿足市場的動態平衡,是否要推導一組動態公式表達?


 


零點的火車:


這裏存在一個有價市場和無價市場的信息交換問題。信息交換的及時對耦合市場係統特別重要。最大的壁壘是海內與海外市場信息交流,信息延遲將導致市場配套延遲,可能導致有價市場斷裂,出現市場混亂和經濟危機。


 


不過,耦合市場為解決產品過剩問題和經濟危機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力:


這是一個理論框架。具體操作需要市場信息。目前是在孤立係統中考慮的,為解決孤立係統的連續發展問題。孤立係統中信息的獲得比較容易。具體操作可能需要計算機監控。以後的經濟操作可能與過去很不相同。產銷過程都由計算機監管。不願接受監管服務的需承當更大的破產風險。未來一門新的服務業,市場信息管理服務,將應運而生。不僅產量,而且品種都需要耦合。不可能完美,更需要一段適應時期建立耦合經濟模式,且不斷完善。但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耦合經濟模式還可以首先在大型計算機上模擬。


 


零點的火車:


馬博的耦合市場經濟理論基本解決了一國不依賴於外國市場而能克服產品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不過考慮到意外情況和突發事件導致的市場失調,從理論上看,如果世界各國能夠打通有價市場和無價市場,則更有利於解決產品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從這個角度,世界走向統一是最佳結果。這是理想主義的觀點,實際世界是否會走向統一可能還受其他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影響,而不是經濟一項指標決定。上麵的推論可能不是必然發生的。


 


馬力:


的確如此。耦合市場經濟隻是指出不通過暴力擴張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叢林世界上,要狼放棄吃羊是不能寄希望於狼的良心發現,隻有當這種行為受到外部阻礙時才有可能。雖然耦合市場經濟實際上是為資本主義私有經濟解脫困境,目前隻能依靠榜樣的作用推廣。最好用大型計算機首先建立孤立係統的耦合市場經濟模型,例如輸入中國主要產業的產能和市場容量,消費能力,產能和市場剩餘等,找到消除市場剩餘的耦合機製。如果這樣的模式可以連續運轉幾十、上百年不發生危機和衰退,就可以試行。模式可以隨時根據新科技、新產業和新市場的出現來調整。它至少可以避免如同時引進幾十套過時彩電生產線之類的錯誤。


 


 


 


 


 




老馬回我的那個帖子,寫得很不錯,很有水平。


 


最近看了錢德勒的《看得見的手》。感覺若把他的理論,和老馬的理論融合起來,對發展經濟學理論,甚至指導社會實踐方麵,說不定是一新的起點。


 


 


2014061日於7:16 下午


力:


 


 


西方國家誠實的學者仍然承認勞動價值論。由於在資本利潤公式中,勞動及其作用被可變資本所取代,一般人很容易忽視勞動的存在和意義。尤其當生產資料被少數人控製後,勞動創造財富多了一個附加條件,就是必須有勞動創造財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有賴於稀缺資源資本的投入。這樣在形式上,資本變成與勞動一樣重要的財富創造者,甚至被看作更基本的條件。但離開了勞動,資本並不能創造財富(雖然可以轉移財富)


 於是大量能夠創造財富的勞力和勞動被浪費,無所事事。這就是資本主義私有經濟造成的生產異化現象。一方麵需要勞動創造財富發展經濟,另一方麵大量的勞力被資本的過度集中而浪費。資本本身並不真正能創造財富。隻就是對迷信資本藐視勞動的懲罰。資本至上最終導致了財富的兩極分化和勞力的浪費,使資本主義走向衰亡。


 我的工作和研究沒有完成。完成後會設法出版和轉譯。由於世界不可能很快接受耦合市場經濟理論,我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零點博的最後建議很好。我將盡力而為。


 


曆史學生


我對數學化的經濟學頭有點大,謝謝馬博在這裏做通俗的解釋。


 


創造財富的,除了勞動和資本之外,是否還包括knowhow?中國改革開發早期缺乏資本,所以引進外資。到了後來,中國的美元多到買美國國債,但還在引進外資,為什麽?我以為,資本帶來的除了“錢”之外,更重要的knowhow--比如生產球鞋產業鏈等等。這大概是外資能獲取巨額利潤的根本。錢本身並不是大問題,美國的融資利率很低,錢很便宜啊。


 


中國三十年出口工業真正積累的,恐怕不是外匯儲蓄,而是從中學到了各行各業的knowhow
。單單用錢來算,中國出口實際上是虧大了。


 


力:


勞動不隻是指簡單的體力勞動,包括技術勞動。即便是機器工作,也需要發明、製造、維護和監管機器的人工勞動。


 中國不斷買美債不證明中國錢多。購買美摘的錢不全是中國自己的,很大部分是外商的投資和外國的人民幣融資。其中不少還是投機資本,如同亞洲金融危機時外國資本購買的當地資產和貨幣,等待升值後突然拋售出手獲利。中國不能把這些外國資產消耗掉,隻能以某種方式儲存起來。同時為了妨止外資突然撤離造成外匯短缺而引起金融危機,不得不抵製人民幣升值,打消外資撤離的念頭。


 市場經濟的知識沒能挽救西方國家的衰落,同樣不會挽救中國市場經濟的衰落。中國需要的也不是可以簡單複製的生活用品技術。外國對於不能複製的技術仍然控製嚴密,哪怕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中。這些可複製的簡單技術隻需購買一些樣品即可。所以中國改革開放後,科技發展速度大大落後於之前的二十多年。新中國成立時連洋釘洋火都進口。改革後以大量代價獲得一點複製上的方便是不值的。


 


曆史學生:


當然,勞動者也會帶來一部分,主要是低層次的knowhow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不管是勞動還是資本,真正創造財富的主要取決於knowhow


 沒有knowhow,勞力再多能創造的財富也很有限。中國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對比,外貿外貿,中國出口的是產品,中國進口的是knowhow


 


引進人才,不也是為了knowhow嗎?


 


曆史學生:


還有就是機器能替代勞力,但仍然需要knowhow–存在於機器中而不是勞力中。


 機器屬於資本的一部分,而不屬於勞力。


 


 


力:


knowhow本身就是勞動的產物。沒有腦力勞動,哪來knowhow。就算可以引進,也是別人的勞動產物。引進的成本也需勞動創造。


 西方國家喜歡把事物分裂開來討論,人為地截取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段。這實際上是強詞奪理。曆史學生需要警惕。


 


曆史學生


這世上人為的東西歸根到底都是勞動的產物,knowhow當然不例外。但勞動的成果不一定能轉化為財富,這需要knowhow,不然的話,這世上就沒有窮人(窮國)了。


 


曆史學生:


這是很深刻的見解。


 


還有一個問題老是困惑著我。西方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似乎很難將他們分開。您似乎幾乎不談工業化對經濟的影響,隻談經濟體製的作用?


 


對崇拜西方的人,我有這樣的問題:西方的成功有多少究竟歸功於他們領先實現工業化(和與之具來的城市化),有多少歸功於資本主義(加民主體製)?


 


對那些相信西方資本主義衰落,我也有類似的問題:有多少是因為他們的資本主義製度的局限,有多少是因為他們處於後工業化社會,不再有工業化帶來的強大經濟動力?


 


在我看來,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撇開,孤立的看待經濟體製,得出的結論的實用性恐怕有限。


 


當然能夠實現工業化本身就是製度優越性(至少是在當時)的一種體現。


 


力:


西方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似乎很難將他們分開。您似乎幾乎不談工業化對經濟的影響,隻談經濟體製的作用?


 


工業社會可以有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政治製度。耦合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設想。而私有化的工業社會通常被叫做資本主義社會。曆史學生是否想把民主和專製作為新的製度劃分,希望‘民主“資本主義表現出與”專製“資本主義不同的未來?如果不是這樣,那麽私有經濟下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概念的確是難分難舍的,一個偏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一個偏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兩者很難分離。它們的命運也同樣生死與共。新技術或再工業化可以推遲衰亡的過程,但改變不了最終結果。我本想在資本主義大循環一文中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但文章沒有寫完。再工業化的二次循環不可能再演昔日的輝煌,因為國際環境完全變了,競爭對手也完全變了。私有經濟因有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不可能在孤立係統中持續發展。


 至於政治權力分散的所謂民主製度不過是在財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化的社會中必然產生的現象,因為不可能產生世襲的家族對權力的壟斷。其他資本家聯合起來就足以切斷家族權力的資本來源。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隻能是資本家集團的聯合統治,輪流坐莊。當執政周期大致與經濟周期相對時(就是為什麽都是45年一屆,可連任兩屆,對應於810年的經濟周期),可以通過資產階級政府的更替來緩解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矛盾和衝突,但不可能解決第二剩餘價值問題。因此也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最終命運。


 


零點的火車:


馬博在第九章有一段論述,與第二個問題有關:


 


經常聽到有人眉飛色舞地演講西方強大是因為實行了自由的民主製度和注重科技發展。事實上,美國的迅速強大與奴隸製的極端奴役分不開的。美國到廢奴時,經濟總產值已是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廢奴後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南方農業州的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到戰前的水平。但在1870年代中期,南北戰爭後才十年多,美國經濟就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那時的美國離全國普選和科技大國的距離還很遙遠。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泡剛在1880年年初才申請到專利。為了掩蓋奴役型經濟的偉大成就,吹噓“第二次工業革命”對美國的影響,西方經濟學家有意把美國趕上英國經濟的時期推後一個多時代。正是這強大的經濟實力才使美國能夠大規模投資科研吸引大量海外人才,從而在二次大戰後成為世界科技大國。


 


 


零點的火車:


馬博許多看似定性的分析其實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上,從定量分析中得出的結論。


 


力:


這是我一個月前的評論:


 ”我早就指出美國發達的秘密是奴役。很少有人相信。現在美國學者也開始承認美國奴隸製莊園的效率比其他農場高30%,而不是過去認為的更低。實際上可能高更多。今天還能實行那樣的奴役嗎?別說奴隸製,就是模仿每天12小時的工作和血汗工資製都會遭到西方專利國家的指責。“


 


 


曆史學生


 


數據分析也有很多前提和假設,前提和假設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很不同。所以,馬克吐溫才說,there
are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比方說,美國人現在用的很多消費品,其中有不少是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製造的。另外,美國在中國的工廠也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商品。但這些產出都算在中國的GDP上,而不是美國的GDP上。另外,因為美國的稅收政策,這些工廠的盈利也不向美國交稅(如果盈利留在海外)。如果你把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的利潤算在美國的GDP內,美國恐怕遠遠不止有些人想像中的那麽衰落。你甚至可以進一步說美國比傳統的殖民主義更厲害,因為他們不僅占用海外的資源而且用近乎奴隸的工資,不需交付環境汙染費用而直接享用由海外生產的消費品。這是把好處都占盡了,那是衰退啊。


 


 


力:


這是實話。我也指出過。改革的所謂成就的確需要認真核算和反思。我稱之為實踐檢驗。


 


 


 


 


 


2014062日於12:32 上午


曆史學生 說:


 


 


我希望以下的話不會冒犯馬博。


 


我一直對經濟學提不起興趣,因為我不覺得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最多是用科學打扮起來的曆史學。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隻是經濟體製的結果,也和那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社會甚至全球背景有關,很難把製度因素孤立出來,得到可靠性極高的解釋--所謂規律。
 


 


經濟學理論有多種,每一種對經濟發展曆史提供來一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解釋,也因此為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但不是所有的這樣的可能性都有付諸實踐的機會--那取決於一個社會的政治選擇。比如裏根時代開啟的Trickle
down economics 是一個政治經濟選擇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必然。


 


馬博的耦合市場經濟理論也是一個可能性。


 


力:


經濟學是什麽其實並不重要。就像吃的是麵包還是米飯對填報肚子來說並不重要。在目前所麵臨的經濟挑戰中,發現和論證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的存在卻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耦合市場經濟模式優於其他。至於它是不是科學並無關係。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不同與自然科學,因為實踐標準的確定帶有主觀色彩。但是我想,把經濟的持續發展當作經濟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何況它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地上有塊黃金。你承不承認它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撿到它就不一樣。


 


力:


老馬是否認私有製經濟的,認定私有製經濟最終必然導致資本主義最後消亡。


 


且不說,在大多數領域中,包括經濟領域中,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形式(包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都可能走向衰亡,或被新的形式所替代。就說私有製經濟,老馬大概也不否認私有製經濟對於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吧?


 


既然如此,判斷一個事物,我們是因為它最終會走向衰亡而否定它呢?還是以它曾經對人類社會的貢獻肯定它呢?資本主義的衰亡,難道不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達,最終製造出毀滅它的形式的基礎上嗎?


 


說到耦合。耦合的概念,應該是兩種不同的物體,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我的理解:老馬的提到的耦合,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互存,私有製與公有製的互存,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互存。


 


既然如此,老馬為什麽要否認私有製,否認資本主義呢?


 


我經濟學知識、水平,應該代表多維大多數人。所以提出這樣膚淺、簡單的問題,老馬不要見笑。我希望老馬能將你這個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這樣才能有更多的讀者。


 


力:


經濟學研究經濟過程和趨勢,而不是道德判斷。這些是不同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我說的耦合是指有價和無價市場經濟的耦合。用無價消費消除有價產品和產能(包括勞動力)所造成的第二剩餘價值,從而保證產銷環節的暢通無阻,細水長流。同時避免勞動力的浪費,使社會總財富持續增長。


 




我感覺你提到的無價市產,是在公有資產依托下的。所以我把它歸為公有製(或國有資產)。


 


力:


資本主義是自己否定自己。我不過是指出這種自我否定而已。


l


 


零點的火車:


耦合市場應用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積極的解決過剩危機的市場方式,由於無價市場的存在,它不影響擴大市場規模。故支持可持續發展。


 但資本主義壟斷集團公司采取的計劃經濟手段雖然也能避免產品過剩,但不能任意擴大市場規模,故是一種防禦型的被動方式。它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當然,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完全是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占很大比重。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在經濟上能持續發展,同時,在生存環境,政治製度,道德和文化建設也能持續發展。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社會道德,民主,平等問題,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多方麵的製約。


 


力:


在現有的私有製國家實行耦合市場經濟是現實問題。而在少數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現代君主國家,不自覺的或被迫的耦合市場經濟已經在進行中。受西方國家封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而沒有受到封鎖的王國更加成功,人均收入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位列世界之首,並且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大。這些國家和地區常常不出現在世界組織的GDP統計中。表麵理由固然是無價經濟難以折算成合理的GDP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耦合市場經濟不能靠資本家主動放棄利潤來實現。當資本通過輸出貸款或虛擬經濟,如股市,的贏利手段受到限製時,資本家不得不回到實業上來。為了在孤立係統中發展經濟,必須找到吸收第二剩餘價值的生產方式。沒有資本家願意冒險吃第一隻螃蟹。這就需要計算機模擬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最後隻能是耦合市場經濟。這時大型壟斷企業和國家出麵興辦無價市場經濟,減少失業人口和吸收市場剩餘。用提高有價市場經濟的稅收來維持無價經濟。先是小規模試行,成功後逐步擴大。既然社會主義國家和君主國可以成功,其他國家在理論上也可以成功。當然發達國家因有海外投資和商業贏利,目前還不會走到這一步。


 


 


力:


無價市場經濟提供生活資料和服務,生產資料仍然集中在國家或聯合壟斷資本手上。所以並不影響創新能力。無價經濟隻提供部分生活所需,而不會以此養活不勞而獲者。為了生存仍然需要勞動和工作。實際上還是用勞動換取無價消費。隻不過不通過有價交換。利用高稅收限製個體資本家的財富積累,減少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


 這樣做的結果實際上還是最有利於大型壟斷資本。就像社會主義國家和王國仍然可以籍耦合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一樣,壟斷資本也可以因此發展壯大。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對國家權力的壟斷(以選舉為形式)來推行耦合市場經濟,把過去對工人的剝削轉向對小業主和個體資本家的”剝削“。這相當於對資本家強製性的”公平分配“減小財富的兩極分化,從而消滅第二剩餘價值,同時不影響自身利益。由於危機減少,經濟能夠持續發展,工人,個體資本家和壟斷資本都是長遠的獲益者。就這樣,自由資本主義最終過渡到特色社會主義。


 這個把剝削對象轉向個體資本家來維持二次分配的經濟模式實際上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已開始。隻是沒有意識到發展無價經濟代替二次分配的重要性。二次分配仍然需要通過有價市場交換,稅收是交換後的贏利部分,因此仍然會受消費不足的影響產生第二剩餘價值,使大量邊際利潤小的中小企業走向破產。這就是發達國家轉向後的混合市場經濟模式失敗的原因。而將二次分配變成無價消費後,可以在稅前大量減少以至消滅第二剩餘價值。


 


零點的火車:


建議馬博舉一個實例說明耦合市場原理,並比較國家幹預和壟斷集團公司內的計劃經濟。


 


曆史學生:


Amazon.com 算不算一個比較接近耦合市場經濟下的一個企業。它成立二十多年來,收入成倍贈長,但利潤幾乎沒有。也就是說,迄今為止,它的目標是市場份額,而不是利潤。我記得華爾街日報曾這樣評論:amazon.com
不是一家真正的資本主義企業,而是以企業的組織方式來運作的慈善機構。


 


當然,在目前的美國體製下,等到amazon.com大到不可或缺的時候,它再提價,就會變成一個盈利的巨無霸。


 


力:


它的確養活了許多人。如果它向社會提供相當數量的慈善,可以看成是一個初級元素,但仍然是稅後的。僅有個別元素不能構成耦合市場經濟。要有許多這樣的元素與有價市場相耦合。


 


曆史學生:


amazon.com卻能在不盈利的前提下,從金融市場融資(高升的股價)來滿足它的擴張需要。


 在此過程中,Jeff Bezos 成了超級富翁--不需要教科書上的利潤公式。


 


所以,我說經濟學提供的是可能性,不是科學規律。


 


 


力:


經濟科學不一定是有關個體的科學。西方經濟以個人發財為主,所以是圍繞個體的(不等於個人的),因此很難成為普遍意義上的科學。耦合市場經濟不是關於個別企業行為的理論。


 


力:


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歐洲非洲等王國正在實行被迫的或不自覺的耦合市場經濟。受西方國家封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而沒有受到封鎖的王國更加成功,人均收入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位列世界之首,並且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不 大。這些國家和地區常常不出現在世界組織的GDP統計中。表麵理由固然是無價經濟難以折算成合理的GDP


 耦合市場經濟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馬後炮。但是以前沒有係統的理論證實它具有經濟持續發展的作用。這正是前社會主義國家不知不覺中受人忽悠而放棄的原因。


 


 


曆史學生: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能造就繁榮,盡管有通貨膨脹和貧富懸殊的趨向。


 如果耦合經濟不以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為前提,如何能造就繁榮?


 而不能繁榮的經濟體製也是不可持續的,比如前蘇聯。


 


我知道馬博有數據證明中國前三十年的實際增長率比後三十年還高。


 但這對在前三十年生活過的普通人恐怕沒有多大說服力。


 


力:


比較絕對狀態不應該是曆史學生犯的低級錯誤。中國的計劃經濟如果按照前三十年的平均速度發展的話,總產值早超過美國,比現在繁榮多了。美國獨立時的人均GDP(化成今天的購買力)是新中國成立時的幾百倍。到計劃經濟結束時減少了至少一個量級。三十五年後還在同一量級中。


 




中國的計劃經濟如果按照前三十年的平均速度發展的話,總產值早超過美國。


 


不讚同老馬這個說法。


 


中國五十年代,經濟的確飛躍發展,最高時GDP增長率曾經達到40%以上。但是,那是基於中國從戰爭進入和平時期階段。是建立在國民政府時代,經濟崩潰的基礎上的。


 


力:


老馬請看這個,百度文庫裏麵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525ff54e2b160b4e767fcf01.html


再者,我沒否認你的平均GDP。因為除了我提到的五十年代的40%,還有六十年代初和文革時期的負增長。這樣算的話,可能就是你的平均6.7%了。


 


我沒去算。另外,你說我的信念原來是建立在誤會和(別人的)謊言之上的,那麽請你拿出三十年前的數據來。


 


力:


根據以下多年數據:


 


中國GDP增長最快的是1994年的36.4%1979年前最大增長率是195822.3%。前27年隻有兩年超過20%。而後三十多年有八年超過20%


 


 


力:


圖像連接是


 http://xxw3441.blog.163.com/blog/static/7538362420132130325487/


 


 


曆史學生:


對,我以前對馬博也這麽說過。


 


力:


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從1952年開始的。沒有大幅度跳躍的情況發生。


 


 


力:


中國前三十年的平均GDP隻有6.7%。這並不高的嚇人。你的數據是不正確的。沒有一個年份達到40%


 難道改革後的真實GDP速度4%左右真地就是最大了嗎?試證明。


 空博的信念原來是建立在誤會和(別人的)謊言之上的。


 


 


曆史學生 說:


說:


 從該圖表可知,除去2010年物價上漲30倍後,人均真實GDP隻有1000元。1979年是419元。31年的增長率是2.5%.
1952年的人均GDP119元。之後27年裏的人均GDP增長率是4.8%


 


如果馬博不願接受官方數據,我可以理解,不少人對官方數據持有懷疑態度。您提供的官方數據有人均實際GDP這一欄目(在人均名義GDP的右邊):


 1952年: 100


 1979年: 298


 2010年: 4128


 27年,人均實際GDP增長了三倍。而後三十一年,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3倍!


 


後三十年經濟上比前三十年成功得多,這是幾乎無可爭論的事。不僅有這些統計數據(雖然有它自己的可靠性問題),更有其他的很多事實(數據)支持。當一個現象,從多種不同角度都能觀察得到,那這個現象得可靠性就很高;反之,一個現象(或結論)隻有一種角度(或數據)支持,其他角度(或數據)都不支持,那這個現象(或結論)的可靠性就很低。


 


那兩位哈佛教授的債務占GDP90%理論,也是同樣的問題,隻有他們的數據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並沒有其他數據(分析)的支持。後來被發現他們犯了近乎作假的錯誤。


 


經濟學人對自己結論的可靠性要求太低,因為他們不必會他們的結論承擔後果。工程等其他硬學科就不能這樣,挑戰者號飛船一個O-ring
算錯,使其在空中爆炸。


 


力:


而後三十一年,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3倍!


 


這裏有通貨膨脹的貢獻。曆史學生最好先弄明白GDP和真實GDP的區別再說。這種誤解有違經濟學常識。連官方都不好意思說。所以官方公布的增長率要小於表中的直接計算。比如364%的年增長率,有人相信嗎?但是官方訂正使用的通脹率太小,隻有每年3-6%,相當35年後物價上漲利3-8倍。


 不知道這些,所以說我不認可官方數據。我的結論正是根據官方數據來的。


 


 


曆史學生:


那個您提供的官方數據有名義GDP和實際GDP之分。您的“真實GDP”和官方的“實際GDP”有區別嗎?


 


力:


官方的實際GDP是根據虛假的通脹率來訂正的。使用的通脹率遠低於實際。我前麵已經說過。真實GDP是根據真實通脹率訂正的。由於官方沒有公布真實的通脹率,隻好用許多年後的物價上漲倍數來反推通脹率,再求得真實GDP


 


曆史學生:


這就是具體技術細節了,我不知情,無法評論。


 


力:


比如說三十五年名義GDP的平均增長率是15%多一點。官方訂正後的實際GDP(經常變動)9.7-12%。使用的通脹率不超過6%。由於利滾利作用,名義增長率不是真實增長率和通脹率的簡單算術和,而是大一些。


 


力:


如果毛也像改革派一樣每年以高通脹來剝奪人民,吹高GDP,前三十年也可以有很高的增長率,但後三十就沒有物價紅利高不上去了。你可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說了也白說。


 


曆史學生:


money supply來推動經濟增長是雙刃劍,用得好能使名義GDP增長高於價格增長,用得不好則導致價格增長高於GDP增長。中國後三十年人均實際GDP有顯著增長表明政府對money supply的掌控總的來說是成功的。毛時代不敢用這個雙刃劍,那是他們對money
supply的認識有片麵性。


 


力:


這些需要證明,不是說說而已。不敢用?一點也不敢?要多大才會嚴重影響生計? 後三十年沒有影響生計?如何證明?


 文人的語言在科學討論中是無用的。


 


力:


通脹與加工資同時進行相當於改變貨幣單位,不會根本影響生活和生產。


 這應是常識。


 


力:


這是回應下麵曆史學生和零博的討論。


 西方經濟學隱含著一個假定,就是有價市場是無限的。錯誤地把無限需求等同於無限有價市場。由無限需求轉向無限市場是有條件的,就是每個消費者都有足夠的購買力。西方經濟學為了掩蓋階級分化的存在,隻考慮整個社會的購買力,所以不可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和理論。


 不僅貧富差異的存在會妨礙無限需求向無限市場的轉化,孤立係統中財富的積累也會影響這種轉化。把利潤公式寫成


 ΣE = ΣQ + ΣC + ΣV


 可知在孤立係統中,隻有當所有工資V和利潤Q都用於購買時才能買完市場上所有的產品。對整個社會來說,上述公式可以是所有商品的總和,因此在公式上加上求和符號。因此孤立係統中沒有第二剩餘價值的另一個條件就是沒有貨幣積累,包括貨幣轉移為虛擬資本。也就是說保持經濟持續發展的孤立係統應是一個無積累係統。


 雖然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可以節省市場上流通所需的總貨幣量,但不能節省購買力。貨幣與消費者的每一次交手,雖然是同樣的貨幣,但同樣消耗消費者的購買力。中間商隻是轉移商品和改變商品的交換價值。他們從中的獲利最終仍然要終端消費者的購買力來支付。為了滿足少數人的貨幣儲存,私人銀行不斷發行超量貨幣為富人提供儲存的機會。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需要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造成的通貨膨脹抵銷了貸款消費和報酬增加的購買力,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表麵收入很高,卻很難有大量存款。高消費不等於高享受,隻是物價和服務價格高得出奇罷了。


 無限需求隻能轉化為有價和無價市場構成的無限耦合市場。隻有耦合市場的存在才能消滅需求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保證供銷環節暢通無阻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在市場封鎖的條件下仍能有較大的儲蓄,原因在於勞動可以是直接投資換取部分生活所需。把耦合市場經濟的利潤公式Qe
= vT + EV∞–C寫成


 E = Qe + V + CvT 可見投入市場的商品價值可以由勞動來吸收。因此利潤Qe和報酬V∞都可部分地儲存起來。於是孤立係統不會因貨幣儲蓄和財富積累而出現第二剩餘價值,從而保持產銷環節的通暢和生產的連續性。


 


力:


為更清楚起見,將上式再寫成


 vT C = Qe + V E


 vT C > 0 時,Qe + V > E。這時消費全部市場價值E隻需部分利潤Qe和報酬V∞。剩下的部分就可以儲存起來,甚至不必再投資用於增加不變資本C。隻有當再投資C超過一定量時,即C > vT∞,積累才不能發生。所以耦合市場經濟同樣增大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


 


力:


有人會問:失去的那部分產值E去了哪裏?答:去了無價市場用以支付部分勞動V和投資C。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為什麽無價消費實際上也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它以潛在的或無標價的使用價值基本上等價地影響有價市場與之耦合。最後又在有價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表現出來。


 


力:


當有殖民地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二剩餘價值不構成太大的威脅,被掩蓋在更大的周期性過剩危機中。一旦失去殖民地成了孤立係統或準孤立係統,情況就完全改變了。資本主義經濟迅速走向衰亡和崩潰。經濟和政治改革就會不可避免地擺上議事日程,耦合市場經濟也就成了救命稻草。


 得留一張好一點的照片供後人雕塑和敬仰。這是後話。


 


曆史學生


謝謝馬博的耐心解釋。我基本同意您的理論。但我覺得您是否也應考慮自動化等技術的影響,以及政治體製的作用。


 科技的發展,美國已經有了零邊界成本社會的萌芽,這為在私有製下,運作無價市場經濟提供一個新的可能--不需要公有製也能有無價市場經濟?


 


力:


減小成本到零隻能在沒有雇工的情況下發生。同時也隻是巨大投資開發新技術成功後的一個階段。由於專利權的存在,分享專利的費用隨開發成本而增加,普通人不可能免費使用這種“無成本”技術成為自我雇傭者。其結果是更多的人失業和更大的兩極分化。另一方麵,包括農產品在內的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很難做到零成本,所以新技術隻能在有限的高科技領域出現,不可能改革傳統經濟的基本狀態。


 


力:


至於所謂的民主政治。忘了它吧。決定未來的是經濟過程。過去四十年救不了什麽,以後也一樣。對它的唯一期望是能夠提供實行耦合市場經濟的提議和論證程序。最後是否實行,仍然於民主無關,而是由寡頭資本決定。


 


 


零點的火車:


人口與地球資源對未來經濟的影響。


 


有限地球資源使生產規模不能無限擴張。隨著人口的增加,消耗資源越來越多,地球資源越來越少,資本主義的生產規模不能無限擴張。這將加劇資本家之間與國家之間和聯盟之間的競爭,以各種手段爭奪資源就成為必然的趨勢,而戰爭就難以避免。美國就以對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連續資源戰爭拉開21世紀的序幕。


 


地球資源的緊張加劇了少數富裕的資本家和多數的貧窮階層人民的矛盾,因為,它將不僅使資本家縮減生產規模,減少利潤,而且還可能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有傳說國際資本集團有計劃通過減少地球人口來減少資源的緊張。


 


地球資源的有限性,成為限製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瓶頸。請問馬博,資源和人口對偶合市場經濟的模式會有何影響?能否在利潤公式中得到體現?


 


力:


我在“市場經濟原理”的開頭就提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相近的條件下,與人均市場成正比。這時因為總利潤取決於市場Emax的大小,人均利潤自然就與人均市場有關。這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但被西方經濟學全然忽視。因為西方經濟學是以無窮市場為隱性假定的。雖然也談到市場飽和,但隻是作為一種額外現象,而不是基本狀態來討論的。這個重要結論得出大國發展單純的有價市場經濟比小國困難,因為所需的外部市場會成比例地增大。目前的國際市場對小國的發展可能是足夠的,但對大國來說可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人口大國很難在人均產值上超過人口小國。這就更需要發展耦合市場經濟。


 從理論上來說,孤立係統的經濟發展,在有充分資源的條件下,與人口關係不大。人口越多,耦合市場也越大。在單純有價市場經濟中,Q
= E C VEmax是確定的,;利潤Q的增大隻能靠減少報酬V和成本C。在不影響單為人工收入的情況下,主要靠技術革新。而這是不確定的和不可預測的。而在耦合市場經濟中,Qe
= vT + EV∞–C,當Emax確定時和技術革新沒有發生時,利潤仍可隨勞動創造的增加而增加。人口多,勞動創造也大,基本上成正比。當然必須有充分的生產資料和資源。


 


 


力:


經濟學討論市場飽和時,還需討論需求飽和。西方經濟學不提需求飽和,因為暗中是把兩者混為一談的。所以西方經濟學一提發展經濟,總盯著科技更新,好像除此便沒有出路了。事實上,市場飽和與需求飽和不同。有價市場的飽和可以在需求沒有飽和時發生。這就是需求異化現象。所以經濟發展不隻是科技革新的問題。解決需求問題更現實更重要。


 隻有耦合市場經濟能把市場飽和與需求飽和統一起來,在需求飽和之前不會發生市場飽和,從而消滅需求異化。這就大大擴大了現有市場。這個被重新利用起來的市場就是耦合市場經濟利潤公式中勞動創造利潤這一項的來源。由於事實上總需求不會飽和,耦合市場經濟的市場是無限的。因此經濟可以持續獲得發展。


 


 


零點的火車:


腦資源——資本爭奪的最後財富


 


隨著對人腦思維的最後破譯,以及機-腦和腦-腦連接的實現(2013年已經出現),人的思維成果將不必等到形成語言和文字,不必等到發表,就可直接被計算機或他人從大腦提取。人的創造性思想,發明的Idea,
文學創作,設計構思,等等,它們在大腦裏剛剛出現就可能被人提取。大腦將是人類最後也是最大的財富場所,是未來資本必爭之地。腦資源將作為智慧產品直接出售,這樣,人人都是資本家,可以稱作智慧資本家,大腦就是加工廠。每個人同時也是腦產品客戶,將出現一個新的巨大市場。


 


當思維處於一種萌芽狀態,還沒有成型,它是思維的原材料,它可以進一步加工為半成品或成品,都可以出售。


 


腦產品或稱智慧產品是也會出現剩餘,是否會存在第二剩餘價值那樣的規律呢?


零點的火車:


-腦對接,將根本改變信息傳播方式。大腦將可以成為0成本工廠(也可以是有成本工廠,可以從別人大腦購買信息激發創造,另一個成本是時間,即個體生命的消耗),也是有無限需求的無限市場。


 


資本主義將從資本壟斷走向腦壟斷。


 


 


曆史學生:


同意空博的觀點。


 


經濟學我是外行,沒有能力給馬博提供有分量的反駁。我是帶著學習的態度來和馬博討論。


 


但我對經濟學不崇拜。不少人說馬博的理論有漏洞,但我還有見過一個經濟學說沒有漏洞的。經濟這麽複雜的活動,不可能有一種理論能完全解釋。我對馬博的科學素養很敬佩,遠遠高於許多鼎鼎有名的主流經濟學家。


 


我有一孔之見。經濟學和硬科學不同,並不以真理取勝,而是以可行性取勝。市場經濟是自發的,以他為基礎的經濟學自然就有可行性。計劃經濟學不是自發的,和市場經濟學競爭是爬上之路。


 


kanke 說:


不少人說馬博的理論有漏洞,但我還有見過一個經濟學說沒有漏洞的。


 


這話說得好!


 


 


曆史學生:


爬山之路(uphill
battle)。爬山需要耐力。


 


力:


經濟學和硬科學不同,並不以真理取勝,而是以可行性取勝。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事實。西方經濟學以個人致富為標準,耦合市場經濟以持續發展為標準。兩者說不到一塊很自然。


 但有一點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判決作用。就是世界市場瓜分完畢後如何避免世界大戰式的血腥衝突?自由經濟的美國不願放棄對已有市場和資源的壟斷,也不能放棄而成為必死的孤立係統,正準備一場可怕的核戰爭。其他國家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這就不是清談和遊戲了。


 私有經濟不能成為孤立係統正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一切主要戰爭的根本原因。這種擔心和恐懼不是來自理論,而是來自一次次危機獲得的經驗教訓。所以西方國家總要用槍炮轟開別國的大門,對孤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動不懈的進攻,迫使其開放市場和資源。一旦理論可以證明單一的有價市場經濟確實不能孤立發展後,一種自覺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會是西方世界作出兩種選擇:要麽實行耦合市場經濟避免世界戰爭;要麽利用目前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優勢迅速擊敗對手,鞏固現有的壟斷地位和資源。我們的未來就在世界寡頭資本的手上。人們很快就會感覺到螞蟻的卑微和無望。


 趕緊刻個墓誌銘吧。也許這也是多餘的。因為將沒有人看到,臭蟲們又不識字。


 


力:


個人致富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多數人的潛在財富收聚到少數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經濟學的確是成功的,而且非常成功。


 


 


2014066日於9:13 上午


說:


 


 


歐洲也明白了用人為通脹解決利潤危機和無積累經濟的道理,從貨幣寬鬆走向負利率。


 請看“歐洲打開負利率魔盒”:


 “北京時間5日晚間,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布,歐洲央行將存款利率降至負0.1%,基準再融資利率下調至0.15%,邊際貸款利率大幅下調35個基點至0.4%。對歐洲央行來說,這意味著一個曆史性時刻的出現—-其成為首個實施負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對此,歐元的反應是先抑後揚,資本市場則溫和上漲,分析師們卻開始擔憂政策效果。


 這或許是歐盟乃至整個人類貨幣史上都值得記錄一筆的日子。


 大約一個多星期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向德拉吉遞交了一份書麵報告,以一種仿佛是“嗨,哥們兒,你們想錯了”的口吻諫言,為了防止歐元區陷入日本式通縮,歐洲央行必須提高1990年代以來所堅持的通貨膨脹目標。


 顯然,在一個經濟學家眼中,2%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太低,這加大了央行沒有降息空間的風險—-所謂的零利率下限。但政客們卻決定以一種另類的方式“賭”未來—-負利率。


 “我們決定實施一套政策組合,提供更多的貨幣政策寬鬆,支持對實體經濟貸款。”德拉吉說。”


 


 


零點的火車:


看來他們有一天也會明白耦合市場經濟。


 


力:


快了。走不出死胡同就得推牆。歐洲不如美國,因為歐元不具有強大的吸金能力。歐元石油和投資的比重與美元比都很小。通脹和負利率走不出最後的困境,因為解決不了兩極分化和需求異化這個根本問題。強製消費隻有在有購買力時才有效。現在的問題是兩極分化還在加深,購買力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量貨幣被放到證券市場而不是銀行。因此效果有限。


 


力:


許多人迷信西方媒體的宣傳,以為西方國家人民儲蓄少是因為消費習慣與愛儲蓄的中國人不同。問題是這種習慣又是如何形成的?


 美國人過去是勤勞儉樸的。隻有南部的歐洲貴族移民比較奢侈。北部移民很多來自平民家族。即便不愛存錢,也不至於非得背一身債,被人掃地出門。美國個人破產每年達佰萬。去美國地區法院旁聽,每天有大量人被銀行和公司追債不敢出庭。這可不是一種愛好了和享受。現在可以明白西方國家如何通過壓低利率和通脹來強製消費和剝奪人民。高物價和服務價就是這樣形成的。歸根到底在於私有經濟的無積累特征。少數移民省吃儉用的確可以存不少錢,代價是整個社會仍需為此付出代價。所以省下的錢要千方百計投資房地產來保值。當剝削殖民地愈來愈困難後,這種強製消費也會加劇,包括提高財產稅等。


 


力:


這實際上也解釋了為什麽西方國家的人口增長緩慢甚至在減少。因為隻能養活這麽多。很多人更不願相信,寧可認為又是習慣。但有錢人家子孫滿堂,無子女或單親獨生子女家庭多為窮人。


 嘲笑中國的饑荒本身就很可笑。發達國家從來就無法在單位耕地麵積上養活中國那麽多的人口密度。無數人被剝奪生存的權利。


 


 


零點的火車:


不滿意過去書本關於經濟危機的定性描述,根據馬博的新理論思考了一下危機臨界點問題,但今天發現,馬博在〈社會主義經濟問答〉的“利潤危機”部分已經給出了臨界產量。馬博的研究很全麵,很深入。對〈社會主義經濟問答〉我剛選讀了四章,要把它盡快讀完。


 


馬力博在破解人類曆史上最大的謎局,對曆史,現在和未來尋求一個係統的解,其誌向之高,令我肅然起敬。就我已經閱讀的部分,謎團紛紛打開,河流清澈見底,這麽重要的學說的討論,豈是學費為46.8萬元的長江商學院的在職金融MBA課程所能比?


 


 


力:


零點博很有眼力。這些文章正是為了解決人類發展最基本的問題而寫的。我一直強調經濟學也可以是一門精確科學。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數理邏輯和方法後,對曆史上發生的事件便一目了然。如果有足夠的數據,不難預測將來。


 隻有當人類能夠準確遇見未來時,才能知道麵臨的真正挑戰和危機,並設法妨止災難的發生。西方經濟學做不到這一點,因此不能阻止人類為眼前的利益或未來的野心而發生的戰爭衝突。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出現後,經濟學亟需更新以便可以預見未來和行動的必然結果。否則人類難以躲避自發的和“意外”的毀滅。


 現在開發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多麽可笑。人類還隻有三歲孩子的智商,還沈浸在過家家的遊戲中。人類恐怕等不到用月石或火星石來為自己建造昂貴的墓穴和墓碑。


 


零點的火車:


實行基於家庭資產和收入的存貸款利率雙軌製。


 


我提出這樣一種觀點:銀行實行基於家庭資產和收入的存貸款利率雙軌製。銀行存款利率根據家庭資產和收入分為高低二檔,即窮人存款利率高,富人存款利率低,以鼓勵窮人存款,富人消費,這樣做有如下意義:


 


1〉改變貨幣積累分布結構。窮人有一點貨幣積累對生活是必要的。


 2〉國家調整通脹時希望對富人影響大,對窮人影響小。


 3〉減少家庭破產,減少國家負擔。


 4〉與窮人減稅措施一樣可以減少貧富差距。


 


零積累是理想情況,就現實來說存在一個低積累可能是必要的,存在一個低積累閾值,高於該閾值積累才有負麵影響。我有篇文章這幾天寫出來,討論經濟危機的二種類型:過剩危機和不足危機,提出經濟危機臨界點。


 


力:


 


 


國外的存款利息差通過稅率來體現,對富人貨幣儲存的限製是有限的。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是國民可以有大量存款的原因,因為中國改開後不再是孤立係統。但消費始終不足,原因與取消無價經濟有關。人民需要為住房、保健和孩子的教育存錢。但在物價飛漲的年代,又必須把貨幣變成保值資產如房子和金子來儲存。這就使其他消費受到限製。這對中國經濟是不利的,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愈來愈依賴國家投資。


 當國家投資能力受到物價高漲的水平限製時,不得不設法利用民間資本。由於民企缺乏競爭力,國家隻好越俎代庖,開放民間融資和混合投資來減少貨幣儲存,清空市場。如果中國的經濟學家真正明白有價市場經濟的奧秘,利用民間資本廣泛開拓新產業和新市場,發展無價市場經濟,中國在物價紅利耗盡之時,可以華麗轉身,過渡到耦合市場經濟。如果隻想發展民企來擺脫危機隻是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這條路西方國家走了幾百年,到今天已是山窮水盡。這樣的國際環境對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是同樣的。為什麽是條死胡同,因為單一有價市場經濟在進出口基本平衡後便是實際上的孤立係統,也就是一個經濟學墒最大的熱寂係統或死係統


 


 


 


 


零點:


“單一有價市場經濟在進出口基本平衡後便是實際上的孤立係統”


 敏銳的洞察


 


力:


經濟過程中的一個產銷循環可以看作是一個廣義熱力學循環。該循環中無效投資E
Q和各階層平均流動資本總和(流動資本密度之和)之比的對數可以看作是經濟學熵的一個量度。由於E-Q=C+V,投資成本越大,墒越大。同時流動資本分布越不均,熵也越大。為了減小係統熵,資本家不會減小兩極分化,隻能設法減少成本。在新科技出現之前,隻好把成本高的低端產業移到國外。


 而在耦合市場經濟中,E
Qe = V + C vT 在成本無法減少時,可通過擴大無價經濟來降低係統熵,保持熵平衡。從而使孤立係統不致達到熱寂狀態,維持生產的不斷進行。


 經濟學熵的引入可以使經濟學由現象描述的現象學進化成初級的經濟動力學。


 


力:


上麵的流動資本也可以用生產資料或兩者之和來取代。總之反應投資的能力。


 


力:


而經濟學實際上是可以引入時間變量的。這點比經典熱力學強。因為經濟過程是可以描述的宏觀過程。但是傳統經濟學做不到這一點,一旦引入時間變量就露出荒謬不堪的原形,導出與事實相反的結果。必須首先建立準確和嚴格的定義和概念後,才能有有效的動力經濟學。而現代經濟學連這一點都沒有。基本上是八卦學。


 


 


 


20140611日於1:17 下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利潤危機,除了將低利製造業移到海外和降低利率,是乎還可以通過引進海外廉價勞動力,海外低息貸款,以及開發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這些措施來幫助恢複。


 


刪除回複


 


 


 


 


 


20140611日於2:31 下午


說:


 


 


美國過去購買奴隸和後來的移民政策正是為了引進廉價勞力,但卻被政治理想化了。以至許多人不知真相。中國購買的美債就是海外低息貸款的一部分。美國又用這低息貸款輸出海外賺大錢。


 精明的美國人一樣都不會錯過。


 


零點的火車:


中國購買的美債是中國不懂還是不得已而為之?


 


力:


起初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追求過“中國是外匯存款最多”的虛榮,不惜廉價出售黃金購買美債。那時相信西方的忽悠黃金是廢鐵,投資比儲存黃金劃算。後來因長期發行紙幣投資不得不把大量外匯儲存起來(但並非隻可賣美債),以此減少流通,控製通脹。美國金融危機後,為了救美國又冒險增大美債的儲存。


 當然因有大量中國資產包括人民幣在外國手中等待升值後拋售,中國又不得不保留大量外匯以防突然大規模撤資。


 


零點的火車:


但現在總可以拋掉相當一部份吧,如果中國願意的話。如果中國不買那麽多美國國債,應該怎樣安排外匯儲備呢?


 


 


力:


走耦合市場經濟的道路就不會產生這麽多的名義外匯儲備,但可以有更多的實際財富。尤其是無價消費部分不通過貨幣,所以不會有大量貨幣管理問題。


 由於中國外儲中的大部分不真正屬於中國,中國不會大規模拋售。還要留些平衡可被拋售的中國資產,如房產和人民幣。這樣剩下的並不多。


 


零點的火車:


周期性經濟危機曲線示意圖: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2844/201406/10317.html


 


該圖給出了四個階段對應的生產規模和總利潤曲線圖,上麵的藍線為生產規模,下麵的曲線為總利潤,。


 四階段為:


 1〉市場未飽和(綠色),隨生產規模擴大,總利潤增加。直到生產達到市場最大容量Mmax,到達橘色區域。


 2〉市場飽和(橘色),出現產品剩餘,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總利潤下降,直到下降到0,即達到經濟危機臨界產量McMcMmax


 3〉經濟危機(紅色),總利潤為負,在一段延遲後出現產量和總利潤雙重雪崩,在底部停留一段時間後產量和總利潤緩慢上升。


 4>市場未飽和(綠色)。恢複到第一階段。


 一個周期。


 


力:


對具體廠家來說,曲線可以是間斷的。有的破產消失,沒有了後半截。


 過剩性危機在我的分析中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部分產業的行業危機。在自由經濟階段發生頻繁。在目前的混合經濟中主要發生於中小企業。與生產的盲目性有關,也與競爭有關。馬克思忽略了危機與競爭的關係,基本上采用了理想共產主義者前輩的觀點。事實上,行業危機可以是在大吃小的競爭中,實力強的一方有意用市場飽和和過剩危機擊垮對手,吞並市場的手段。


 二是更大範圍的過剩危機,周期較長,常常影響全國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樣的危機主要由兩極分化下的需求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產生。之前的需求不足常常被貸款消費和投資產生的虛假繁榮所掩蓋,因此同樣可以來得十分突然和猛烈。在混合經濟中,計劃經濟的大型壟斷企業和跨國企業也會被波及。


 另外在間斷型的過剩危機外,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連續性的利潤危機。即在市場達到飽和前,由於國內產品的物價高漲、購買力不足和生產利潤的下降造成的生產難以為繼的現象。利潤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本質的危機。因為它與生產的盲目性關係不大,而與私有經濟中的利潤流、第一剩餘價值陷阱、單純有價經濟的無積累特征以及兩極分化和需求異化等資本主義基本特征有關。與過剩危機不同,利潤危機不能自愈,而需要經濟基本麵的重大改變才能逐漸恢複。


 


零點的火車:


對,我的示意圖是指全國性這樣的大範圍過剩危機。


 


利潤危機,如果國家不幹預讓它逐步分解的話,應該也存在臨界通貨膨脹條件,理論上應該可以得出個關係式。


 馬博說2008這次危機是利潤危機,意味著美國政府長時間逐步分解最終都沒能避免它爆發?


 對過剩危機政府也可以通過逐步分解的方法避免一次性突然爆發,政府宏觀調控對過剩危機看來比較有效。


 


力:


美國曾以各種方法來解決需求不振的問題。那時還沒有意識到需求不振與利潤危機的關係及其嚴重後果。這些手段包括貸款消費(超前消費),過飽和經濟,經濟全球化(主要是製造業外遷和資本輸出),科技大躍進,推銷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等服務業擴張。但都失敗了。利潤危機需要調整經濟基本麵,增大相對貧困來解決。而美國為了冷戰的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斷推高經濟泡沫和虛假繁榮。最後導致產業空殼化,隻好用一個泡沫代替另一個泡沫,直到最後一刻。


 


零點的火車:


這樣來看過去40年,美國在19802010是多麽需要中國市場!文革後中國是在自身的危機中向美國開放,卻不知美國本身就在一個隱伏著的巨大的經濟危機中,隻有當曆史的車輪過去才顯露真相。曆史的波浪太大,當人們置身於它的一個局部,沒有理論的明燈,怎麽能看清時代呢?


 


零點 的火車:


從這裏我也想到過去35年那些追求中國民主的熱血中國人,在沒有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完整的認識之前,他們都可能誤入資本主義民主的騙局。因此,馬博的新經濟科學對中國是及時雨。


 


力:


的確如此。中國拯救了美國。這就是為什麽美國總統尼克鬆屈尊俯就訪問中國,冒天下之大不韙拋棄台灣承認大陸的原因。精明的猶太人基幸格是當時的美國政客中真正懂得經濟的國務卿。沒有他,其他人很難理解中國市場的重要而堅守意識形態的立場。所以說基幸格拯救了美國毫不過分。為了蒙蔽中國和蘇聯,裏根在實施戰後最大的政府貸款幹預經濟的同時,有意通過媒體大肆宣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至今天仍然有許多人相信裏根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打敗了蘇聯。


 


零點的火車:


也就是說尼克鬆訪華除了聯中對付蘇聯,更深層的原因是經濟。過去43年美國在國際上唱了一曲空城計!騙了蘇聯,也騙了中國,改變了曆史方向。


 


零點的火車:


今天讀了“勞動者的經濟學和平等原理”部分,這一部分是令人激動的。我想經濟學家們讀到這一部分就會立刻跳起來,馬先生觸動了經濟學的底部。馬克思發現了剩餘價值,卻為什麽在利潤公式上止步不前而不進一步深究呢?更不思議的是100多年來經濟學家都不去深究,他們把才華浪費在股市理論和建立交易模型,給華爾街掙錢。也好,留下如此巨大的空白給馬力博創造偉業。


 


力:


零點博讀懂了。這是經濟學的基石和一切分歧的來源。


 嚴格說來,剩餘價值是馬克思以前的經濟學家(如李嘉圖學派)發現的,隻是叫作剩餘產品等。馬克思主要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進一步引入了如剩餘價值率(剝削率)等新概念。馬克思沒有進一步分析利潤公式,可能因為它是被當作公理來引入的(大亞當。斯密)。許多科學原理一開始都是以對觀察的定量分析後建立起來的公理,而不是導出的。熱力學第一定理至今被許多人視為公理。但它的經典形式(不是量子力學形式)是我第一次在論文中用分子運動論導出的。我還可以導出非理想氣體的試驗公式,如範德瓦爾茲公式。量子力學建立後,許多以觀測來確定的物理量都可以用更基本的變量,如普朗克常數,導出。最著名的有愛因斯坦的比熱常數定理。


 這種在科研中刨根問底的習慣使促我試圖導出視為公理的利潤公式並獲得成功。不僅馬克思沒有深入研究這個公式,從亞當。斯密以來的兩百多年中,都沒有人想過去成功地推導它並研究它。正是從它的推導中進一步揭示了財富和價值產生的秘密,並證明勞動不僅是創造使用價值,而且是創造市場(交換)價值和根源。對利潤公式的進一步分析還可弄清各項的現實意義和變化範圍(值閾),從而發現它的間斷性和不定性。


 


零點的火車:


 


 


馬力博新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從勞動者價值開始分野。西方經濟學從忽視勞動者價值開始就踏上了歧途,成為為資本增值的賺錢術,盡管也伴隨社會的發展,那隻是資本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部分重疊,但它始終是以資本家個人利益為核心的,二者的根本矛盾使資本主義終將成為人類社會希望的泡影。


 


 


力:


利潤公式的資本形式掩蓋來勞動的作用,把勞動本身當作商品,從而能夠用(可變)資本來“取代”(實際上是購買)。這樣就把“稀有”資本置於勞動和勞動者之上,名正言順地使資本權高於人權。由於資本利潤公式不包括除勞動力之外的任何其他經濟價值,在西方經濟學中人與工具和機器是同等的。


 把人降格為工具正是西方經濟學的出發點。以此確定資本在分配中至高無上的決定權。這正是第一剩餘價值的邏輯基礎和合法性來源。馬克思卻忽視了這一點,使對剩餘價值的批判變成一種道德批判,因而在“專業”界顯得蒼白無力。


 


力:


中俄兩國能否從曆史中吸取教訓不得而知。正因為人的意誌和品德是靠不住的,需要冷麵無情的科學和科學權威來指導國家行動。1+1>1.5。但有人喜歡與1.5為伍,最後被人各個擊破。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性格決定一切。對國家來說也是如此。而能克服性格缺陷的唯有科學。


 願上帝保佑中國。


 


 


零點的火車: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國一直密切監視中蘇關係,看出了裂痕,但好長時間不相信中蘇會決裂,相信中蘇會顧全戰略大局,但最後結果令美國驚訝和大喜。


 


零點 的火車:


利潤危機說改變了美國自1970以來的曆史背景,為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重新詮釋提供了可能性。但需要強有力的數據支持。下麵引二篇與此相關文章:


 


謝富勝: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和19752008年美國經濟的利潤率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208257.html


 


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視野中的美國經濟利潤率(19292008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experience/201101/t20110117_58782.htm


 


力:


謝謝推薦。


 謝富勝的文章比許多時髦的經濟學家深刻,也能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規律。對西方國家金融業泛濫的原因比較清楚,而不是像其他經濟學家那樣歸因於西方經濟的發達性。產業利潤的下降應是不爭的事實,否則不會衰落。但原因是什麽,僅用利潤率的表達式是說不清楚的。因為變量太多又相互製約。因此需要用我的理論來深化討論,發現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利潤流、剩餘價值陷阱、需求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等具體的特征。


 


零點的火車:


你的利潤三角流和食物鏈簡化了資本主義這部複雜的賺錢機器,其實就是這麽簡單。


 


 


力:


第二篇是為前一篇提供進一步的數據論證,如


 “我們的發現表明,美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淨固定資本回報率已經在19621982年危機之後得到恢複。然而,卻沒有達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和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水平。”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或其他人的)的利潤率公式隻是存在產業的利潤率,而不考慮產業的總量。由於不知道現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通過它來了解危機是不全麵的。1962年後利潤率的部分恢複是不均勻的。一些低端產業無法恢複或恢複不多,隻好以全球化之名撤出本國。這便是80年代後利潤率又上升的原因。但同時的失業率上升造成普遍的需求不足。在這種背景下的危機仍然與產業利潤下降有關。因此用這個國家的產業利潤總量或人均利潤來討論危機似乎更有意義,而且還要對名義數值加以去通脹修正。


 正是因為沒有考慮產業量,文章一個重要的不足是認為“消費不足隻是經濟危機的後果而不是其原因。” 知道了有價市場經濟的無積累特征和兩極分化後的第二剩餘價值就知道:相對於高人均產值和收入而言的需求異化和消費不足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現象,而不隻是在危機時存在。危機時隻是更加嚴重。這種需求不足本身也能導致危機。而失業加重了兩極分化和消費匱乏。這在利潤率公式中無法表現出來。凱恩斯討論的危機主要就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需求危機(較大範圍的過剩危機)。西方國家GDP的大部分由消費構成。因此消費與危機的關係十分密切。


 


力:


由於市場是有限的,提高利潤率可以簡單地通過提高產品售價來實現,也就是通過壟斷企業打垮競爭對手來實現壟斷價格。這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失業率的提高往往不能補償幸存產業利潤率的提高。歸根到底,利潤屬少數人所有,而多數則更加貧困。其結果是兩極分化和需求異化的加重,需求危機的產生。


 這個過程是無法用基於第一剩餘價值的利潤率本身來說明的,還需要考慮利潤的集中化程度。這就必須引入第二剩餘價值。這是革命性的飛躍。經典馬克思主義對第二剩餘價值的忽視導致了對資本主義危機認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嚴重挫傷了社會主義的信心,導致了第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失敗。


 


力:


比如說1980年代後幸存企業的利潤率有所上升,但社會財富更加集中,收入對比增大,兩極分化加重。這與後來的需求不振和經濟危機直接相關。但從幸存企業的利潤率上是不會有所反映的。


 


 


說:


零點博:


 


也就是說尼克鬆訪華除了聯中對付蘇聯,更深層的原因是經濟。過去43年美國在國際上唱了一曲空城計!騙了蘇聯,也騙了中國,改變了曆史方向。
 


 


很多人不願相信這一點。但卻是千真萬確的。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世界的利潤危機會提前爆發,蘇聯也不會解體。


 曆史可以完全不同,如果中國不背離社會主義陣營。南斯拉夫和東歐一些國家的背叛不至於嚴重影響社會主義陣營。而市場大國中國1979年後的改革卻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一個裏程碑。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希望獲得中國的援助,以最後的努力挽救社會主義陣營。但被中國拒絕。趙紫楊不敢表態,企圖把背叛社會主義陣營的天大罪名推給鄧,遂使自己下台。孤立的戈爾巴喬夫在徹底失望後,也放棄了傳統社會主義的模式,放縱自由主義勢力的壯大。西方世界知道蘇聯解體時都沒想到真會發生。美國意外地從死亡的邊緣活了過來。


 由於中國知道這些,所以總把社會主義陣營的失敗推給蘇聯,編造各種理由:特權階層的腐敗、經濟僵化、軍事擴張,背離馬克思主義等。難道當時的蘇聯比今天的俄國和中國更腐敗嗎?更偏離馬克思主義嗎?蘇聯經濟遭遇了比今天西方國家更嚴重的經濟危機了嗎?沒有一個理由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零點的火車:


對蘇聯解體和64的這二個解釋對我很新穎。有文章說美英用了很多手段都沒有能把蘇聯搞垮,美英最後滲透進蘇聯高層的人掌握了大權,使美英突然看到了希望,英國前女首相曾在會上透露這個細節。不少文章指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好像是按照西方的設計。不知是否為真。


 


力:


西方國家實際上是意外的勝利者,所以說是貪天之功為己功。


 葉利卿是深受西方影響對西方抱有幻想的代表。但這樣的代表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時期都不乏其人。他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正是與蘇聯早己準備放棄原來的模式有關。這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其實並不矛盾。馬克思主義的巴黎公社原則之一就是選舉領導人。而無產階級專政是在之後許多年提出的,而且一開始就作為一種過渡時期的過渡形式提出的。這個過渡時期究竟有多長?馬克思沒有回答。赫魯曉夫在六十年代就推行全民黨路線時,至少在理論上暗示了結束過渡時期的可能。但在世界上存在資本主義競爭時,共產黨還不能解散,需要領導社會主義國家戰勝國際()資本主義。正因如此,赫魯雪夫在三和政策中有和平競賽這一條。


 勃列日涅夫麵對西方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擴張(如越戰)恢複了強硬路線,並使蘇聯空前強大。到蘇聯後期,蘇聯在實際生活水平(不應以個人收入和開支作比較)和遠程軍事力量上(美蘇兩個相距遙遠)都超過美國。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到末期對蘇聯的和解政策和宣傳欺騙使赫魯曉夫路線重新抬頭,認為國際對抗的時代已經過去(鄧同樣這樣想),放棄無產階級領導和專政的最後條件也己成熟。實行馬克思所主張的選舉製度勢在必行。中國在阿富汗戰場上與美國軍事合作對抗蘇聯,拒絕援助蘇聯擺脫經濟困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社會主義陣營的名存實亡使蘇聯隻能放棄國際社會主義路線的義務和責任。蘇聯完全被孤立了。隻有西方在向它招手。而中國也在奉勸其他國家包括蘇聯放棄社會主義製度。這時的蘇聯領導人畢竟沒有斯大林的認識和意誌。最後結果完全合乎邏輯。


 


零點的火車:


赫魯曉夫害怕核戰爭,也是推出三和政策的一個原因,三和是戰略錯誤,使得社會主義陣營放棄了對資本主義陣營繼續進攻,與毛澤東正確的進攻戰略發生矛盾,導致中蘇分裂。後來勃列日涅雖然重回對美強硬路線,但毛澤東在別無選擇隻有與尼克鬆握手的情況下,蘇聯沒有了中國支持,政治上處於劣勢。朝鮮戰爭後,社會主義陣營應該繼續壓縮資本主義陣營的版圖和空間,乘勝追擊,直到全部消滅資本主義。


 


力:


想想戈爾巴喬夫來中國請求支持時,鄧會說些什麽?1989年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十年。市場經濟的初期由於大量國際市場需要填補和廉價勞力的存在,經濟發展的速度突然加速並不奇怪。所以鄧會告訴戈爾巴,走中國道路吧,放棄僵硬的計劃經濟,搞私有經濟,馬上就會有錢擺脫經濟困境。


 隻是戈爾巴喬夫沒有想到葉利卿會迫使他解散蘇共。


 


 


零點的火車:


商品經濟的根本悖論和第二剩餘價值一節。


 第二剩餘價值有點魔幻,關鍵在於二個因素:1》購買力。隻有產品製造產生購買力,服務業不產生購買力,隻是轉移購買力。2〉產品製造產生的購買力,整體剛好等於產值,而很大部分給資本家拿走了(利潤),不會用來購買,這部分購買力浪費了。所以產品買不完,有剩餘。


 


第二剩餘價值我是回頭來看,總想找出點什麽缺陷來,但確實很難。這裏提二個問題:


 1〉因為社會購買力主要來自製造業勞動者的收入(直接或間接),而不是資本家的個人利潤,所以資本主義發展不僅嚴重依賴於製造業,而且依賴於製造業勞動者人數。一方麵,資本家想節約勞動力開支,減少工人人數,自己賺得更多,但減少工人人數,減少社會購買力,產品賣不出去,這個矛盾必然使得資本主義會延緩工廠自動化。如果真到高度自動化階段,目前的資本主義模式必然解體,是吧?


 


2〉在一個服務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隻有製造業產生購買力,這是否說明現有貨幣製度不適合時代了呢?應該可以通過改革貨幣製度來消除產品剩餘吧。


 


3〉在某個時間點,計算的社會總購買力,應該是購買力的曆史積累,產品也是曆史積累,由於曆史產品大部分被消耗或毀滅(如食品被吃掉或倒掉,災害毀滅),積累的購買力也有可能買完全部產品。


 


力:


“第二剩餘價值有點魔幻”。說得很好。不是專業科研工作者很容易忽視第二剩餘價值。


 第二剩餘價值是孤立係統中有價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現象,不管產值由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產生。它來自以下邏輯。


 首先,利潤公式不是閉合公式。當可變和不變資本(CV)確定後,利潤Q和有效產值E(或市場容量)是相互依賴的兩個變量。這個依賴性可以描述為:實現所有利潤預期的條件是所有產品都按預期價格售出(Q
= E (V + C))。反過來又可以說成:所有產品都按預期價格售出需要投入所有利潤(E = Q (V + C))。這就是利潤與市場的依存原理,兩者不能相互獨立。


 其次,在資本權高於人權時,利潤歸資本所有。當投資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時,工人和資本家的收入可以相差很大。


 第三,現有經濟學有個消費傾向遞減原理。根據這個原理,個體消費占收入的比重隨收入增加而下降。


 於是,即便工人可以花完所有收入,資本家仍可能把大量收入儲存起來。這就與上述“所有產品都按預期價格售出需要投入所有利潤”的邏輯相衝突。


 第二剩餘價值不是對單個或部分產業或產品而言的,而是對整個孤立係統而言的。孤立係統中的部分產品可以不出現過剩,但隻要有購買力儲存,就有部分其他產品不能出售。表麵上,可以通過減少過剩產品的產量或擴大對消費者的貸款來清除市場過剩,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第二剩餘價值問題,並可能出現周期性的過剩危機。


 你的第一個問題的肯定的。許多人寄希望於科技發展來擺脫資本主義困境。但第二剩餘價值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有價市場經濟的本質有關,與科技的發達程度無關。這是過去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批判資本主義的人不知道的。科技發達提高了生產效率後仍然存在著一個問題:賣給誰?資本主義的答案是通過發展服務業為富人提供額外的服務來分享富人的部分購買力。


 所以最近一些西方國家正在把妓女和毒品收入計入GDP。這決不是什麽笑話或危機時的權宜之計,而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愈來愈的女性在出身後注定成為不斷發展壯大的性服務業的從業者。許多提高性工作者身價、品位和台型的伴生服務業也將應運而生。整容師、化妝師、性職業學校、性科研、性醫院、性心理谘詢、性工具、性軟件、性遊戲和性模擬等也將成為新的產業。資本主義社會在財富分化後又進一步進入人格分化,分化為直接為他人服務和接受他人服務的下等人和上等人。當然新的服務業不隻與性有關。這隻是一個例子。男人呢?看來還得提高富婆的性需求。


 當然服務享受不足以消耗所有利潤和產品。資本主義如影隨形的戰爭擴張也會隨時發生。當一切出現故障時,危機仍會不期而遇。


 第二個問題還是這樣。雖然服務業不產生獨立的購買力,但能夠瓜分製造業的利潤。這就是第一剩餘價值陷阱。其中的金融服務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它不僅瓜分製造業利潤,也同樣瓜分其他服務業的利潤。這時,貨幣不隻是一種財富形式,更是一種投資工具和增殖機器,是一種生產資料!消滅貨幣就消滅了金融資本家致富的手段,消滅了資本至高無上的權力。資本主義隻要還有一個資本家,都會極力保護貨幣資本的存在和地位。


 積累的購買力可以用來減少第二剩餘價值,同時保證再積累的可能。但資本家的願望是不斷擴大積累。這在兩極分化擴大的同時也就是擴大社會的總積累。這樣一來,以往的積累還是不足消耗市場剩餘。產品也可以因滯銷而自毀。但這不是正常過程,而是一種破壞和損失,常常與危機伴行。


 


但同時有時表麵的。


 


曆史學生:


 


 


馬博的關於整個孤立係統的第二剩餘價值的看法很精辟,和Larry
Summers的美國經濟因需求長期不足而滯脹的看法類似,所以才有經濟泡沫和低通貨膨脹並存的怪異現象。他甚至說,如果沒有經濟泡沫,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很可能是長期為負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larry-summers-imf-speech-on-the-zero-lower-bound-2013-11)。


 


力:


1970年代出現滯脹後,凱恩斯理論受到質疑。其實是與兩極分化與需求異化後的貸款消費和製造業掙紮(為擺脫債務而提高物價和薪資)有關。掙紮失敗外遷後的全球化帶來的海外廉價產品是後來低通脹的重要原因。本土商品房地產照樣飛漲。沒錯,沒有政府大量投資和通脹,許多西方國家的真實GDP都是長期負值。


 


 


 零點的火車:


看來第二剩餘價值不僅解釋了資本主義曆史過程中的經濟運行過程,還能深刻預見未來,這是它巨大的現實魅力。當你從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出發深入社會的各個方麵,就賦予你的經濟學更廣大的意義,就使之成為政治經濟學,成為批判資本主義最有力的武器,這正是一些人害怕的原因。


 


 


 


零點的火車:


中國總購買力:不超過
V+C+部分利潤QQ 中極小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交稅,一部分轉化到服務業中的收入)


 


力:


一個孤立係統的購買力是這樣。貸款消費也可以很大,尤其是房地產和企業投資等貸款。


 所以GDP可以很假,沒有多大價值。西方國家多年的GDP增長不過是貸款消費(包括投資)的結果。中國經濟學家什麽也不懂,隻認得GDP。美國就是靠這個“裏根經濟學”(今天仍然如此)騙倒了蘇聯和中國。改革後,自亞洲金融危機起也在演這出戲,以至中國的企業債到2013年超過美國,到達14多億美元(見“標普:中國企業債務14.2萬億美元 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最高”)2000年後大致每年一個億多。從GDP中扣去這一個億的貸款,GDP就是負增長。


 而前三十年中國沒有內債和外債,GDP增長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


 許多人不服我的結論。我也懶得爭辯。債總是要還的。事實將說明一切。


 


零點的火車力:


對,靠欠債得來的GDP 和耗費巨大自然資源得來的發展都是要計算代價的。中國一些人學美國把美國的高額債務也當作先進的東西一起學,盲目照搬誤國。


 


 


力:


上麵的億應是萬億。


 中國全部外匯儲存才4萬億多。其中大部分還是人家的。


 藏債於民。可怕啊。


 


力:


“標普:中國企業債務14.2萬億美元 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最高”一文可見: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4_06_17_238389.shtml


 


 


 


20140617日於12:58 下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對購買力的計算還有疑問。


 


對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國內的總購買力不超過製造業中的V+C,但還有一部分是資本家的利潤(直接很小,一部分轉化到服務行業),龐大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收入來自稅收(公司稅-資本家一部分利潤流入這裏和個人稅)。


 


美國服務業約占GDP80%,總購買力如何計算?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1:43 下午


說:


 


 


稅收時個體收入和利潤的一部分。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7:48 上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1〉我這個問題其實沒必要問,我忘記了我們主要討論孤立係統。如果不是開放係統,美國的服務業目前不可能占這麽高比重,一個孤立係統,必須維持必要的製造業。


 2〉對一個孤立係統,對國家總購買力也許有必要計算二個指標:


a〉當年創造的總購買力,或稱總年購買力,它可以按如下粗略計算:非公務員國民總工資收入(稅後)+國家總稅收


 國家總稅收包括了個人稅和公司稅,一部分用作公務員工資,政府部門開支和軍隊與國防建設和教育等所需投資。


b〉總購買力餘額,即累計總購買力,M2(中國廣義貨幣),是否要考慮政府財政餘額?


 


製造業年總產值有統計,公司產品庫存和市場產品積壓將來也是可統計監控的。


 對總購買力和產品總量能夠係統監控。


 


我的一個疑問是,如果按照a〉的方法計算,由於包括了製造業之外的服務業的工資收入和稅收,總年購買力會否超過製造業總產值而可消除第二剩餘價值呢?


 如果將服務業看作能夠獨立產生購買力而改變貨幣發行政策,那總購買力就會大於製造業總產值(雖然小於製造業和服務業總產值之和),就可消除產品剩餘。當然,這樣可能造成產品供不應求。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7:11 下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a〉中服務業人員工資收入大部分來自製造業工人和資本家儲存的購買力,而不是新產生的購買力,除非工人普遍貧困無存款。這樣將產業工人工資和服務人員工資相加就產生了混淆,我那樣計算有問題。要精確計算當年創造的總購買力不容易,隻能粗略估計。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10:37 下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你在金融產業化與金融危機一節有個簡潔公式:


 社會購買力:(1-kq)Q+(1-Kv)V


 這個公式是對的。


 


刪除回複


 


 


 


 


 


20140619日於12:53 下午


說:


 


 


零博在思考更深入的問題。


 這裏的購買力是固有購買力。除稅後可以加上政府預算部分。


 加上借貸購買力還可進一步研究利潤危機和社會生活水平的上限問題。我說過在給定的私有經濟的生產方式下,社會平均生活水平不能無限發展。這個證明需要用到借貸消費帶來的通脹和第二剩餘價值。


 隻有在耦合市場經濟下,即便生產方式不變,生活水平也能不斷提高。因為需求本身就是市場的一部分,產值與市場同步增長。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10:15 下午


說:


 


 


我在博文中就有把服務業的利潤公式代如製造業利潤公式的例子,給出兩個行業的總利潤和總報酬。這個方法可以舉一反三。


 不為製造業服務的服務業可獨立考慮。


 


刪除回複


 


 


 


 


 


20140618日於10:46 下午


零點的火車0 說:


 


 


對,看過了,現在把社會主義經濟學問答讀了一遍。金融這一部分,你得出了金融利潤公式(為製造業服務和為全社會服務二種情況),同時,你推導出了金融危機發生條件與就業率的關係,這很重要。


 


隻是感覺你對金融部分的討論還沒有充分展開,也許可以作些補充。


 


刪除回複


 


 


 


 


 


20140619日於10:39 上午


說:


 


 


沒錯。這些是非常初始的。目前隻是提供方法。方法很重要。許多人看重細節。其實細節隻是應用中的邏輯推演,屬於技術部分。


 金融服務現在已經非常廣泛,但萬變不離其宗。貨幣資本本身具有不依賴勞動的增殖能力。但不是說勞動不重要,是因為資本增殖是瓜分他人勞動的結果。因此,金融業本質上是一種寄生產業,寄生在具有勞動創造的實體產業上,包括服務業,的寄生蟲。寄生蟲自身無法生存,但通過寄生卻能置宿主載體於死地。這就使金融業處在了私有經濟中食物鏈的頂端。


 金融業可以有自己的利潤公式。其中的可變資本可以很低。如果略去就與商業利潤公式一樣剩下一進(買進或貸入)一出(銷售或貸出)。這差額就是利潤。這利潤可以是製造業和其他服務業利潤的一部分。把銀行的貸出利息和人工成本代入製造業或服務業的利潤公式中就可求證。


 


 


力:


1、一個孤立係統,必須維持必要的製造業。


 


很正確。有海外投資能力的國家可以把孤立係統擴大到投資範圍,故仍能維持係統經濟。而且出口行業,哪怕是服務業也能創造新的購買力。因為它轉移的是別國的購買力。


 2、由於存款不都用於當年消費(所以這部分實際貨幣被稱為廣義貨幣。不很好的譯名),所以在實際計算中可以考慮廣義貨幣的年增量。正值減少當年購買力,負數增大。政府財政餘額的變量也可考慮。另外就是投資和消費貸款。這在西方國家以成為購買力的重要組成。


 


 


由於包括了製造業之外的服務業的工資收入和稅收,總年購買力會否超過製造業總產值而可消除第二剩餘價值呢?


 


理論上不會。因為服務產品同樣消耗購買力。把服務業的利潤公式代人製造業公式可知。不為製造業服務的服務業也須購買。第二剩餘價值包括服務業的剩餘價值(可以是潛在的,或產能)。對許多不產生庫存產品的即時服務來說,是不通過庫存產品過剩直接減少服務產值和收入,造成失業和破產。所以能夠產生或轉移額外購買力的服務業一定有服務產品,否則就是靠貸款來擴大購買力。


 而貸款通常不是強製性的惡而是根據市場需要。同時產品價格受供求影響。物稀為貴,薄利多銷。這可以自動平衡超量的購買力。這也是增發貨幣造成通脹的原因。市場通常不會因名義購買力的增加而匱乏,而是通過漲價與之平衡。


 由於第二失業價值的存在,資本主義經濟需要不斷增發貨幣來清除。隻有耦合市場經濟才能保持長期物價穩定。


 


 


零點的火車:


在你的文章中,借債消費與貸款投資和政府的赤字開支是屬於總需求範疇,不屬於總購買力,購買力是消費的許可能力和經濟來源,總需求是實際消費。


 


力:


是否明確區分已經記不得了。兩者還是有關係的。


 


力:


博文沒有對購買力進行深入討論。但購買力與第二剩餘價值和經濟危機有關,的確應該認真對待。至少應該把消費者自己的收入和積蓄提供的購買力(可以稱為固有購買力)與借貸獲得的購買力(借貸購買力)分開。這兩種購買力不僅來源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是對債務和通脹的影響不同。後者可以導致利潤危機。


 


力:


一般說來,正確的通脹指數可以看成是購買力與產品平衡與否的風向標。如果非剩餘產品的平均物價高於產商的預期價格,說明名義購買力可能高於預定的市場價值。反之亦然。而名義購買力的餘量通常由增發貨幣造成,而不是由收入增加或積累投放造成。


 


力:


由此可以揭示第二剩餘價值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利潤危機的具體過程和必然趨勢。清除第二剩餘價值的貨幣濫發引起的通脹不斷使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在同等質量下不斷提高,雖然減少了貨幣儲存,但產生一個龐大的高消費的貧困階層。它曾被冠之以中產階級的美名,實際上基本上收支相抵。雖然有房有車,但靠貸款維持,與租住銀行的房子車子沒有本質區別。這個所謂的中產階級有很多是無子女和獨生子女家庭。這種家庭的大量存在是西方國家人口增長緩慢甚至減少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們不願多要子女,而是無法在原生活水平下養活多子女家庭。而同時的富人仍可以保持子孫滿堂。


 資本家利潤的繼續積累使貸款消費模式無法停擺。於是終有一天,國內產品的物價高企,銷量逐步讓給廉價的進口產品。本土製造業利潤下降,更多人轉向進口產品的銷售經營和其他服務業。由於這些新的服務業同樣受銀行的盤剝,也同樣存在商人的貨幣儲存,普通人獲得的服務業收入仍然不足以振興本國的製造業,除非本國的製造業成本降至進口成本以下。這就是西方國家目前的處境。


 這個必然規律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由偶然事件如自然災害或戰爭引發。西方國家1980年代後期為了挽救冷戰失敗的最後冒險,也就是超前消費(大規模貸款消費)和高通脹高利息(製造業掙紮和銀行反彈)就是加速利潤危機的兩個例子。雖然哄倒了蘇聯和中國,今天卻仍在為那時的冒險買單。


 


 


零點的火車0 說:


(20140619日於10:47 上午


  力:


 


博文沒有對購買力進行深入討論。但購買力與第二剩餘價值和經濟危機有關,的確應該認真對待。至少應該把消費者自己的收入和積蓄提供的購買力(可以稱為固有購買力)與借貸獲得的購買力(借貸購買力)分開。這兩種購買力不僅來源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是對債務和通脹的影響不同。後者可以導致利潤危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購買力多停留了一下。馬博的經濟理論體係是建立在第二剩餘價值基礎上,而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關鍵是購買力不足。馬博通過數理邏輯證明了第二剩餘價值,有重大意義。後麵馬博利用第二剩餘價值對資本主義曆史進行了貫通一致的解釋,以及耦合市場經濟的提出,都是基於第二剩餘價值。所以,我希望在第二剩餘價值這個基點上馬博不僅僅從數理邏輯,而且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論證,做到沒有漏洞。購買力是更基本的問題,比購買力更基本的是貨幣。馬克思曾指出,經濟危機是在有了貨幣之後。貨幣起源於商品交換,但後來貨幣也作為服務與商品交換以及服務與服務交換的媒介,但是購買力的產生卻仍然隻與商品的創造有關,而與服務無關,除非服務以產品形式出現,這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將來可能還會出現超越於商品和服務的思想的交換以貨幣為交換媒介(在腦-腦連接時代到來),而且貨幣的形式也在發展,從物質貨幣到數字貨幣。購買力的產生機理是否一直不變需要考察。是否在貨幣的層次上還存在其它的克服第二剩餘價值的途徑?


 


力:


但是購買力的產生卻仍然隻與商品的創造有關,而與服務無關,除非服務以產品形式出現,這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


 


服務業可以生產服務產品。由於許多服務是即時服務,不產生可積累的庫存量,所以我說很多服務業不創造可積財富。即便不創造可積使用價值的服務業,也還是可以創造市場價值,也因此可以分享或轉移購買力。 固有購買力的產生不隻與創造商品有關,也可來自現有產品的運輸、銷售、儲存、和轉移等服務過程。


 


 


是否在貨幣的層次上還存在其它的克服第二剩餘價值的途徑?


 


不知道具體意思是什麽。在隻有有價市場存在的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商品需要貨幣來購買。清除第二剩餘價值就需要擴大購買力。在資本家不斷財富積累的情況下,原與市場價值相平衡的購買力被部分儲存起來。這就需要額外的購買力來填補被儲存的購買力來清除第二剩餘價值。這個替代購買力可以是海外購買力。光靠出口是不夠的。為了妨止購買力不足引起的通縮減少利潤,甚至進一步導致過剩危機,隻好靠借貸來形成新的購買力,用借貸購買力來清除第二剩餘價值。由於被積累的購買力不都以可借貸的形式儲存於貸款部門,國家需要發行過量貨幣來提供借貸購買力。


 從理論上來說可以發行適當的貨幣恰好補償被儲存的那部分購買力,保持物價穩定。但借貸需要償還。償債又減少新的購買力。為了平衡普通消費者的償還能力,資本家又不得不調整工資,同時提高產品價格來保持利潤。這就是資本主義國家“漲價-漲薪-再漲價-再漲薪”的螺旋法則。而超量的貨幣發行本身也能造成通貨膨脹。


 仔細分析可以看到上述的從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到金融補償措施引起的通脹這整個過程與私有經濟的財富分散有關。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惠及不了其他消費者。銀行利息又瓜分了貸款者的固有購買力用以自身的儲存。而資本家的螺旋法則使貨幣貶值又傷害了銀行的利益。銀行為了自保需要加息又損害了貸款人的利益。這種私有經濟下的利益衝突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和結果,就是資本家的財富儲存越來越多,而普通人的固有購買力(不是名義收入)愈來愈小。兩極分化愈來愈大。最後失去貸款消費的能力使第二剩餘價值越積越多。


 這裏,我們沒有談及生產的盲目性,但仍然可以看到馬克思說得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私有經濟之間的利益衝突實際上是對馬克思的基本矛盾的更深刻的解釋。這個競爭和衝突,加上第一剩餘價值陷阱,並不像西方經濟學解釋的那樣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而是相反有利於第二剩餘價值的產生和擴大,最後走向經濟危機。


 僅從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矛盾的角度來看,實行壟斷經濟,無論叫做民有、國有或資本家有,可以消除各獨立部門間的利益分食和對立,統籌兼顧,共同發展。在這個統一體中,貨幣隻是簡單的代物券,而不是資本增殖的工具。這是經典馬克思主義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取消貨幣,實行新中國成立時的臨時分配製度。


 但是私有經濟中各資本家和產業之間的矛盾和馬克思所說的基本矛盾來自於一個更根本的矛盾:有限市場和無限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一切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與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或壟斷程度無關。壟斷經濟的嚴密計劃可以消滅第二剩餘價值,但不能擴大市場,因此不一定能夠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雖然第二剩餘價值可以通過限製生產或計劃經濟來消除。但由於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的存在,經濟發展仍然受到有限市場的限製。這正是西方經濟學對計劃經濟的批評所在。


 隻有在實行耦合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做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因為這時的市場和產值是同步增長的。前社會主義國家雖然沒有自覺的耦合市場經濟,但有無價市場吸收部分有價產品。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經濟過程本身造成的經濟危機,且平均發展速度高於資本主義國家。那時的發展限製不是來自有限市場和第二剩餘價值,而是來自西方國家對糧食、能源和原材料的封鎖。


 


 


零點的火車力:


在第二剩餘價值透視下,資本主義複雜的內在經濟結構和運行機理得以清晰地顯示,以上分析深刻和細致。馬博富有穿透力和綿密的思維令人歎為觀止。


 


力:


所以說一些人把耦合市場經濟等同於計劃經濟是錯誤的。把計劃經濟理解為隻是按現有市場計劃生產也是錯誤的(中國過去是按現有資源而不是現有市場來計劃的。改革派沒有弄清楚)。中國的改革派把擴大市場當作開放私有市場同樣是錯誤的。市場不僅受生產方式的影響,更受分配方式的影響。在有價分配的條件下,市場永遠是有限的,任何私有化過程和市場過程都不能無限擴大市場。隻有無價分配的參與才能使市場的邊界消失。


 


 


零點的火車0 說:


20140621日於8:41 下午


  說:


 


難在被接受。這是一個利益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更何況是整個資本家的整體利益。這也是我不著急的緣故。但我相信隨著毀滅性武器的擴散,對外擴張的經濟模式必將終結。人類為了生存,最後隻能選擇這樣的經濟模式。


 —————————————-


 請馬博具體談談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影響。


 


 


力:


很好的問題。


 現階段的毀滅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化學和生化等大範圍殺傷性武器。有意思的是目前似乎隻有禁止使用化武和生化武器的國際條約,而沒有禁止使用更可怕的核武條約。隻有妨止核武擴散的條約。為什麽?沒有多少人問過。原因是化武和生化武器的製造和使用相對容易,而核武製造和投放需要較高級的技術設備,隻有少數(主要是發達)國家可以擁有。這裏的潛台詞是:隻允許發達國家毀滅其他國家,而不允許其他國家威脅發達國家。


 即便如此,毀滅性武器的擴散是必然的。更多的國家將擁有這類武器捍衛本國的利益、資源和安全,同時威脅其他國家的生存。這就使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愈來愈困難,代價和風險愈來愈大。防擴散條約防的主要就是這個。至少到目前為止,隻有美國使用過核武,而且是使用化學和生化武器最多的國家。但沒人可以控製美國。美國可以把核武運到朝鮮半島,甚至二戰犯罪國日本和德國,但不允許朝鮮擁有核武自衛。這就是叢林法則之一例。


 毀滅性武器的全麵擴散尚有時日,但對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限製已經十分顯著。因為世界上愈來愈多的地區被卷入核大國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之中。最近的俄烏衝突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戰略重地克裏米亞重歸俄國後,西方世界惱羞成怒,卻不能像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那樣進攻核大國的俄國,隻能威脅經濟製裁。但經濟製裁是一把雙刃劍,製裁別人的同時也製裁自己。而孤立係統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是無積累經濟。資本家為了財富積累便不能自我孤立。於是經濟製裁雷聲大雨點小,傷人八百,自損一千。僅僅製裁了某些個人,就引來俄國報複。大量拋售美元造成盧布和歐元貶值,致使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因外企產值受外幣貶值的影響陷於負增長。


 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對中國的改革派來說,馬力經濟學也許不足為道。但事實會使石頭開竅。由於中國經濟高度依賴西方市場,在西方國家威脅主權和領海時,以及在國際政策方麵,不敢以實際行動得罪西方國家,公開捍衛本國和友邦的利益,甚至屈從於西方國家的獵鷹計劃。大清國抗擊八國聯軍失敗後,聯軍迫使清國處死174()名鷹派領導人。今天國與國之間較量的戰場已不限於軍事領域,更擴大到經濟領域。勝敗同樣是生死攸關的,也同樣可以導致喪權失地。知道了私有經濟的無積累特征後,也就知道擺在中國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及時轉向耦合市場經濟,收回經濟命脈擺脫西方國家的箝製。在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擁有完全的主權和領土。二是在國際市場日益飽和和縮小的背景下,為了經濟不致突然崩潰,繼續在西方國家的壓迫下不斷犧牲主權和領土直到自我了結。


 


零點的火車:


1.〉一個帶諷刺意味的故事是美國以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為理由而打伊拉克,布什政府那樣一宣傳,美國人民居然信了,世界許多國家居然也信了。一個簡單的理由是:如果伊拉克真藏有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美國還敢輕易攻打伊拉克嗎?


 2〉隨著中國國內工資逐年上漲(是否也有馬博的螺旋法則在起作用呢?),製造業成本不斷上升,外資製造業逐步撤出中國,中國不得不在國內擴展服務業,據報道,服務業已超過製造業占GDP首位(服務業首坐GDP頭把交椅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3/03/content_1397338.htm)。同時,中國把未來寄托在海外市場的擴張,重踏美英帝國的老路。由於第三世界人口在21世紀逐年上升,在21世紀中後期將達世界人口70-80% 一份新的報告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期間,非洲的人口增長將是世界最快的,這份報告說,這片世界最貧困大陸的人口將增長一倍多,從現在的11億增長至24億。中國近年在非洲的投資迅猛擴張反映了這樣一個海外擴張的趨勢。如果隻從世界人口變化趨勢來看,中國似乎在21世紀在海外擴張上還有一番作為。但是,美英帝國絕不會容許中國安安穩穩地在第三世界擴張,中美博弈的戰場將延伸到海外市場的爭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必然擴散,必危及海外市場。海外市場並不限於第三世界國家或石油資源國,中國似乎同時在投資發達國家,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投資都在增加,最近澳大利亞說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將有大增長。


 


3〉“今天國與國之間較量的戰場已不限於軍事領域,更擴大到經濟領域。勝敗同樣是生死攸關的,也同樣可以導致喪權失地。”這對中國無異於時代的清醒劑。


 


 


力:


1. 顯然困難得多,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大。但美國從一開始就完全清楚伊拉克根本沒有這些玩藝,所以才會輕舉妄動。聯合國一次次的實地檢查就是為了確定伊拉克沒有(而不是有!!!)毀滅性武器。


 2、中國投資非洲恐怕獲利很少。西方國家所以不怎麽在乎就在於無法與中國競爭。非洲人口會迅速增加,但不再可能對非洲實行過去的奴役性政策。而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緩和中國海外市場的飽和危機。向其他第三、第二世界擴張也是必要的。但西方國家即便沒有競爭力,也會設法破壞這種擴張。這是目前西方開始重視非洲的原因。


 另外有一點。熱帶地區的工業化是十分危險的,因為熱帶雨林、濕地和草原是巨大的儲熱庫。這個熱庫被破壞後,大量熱量向高緯度和極地擴散。這才是一百多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十年氣候轉型的根本原因,而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關係不大。後者的作用遠小於前者。


 


零點的火車:


擴張海外市場必須擴張軍備,海外利益沒有遠程軍力投射保護不了,所以,21世紀世界軍備競賽將會越來越加劇。像今天中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一遇到伊拉克內戰,中國很難保護自己利益。即使中國能夠投射軍力到伊拉克,也不敢輕易使用,搞得不好會與伊斯蘭發生矛盾,多一個強大的敵人。


 


在美國重劃國際經濟圈,壓縮中國海外市場的形勢下,即使利薄中國也不得不往非洲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去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還有政治因素。中國在發達國家的投資總的說比例還很小,不足以彌補對發達國家出口的減少。中國要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早日轉向馬博的耦合市場應為一良策,這也是我鼓勵馬博到中國去宣傳自己的理論的原因。


 


力:


人口大國的經濟走國際路線必定是死路一條。你不可能全世界布署武裝保護。英美都是教訓。沒有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兩個大國早四分五裂了。當然英聯邦已先走一步,歐盟緊隨其後。


 


 


零點的火車力:


1970年代以來,金融的發展似乎使資本主義發生了一個突變,即帝國主義列強不一定通過戰爭侵略別國,隻要打開金融大門,即可掠奪他國財富,並控製他國經濟。金融全球化,使資本主義列強,也許更準確地說是國際資本集團通過股票,期貨和外匯等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他國國家,公司和個人財富,使資本主義走上了以“賭”快速聚財的邪門歪道。可以預見,在這條路上,資本主義隻會走得越來越遠,會把每個人和每個人一生都捆綁在金融市場上,從頂層掠奪每個人和家庭積累的所有勞動成果,成為控製人類的一條鎖鏈。金融市場不僅是金融資本家聚財的高鐵,也是轉嫁金融危機的釋放通道。


 


力:


也就是我說的國內壟斷走向國際壟斷。新興國家處在食物鏈的最下方。這個完整食物鏈的形成靠打破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製,因為資本勢利是無法與大國的國家壟斷相競爭的。在眼前利益的誘惑下,西方世界如願以償。而能戰勝眼前利益的,除了強製的政治和宗教力量外,隻有科學。在政治強人去世後,社會主義國家在科學經濟學問世之前走向今天的死亡之路是難以避免的。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千古之律也。謙謙君子,窈窕淑女,人也,鳥也!


 


零點的火車力:


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隻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數學的引入是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是不是引入了數學,經濟學就成為一門科學了呢?經濟學在19世紀30年代“邊際革命”就走上了科學主義的數學化道路,數學模型成了經濟學“科學”的代表特征。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非線性經濟學和經濟動力學的發展,進入新科學經濟學階段,也就是說,在數學的打扮下,西方經濟學似乎早就成為了一門科學經濟學,而西方又把這樣的經過數學包裝的“科學經濟學”作為經典輸入到中國和世界各地。但是馬博卻認為西方經濟學是偽科學,是為資本家服務的賺錢術,這無疑驚世駭俗!


 


另一方麵,學術界也存在反對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觀點,有人提倡人文經濟學,認為經濟學不能離開人的研究。


 


力:


西方經濟學引入了數量計算,但沒有引入真正的數學邏輯。何況數學邏輯本身可以與科學無關,而隻是純粹的公理體係。西方經濟學正是企圖建立一種部分量化的公理體係,以便用公理體係冒充科學。對科盲和外行來說,公理體係就是科學體係,科學體係也就是公理體係。但公理體係可以與科學毫無關係。


 科學的特征不在於量化某些數值關係,抑或有一個完備的公理體係,而在於找到可被實踐檢驗的因果邏輯。西方經濟學在基本問題上無法被驗證。它甚至沒有預測能力,也就根本談不上驗證。因此隻能不斷地改頭換麵,從一個公理體係跳到另一個,或腳踩兩條船。它在基本邏輯上更是漏洞百出。最基本的就是在沒有明確假定條件的前提下,把間斷性的利潤公式當作連續函數,把有限市場當作無限市場。基本條件都錯了,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結果。


 


零點的火車:


對,科學強調邏輯方法和實踐驗證。


 “最基本的就是在沒有明確假定條件的前提下,把間斷性的利潤公式當作連續函數,把有限市場當作無限市場”這確實是馬博對西方經濟學重大缺陷的一個重要發現。馬博推導出了有價市場的間斷性的利潤公式,得出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臨界條件,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雪崩過程和延續過程是否也可用數理邏輯進行推演得出數學表達式?


 


力:


理論上是可以的。金融過程本身就是高度量化的和計劃的。帳麵的巨額透資長期不能平衡,就有可能發生危機。但像美國這樣的國際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不斷實行貨幣寬鬆來轉嫁危機。這就是美國的經常賬可以有幾十年巨大赤字的原因。如果不是這樣,美國的房貸危機(也是一種金融危機)後就是信用卡危機和企業債務危機,而不隻是一個雷曼的倒閉。


 曆史上的許多金融危機實際上是與產業危機相連的,尤其是在產業興旺的時期。這樣的金融危機比較容易預測,但需要大量真實數據。這些數據常常以商業機密為名無法獲得。資本家於是由此誤導市場渾水摸魚。金融資本擴大後,產生了純粹由金融投機造成的危機,如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危機發生突然,預警期短,同樣有隱瞞數據的現象。


 中國的國有銀行有很強的清理壞賬的能力。也就是把虧損分攤給人民,或用無限量的紙幣填補黑洞。引起的通脹由全社會買單。這是國有銀行的長處,使金融危機獲得較多的緩衝時間。但在緩衝期中經濟仍然不能好轉的話,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會一道發生,而且異常凶猛。因為在這之前一切緩衝措施都已用磬。今後中國的金融危機還可能由外資的突然撤離和市場崩盤引發。這些都需要密切注視,隨時審查。


 


力:


由於西方經濟學缺乏因果邏輯和預見能力,不得不借助一隻“看不見的手”來自圓其說,就如看不見的上帝和上帝的第一次推動一樣。而科學經濟學不需要這些。它從數理邏輯導出孤立係統中私有經濟的無積累特征;再從這個基本特征出發,可以解釋資本主義各個階段的特征,如海外擴張、過剩危機、兩極分化、超前消費、螺旋法則、製造業掙紮、銀行反彈、利潤流、製造業衰退、全球化等等等等,並可預見利潤危機及其過程。科學經濟學是實實在在的精確科學。


 


零點的火車:


1〉當采用耦合市場經濟模式,利用無價市場的特殊功能吸收有價市場的剩餘,相當於使得有價市場的利潤公式的間斷性函數變為連續函數,可以在保持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理論隻提到無價市場的吸收功能,無價市場也有給有價市場的供應功能吧?由於馬博主要考慮第二剩餘價值產生的產品積累及其過剩危機,很少討論不足危機,所以沒有討論無價市場對有價市場的供應補充功能,是否也可以增加相關討論?


 


2〉根據馬博的經濟理論,人類社會必然從目前的有價市場或有價市場與無價市場的混合型經濟模式走向耦合市場經濟模式,最後應該是走向無價市場經濟模式,對吧?最後從耦合市場轉向無價市場的條件是什麽?即在什麽條件下人類社會才適合於搞全無價市場?


 


力:


1、”當采用耦合市場經濟模式,利用無價市場的特殊功能吸收有價市場的剩餘,相當於使得有價市場的利潤公式的間斷性函數變為連續函數,可以在保持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


正是如此。即便有價市場依然有限或處於孤立狀態,原來間斷的利潤公式在耦合條件得到滿足時可以變成連續函數。


 不明白”無價市場也有給有價市場的供應功能“指什麽。無價市場的主要功能不是為有價市場補充供應,而是為了解決需求異化問題,使無力購買昂貴服務以及其他生活必須品的人可以通過勞動獲得這些產品。


 資本主義的貧困不隻因為資本家剝削和分配不公。分配低也還有分配,還能生存。資本主義的最後困境在於愈來愈多的人沒有勞動的機會,也就沒有接受剝削參與分配的資格。 他們有生存能力,但沒有生存機會。就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生自滅。這是一種無剩餘價值貧困,是資本主義後期的社會狀態,也是馬克思時代無法預見的生存危機。馬克思隻討論了各種經濟危機,但沒有討論生存危機。這種危機表麵上與資本家的剝削和經濟行為無關,但同樣是資本高度集中造成的異化現象。雖然可以通過回到貧困來恢複生產,但給資本主義經濟設下了發展的上限。這個上限在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叫做“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常常發生在兩極分化嚴重和高失業率的國家。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後也會回落到同一水平。


 從資本的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後期的利潤危機和社會貧困是因為失去了投資的機會,而不是產品的過剩。隻要人工和產品價格重新調整到某個現實的價位上,生產、消費和市場仍然可以繼續擴大。這就叫生產異化。這樣的調整雖然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就如我在利潤危機的兩篇博文中所分析的那樣,但在實際操作中充滿風險和不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也隻是倒退到原先的經濟水平,在一個蓋子下周期性地掙紮,從而打破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神話。


 無價市場的存在為社會提供所需的無價產品。由於無價產品同樣需要勞動來創造,而且市場廣闊,它可以帶來很多的就業機會,減少勞動力的浪費。另一方麵耦合市場經濟通過減少市場利潤來補償無價經濟。這就可以減緩和阻止兩極分化的過程。雖然單位投資的市場利潤減少,但由於投資規模不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縮小,總利潤仍可不斷增大並超過單純的有價市場經濟。另一方麵,無價經濟由於不通過市場交換,創造的利潤是隱性的。比如國家的基礎建設不會放到市場上去出售,表麵上不創造市場利潤(還可能是帳麵虧損),但實際上仍有新建的基礎設施實物利潤的存在。這個隱形利潤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往往不被全部計入統計數據中,也是改革開放後物價紅利的重要來源。


 不知說清楚了沒有?無價產品的消費是需要管理的,否則會造成浪費和供求失調。


 2、耦合市場經濟能否成功過渡到無價經濟並不清楚。耦合市場經濟中的無價市場經濟的確是“按需分配”的一種控製形式。隨著無價市場經濟的比重擴大,也的確可以向“共產主義”社會轉化。當然這個過程受自然資源的限製。馬克思沒有解答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究竟如何實現的具體過程,隻是說過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等。也沒有說如何實現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於是不少人,包括自命的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聲稱必須首先建設資本主義,等到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社會福利不斷擴大就能逐步進入共產主義。馬力經濟學告訴我們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由於受需要異化和生產異化的限製而存在著收入陷阱和發展上限。因此在特定的生產力水平下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的有價市場經濟達到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的水平。如果想實現共產主義,能在某種生產力水平下持續發展的耦合市場經濟才是唯一可能的道路。無價市場經濟的不斷擴大便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零點的火車:


馬博似乎在這裏對無價市場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重要補充,即除了吸收有價市場的剩餘,還可解決需求異化問題。


 


我理解無價市場的主要功能不是為有價市場補充供應,我的原意是作為一種次要的作用,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當有價市場出現供應不足,無價市場是否也可起調節作用,當然這不是一個主要問題。


 


“無價產品的消費是需要管理的,否則會造成浪費和供求失調。”


 中國1958年的公共食堂是個很好的例子,在糧食沒有達到極大豐富的條件下,讓農民隨便吃,半年就吃完了一年的糧食,結果斷供,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用無價市場理論說明,相當於突然增大無價市場的需求,造成供應不足,出現不足危機。


 


力:


是這樣。


 這些討論是我覺得有必要加以進一步解釋。


 耦合市場經濟中的耦合利潤公式Qe = vT + EV∞–C 中的利潤Qe包括無價經濟的利潤Q
和有價經濟的市場利潤Q。耦合可變資本V∞也包括無價消費V∞。無價利潤和無價消費是隱形的。無價經濟中創造的價值vT∞也是隱形的。這部分隱形經濟可以不需貨幣交換來進行,並可增大耦合利潤。由市場交換獲得的有價利潤Q隻是耦合利潤的一部分。由於有隱形利潤的存在,市場利潤即便是負數,而整個經濟仍處於發展狀態。因此耦合市場經濟不可僅用市場價值來評估,且比單純的有價市場經濟具有更大的危機承受能力。在有價市場經濟發生衰退時,耦合市場經濟仍能正常運行並獲利,保持社會就業和創造財富的機會。其結果就是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


 這裏沒有涉及無價經濟的成本。無價經濟的成本也是隱形的。把無價經濟創造的財富(隱形產值)換成市場價值和成本之差後就可看到這一點。


 


力:


前麵的評論中有兩小段雖不是新的,但十分重要,也容易被忽略。所以這裏用黑體字強調後列出:


 資本主義的貧困不隻因為資本家剝削和分配不公。分配低也還有分配,還能生存。資本主義的最後困境在於愈來愈多的人沒有勞動的機會,也就沒有接受剝削參與分配的資格。 他們有生存能力,但沒有生存機會。就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生自滅。這是一種無剩餘價值貧困,是資本主義後期的社會狀態,也是馬克思時代無法預見的生存危機。馬克思隻討論了各種經濟危機,但沒有討論生存危機。這種危機表麵上與資本家的剝削和經濟行為無關,但同樣是資本高度集中造成的異化現象。雖然可以通過回到貧困來恢複生產,但給資本主義經濟設下了發展的上限。這個上限在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叫做“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常常發生在兩極分化嚴重和高失業率的國家。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後也會回落到同一水平。


 從資本的角度來說,資本主義後期的利潤危機和社會貧困是因為失去了投資的機會,而不是產品的需求過剩。隻要人工和產品價格重新調整到某個現實的價位上,生產、消費和市場仍然可以繼續擴大。這就叫生產異化。這樣的調整雖然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就如我在利潤危機的兩篇博文中所分析的那樣,但在實際操作中充滿風險和不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也隻是倒退到原先的經濟水平,在一個蓋子下周期性地掙紮,從而打破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神話。


 


力:


西方國家愈來愈多的啃老族和出國打工者就是生存危機的證明。沒有父母的幫助,許多人隻得告別自由和人生。通常是自殺和卷入犯罪活動。美國金融危機後,死於槍殺的從幾年前的兩萬一年迅速竄升到每年三萬,自殺率也在上升。


 


零點的火車:


討論《市場經濟原理》第八章:市場經濟螺旋體。


 


馬博在這一章用四組利潤公式概括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四個典型時代和典型模式,給人以泰山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1〉如何評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模式?由於中國是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向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轉型,轉型過程伴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向中國擴張——主要是低端製造業向中國移植和零售服務業向中國擴張以及金融投資,同時,反過來中國產品則以海外市場為主——出口導向型。在自由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有宏觀計劃。似乎不好用四個典型時代的某一種來簡單概括。比較象以自由市場經濟為主,但有海外市場,但中國的那種麵向發達國家的海外市場與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海外市場擴張不同。在2008年美國經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爆發之後,中國產品麵向發達國家的海外市場收縮,但中國的海外投資增加,尤其是向非洲等發展中國家,資源型國家和新興國家。中國通過資本輸出建立的海外雇用經濟應屬於合作型雇用經濟。


 


2〉根據馬博的文章敘述,美國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和接著的經濟危機是在市場達到飽和前的反利潤現象,是資本主義史上第一次結構性利潤危機,是連續性經濟危機。這裏有一點很重要,馬博指出經濟危機存在間斷型危機和連續型危機。


 


有意思的是,19世紀,西斯蒙第斷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永續不斷的、永久性的經濟危機而不是周期性的,因為今年的產品是用去年的收人購買的,隻有今年的生產與去年的收人相適應才不會發生生產過剩。但資本主義下生產年年擴大,今年的產品總是超過去年的收人,這就發生了一種永恒的收人不足因而經常存在著過剩的產品,所以資本主義經濟會永遠處於生產過剩的危機中。馬克思卻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每隔若幹年就爆發一次。經濟危機之所以周期性地爆發,其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過程本身的階段性,隻有當資木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尖銳化程度,使社會再生產的比例嚴重失調時,才會發生經濟危機。(http://wiki.mbalib.com/wiki/%E9%A9%AC%E5%85%8B%E6%80%9D%E7%9A%84%E7%BB%8F%E6%B5%8E%E5%8D%B1%E6%9C%BA%E7%90%86%E8%AE%BA


 盡管西蒙斯第和馬克思指的都是過剩危機,而不是利潤危機,但他們分別得出了經濟危機的二種可能形式:連續型和間斷型。看來,存在間斷型經濟危機就必然存在連續型經濟危機,型態的完備性早已隱含了連續型經濟危機的存在,隻是或早或遲地到來而以。


 


力:


1、中國前三十年實行的是孤立係統的計劃經濟。這個孤立係統是西方封鎖造成的,而不是像改革派說的那樣是(自覺)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結果。孤立係統不能有穩定的私有化的市場經濟,除非大量減少人口。因此計劃經濟是唯一的正確選擇。毛是根據資源包括糧食來計劃的,而不是像改革派說的那樣根據意識形態來計劃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實行生存第一的經濟政策,限製與糧食和軍備爭奪耕地和能源礦產的其他次要物質的生產。這些本事常識,但改革派視而不見。劉鄧在大躍進時搞免費食堂(不同於收費的公共食堂)故而造成糧食浪費和饑荒。可見他們不理解毛的計劃經濟是根據資源的用心,而是自己把計劃經濟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態。失敗後三十年仍然沒有提高認識,甚至把自己的錯誤認識栽倒毛的頭上。人的愚昧由此可見。


 西方國家解除封鎖後,中國的外部資源和市場都己擴大。毛根據資源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自然而然地隨之改革。這本是邏輯的必然。正因為改革派不理解計劃經濟根據資源的原理,而把鄧的改革視為一種經濟政策的根本改變。這與劉鄧在大躍進中所犯的錯誤看似兩個極端,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始終不渝地把計劃經濟理解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大躍進中,為了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無視毛的計劃經濟從屬資源的原則,而推行無視資源條件的過激政策;在改革開放時,為了適應新的國際環境,又把計劃經濟當作意識形態來全盤否定,推行無視市場和產能過剩的全麵私有化的新經濟政策。


 用意識形態,而不是科學經濟學指導新的經濟政策正是後三十年改革的主要特征。這個轉型時期的經濟特征的確是獨特的。基本上屬於國有和私有經濟的混合模式,加上國家政策對混合模式的幹預。雖然開放了私有經濟,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沒有經曆過必要的原始積累過程,國家於是通過賤賣國有企業、低限製貸款等措施,同時引入外資資助中國私有經濟的發展。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超過了這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使社會主義經濟變成資本主義經濟,甚至是被殖民的資本主義經濟。這個度就是不能依賴單一市場和資源,不能使經濟命脈轉移到外資手中,尤其是軍事力量強大的外資。否則就會因擔心經濟崩潰而屈從於外部市場資源和投資國。中國有沒有越過這個度是個見智見仁的問題。但中國如今內外交困、領土丟失和眾叛親離的局麵在事實上已經說明了一切。每一次用錢來打理,每一次被人耍弄。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在第三世界開辟平行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回歸毛的國際戰略路線。


 借雞生蛋也好,借殼發財也好,人家比你更精明。生下的蛋和發的財不是全部,也是大部歸別人所有。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比過去辛苦,真實GDP的平均增長率隻是過去的一半稍強,還不如文革時期。非正常死亡率也超過過去的大多數年份。更可怕的是中國的私有經濟在國家物價紅利補貼耗盡後,同樣遵從西方有價市場經濟的規律,因此同樣導致兩極分化、需求異化、生產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的積累。在許多人買不起房、看不起病的同時,雖然國內經濟增長率在衰落,少數先富起來的資本卻因生產異化而過剩,紛紛流向國外。這就是目前中國海外投資和冒險激增的真正原因。在地緣政治衝突日益加劇之時,這些海外投資的大部分恐將有去無回。


 我曾經寫過《非平衡發展》一文,提醒有妨止中國經濟提前進入利潤危機的必要。但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如同許多其他新興國家一樣,正在步入低產值條件下的利潤危機。如果失業率進一步升高,嚴重的兩極分化會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生存危機,使中國陷入南美國家那樣的中等甚至低等收入陷阱(不光指名義收入)。由於世界市場的有限性,新興的人口大國家隻能靠耦合市場經濟擺脫收入陷阱,用不占市場空間的無價經濟來補償收入和消費。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俄國。俄國已經被西方國家承認為高收入國家。但俄國人的人均市場產值和名義收入並不高。


2、西蒙斯第的連續型過剩與第二剩餘價值相似。他把市場剩餘歸因於孤立係統中產值的逐年增長。而第二剩餘價值與產值的增減無關,而與兩極分化和消費遞減原理有關。市場剩餘不總能引起危機,尤其在有外需的情況下。在總市場有剩餘時,某些產品可能供不應求,剩餘的隻是部分產品。局部的產業危機要比全麵的需求危機頻繁得多,但影響不一定很大。個別企業的倒閉年年發生。這也許就是西蒙斯第說的危機的連續性。


 利潤危機也是連續性危機,但可發生在市場飽和之前,與市場異常有關。就是產品價格與平均消費能力脫節。這種脫節通常由反抗市場規律的強製性經濟行為產生。不是隻有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能夠產生外部的強製幹涉。市場經濟,甚至是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也能夠。濫用自由和濫用權力一樣可怕,尤其當自由與強大的資本勢力聯姻的時候。常見的造成利潤危機的自由幹涉有貸款消費和催生的過飽和經濟,以及商人為自己的利益大量進口廉價產品。還有就是製度競爭導致的國家投資對經濟和福利的拔苗助長。新興國家利潤危機的提前到來與為了追趕發達國家的過渡投資有關。大量投資用於改善工人收入後,企業成本增加。當國際市場的飽和和縮小後,大量工人失業購買力下降,以至在市場飽和之前發生經濟蕭條。隨之而來的人工貶值雖然可以降低成本,重振產業,但由此形成中等收入的陷阱。


 


力:


另外,西方國家普通人的儲蓄不多,把錢存到來年花的人也不多。由於高消費的貧困階層,即大部分所謂的中產階級,的收入僅供生活開支,西方國家的工資半月、一周甚至每天發放的很多。當年的收入當年夠花就阿彌陀佛了。今年花去年的收入基本上是個偽命題。


 


力:


《非平衡發展–通往羅馬之路》一文見


 http://blog.dwnews.com/post-53448.html


 


 


零點的火車:


在有價市場與無價市場之間是否存在中間市場?是否可以把那些不全免費但價格低於產品成本的市場稱作中間市場,中間市場不為贏利,有價市場為贏利。


 


力:


當然存在過渡形式或邊界狀態,或是雙重身份或身份變化。


 


 


零點的火車:


少將:美欲鯨吞中國財富 寧肯放俄一馬也要遏華()


 文章來源: 人民網 2014-06-26
01


 


力:


作者已經認識到美國的醉翁之意在經濟。我過去也說過許多遍。俄烏衝突正酣時,有人為美國將把重心轉向俄國而高興。我明確指出美國啃不動俄國後,會加緊對中國的圍剿。


 美國希望挑起軍事衝突,以此為借口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產,然後大舉拋售人民幣。由於沒有足夠外匯平衡貨幣市場,中國將陷入金融危機。這時中國因流通過剩人民幣大幅貶值造成資產狂飆,以此自動補償外匯不足帶來的市場失衡。西方國家再進而拋售在中國的其他資產,使中國進一步陷入萬劫不複的經濟危機和資產危機。


 


 


零點的火車:


這大概是越南持續圍攻981鑽井平台而不退卻的原因。


 


政治,外交,戰爭。。。。。。一切圍繞金融大戰略的中心,通過金融攫取他國財富,這是不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在今天的一個顯著時代特征?


 


說力:


 


 


越南沒有實力,挑不起戰端。美國會千方百計激怒中國。劉曉波路等損招會層出不窮。


 誰讓你掉進了人家的龐氏陷阱。小便宜不能白沾。既然褲帶捏在了手上,怎能不愛你個死去活來。


 


 


零點的火車:


看來最可能的是日本。另外,2016如果民進黨上台,在美日的支持和指使下,台獨勢力必將挑戰大陸底線,日本的修憲是在配合台灣走向台獨的步伐。中國現在似乎沒有多少辦法,隻加緊強軍,準備應付戰爭的到來。


 


力: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借錢別借給強盜。中國是生怕強盜不要。富朋友,大朋友,風光嗬。


 


 


零點的火車:


資本主義導致貧富懸殊,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裏,資本家利用財富掌握權力,控製社會發展方向始終朝有利於資本家聚集更多財富的方向發展,形成對資本家的正反饋。隨著資本家的財富越來越多,資本壟斷集團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廣大無產階級力量越來越弱小,資本的力量發展成“核武器”,將無產階級龐大的人數優勢化為零。人類已經形成三個階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永久利益,必然牢牢控製統治權,必然對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分化瓦解,將這二個階級原子化,而“民主”與“自由”則是原子化的工具。此外,資產階級利用高科技監視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正試圖進一步通過人-機相連和腦-腦相連控製人類的思維和行動,將人類社會推向高級奴隸社會。而目前,世界則是跨國壟斷資本集團割據的高級封建時代。資本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力,統攝其它包括政治,軍事和法律的一切權力。人類已匍匐在資本的腳下,在二十世紀匯聚的無產階級力量已經消散。21世紀,無產階級將能在資本主義更大的經濟危機中重新覺醒嗎?能夠從資產階級長期的民主與自由的欺騙中覺醒嗎?沒有科學經濟學的誕生,無產階級就難以有真正的覺醒,就很容易被資產階級再騙回去。 隻有科學經濟學,理清資本主義脈絡,把握資本主義海浪一樣潮起潮落的血液澎湃的規律,在混亂和愈來愈升高的危機中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昭示一條正確和解救之路。隻是時候是不是已經有點晚了?在資產階級掌握大量足以毀滅人類許多次的核武器的時代,無產階級怎樣戰勝資產階級重新崛起?


 


零點的火車:


如馬博在對抗型市場經濟中所言:“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突破邊界,從企業界到國家邊界再到同盟國邊界,的曆史,一步步減低係統的自由熵充實運動法則即法律,提高係統的有序性和計劃性。”自從蘇聯突然解體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聯盟陡然升起了萬丈野心——以資本主義統一世界。美國聯合西方一方麵向伊斯蘭國家發動戰爭和政變及民主革命,一方麵對中國實施內部變質和外部包圍,以達到解體中國的目的。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驚心動魄的大國博弈,美國動員西方和亞洲所有的力量對中國圍堵,瑞士放棄百年銀行保密法可謂老巢出動,亮出殺手鐧,百年資本大陷阱揭開阱蓋,要挾掉入陷阱的中國大老虎。這場大搏鬥鹿死誰手決定人類命運。


 


 


力:


先富起來的國家正是希望控製整個世界,把雇傭關係從人與人之間擴大到企業與企業之間(複合經濟模式),再到國家與國家之間(殖民模式)。這裏的武器就是資本。一旦把其它國家變成市場經濟國家後,就可用資本來控製。資本控製比過去的武力控製不僅成本小,範圍大、無孔不入,而且“合情合理”。因為欠債要還和付薪招工已被視為天經地義的。資產階級經濟學更是極力宣揚“稀缺”資本至高無上的權威。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國家就是靠不斷打破市場邊界來解決孤立係統的第二剩餘價值問題的。


 


力:


你說得不錯。西方國家千方百計解體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有製和君主國的國有製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子化”過程,目的就是能夠控製或擊敗一個個孤立的原子。這就叫各個擊破。西方國家不斷抬高權力的資本門檻也是為了妨止窮人的原子構成分子和大物資。因為資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組織的黏合劑和凝聚物。窮人不到走投無路時是不會窮結合。由於造反的物質代價愈來愈高,窮人的反抗也被原子化了,表現為孤立的暴力事件。例如美國的暴力犯罪在增加。每年死於槍殺的從金融危機前的兩萬人上升到三萬。以後惡性暴力事件還會增加。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歸根到底在於缺乏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包括科學經濟學。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和危機理論已經過時或失效。在資本主義後期製造業衰退之後,資本主義進入了無剩餘價值的貧困時期。嚴重的兩極分化不僅來自資本的分配權造成的分配不公,更來自資本的高度集中造成的廣泛失業。人民在沒有生產資料和資本的條件下,隻能渴望被資本剝削的機會。而愈來愈完備的市場監控和企業壟斷使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比社會主義國家更周密,盲目生產造成的危機影響也因此愈來愈小。在這種背景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曆史舞台。


 這時無產階級如何解放自己的確是一個新的問題。傳統的階級鬥爭的理論究竟還有多大意義?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知道世界的未來在哪裏?這樣的目標能否通過階級鬥爭來實現。


 資本主義目前的狀態不僅不是無產階級(指沒有生產資料)所滿意的,也不是很多資產階級所滿意的。隻有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大財閥和金融投機家真正滿意。但也有許多人並沒有立刻的生存危機,也因此沒有改變現狀的欲望。經典馬克思主義要求無產階級(暴力)奪取生產資料獲得解放的道路至少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是希望渺茫。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民主”和“法治”恰恰是為了妨止窮人的暴力鬥爭。因此除偶然事件外,無產階級不可能把武裝鬥爭作為未來爭取解放的主要方向。即便在落後國家,窮人通過暴力革命獲得生產資料和政治權力後又怎樣?如果沒有科學經濟學的指導,還不同樣像前社會主義國家那樣被騙入歧途,放棄優勢的生產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的死路。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發展像耦合市場經濟那樣的科學經濟學,從客觀事實的角度有說服力地指明人類社會在有限市場和資源條件下和平共處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在毀滅性武器不斷擴散外部擴張風險愈來愈大時,世界最終會接受耦合市場經濟,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它不僅有利於無產階級,而且因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財富的不斷增加而同樣有利於資產階級。這樣的人類解放運動與一個世紀前的不同,不是爭取一個階級的解放,而是爭取整個社會的解放;不是消滅有產者,而是消滅同樣損害有產者的需求異化和生產異化,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共同致富的夢想。


 這樣的夢想甚至要等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壟斷後才有可能。現在的資本主義還能通過犧牲他人來壯大自己。一旦他人犧牲完畢,一切都被兼並到最後的武士手裏。這時資本主義完成了現代民主–這個從君主的土地壟斷到金融家的資本壟斷這樣一個過渡階段–而進入資本的而不是土地的君主政體。行業間的競爭破產、失業造成的勞力浪費以及發行必要的生存補助將損害的是自己家族企業的利益。而耦合市場經濟模式正是資本君主所需要的科學經濟學,用以減輕社會分裂,消除需求異化和生產異化,保持經濟穩定發展。


 這些能否趕在人類自行毀滅之前還得靠運氣。單靠無產階級的崛起可能是不夠的。暴力鬥爭也能引發戰爭。我們能做的就是動員一切有良知和見識的人,包括資產階級成員,正視無積累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麵臨的巨大風險,以及化解這一風險的科學經濟學。如果有國家能以榜樣的力量說服世界則更好。至少,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程序來證明。


 事在人為。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零點的火車:


“這樣的夢想甚至要等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壟斷後才有可能。現在的資本主義還能通過犧牲他人來壯大自己。一旦他人犧牲完畢,一切都被兼並到最後的武士手裏。這時資本主義完成了現代民主–這個從君主的土地壟斷到金融家的資本壟斷這樣一個過渡階段–而進入資本的而不是土地的君主政體。”


 


也就是說,目前階段仍然是資本繼續兼並的階段,由於資本代表了時代的最高權力,也就是權力的繼續兼並。它的頂峰應是資本主義的統一世界。二極分化在這個階段不但不能得到解決,而且將繼續擴大。從君主的土地壟斷到金融家的資本壟斷這一過渡過程是從貨幣誕生之日開始的,貨幣從物質財富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物質財富的鏡像,進而也成為精神財富的鏡像。資本君主隻要控製貨幣這個虛擬財富就控製了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資本君主將控製的是人類財富的全部積累。在那樣一個擁有資本金字塔的權力高度集中的資本君主的時代,將怎樣讓君主最終放棄貨幣的財富觀念?因為人類社會的平等必然要求最終放棄貨幣。


 


力:


實行耦合市場經濟不是要君主放棄財富,而是更高效地積累財富。耦合市場經濟不是福利經濟,隻是利用人的無限需求來擴大(隱性和顯形)市場,保障就業率,減少勞力浪費。工人所獲的報酬不一定非要高於過去的單一有價市場經濟時期。也不需要取消貨幣。中國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就是一個初級樣板。國家失業率低於現在,因此經濟發展速度高於現在。雖然有多種免費消費,國家並不虧本,所以沒有內債和外債。


 為什麽有無價市場,國家非但不虧,而且經濟發展更快?因為有更多的勞動被用於創造財富。人民消費的,不管是有價還是無價,都是人民自己用勞動創造的,而不是國家施舍的。人們之所以認為免費消費是一種施舍,並導致虧損,是因為受過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影響。在各自為政獨立經營的資本主義社會,產品由獨立的私人企業提供。所以提供無價產品的企業就會虧本。但資本君主國家是國有壟斷。無價產品是作為同一個聯合企業的全體工人勞動報酬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白送。所以,耦合市場經濟不是福利經濟,而是無限擴大市場的嬴利經濟。


 


零點的火車:


剛才我的思維跳到了耦合市場經濟的終點。實行耦合市場經濟是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社會持續地積累財富而不會因經濟危機而倒退。但耦合市場經濟本身並不解決貧富懸殊(相對富裕)問題,貧富懸殊問題要靠其它社會機製解決。馬博的關於耦合市場經濟可能要等到資本君主政體出現的時代才能實施,是不是可以分三種情況討論:1〉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之火還沒有完全熄滅,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遇到障礙的形勢下,以耦合市場經濟救中國經濟,並促中國轉到新型社會主義體製,這樣耦合市場經濟就不必等到資本君主政體時代。2〉西方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目前沒有現實可能性,耦合市場在西方實施要等到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其它擴張模式結束從有可能。到那時也可能資本主義強國統一了世界。3〉如果耦合市場經濟首先在中國實施,並幫助中國轉向新型社會主義,而西方仍是資本主義,這二種不同意識形態的製度仍將搏鬥下去,甚至可能導致毀滅人類的戰爭,則人類的未來仍不可知。馬博沒有提到中國轉回社會主義,是不是對中國的前途悲觀,對耦合市場經濟在今天的中國被接受認為可能性不大?中國如果在資本主義道路上走下去碰壁將可能出現被西方肢解的大悲劇。所以仍然要救中國。


 


耦合市場經濟仍然是人類的一個過渡階段,通過耦合市場經濟使人類實現富裕,最後轉到無價市場經濟階段。由於人類社會仍然存在多種可能性,是通向毀滅,還是接受正確的選擇而獲得新生,尚未可知。


 


刪除回複


 


 


 


 


 


 


 


力:


理論上資本君主國可以是一個家族的,也可以是資本寡頭的聯合政權,比如說美國的聯儲局。


 


零點的火車:


“在毀滅性武器不斷擴散外部擴張風險愈來愈大時,世界最終會接受耦合市場經濟,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它不僅有利於無產階級,而且因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財富的不斷增加而同樣有利於資產階級。這樣的人類解放運動與一個世紀前的不同,不是爭取一個階級的解放,而是爭取整個社會的解放;不是消滅有產者,而是消滅同樣損害有產者的需求異化和生產異化,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共同致富的夢想。”


 


站得更高。


 


零點的火車:


資本主義可能將人類推向高級奴隸社會決不是無根據的戲言。資本主義在民主與自由的背後,對人的思維,精神和言行控製的科技和武器已經誕生。據資料介紹,美國的腦控武器已經在海灣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成功運用;早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就已秘密開始了遠程控製人的思想方麵的研究,研究精神電子武器。為永久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權力,這些精神電子武器將來可能被用於控製人民,一些科學家已經為此擔憂。


 


芯片植入人體,越來越多的人體器官被電子部件代替,人機混合體和人工智能將使人體直接處於計算機控製之下,人類將一步步失去自由。


 


半人半獸將問世。資本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已經將勞動者當作機器,工具和商品,資本家為了保持自己在地球的統治地位,最好將普通勞動者從人類貶為半人半獸,或者讓半人半獸代替普通勞動者勞動,而讓普通勞動者消亡。


 


力:


事實上,無產階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奴隸。他們的消費享受,包括衣食住行(旅遊),和教育都愈來愈程序化,機械化和遠程操控化。他們的私人資料被儲存在商家的計算機中。他們按照媒體涉及來選擇商品。商品也愈來愈沒有個性。無數人使用相同的手機網絡。他們並沒有真正的你我之分。隻有身體的直接接觸還保留著最後的個性差異。這就是性接觸變得愈來愈廣泛的原因。從異姓之間到同性之間,人需要不同於機械模型和機製產品的體驗是動物的天然本能之一。人機合一的新物種將連這樣的本能都不再具有。


 資本家正在破壞人類的繁殖能力。首先用無積累消費模式控製普通人的家庭規模造成人口的負增長。然後會用各種食物(如轉基因)和藥物減少窮人的繁殖。可控的人造人可能成為未來智能勞力的替代品。他們甚至不需要農耕糧食,而靠人造食物生存。這也能解決糧食問題。


 


零點的火車:


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如果找不到出路,就可能向泯滅人性危害人類的的歧途發展。


 


力:


非常可能。源於判斷錯誤和狂妄自大。


 


 


零點的火車:


在目前條件下,如何將耦合市場經濟理論在中國應用?


以及它的現實意義。


 


力:


中國目前存在不同的所有製,這就需要首先進行嚴密的規劃和模擬找到最優方案,確定無價經濟和市場的規模和種類,以及如何分配勞動力和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國有和私有企業對無價經濟的投資和分配。這比單一的國有經濟複雜很多,需要較長時間的調查、統計和規劃。


 它的意義就是減少勞動力的浪費,避免過剩危機,保證財富創造的持續性。最後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


 


 


零點的火車:


在完成科學經濟學後,馬博是否將完成科學社會主義的其它部分?前人認為馬克思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馬博將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有何不同(除了科學經濟學外)?


 


力:


科學社會主義如果離開耦合市場經濟便不會成功。而實行耦合市場經濟就可能通往“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因此在社會主義第一階段還主要是實行耦合市場經濟的問題。至於以後怎樣,尤其是資本君主國在實行了耦合市場經濟後該如何發展,需要到那時根據具體問題來解答。


 科學社會主義者不作製度設計,而隻探索科學發展的道路。工人階級在未來的耦合市場經濟中如何爭取、擴大和保護自身的利益還是留給他們自己解決吧。在現實的利益爭奪中,除策略外並沒有什麽科學原理可循,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比我強百倍。


 


 


 


 


 


說:


 


 


“零點的火車:


 


馬博的關於耦合市場經濟可能要等到資本君主政體出現的時代才能實施,是不是可以分三種情況討論:1〉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之火還沒有完全熄滅,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遇到障礙的形勢下,以耦合市場經濟救中國經濟,並促中國轉到新型社會主義體製,這樣耦合市場經濟就不必等到資本君主政體時代。2〉西方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目前沒有現實可能性,耦合市場在西方實施要等到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其它擴張模式結束從有可能。到那時也可能資本主義強國統一了世界。3〉如果耦合市場經濟首先在中國實施,並幫助中國轉向新型社會主義,而西方仍是資本主義,這二種不同意識形態的製度仍將搏鬥下去,甚至可能導致毀滅人類的戰爭,則人類的未來仍不可知。馬博沒有提到中國轉回社會主義,是不是對中國的前途悲觀,對耦合市場經濟在今天的中國被接受認為可能性不大?中國如果在資本主義道路上走下去碰壁將可能出現被西方肢解的大悲劇。所以仍然要救中國。“


 


1、中國目前仍然具備轉向耦合市場經濟的優勢條件。主要障礙是認識上的和集團利益上的。改革派為了證明自己正確,非到山窮水盡之日是不願主動反省的。現在連客觀評比改革成果和前後三十年都不敢,更不可能改弦易轍。寧可趟深水也不懸崖勒馬。何況還把脖子伸進了西方的繩索,連唱紅都害怕。真成了躲進床下的怕妻英雄:“說不出來,就不出來。”救中國非我一人所能。我隻能提供理論上的選擇。人微言輕。結果如何,肉食者謀之。


2、資本主義強國能否統一世界最終都會麵臨孤立係統的困境,局部的或全球的。何況有限星球資源有限,不僅市場是孤立的,資源也是孤立的。在孤立係統中兩極分化必然產生需求異化和第二剩餘價值,進而產生生產異化和無剩餘價值貧困。資本主義擴張本來就是為了解決這些異化難題的。即便擴張到天邊也還是個邊,還是個孤立係統。耦合市場經濟是孤立係統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如果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以限製人口的經濟模式(如今西方國家的高消費模式)來統治,用固定的人口供養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也是可能的。但有更好的選擇時,社會分化的模式難以持久。而且沒有貧窮國家用作對比和安慰,高壓統治更難維持嚴峻的社會梯度。


3、人口大國的中國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西方國家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西方國家愈來愈赤裸的核訛詐和戰爭恐嚇正是為了脅迫中國繼續改革開放走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道路。中國轉向耦合市場經濟後雖然仍可與西方保持經濟來往,但因馳入經濟持續發展的軌道打破競爭平衡而同樣為西方所不容。西方當然想打垮中國。但四十年前沒辦到的事今天未必能辦到。盡管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軍備力量與西方國家暫時拉大,但軍事摧毀中國的代價仍然是很大的。而經濟封鎖已經無濟於事了,因為第二第三世界已經發展起來,與中國的經貿足以維持中國的耦合市場經濟。尤其當中國與俄國聯合起來後,西方國家更不敢輕易冒險。但中國繼續沿西方指引的道路走下去,隻會同西方一道走向衰退。中國在前三十年最有利的時期,真實GDP的年增長不到4%。今後物價紅利耗盡後,隨著國際貨幣的寬鬆政策結束,通脹回落,中國名義GDP的增長率也就在這個數字左右。


 


 


零點的火車


馬力經濟學賦予人類曆史和未來以全新的視野。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