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村上的葬禮-砍刀送魂魄

來源: waveheatin 2014-05-12 22:05: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293 bytes)
我的中國風俗文化故事專輯

大家好, 我想在這個專輯裏收集一些有關中國風俗文化的真實故事。 請大家把有關的故事轉告一下, 我將及時轉帖。故事首先要真實,是作者自己經曆過的;另外故事反映的必須是中國風俗文化,而非某些短期的現象 。語言可中可英。


轉帖:蛾子的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125d14b0101ezzr.html?type=-1


1. 豬頭紙馬,錢紙火不熄


舅媽去世了。正值周末,去參加了葬禮。從小住姥姥家,都是在舅媽家落腳的,感情自不用說。明年再去拜年,自會覺得空落不少。這些日後再表,倒想就此思緒,說說鄉下的葬禮習俗。

鄉下的葬禮每個村有每個村的習俗,都是代代相傳下來的。姥姥村上的葬禮,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了。從姥爺,到姥姥,再到舅媽,十年一次。

姥爺的葬禮是我參加過程最全的,也是第一次參加的鄉下葬禮。至今還記憶清晰。

姥爺去世時,也是暑假。我正帶著孩子住娘家。那年兒子才2歲。舅舅傍晚開車來報信,媽媽當晚跟著舅舅的車回了鄉下。

我因為兒子的纏絆,隻能第二天清晨啟程。沒到村口,正巧看見騎車帶著兩個花圈和四個大豬頭的堂姨和表妹。花圈和豬頭都是幫媽媽姐妹們買的。原來女兒要擺豬頭供,媽媽姐妹三個一人一隻,外加和姥爺走得很近的堂姨也按女兒隨禮。進了院門,晾衣繩上掛上了一塊兒一塊兒的衣料,上麵別著寫著人名的白色紙條兒。這就是傳說中的“掛帳子”。姻親和出嫁的女兒孫女都要掛。那時候,做衣服穿還是常事兒,所以一般帳子是一塊褲料或衣料。聽老人說以前帳子的顏色能看出掛的人和死者的輩分兒關係。

姥爺是個盲人。小時候無論寒暑假,每次去姥姥家,一定會躺在姥爺的腿邊兒,和他聊天兒。姥爺曾是個陰陽先生,我和他學會了數屬相算年齡。那村的新習俗是先火化,再辦儀式。沒見到姥爺最後一麵,遺憾傷心得很。

院子中間支起來一個蓬,供桌放在蓬的中間,正對著堂屋門口。兩側鋪著兩條褥子(死者生前用過的,家裏準備淘汰的鋪蓋)。供桌上擺著水果、點心,還有四隻大豬頭。媽媽和兩個姨跪在供桌旁邊燒紙。院子門口,搭起了案子,支起了爐灶,房間裏滿是忙碌的人們,剪紙錢,做孝,粘紙活。凡是來的近親,男人按輩分身份披麻,白布褡帶,帶帽子;女人頭冠,頭花,白褲腿兒,孝箍兒,如果是布鞋,還有白鞋麵呢。我也很快加入了剪紙的行列。那可真是辦事兒!

粘紙活可是個功夫。有紙花兒,還有很多聽說過沒見過的紙幡兒,紙車紙馬。要手快,活兒好。舅媽是個能幹的人,當村兒有白事兒,一般都會請她去,是“勞忙”的好手兒。本家有了事,隻能請別人。

供桌擺好,兒子兒媳就要一直跪在桌旁。女兒們更是要一直在旁邊燒紙,不能熄火。來得親戚,都是要掛帳子,擺供,上香,靈前跪拜。每來客人,兒子兒媳要跪直答謝,女兒要填紙加“錢”。

下午,親戚們基本到齊了,就要開始正式的儀式了。先是招魂送魂,叫送三。


2. 砍刀送魂魄

送三是一個儀式,就是要把死者的魂魄收納起來送到另一個世界。聽老人講以前是接送兩個儀式,可逐漸減化為了一個。因此有些村落叫接三,有些村落叫送三。

先有接。先要有請來的吹鼓手。吹鼓手必須女兒出資請,一般是8個人,嗩呐、笙、鑼、鑔、木魚……。孫子,一般應該長孫,手托一個盤子,上麵放上牌位,走先,吹鼓手的隊伍跟在其後。一行人,要把老人生前常在的地方走一圈。我有三個舅舅,舅舅家都是姥爺的居身之所,因此要走三家。一趟走回來,拜祭。再走。要走三趟。所以叫接三。

拜祭時,直係親屬要在靈旁直跪靜候。所謂直係是指同姓同族,一般不出五伏。男左女右。

這個儀式需在出殯前一天傍晚時分,夜幕降臨之前進行。

臨近夜幕降臨,就要將魂魄送出去了。

全體親屬排成隊,按遠近親疏順序。兒子兒媳孫子女兒在最前麵,其他人按男在先,女在後。隊伍的最前麵是紙做的車馬。一隊人,拉著“馬”,扶著“車”,抬著“房子”,捧著“飯碗”,兒媳頭上插把梳子,頭頂一條毛巾,端一個放著洗漱用品的臉盆,侍奉在車馬旁邊,趁著夜幕要把魂魄送出村子。不過還有一件東西是必須帶的,一把砍刀。

走的路線不是隨便的,要請先生望過,出到離墳地最近的村口小路。

到了地點,先行跪拜之禮,燒紙錢。然後,兒媳用一根小棍挑開象征轎簾的紙,用帶來的洗漱用品為裏麵坐著的假想的故去的親人洗臉,梳頭。邊梳洗,還邊叨念著,“咱們洗洗臉,幹幹淨淨;咱們……;您走好,您放心”,就好像隻是送老人出遠門一樣。洗漱完畢,兒子拿出砍刀,將象征著馬腿的兩根秫秸棍兒砍斷,一把火點燃,並將帶來的所有紙活一起燒掉。砍斷馬腿,寓意馬不再返還,讓逝者的魂魄不要留戀陽間的世事,斷了凡塵,升入天堂,一去不歸。

有傳說,如果對老人不孝,這個時候的火會撲向不孝之人。所以,那些自認虧心的人,一般是不敢靠前的。如果子女孝敬,火苗的方向會朝向荒野,老人安心地走了。

待火熄滅,隊伍便可散去。來天上午便是家祭,出殯了。




3. 叩開天堂的大門

出殯前要先行家祭。

長子長媳男左女右分跪供桌兩側,家裏同姓近親晚輩分成男女分別跪在長子長媳身後。長子手裏放一個紙糊的罐子,罐子上橫放一雙筷子。供桌上準備幾盤饅頭塊,生活條件好了,也可以放些餅幹類的小點心。

長孫托個盤子,裏麵寫一個條幅。條幅上寫著“駕鶴仙去”之類的言語。吹鼓手們跟在其後,來到供桌前。跪拜,並將條幅燒掉。亡者的靈魂真正歸天了。

家祭開始,所謂家祭是起靈前的最後一拜。

女婿是這時的主角。從長女婿開始,參加葬禮的女婿逐個祭拜,磕頭後,大聲喊出送行的話:“嶽父大人走好!”記得那次爸爸聲音好大,引來旁邊觀禮的人一致讚許。原來這一吼是要幫忙叩開天堂的大門,聲音越大,越能震懾地獄裏的小鬼兒,讓亡者在另一個世界更加平安,少些磨難。祭拜後,要走到供桌前,從長子手上的罐子上拿起筷子,從供桌的盤子裏往罐兒裏夾入幾塊點心或者饅頭塊兒。這是讓亡者一路上有飯吃。然後跪拜,叩頭。

接下來家祭的順序先男後女,由遠及近。先姻親關係,然後娘家親戚,最後本家親戚。重要親戚逐個行禮,夾罐兒,再行禮。現在逐漸簡化為稍微遠些的親戚,身份相同輩分相同的編組行禮,派代表夾罐兒,再行禮。在成組祭拜時,夾罐兒時,被代夾罐兒的人要互換位置;代夾罐兒的人退回行列再次行禮時,也不能回到原來位置。意在防止亡者記住這些晚輩的具體身份,有所薄厚。長子在男親中最後一個祭拜。長子祭拜時,長媳換跪到供桌的左側,接過兒子手裏的罐兒。接著,女眷祭拜。長媳祭拜禮成,最後將盤子裏的饅頭塊兒和點心全部放到紙罐兒裏,家祭結束。

哭靈是家祭的戲劇化環節。每人夾罐兒完要哭靈。第一次見到那個場麵有些詫異。本來異常悲傷的場麵和情緒,可哭唱似的哭靈一起,讓我頓覺是在演一出戲。特別是一些遠親,剛還歡聲笑語,轉瞬便喊著亡者的稱呼,仰天叩地,捶胸頓足地哭唱起來,似乎真的要跟了去似的。

準備起靈。

起靈時,長子將亡者生前用的飯碗,在靈前摔碎。意在從這一刻起,亡者在陽間已沒飯碗,該開始到另一個世界吃陰間飯了。長孫抱骨灰,安放在(租借)的“驕子”上,送上靈車。女婿等男性近親是扶靈之人。兒媳要抱著裝滿麵食的罐子。

出殯在鄉下也叫串街。

送殯時,前麵是遺像靈柩吹鼓手。隨著的隊伍,兒女走在最前麵。其餘親戚按遠近親屬,男在前,女在後。所有本姓男親,無論大小都要有個幡兒舉著。如果本人不能出席,要由缺席者直係男親代為舉幡兒。女眷們帶頭花兒,拿紙錢兒。

兒子孫子要穿孝衣。這孝衣要由媳婦娘家做好,隨禮時送來。對孝衣,我有印象奶奶當年給姑夫做孝衣,那應該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好像還是灰色中式呢。可現在也與時俱進了,一般買日常能穿的深色禮服。給姥爺送葬時也是熱天,舅媽們的娘家都送毛料西服,哪裏穿得住,隻好披在頭上當遮陽的鬥篷用了。

串街時,至親門口要擺供桌以示哀悼和禮儀,送葬的隊伍要在擺供的親戚家門前停下跪拜答謝,燒上幾張紙錢。一般送葬的隊伍要走遍亡者生前常走的路線,直到出村。

姥姥村上有個習俗,新墳除兒媳外不能進女性。所以每次我都是送出村口就打道回府了。送葬回來時不能空口,最好不要說話,否則會帶回陰氣。

主家一般在起靈後,要在家裏所有的炕上放上蘋果,將死者生前睡過的枕頭在自家門口燒掉。送葬回來的人必須要從那火堆上邁過,以示將跟回來的陰宅裏的任何東西攔截在家門之外。兒媳需從墳地貼身兜回一把土,悄悄地放回到死者生前睡過的炕上,壓在褥子下麵。

至此葬禮還未完全結束。親戚一般從墳地直接回各自的家。既是回到主家也不能過夜。如果過夜,便必須等到完成三天後的下一個儀式——圓墳,才能離開。

姥姥村上的葬禮,有三個重要儀式至今沒見過,入殮、下葬和圓墳。找時間要好好問問媽媽,記下來。


所有跟帖: 

謝謝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13/2014 postreply 09:03: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