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去美國,罵美國,用毛澤東思想改造美國。



不入虎穴,焉得虎崽。

有人把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說成是赴鴻門宴。不對,對手比霸王差遠了。

俗話說,千裏擺長筵,沒有不散的席。也就是說,無論一場酒席吃多長時間,總有吃完的時候。但任何事情總會有例外,曆史上就有那麽一場酒席,吃了兩千年,還不能說就散了,可能還要長期吃下去。這場酒席,就是著名的鴻門宴。

《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因最為刻畫傳神,成了《史記》之最為精彩的篇章。自古以來,人們對鴻門宴的結局,即項羽最終沒有在這個飯局上殺了劉邦一事,就發生了無數爭執。

鴻門宴乃一千古舊案,自古以來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結論。

鴻門宴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絕大多數人認定劉邦是個該死的無賴大壞蛋,而項羽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英雄與壞蛋當然不能共存,於是,英雄應該殺了壞蛋,而英雄沒殺壞蛋,最終讓壞蛋給逼死,就長使眾生淚滿襟了。

實際上,英雄也罷,壞蛋也罷,跟鴻門宴本身都沒什麽關係。那什麽跟鴻門宴本身有關係呢?答曰:應該是鴻門宴是怎麽吃起來的。這才是鴻門宴的核心。

宋人胡寅將鴻門宴的發生歸之於沛公部的左司馬曹無傷,其在《致堂讀史管見》卷二說:“鴻門之隙,自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為之。”古人持此論者頗多,好像沒有曹無傷就不會有鴻門宴了。這也太抬舉曹無傷了。根據事情的過程可以看出,其實無論有沒有曹無傷,劉項二人都注定會有一番交涉,即使沒有鴻門宴,也必然會有黑門宴或黃門宴,反正這一頓酒是省不掉的。自古以來,很多事情就是在酒桌上解決的或決定的。畢竟酒桌是最佳的辦公地點嘛。我們今天也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的任命是在酒席間完成的,人們可能會認為是腐敗,殊不知,在酒桌上辦公,這正是從我們老祖宗那裏傳下來的東西,即使是劉項兩位大英雄,也未能免俗。如果硬要 說酒桌之上有腐敗,也未嚐不可,但那些個主要腐敗過程也是主要發生在酒席以外,而到了酒席之上,已沒剩下多少可腐敗的內容了。

鴻門宴之前劉邦率先滅秦,占領了秦的關中之地,並享有在關中稱王的權利,但他手下隻有十萬人馬;項羽消滅了秦軍野戰主力,掌握了反秦聯軍的指揮權,擁眾四十萬,而且是劉邦的上級。這裏,劉邦的功勞大,項羽的勢力強。在我們後人看來,項羽破秦主力,其蓋世奇功任何人都比不了。如果依當時的看法,可能劉邦的功勞還更大一點,因為畢竟是由他完成了對秦的最後一擊,完成了推翻嬴家王朝的壯舉,當然非同小可。而且在解放全中國的過程中,經劉邦之手解放的麵積較其他任何人都大的多。雖然劉邦所處的地位有利,但項羽的勢力太強。如果項羽認可了劉邦應有的權利,則不可能有什麽鴻門宴了。但項羽顯然不會接受這個現狀,而當時的所有人,包括劉邦本人在內,也都意識到項羽不會接受這個現狀。

劉邦的勝利來得太突然,可能他在戰鬥的期間意識不到這一點,而當這個勝利成為現實時,他突然發現他將由一個普通的楚國方麵軍統帥,一躍而成為一個君王,而且是強大的秦王,真是喜從天降,能不得意忘形嗎?但他的這個喜悅還沒有持續多久,就立即清醒地發現,這個他即將到手的這個勝利果實,未必就那麽牢不可破,沒準會有人不遵守遊戲規則,來搶奪勝利果實。起先楚懷王隻是約定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並沒有規定一旦有誰不遵守這個規則將如何如何。事後看,楚懷王定下的遊戲規則是相當不完善的,是不是給那個著名的號令加上個後綴——如“任何人都不得違反”,如果有人膽敢違反,就全黨共討之、全國共誅之之類恫嚇之詞,會不會更好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也不便妄測。尤其是在實力為王的情況下,有實力的一方哪裏會那麽老實地遵守與實力不合的事先約定呢?

劉邦得到了王關中權利之後不久,便經人提醒,他的這個權利並沒有什麽保證。有人說沛公曰:

“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穀關,無內諸侯軍,稍征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高祖本紀》

此時的劉邦還沒從勝利的喜悅中過足狂歡的老癮,陡然發現自己麵臨如此前景,當然也嚇壞了。怎麽辦呢?他隻得按建言者的提議去做,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這個保證。

以上記載提供了一個曆史場麵,根據日後的情況來看,這個場麵裏有一個細節令人不解,即劉邦對項羽方麵的情況知之甚詳,而項羽似乎對劉邦的情況知之甚少。劉邦知道章邯已被立為雍王,項羽卻不知道劉邦已滅秦了。如果項羽知道,可能那場大屠殺就用不著了。

按說有楚懷王的事先約定,就不應該有什麽爭執,或者即使有爭執,在楚懷王約定的前提下,也可以予以化解。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實生活中,早先說好的事,到後來修來改去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楚懷王約定時,還沒有形成超級武裝集團。到了形成項羽超級武裝集團後,人多槍多拳頭硬的一方就有修改遊戲規則的要求,必然會置楚懷王的約定於不顧。所謂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拳頭硬的是大哥,說得就是這個理。何況項羽根本不像人們以為的那麽蠢,他早早地就為日後可能出現的風波埋下了伏筆——上年七月章邯剛剛投降,項羽當即立章邯為雍王。按當時的通行模式,項羽的這一舉措是受到廣泛認同的。當時流行共奉共尊,隻要不是私下授受,就算是被廣泛認可,這個模式就是諸侯相王模式。此舉算是項羽布下了先手,以此為由頭,就可以製衡楚懷王的事先約定。楚懷王有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號令,項羽有封章邯為雍王的事實在先。難道楚懷王的號令就非得遵守,項羽的舉措就如同放屁?肯定不能這樣。於是就有了爭端,有了鬧事的由頭。一旦有了事端,要麽就打,要麽就談。到了鴻門宴這個曆史關口,恰恰是打有打的理由,談有談的機緣。最終擇何而行,還是要看事態發展而定。

劉邦、項羽,一個要維權,一個要毀約,他們起爭執的焦點隻有一個,即楚懷王的決戰號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楚懷王發動的對秦決戰是在最艱難的時期作出的最為大膽的決策。因為這個時期的楚國是自陳勝以來最弱的時期。不僅弱於陳勝時期,也弱於項梁時期,而且還因為項梁新敗,楚人的士氣正極度低迷著呢。在這個困難時期作出決戰的決策是要有相當膽略的。

比如某一天,中國體育界的領導下達了一個戰鬥懸賞令,中國足球隊的誰打敗了巴西隊,就給予巨額獎賞。可能人們聽了也隻能笑笑,誰也不敢想象能打敗巴西隊,也就根本不會去想獎金發下來後究竟如何分配才算公平。為什麽不去想,難道不想發筆橫財嗎?不是不想發財,確實是因為這基本上是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豈料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居然就發生了,中國隊贏下了比賽,一比零,而進球的這個人就是劉邦。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