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對日作戰行動及組織與軍事能力評述(三)徐州會戰

來源: huijinzhiling 2014-03-29 05:03:2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449 bytes)

徐州會戰這個名字對很多非軍事發燒友來說可能略顯陌生,但提起台兒莊大捷應該就無人不知了。完成這篇實際所用的時間遠超我的預期,因為台兒莊大捷不過是徐州會戰的前奏,甚至都不在日方認定的徐州會戰範圍之內。以往對這段曆史的描述往往不是簡單照搬現成文字,就是帶著既有的主觀偏好,很難做到客觀全麵,甚至還有些所謂“磚家”,隨便抓份材料就敢吹曆史,連基本的邏輯關係都不顧,搞出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看完下文,你或許會發現徐州會戰中的很多真實細節和我們以往認知中的曆史並不完全相同。為方便閱讀,先簡單整理一下抗戰前期的主要時間線。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麵抗戰爆發;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9月太原會戰開始;11月9日太原淪陷,太原會戰結束;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軍向南京挺進;12月13日南京淪陷,之後才是徐州會戰的揭幕。
 

前奏


七七事變前日軍全部家當是17個師團,至1937年底擴充至24個,1938年底時計劃擴充到34個。前期幾場大戰過後,日軍兵力略顯捉襟見肘,按照參謀本部的計劃,1937年底攻占南京後,來年應以就地休整與鞏固戰線為主。不過由於日軍一貫的下克上風氣,外加前一階段的作戰太過順利,日軍一線部隊迫切希望繼續前進。尤其是南麵日軍接連攻占上海與南京並擊潰國軍主力後,為避免華東日軍獨占風頭,華北日軍強烈要求殺過黃河繼續向前。

12月23日,華北日軍第10(磯穀)師團和結束太原會戰的第5(板垣)師團在濟南東北方強渡黃河,通過黃河以北的幾次戰鬥,山東省主席兼第五戰區副司令韓複榘已經看出了雙方的差距。為保存實力,沒作有效抵抗便放棄黃河防線南下撤退。渡河後,日軍第5師團沿膠濟鐵路攻向青島,第10 師團南下攻濟南。27日濟南淪陷。1月10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在青島登陸,搶先於陸軍占領了這座濱海要塞,從山西一路跑來的第5師團鬱悶無比地看著到手的軍功讓海軍搶了。1月11日,蔣委員長在開封的軍事會議上誘捕韓複榘,送軍法審判槍決。要說韓這個人,當年的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軍閥出身,為人兩麵三刀,與日本人的關係一度曖昧不清,棄馮投蔣後又多次策劃反蔣,西安事變中還支持張楊,從這方麵來說,他死得不算太冤。但另一方麵,蔣總統先借剿共、後借抗戰來清洗各方軍閥勢力,也是事實。就像在第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d1094e0101or6p.html) 中提到的,抗戰前國民政府雖然靠著軟硬兼施、合縱連橫等各種手段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實際除了東南幾省,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在各派軍閥的實際控製中,兵力上中央軍也隻能說三分天下有其一。而1945年抗戰結束時,除了綏遠傅作義、桂係李宗仁和山西閻錫山三巨頭和不入流的青海西藏,其它地區的軍閥勢力基本蕩然無存。戰前風光一時的東北軍、西北軍、川軍和其他大小諸侯們都炮灰的炮灰、收編的收編。每場大戰過後,同樣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中央軍是添丁添槍,越打越壯;雜牌軍則是取消番號、殘兵收編。這種氛圍下,也難怪國軍內部一直派係矛盾不斷,保存實力的傳統根深蒂固。至於老韓,他得罪了老蔣,在山東退卻是死,螳臂擋車拚光了家底後,恐怕也還是難逃一劫,不過那樣起碼可以給身後留個美名。大家看下文就知道,正好徐州會戰要靠雜牌軍來玩命,還缺個人頭來祭旗立威,不殺你殺誰?當然站在蔣總統的角度來說,他的做法也無可厚非,隻能說日軍侵華客觀上不光給了老毛機會,也給了老蔣同樣的機會,最後二人成王敗寇,也就不能怨天尤人了。
 

1月16日,由於日方談判條件過於苛刻,通過德國調停的中日和談宣告破裂,日本近衛內閣宣布不再與蔣介石國民政府進行交涉。

華東日軍攻占南京後,前文中包抄南京城北的第13師團,順勢沿津浦線北上,1月底到達蚌埠,於學忠第51軍(原東北軍第1軍)在張自忠(原西北軍)59軍和桂係第7軍、31軍、48軍的支援下激戰至2月底,把日軍擋在了淮河南岸。

2月下旬,日軍第10師團兵分兩路,一路長瀨支隊在濟寧渡過運河包抄徐州,另一路瀨穀支隊沿津浦線南下攻滕縣。同時,第5師團從濰縣(濰坊)出發南下臨沂,日軍3個師團形成南、北、西北、東北多個方向合擊徐州之勢。

3月初開始日軍第5師團同原西北軍龐炳勳所率第40軍在臨沂激戰。要撐不住時,張自忠奉命率59軍一晝夜180裏急行軍增援,12日到達後與日軍第5師團對攻,激戰5天後日軍敗走,戰死聯隊長和大隊長各一人。59軍轉頭前往費縣準備增援滕縣方向。

臨沂激戰的同時,沿津浦線南下的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與國軍第22集團軍(川軍鄧錫侯部)轄下第41軍(原川軍29軍)和45軍(原川軍28軍)等部在滕縣一帶激戰。由於四川相對封閉,不像其他地方軍閥方便采購洋貨,除了劉湘的少數精銳外,像鄧錫侯這類小軍閥的部隊裝備之差在國軍中是出了名的。盡管如此,日軍從14日開始猛攻滕縣,17日才城破,守軍122師幾乎全軍覆沒,師長王銘章戰死,追授上將,不可謂不壯烈。做為徐州會戰期間國軍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不僅國府隆重紀念,中共幾巨頭也特意贈了挽聯。

59軍由臨沂出發增援時,滕縣已經失守,而日軍第5師團整補後迅速反撲臨沂,於是59軍獲得57軍一個旅的增援後返回迎戰。雙方戰至月底,日軍第5師團再次敗退,前後近一個月,傷亡三四千人,始終無法拿下臨沂。

此時從南京北上的日軍第13師團被阻於淮河,東北方第5師團敗於臨沂,西北方長瀨支隊也被韓複榘第3集團軍餘部阻擋,隻剩下突破滕縣的第10師團師團長親自率領的第33旅團為主的瀨穀支隊向東南台兒莊方向進攻,抗戰史中著名的台兒莊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台兒莊大捷

台兒莊地處山東與江蘇交界,位於京杭大運河北岸。徐州會戰開始時,湯恩伯所率的第20軍團正在太原會戰後開往徐州地區的路上,部隊組成包括第13軍、52軍、75軍、85軍和騎兵炮兵若幹,全部為蔣委員長的中央軍,兵力6-8萬人。按照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最初的構想,是以第20軍團配合第22集團軍(川軍)在津浦線上與日軍第10師團決戰。要說湯恩伯雖然後來被諷為常敗將軍,可身為蔣公的親信,他還是一直做得十分盡責的。徐州會戰時,江浙一帶的中央軍主力已盡沒於淞滬、南京兩役,華東五省根據地朝不保夕,如果20軍團這支嫡係力量再埋在徐州,難保蔣公的第三次下野不會比曆史提前11年到來。出於這樣的考慮,湯恩伯先是拒絕分兵增援22集團軍,致使孤立無援的滕縣早早陷落。滕縣失守後,湯又拒絕在津浦線運河北岸正麵迎戰第10師團,而是以機動作戰的理由將這支徐州會戰中舉足輕重的部隊移往滕縣與臨沂之間的山區待機(見上圖)。後果是徐州正麵門戶大開,如果日軍長驅直入,難保整個徐州戰場不會頃刻崩盤。

湯恩伯躲到日軍背後的山區去等著給鬼子背後捅刀子,可對手正麵紮出的這一刀,也總要有炮灰來擋啊。這種時候,沒的說,雜牌軍接著上吧。西北軍素來以敢打硬仗聞名,你們老馮又不受蔣總統待見,這種任務非你們莫屬啊,西北軍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遂被點將防守台兒莊。

按照李宗仁的計劃,下轄第30和第42兩個軍的第2集團軍以台兒莊為中心背靠大運河布成口袋陣死守,湯恩伯第20軍團在日軍背後的山區埋伏,一旦日軍主力在台兒莊與第2集團軍糾纏到一起,就以第20軍團這支鐵錘將日軍砸碎在台兒莊這隻鐵跕之上。戰前湯恩伯向負責防守台兒莊主陣地的31師師長池峰城承諾,一旦雙方接火,第20軍團將立刻攻擊日軍背後,三天內即可解台兒莊之圍。

滕縣是3月17日失守,3月23日,日軍先頭騎兵到達台兒莊北部外圍,與31師的北上搜索分隊遭遇,台兒莊之戰打響。

3月24-27日間,日軍逐次突破台兒莊外圍陣地,27日開始對台兒莊發動猛攻。按照先前的約定,這個時候第20軍團應已開始行動,第2集團軍於是將台兒莊兩翼的部隊投入戰鬥。其中台兒莊東側的第27師進攻日軍側麵,西側的第30師則分批支援台兒莊主陣地。然而由於擔心受到臨沂方向日軍的夾擊,湯恩伯第20軍團直到30日還沒有南下發起進攻。

這期間,日軍以重炮將城牆多處轟塌後攻入城內,雙方在城內反複拉鋸巷戰,日軍逐次投入增援部隊,而第2集團軍則不斷組織敢死隊夜襲,與日軍逐屋爭奪。

3月29日,進攻臨沂的日軍第5師團阪本支隊留下2個步兵大隊牽製守軍,主力4個步兵大隊、2個炮兵大隊繞過臨沂南下夾擊台兒莊。同日,日軍瀨穀支隊繼續增加進攻台兒莊的兵力。

3月31日,在李宗仁反複嚴令之下,第20軍團投入第52軍從北麵攻擊日軍側後。

4月3日,第5戰區國軍開始全麵反擊,20軍團第52軍和台兒莊第2集團軍夾擊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第13軍110師和第3集團軍從西南和西北包圍日軍,20軍團第75軍、85軍在台兒莊東北部圍攻南下的日軍第5師團阪本支隊。

打到4月4日晚間,日軍已占領台兒莊四分之三的陣地,第2集團軍已傷亡殆盡,在李宗仁不許撤退的死命令下,孫連仲表態“戰至最後一人”。在戰場上,通常一支部隊實際傷亡20%時,就已經算傷亡慘重;傷亡50%時,多數部隊的戰線和秩序就已經崩潰。要真正“戰到最後一人”的部隊需要擁有無比堅強的勇氣與意誌。

4月6日,台兒莊周圍國軍全線總攻,日軍第5師團阪本支隊和第10 師團瀨穀支隊狼狽退往台兒莊以北的嶧縣一帶休整,台兒莊戰役宣告結束,徐州戰役即將進入下一階段。

回顧台兒莊戰役,人們往往會不約而同地譏諷日軍第10師團的孤軍深入,其實是有點冤枉了。第10師團沒有選擇沿津浦線直攻徐州的方案而是轉向東南攻擊大運河北岸的要塞台兒莊,為的就是避免孤軍深入。日軍的想法是重演太原會戰中屢試不爽的辦法,包抄臨沂國軍後路,以幫助第5師團在台兒莊北部會師後共取徐州,隻不過他低估了徐州地區中國軍隊的兵力和決心,輕敵這條是躲不過的。日軍第10師團其實早早就發現了湯恩伯的第20軍團,所以在初期將主力放在臨城至棗莊一帶警戒,而隻以部分兵力進攻台兒莊策應第5師團,在進攻受阻後再逐次增加兵力,犯了兵家大忌。從另一方麵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湯恩伯一直等到日軍全部投入台兒莊正麵後才姍姍來遲地南下投入戰鬥。

話說國軍投入近20個師10多萬人8麵圍攻日軍兩個加強旅團3萬人左右,以3萬多人的損失換來日本人一萬多人的傷亡,還未能全殲日軍。尤其湯恩伯第20軍團幾萬精銳猛襲精疲力盡、彈盡援絕的日軍側背,結果還被上萬日軍成建製地突出重圍,草包將軍的稱號果然是實至名歸。日軍第10師團師團長磯穀廉介也是點背得不一般,台兒莊之敗後不久轉任關東軍任參謀長,結果第二年就趕上日蘇諾門坎之戰,又是由於“輕敵冒進”,關東軍兩個師團讓兵強馬壯的“戰鬥民族”包了餃子而慘敗,磯穀廉介因此被撤職轉入預備役,直到3年後任香港總督才得以複出,但直到戰爭結束也在沒有能上過前線。
 

徐州大突圍

台兒莊戰役進行期間,國軍仍在不斷向徐州地區集結,以圖徹底消滅日軍第5和第10師團。至戰役結束時,已接近50萬人,大有進行決戰之勢。4月7日,日軍大本營正式命令華北與華中日軍利用這一機會在徐州地區圍殲國軍重兵集團,早日結束戰爭。有別於前期幾個師團的各自為戰,日軍所定義的“徐州會戰”從這時起才正式開始。

按照軍委會的方案,數十萬國軍將在徐州周圍依托津浦線與隴海線建立環形防禦,阻止南北日軍會師,並尋機殲敵。然而日軍沒有像國軍期望的那樣一味正麵強攻。4月18日開始,北麵日軍以第114師團增援台兒莊一戰受挫的第5和第10師團,在大運河台兒莊一帶牽製國軍主力;以第16師團外加關東軍兩個獨立混成旅團從更北麵的濟寧渡過運河,先向西、再轉向南包抄徐州西麵隴海線上的碭山,切斷徐州國軍西撤的道路;第14師團從更西麵的濮陽一帶強渡黃河包抄蘭封。南麵日軍從蚌埠渡過淮河,以第3師團延津浦線北上經宿縣進攻徐州;同時以第9和第13師團向西北包抄,在碭山與華北日軍回合,徹底包圍徐州地區國軍。

 
隨著各路日軍不斷前進,蔣委員長猛然意識到徐州地區國軍的危機,於5月15日急令第五戰區國軍突圍。畢竟如果在這裏再來一場淞滬式的失敗,搞不好抗戰就要提前結束了。

突圍過程中,由先前防守臨沂的張自忠、龐炳勳和台兒莊的孫連仲共同在大運河一線斷後,劉汝明率第68軍在徐州城進行掩護,其餘部隊分五路突圍。除了第68軍外,其餘幾支殿後的部隊大都已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損失慘重。死守台兒莊的孫連仲自不用說,在臨沂阻擊第5師團的張自忠59軍和龐炳勳40軍同樣死傷過半。要說一代名將張自忠,自從在平津背了個投敵賣國的黑鍋,再度複出之後始終是以一種近乎求死的拚命精神,在幾乎他參加的每一場戰役中都扮演著四處救火的消防隊角色。

5月19日,徐州淪陷,國軍除少量部隊向西北方撤退外,幾路主力根據不同的路線,最終都從徐州西南的渦陽附近跳出包圍圈。

蘭封戰役

在徐州西麵,5月14日,日軍第14(土肥原)師團強渡黃河成功,目標為占領隴海線上的蘭封,切斷第一戰區與第五戰區間的聯係,同時威脅開封,蘭封戰役拉開序幕。第一戰區程潛派薛嶽指揮6個軍12萬人(包括87、88師等南京戰役突圍部隊)在蘭封以東地區圍殲日軍。21日,第14師團從南麵繞過蘭封城突圍,於23日攻占蘭封西北的黃河渡口陳留口,恢複了與黃河北岸日軍的聯係與補給。趁國軍一片混亂之際,日軍在當天晚些時候返回進攻蘭封城,桂永清(就是南京和淞滬會戰時的教導總隊司令)所率齊裝滿員的中央軍精銳第27軍交戰不久即潰不成軍,隨手將蘭封城甩給趕來增援的88師殘兵後便倉促向東逃走,使日軍第14師團於24日順利攻占蘭封。這一下打亂了國軍的部署,不得不重新調集兵力圍攻蘭封。借此時機,東邊攻占碭山的日軍第16師團延隴海線西援。28日,守商丘的黃傑第8軍不戰而走,黃河北岸的日軍也同時準備渡河支援蘭封,使這一帶的國軍有遭到日軍反包圍的危險。迫於形勢,5月31日,第一戰區下令放棄圍攻蘭封,除少量部隊在開封附近掩護外,全軍主力向平漢線(鄭州)以西地區撤退。至此,國軍10多個師的精銳在蘭封地區圍殲日軍第14師團的計劃以失敗告終。這一失敗,蔣中正忍不住稱其為“千古笑柄”,棄守商丘的黃傑予以撤職,棄守蘭封的桂永清身兼蔣委員長的嫡係和何應欽的侄女婿雙重身份,所以雖然南京、蘭封逃了兩次最後也隻是罷官了事。不過黑鍋嘛總要有人來背,於是增援蘭封不利的第88師師長龍慕韓被押赴武漢槍斃。


盡管由於徐州地區地域廣闊和日軍兵力不足,使徐州地區國軍主力得以成功跳出包圍圈,但隨著徐州和蘭封的淪陷,日軍兵分兩路,一路以第14和16師團為主延隴海線向西攻陷開封直逼鄭州,另一路向徐州西南方向追擊國軍主力,同時華中方麵的日軍第6師團和沿江西上的波田支隊直取安慶,夾擊武漢。這種情況,簡直就是淞滬會戰後情況的翻版。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眼見武漢即將難逃南京相同的結果。

就在這時,“意外”來了。

花園口決堤

1938年6月9日這個特別的日子,鄭州與開封之間的黃河花園口發生決堤,數日後東邊不遠處的趙口也發生決口,滾滾黃水由兩處潰堤向東南方一瀉千裏,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上千萬畝良田被淹,幾十萬人死於非命,數百萬人外逃,受災總人口超過千萬。

按照6月11日中央社的消息和此後各報的報道,日軍為消滅國軍,故意以飛機炸垮花園口黃河大堤。

時至今日,我們已知事實並非如此。根據徐州會戰和蘭封戰役後期的形勢,雖然幾十萬國軍暫時跳出了日軍包圍圈,但日軍緊追不舍,鄭州眼見不保。花園口決堤時,日軍已攻占距離鄭州僅30公裏的中牟。一旦日軍占領鄭州,沿平漢線南下,配合從徐州向西南方向追擊和沿江而上的日軍,幾路夾擊下,武漢失守隻在旦夕之間。而此時從南京西撤的國民政府大批物資、人員正雲集武漢。在這種情形下,蔣委員長於6月初電令第一戰區司令程潛掘開黃河大堤,以洪水阻擋日軍。

6月4日-5日,商震第20集團軍所部在中牟縣以北的黃河趙口兩次決堤失敗。6月6日起,改由新8師在鄭州以北的花園口另行決堤。通過連續挖掘與爆破,6月9日上午花園口大堤崩塌。幾天後,不斷上漲的洪水將先前失敗的趙口河堤也一同衝毀,滔天災難由此開始。當然,這種事必須得說是日軍幹的,於是也就有了前麵中央社的報道。雖然我們都一致抨擊天朝的近代史教材,但其實民國的曆史教材對於這種事也直到今日仍諱莫如深。
 

看上麵這張黃泛區地圖,花園口決堤軍事上的效果立竿見影。向鄭州進攻的日軍第14、16兩個機械化重裝師團以及正向平漢線追擊國軍的第10師團和關東軍第3、13獨立混成旅團直接就被卷入洪水,損失慘重,殘部狼狽向東退去,鄭州的淪陷由此被推遲了3年多直到41年底,從鄭州南下武漢的路線也由此告吹。同時,黃河改道後向東南匯入淮河,奪淮入海,使淮水暴漲,不僅使日軍無法繼續沿淮河流域西進,還衝毀了津浦線鐵路大橋,嚴重影響了日軍剛剛聯通的南北交通。日軍為此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繞過黃泛區,沿長江和大別山脈向武漢挺進,為武漢的工業、物資和人員的疏散爭取了幾個月的時間。

另一方麵,由下麵這張圖可以看出,黃泛區的形成使日軍1938年的占領區在河南安徽這裏出現了一個真空,中國軍隊得以在此長期駐守,利用內線優勢與日軍對峙並可隨時向四麵出擊,牽製了日軍大量兵力,嚴重影響了日軍的整個戰略態勢,直到1944年日軍為打通南北交通線而發動豫湘桂會戰時才得以占領這一地區。中華民國的官方宣傳為了幫蔣委員長的淞滬之敗洗地,曾說淞滬會戰的犧牲改變了日軍由北向南沿津浦、平漢線進攻的軸線而迫使日軍沿長江流域的丘陵地帶逆流而上(見係列第一篇淞滬會戰),最終拖垮了日軍。如果說日軍的進攻軸線真的有所改變的話,那也是由黃河花園口決堤而造成的,絕非那場導致整個國家核心經濟區淪陷的淞滬慘敗。

從軍事方麵來看,花園口決堤無疑是成功的,它不僅延緩了日軍的進攻,給中國軍隊營造了更為有利的戰略態勢,同時還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損失。諷刺的是,這場洪水給日軍帶來的人員和裝備損失直追徐州幾十萬國軍奮戰幾個月的戰果。其中最慘的第14師團的損失更是與蘭封戰役國軍十幾個精銳師的圍攻不相上下。而這些,都是以三省無數普通百姓家破人亡為代價換來的。

 
會戰總結

徐州會戰國軍前後投入兵力約60萬,日軍22萬,雙方兵力對比大體接近淞滬會戰,當然此役參戰國軍的整體水平已無法與淞滬時同日而語,最終國軍以不到10萬人的代價換來了日軍約3萬人的損失(包括花園口決堤的成果)。民國政府將徐州會戰稱為一場偉大勝利,無非是因為前有台兒莊大捷,後有徐州大突圍成功。可要認真看的話,台兒莊分明是一場絕佳的殲滅戰被打成了擊潰戰;徐州大突圍則更是繼淞滬後國軍又一次優勢兵力在狹小區域遭對手劣勢兵力包圍,最後被迫靠決堤淹民來掩護撤退。正所謂一將無能,害死三軍。一國政府無能,害苦千萬百姓。

從戰略上來看,徐州會戰時日軍就已經暴露了兵力上的不足,國軍主力尚存的情況下,日軍有限的兵力每次隻能勉強在一個主要方向上發動攻勢。徐州會戰後,由於花園口決堤的緣故,平漢線長年無法打通,南北日軍隻能繼續各自為戰,整個戰線不斷拉長,終於在攻占武漢後到達極限,抗戰也由此進入相持階段。

從國軍內部構成來看,以台兒莊戰役為代表的徐州會戰極大提升了李宗仁的個人聲望,為桂係後來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而川軍、西北軍、東北軍等勢力則在此後的抗戰中不斷被消耗、瓦解,最終退出曆史舞台。

共軍行動

徐州會戰的主角無疑是國軍,不過為了壓題,還是要簡單介紹下這期間共軍方麵的活動。前篇已經提到,37年底開始,八路軍開始化整為零,開赴陝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開辟敵後根據地。38年初,新四軍完成整編後也開赴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坦白地說,這個時期的共產黨武裝充分利用了日軍戰線拉長、兵力不足的情況,以遊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的方式,避開與日軍正麵大規模衝突,以擴大發展力量為主要宗旨,大力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到年底,全國黨員由抗戰開始時的4萬多發展到50餘萬。
 

以共產黨武裝抗戰早期3個師的兵力和裝備水平,要求他們像國軍那樣在正麵戰場和日軍打陣地戰是不現實的。必須承認,抗戰的中流砥柱還要數正麵戰場上的國軍,這也一直是我這個係列中的著墨重點。但因此就指責共產黨的軍隊在抗戰中遊而不擊,也顯然是有失公允的。還是那句話,大片的根據地絕非日軍拱手相送。前篇中比較過國共雙方的組織能力,也正因此,共產黨更加嚴密的組織形式對於發展敵後武裝力量有著明顯的優勢。日軍資料中也多次承認,共產黨軍隊在華北地區頻繁對大隊以下規模的日軍作戰部隊、運輸隊和交通線進行打擊,不僅牽製了日軍的兵力,還嚴重影響了前線日軍的補給與機動能力,作用類似美軍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軍的不間斷襲擊。正是這支力量的發展壯大,才使日軍遲遲沒能將華北轉化為第二個東北式的後方基地。即使按照日方的說法,截至1941年夏,華北地區也隻有10%的地區為“治安地區”,60%為“準治安地區”,30%為“非治安地區”。如果離開這些,正麵戰場的國軍能否支撐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實現逆轉,亦未可知。

考慮到前麵對徐州正麵戰場的描寫占用了太多篇幅,八路軍對日軍的作戰行動也以中小規模的伏擊和破襲為主,在這裏隻簡單說說。

由於各方在傷亡人數的說法上爭議較大,這裏就不討論準確數字了。可以確定的是,徐州會戰期間八路軍與日軍之間確實有發生以下的戰鬥:

1937年11-12月,晉察冀軍區反八路圍攻作戰 - 115師以遊擊戰與伏擊戰應對日軍第5、14、109師團一部及部分關東軍對山西北部與河北交界一帶根據地的掃蕩。

1938年2-4月,晉西北反圍攻作戰 – 120師在山西西北部反擊日軍第26師團一部及偽蒙軍的掃蕩。

1938年3月16日,神頭嶺伏擊戰 - 129師在攻擊晉東南黎城的日軍據點並在附近的神頭嶺伏擊日軍援軍。

1938年3月16-18日,午城、井溝伏擊戰 – 115師兩個團在山西西部伏擊日軍。

1938年3月31日,響堂鋪伏擊戰 – 129師三個團在黎城一帶再次伏擊日軍輜重部隊。

1938年4月,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 繼神頭嶺、響堂鋪等伏擊戰後,日軍調集重兵對晉東南地區進行掃蕩,八路軍129師與地方武裝和國民黨部隊配合,靠運動戰與遊擊戰打破日軍圍剿,根據地得到鞏固。

1938年5月26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著名的《論持久戰》演講,指出八路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1938年6月28日,八路軍總部向各部隊通報1937年9月20日至1938年6月20日的戰績為638次戰鬥,斃傷日偽軍34734人,1年來八路軍共傷亡25986人。其中斃傷日偽軍的數目應該是有不小的水分,但從八路軍自身的傷亡足以看出根據地艱辛的創建過程絕非如某些人所說的“遊而不擊”那麽簡單。

關於徐州會戰就寫這麽多吧,篇幅已經遠超我的計劃,最後順附一張日軍的徐州會戰經過要圖供有興趣的童鞋參考。

所有跟帖: 

本來想跟帖好好探討一下。但是發現你這文章中沒有任何統計數據。兵力,裝備,傷亡全沒有具體明細 -ouyanghui- 給 ouyanghui 發送悄悄話 (142 bytes) () 03/29/2014 postreply 07:52:0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