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第二周,有三條財經新聞引人矚目:
一是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規範透明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裏麵明確提出,要推進IPO注冊製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二是央行副行長劉士餘在清華大學舉辦“五道口金融論壇”時表示,要下決心清理整頓銀行同業業務和各種理財業務,打破各類債券和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預期, 否則極易把投資者、社會公眾導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長期回報的境地,這對資本市場發展將產生極大的溢出效應。劉行長的意思非常明確,如果不這樣做,誰還 炒股票?!
三是5月8日,國土資源部宣布“不動產登記局”已經正式掛牌。按照國土部給出的時間表,2014年建立統一登記的基礎性製度,2015年推進統一登記製 度的實施過渡,2016年全麵實施統一登記製度。2018年前,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投入運行,不動產統一登記體係基本形成。
這三條新聞如果放到一起細細品味,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正在為房地產行業“料理後事”。當然,這裏說的“後事”不是如何搞“葬禮”、如何“致悼詞”,而是房地產這頭老牛“死亡”之後,那個負責拉車的位置誰來替代。非常明顯,未來“頂上來”的將是股市和房地產稅。
“房地產死亡”是個誇張的說法,這個行業會在中國永遠存在,而且也將轉型升級,隻是2008年以來那種“大躍進”發展方式即將死亡,它背後的“土地財政”即將死亡,眾多一哄而上沒有“技術含量”的房地產公司即將死亡。像萬科這樣的企業,會活得越來越好。
“土地財政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即便各地取消限購,國家信貸政策放鬆,國家用盡全力救市,最多也隻能換來兩年的房地產繁榮。而且,這種打激素的繁榮,未 來需要“摔更大的跟頭”來還。管理層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們到現在都沒有放鬆信貸。地方政府的運作和民生投入,這些年來相當程度上依靠土地財政,這個模式 結束後,就需要開辟新的財源。西方成熟的模式擺在那裏,這就是房地產稅。
有人說是為了建立房地產長期調控機製, 有人說是為了反腐敗,這些作用當然都會有,但隻是附屬功能,主要目的是為開征房地產稅做準備,為地方政府解決“長期飯票問題”。在美國,地方政府基本上依 靠房地產稅運作,他們甚至采用倒推方式來計算每個家庭的納稅額。比如一個地方政府2014年需要20億美元運作,那麽轄區內持有房屋的納稅人按照房屋價 值,均分這些稅金。
通過房地產稅,固然可以解決未來的稅收缺口。但房地產大躍進結束後,中國經濟之車誰來拉動?這就需要啟動實業,因為這才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中國 成為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幹預,發揮無形之手的作用非常關鍵。此外降低全社會的融資成本、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是重中之重。
為什麽這些年“中國製造”“中國服務”競爭力衰退?融資成本太高、匯率高估,是兩大最重要原因。央行副行長劉士餘在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直言不諱地說: “公眾拿錢到一家銀行購買預期收益率為8%的理財產品,這家銀行再加三個點,以11%的利率走通道業務,通道業務的特權機構再加三個點,就進入實體,利率 在14%左右,這種層層加水,每個環節都扒皮加碼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
其實,能在這個價格上拿到資金的企業,還是有規模資信好的企業,很多中小企業隻能依靠高利貸“賭未來”。在這種背景下,企業怎麽能健康發展?
資金成本高僅僅是一方麵,更為要命的是中國企業的整體負債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大概相當於年GDP的125%到150%之間,是全球平水平的3到4倍。在高負債率和高利率的夾擊下,一家家企業正在猝死,並將風險傳遞給銀行、信托和普通居民。
化解高利率和高負債率,隻有一個辦法——啟動股市。老辦法是政府出利好,調動國有背景的券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甚至是社保基金來配合,炒高股價,引來股民,發行股票。
但這種玩法被證明效果不佳,因為股市被激活之後,能來發行股票的除了低效的國企,就是有背景的企業,這等於請他們來瓜分國有資產和民脂民膏。那怎麽辦?隻有推行IPO注冊製。
注冊製的意思是說,一家企業如果想上市,就請中介來審核你的報表,然後提交給證監會和交易所。證監會和交易所隻看你的材料是不是規範,該披露的內容有沒有披露,而不負責鑒別真假,然後你就可以上市了。
所以,上市基本上沒有什麽門檻。但是上市之後的監管大大加強,如果發現你作假,老板要坐牢,中介機構要被重罰。這種製度最大的好處是,上市機會不再稀 缺,權貴的企業可以上,草民的也可以上,大家到市場上PK去,讓股民自己選擇。此外,新股發行節奏、發行數量、價格和再融資,都不應該被證監會和交易所管 製。
注冊製下股票供應量將大大增加,市盈率10倍也許是常態,很多股票也許會長期隻有5到8倍市盈率(“新三板”其實已經在試行了)。這樣,除了少數好企業 可以享受到高溢價,可以被炒起來,其他公司隻能表現平平,股民通過分紅獲得正常回報。這樣,上市就不再成為圈錢,上市公司賣股票給股民,就成為一個正常 的、公平的交易。
所以,未來一兩年中國股市有兩大任務:一是為注冊製全麵實施做好準備,因為這涉及到修改證券 法,證監會和交易所籌建更為專業的監管隊伍,建立更先進的監管手段。二是為注冊製和審批製下兩種估值接軌做準備,說白了,讓A股在未來一兩年跌透,方式是 增加IPO供應量,因為這樣一來可以化解當下穩增長之急,二是防止未來注冊製推出時出現暴跌。
所以,如果政府足夠理性,市場足夠理性,在注冊製全麵推行之前,中國股市不會有大行情,陰跌是主基調。
從鄧公南巡到2008年金融風暴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模式是“製造業+出口+低消費”,中間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大機遇,所以基本上順風順 水;2008年到今天,是“地方債+房地產+寬鬆貨幣政策+低消費”的發展模式,通過對未來城鎮化紅利的透支,每個購房人未來收入的透支,中國經濟“傲 然”屹立於世界金融風暴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走到今天,上述兩種模式都已經沒有辦 法維持,未來隻能通過改革,通過讓老百姓收入增加、消費增加來激活實業,同時盡量利用房地產和城鎮化的餘溫,實現經濟的升級轉型。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 個漫長的過程,老百姓要有耐心、執政者要有擔當,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否則,中國將陷入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轉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