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下基層日記:直擊宗教活動

來源: wanghero 2014-03-24 16:06: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54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wanghero ] 在 2014-03-26 07:35:2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本文作者Danight剛到南疆工作。3月初與朋友echo談及昆明暴恐案和新疆問題,頗受觸動,於是借著在南疆阿克蘇鍛煉一年的機會,通過自媒體讓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南疆農村風貌。文章發布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下鄉筆記”上。觀察者網將連載係列文章,以饗讀者。本文圖片亦來自微信公眾號“下鄉筆記”。】

第一次宗教講座活動

2014年3月13日

1

今天村裏舉辦了宗教知識講座活動,邀請本縣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和縣裏最有權威的兩位伊瑪目(領拜人,宗教領袖)為村民們講解宗教政策和知識。來的都是男人,村委會的會議室坐滿了。活動在國歌聲中開始,全程用維語進行,還是由村支書主持。我聽不懂,講座內容是後來從懂雙語同事的筆記上看到的。

縣伊斯蘭教協會會長講到,非法宗教活動和宗教極端思想抹黑了維吾爾民族的形象,破壞了維吾爾民族在全國和全世界的聲譽,從事這些活動的人沒有真正理解伊斯蘭教的教義。特別提到,有人說低保戶領取政府發放的救助金違反教義,這是不對的,《古蘭經》上說做好事不限民族、不限對象,有困難時政府來幫助,是可以接受的。同時提到共產黨為大家傳播科學知識,落實惠民政策,帶來了發展機遇,做了很多好事。要好好珍惜,自己也要多努力,逐漸過上好日子。

兩位伊瑪目講的要點有四:一是要認清非法宗教活動本質上不是伊斯蘭教義內容,決不能參與,要堅決反對暴力恐怖活動;二是要發揚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習俗,按照傳統儀式舉辦婚喪嫁娶活動,不蓄大胡子、不帶麵紗,鄰裏之間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教育好孩子、經營好家庭;三是要學習先進文化知識,掌握發家致富技能,努力過上好日子,積極融入現代社會;四是要認識到共產黨為大家創造了現在的良好生活和機會,擁護黨的領導、支持村“兩委”工作不違反伊斯蘭教義,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按照法律規定辦理結婚、離婚手續,要全力支持工作組工作。

除了講座外,縣大清真寺的伊瑪目宣讀了《縣伊斯蘭教協會關於恢複舉行“乃孜”活動的倡議書》。“乃孜”是維吾爾族傳統的為紀念亡人而舉行的一種悼念活動,一般在人亡後的第7日、40日、百日、周年、三周年舉行。“乃孜”日,喪主舉辦家宴,備“乃孜”飯款待親友賓客,主人介紹亡人的生平事跡和品德,並邀請宗教領袖誦經,以追憶亡人、安慰活人。倡議書寫到,人去世以後舉行“乃孜”是維吾爾族代代相承的民族傳統,舉行“乃孜”不違反伊斯蘭教傳統,全體愛國宗教人士要帶頭舉行“乃孜”,並引導信教群眾參加“乃孜”活動。

村裏影響力較大的一個清真寺伊瑪目還代表村裏的宗教人士進行了表態,說要積極引導村民抵製非法宗教活動,堅持發揚民族優良傳統,把精力集中到發展經濟、維護穩定上,全力支持我們工作組和村“兩委”工作。



宗教知識講座活動現場

2

不了解的可能會問:為什麽要在清真寺以外,將教民組織起來舉辦講座?為什麽要多次強調反對宗教極端思想,發揚民族傳統?為什麽要這麽鄭重其事地討論如何舉辦婚喪嫁娶活動,是否蓄大胡子、帶麵紗這樣的日常生活問題?

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目前新疆的宗教形勢。正如前麵筆記說到的,在“伊斯蘭教”這個大概念下,有不同的派別,在維吾爾社會裏有對伊斯蘭教義接受、表現的程度、形式不盡相同的不同人群。根據鳳凰周刊《宗教極端保守思想危及新疆》一文援引新疆社科院學者的觀點,伊斯蘭教在新疆維吾爾本土化後,可細分為四種社會群體。

第一種是最世俗化的“文化穆斯林”,主要由“體製內”人員構成,他們很少參加念經、封齋等宗教活動,一般不忌煙酒,但會遵守一些傳統的風俗習慣。第二種是“世俗穆斯林”,主要由農民、普通市民,以及一些年長、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構成。相比文化穆斯林,他們宗教活動的實踐更多,如封齋、做禮拜,如果周五有時間,一定會去清真寺(每周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教民們都去清真寺參加宗教活動)。但他們做這些隻是懷著很樸素的信仰,一定程度是沿襲祖先的傳統,除了齋月期間,其他時間都與常人無異,也不排斥煙酒。

第三種是“保守穆斯林”。就是瓦哈比教派,也稱伊斯蘭複古主義、原教旨主義。類似清教徒,提倡簡樸生活,反對奢靡浪費,追求內心的安寧清修,平時嚴守戒律,但並不主張暴力,也沒有政治訴求。第四種是“極端穆斯林”,也可以叫“政治穆斯林”,人數極少,由信奉瓦哈比教派的保守穆斯林人群發展而來,以宗教“改革派”為旗號,有明顯的政治訴求。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都是由極端派發展來的。

很長一段時期內,文化穆斯林一直在維吾爾社會中占據主流,世俗穆斯林群體也是人數眾多。改革開放以後,看到外麵新鮮世界的維吾爾群眾願意追求世俗化的生活,宗教保守思想瓦哈比教派並沒有太多市場。但是,隨著近年來全球化的伊斯蘭向保守回歸,瓦哈比教派的影響逐漸增大,由瓦哈比教派發展而來的宗教極端主義開始肆行鄉野。他們以“宗教改革”的名義,打著宗教的旗號,以“淨化伊斯蘭”和做“虔誠穆斯林”為借口,排斥世代傳承的民族風俗習慣,排斥傳統服飾,要求年輕男子留大胡須,女子蒙麵穿黑色罩袍;在結婚典禮上不允許唱歌、跳舞,辦喪事不準戴孝、不準哭、不辦“乃孜”;不承認國家頒發的證件,不到民政局辦結婚證,而是隻念“尼卡”(宗教對婚姻認可的一種儀式)結婚,念“三個塔拉克”(“塔拉克”意為“休妻”,男方對女方說一次表示倆人“離婚”,不能生活在一起,以後如雙方都同意可“複婚”;如果說三個“塔拉克”則沒有“複婚”的可能了)離婚;妄斷“阿拉力”(清真)、“哈拉木”(非清真),比如說政府辦的雙語學校是“哈拉木”,政府修的路是“哈拉木”,電視節目是“哈拉木”等等,虔誠的穆斯林都不應接觸這些東西。

因為極端主義打著“虔誠穆斯林”的旗號,很多群眾為了表明自己的“虔誠”,並且迫於社會輿論壓力,便跟著他們的主張走。整個社會風俗慢慢變化,女人的服飾、男人的形象、舉辦婚喪嫁娶的儀式和手續等等。然而宗教極端主義者隻是以此為幌子,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政治訴求。

一般的教民其實並不確切清楚什麽才是真正的教義。他們接受宗教知識、舉行宗教儀式,除了從小的傳統外,很大程度上是從宗教人士那裏經受教育。很多問題並不是一開始就清楚的,講了才能清楚,而不同的主張都可能對他們產生影響。對於宗教極端主義所主張的那些與民族傳統相違背的說法,他們也彷徨猶豫,很多人遵守那些主張是被社會氛圍所裹挾。這就是舉辦這樣活動的初衷,請這些反對宗教極端主義、認可擁護黨的宗教政策的愛國宗教人士向教民們宣講,引導教民保持他們的優良傳統,不走宗教極端主義的路,分清正常宗教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的區別,在開展正常宗教活動的基礎上,把精力放在發家致富過日子上。這是一場與宗教極端主義的人心爭奪戰,直接關係到正常社會秩序的土壤和基礎,任務很重大。今天的活動之後我通過同事翻譯采訪了幾位參加的年青人和中年人,他們的表述不一樣,大意都是通過更權威、知識更淵博的伊瑪目的講座,很多問題更清楚更明白了。

3

今天的講座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每個人都嚴肅莊重的參與其中。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兩百個人坐在一起,探討他們對於人生宇宙的認識、探討他們的價值規範、探討應該如何進行日常生活,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活動。對於我們來說,也許隻有個別高校的專業課上才會有類似的場景。我不禁想知道,宗教信仰對於他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麽?

現在我還沒有條件與他們直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隻能從旁處比對。前段時間看了本書,《誰代表伊斯蘭講話——十幾億穆斯林的真實想法》,這本書以美國蓋洛普谘詢公司在2001-2007開展的涵蓋了全世界90%以上穆斯林的調查為基礎,回答了許多關於穆斯林的問題。在信仰的重要性一節,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穆斯林說信仰讓他們的生活有一個重要的目的,絕大多數人表示做禮拜能幫助他們克服焦慮,“不能想象如果沒有與真主持續的聯係,我怎麽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家庭事務。”在這裏接觸到的男人,不管長幼都會主動與我們握手,幾乎都是伸出雙手(如果對方是長者或值得尊敬的人才會如此),握手後還會以右手撫胸,表示真誠和敬意;見到的女人都會以右手撫胸致意。也許他們生活上未必順意,但大部分人的眼神都透露著平靜與堅定。入戶走訪時遇到的孩子,十幾歲懂了事的都很有禮貌,顯得穩重可靠。我想起了電影《戰爭之王》(The Load of War)中,凱奇的父親雖然不是猶太教徒,但總喜歡戴猶太教標誌的帽子,他說這帽子可以時常提醒他,頭頂之上還有一些東西。也許信仰就是如此,讓人有所敬畏,同時有所依恃。

馬克思說,宗教是被壓迫的生靈的歎息,是人民大眾的鴉片。站在無神論的立場上,他最終要“揚棄產生這種幻想的處境(即宗教)”。我對於宗教認知薄淺,但覺得無論是否要承認神的存在,單是在人之初有這樣一套積極、健康、向上的規範約束,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和整個社會,定有很多好處。隻是,如何抵製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營造正常和諧的宗教氛圍;如何在雙方都不斷改革演進的過程中處理好宗教與世俗政治的關係,引導宗教與不斷深化改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製度相協調適應;如何在保持正常宗教信仰的同時發展社會經濟,讓信教群眾不成為“被壓迫的生靈”,讓現代文明富裕的生活成為信教群眾的“主食”,讓宗教成為信教群眾的“冰糖”而不是“鴉片”,這些都是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注:本文主要參考媒體文章和已公開的政策資料,未參閱任何工作文件。)

熱孜萬古麗的婚禮

2014年3月15日

1

前幾天我們雇請做飯的日陽古麗請假了,因為她要張羅二女兒熱孜萬古麗今天結婚的事。昨天晚上她專程來到村委會邀請我們,我們欣然答應。實際上,即使沒受到邀請我們也會去,參加村民家裏的紅白喜事,是我們的工作之一。

中午兩點(北京時間,當地時間十二點)我們出發了。日陽古麗家也在這條鄉村公路邊上,離村委會不遠,步行隻要五分鍾。遠遠就看見人頭攢動,走近時日陽古麗已經迎在門口了,她熱情地用維語與我們打招呼,幾個女人跟在後麵微笑著。男人們也出來依次與我們握手,有老有少。日陽古麗的丈夫已去世,她一個人支撐家庭;後來得知走在前麵的是她的父親,留著胡須,看起來六十多歲。我們被禮讓著進了門。

與甘肅的農村一樣,這裏的婚禮也是男女雙方分別舉行。但這裏門口沒有專門的收禮登記處,進門後組長將準備好的裝著禮金的信封送給日陽古麗,她表示非常感謝。我們之前了解了,這裏的習俗也是送紅包,隻不過村裏條件有限買不到,隻能用信封代替。進門右手邊有洗手台,上下兩層,上麵是鐵皮做的水箱,水箱伸出兩個水龍頭,便形成了流水;下麵是水槽,開一個小孔,下接水桶。洗完手後就準備吃飯了。



洗手台

我四處打量了一下。院子裏正對著大門的是一個小門,裏麵順延著幾間挺大的棚廈,沒有裝修,也沒有家具,看起來是做倉房用。今天裏麵架著鍋灶,看來這一百多賓客的夥食是在這裏做成的。大門右手邊是新建的L型抗震安居房,是生活起居的場所。這種房子我入戶走訪時進去過,三室一廳的套間,約有120平方米。平房正對著的是後院門。這裏的農戶家基本都有一個不小的後院,養牲畜或種菜,後院裏一般還有一個地庫。大門西邊沒有建築,是開闊的小院子,今天婚宴的桌子就搭在這裏。

婚宴其實並非隆重的宴席。桌子是從村委會會議室拉來的條桌,隻有五六個擺成的一排,我們去時靠近大門的那頭已經坐著幾位長者,桌子上用毯布鋪了起來。我們和其他幾位賓客順次坐好,便開始上餐了。來的賓客多,一次不能全坐下,隻能擺流水席。餐是依次上的,第一輪是幹果小吃,鐵盤子端著幾個小碟,有甜棗、巴旦木、大豆、喜糖等,每四人一盤。過了一會,每人上了很小的一份涼粉,後來了解這個花樣並不固定,隻是為了豐富餐品。接下來是饢和茶水,饢用圓盤端,每盤三個,下麵兩個是普通常見的,最上麵是加了蔥花的蔥花饢,有點像蔥花餅,味道更好。



婚宴

饢吃得不多,不一會就連同幹果撤了下去,抓飯端上來了。金黃色的抓飯盛在大圓盤裏,上有一小塊羊肉、一小份涼拌胡蘿卜絲,三四個人一盤。抓飯是新疆另一種重要主食,先以清油炒羊肉和胡蘿卜,再下入生大米,加水煮熟,有時還會加點葡萄幹、杏幹。做好之後飯是一粒粒的,色澤誘人,吃起來油香可口;飯裏麵的羊肉更是別有風味,比清燉多一點滋味,比紅燒多一點鮮嫩。要是將米、肉、小菜一同吃下,那味道足以令人叫絕!一般的清真飯館門口都會有一口大鍋來做抓飯,後來我見到了今天的抓飯鍋,直徑足有兩米,據說一次可以做150公斤大米。

在烏魯木齊吃“抓飯”,還是會用筷子或勺子,今天這裏卻是名副其實的抓飯,無筷也無勺,隻能以手抓食,這才是“抓飯”的本初吃法。試了一下,發現用手直接抓米吃是個技術活,一開始我直接從盤子中間抓了一把,吃的時候很困難,還掉了不少。我悄悄觀察旁邊的村幹部,他為大家把羊肉撕成一個個小條,然後從盤子邊開始,將飯捏成小塊,用指尖抓起送食。用這種方法一吃果然很方便,於是吃了不少。



抓飯

抓飯之後,吃的流程就結束了。最後一個環節是祈禱,所有人將雙手舉在胸前,掌心向上,麵朝掌心默誦經文,有一人出聲領誦,誦完後以雙手自上而下輕輕拂麵,集體出聲說一句“阿拉艾克拜爾”結束祈禱。我們入鄉隨俗,也跟著一起祈禱。後來從同事處得知,飯後的祈禱叫做“都哇”,經文是感謝真主賜予食物和一些祝福家庭生活的話;誦經時雙手指間不能分開,誦完以手拂麵是要將經文的祝福沾到自己身上而不落在空處;最後一句是阿拉伯語,意思是“真主是唯一的”。

我們沒有多停留,就被領到對麵鄰居家的院子裏。這裏已經做好準備,要彈起曲兒跳起舞了。

2

鄰居家的院子不大,但很規整。進門右手是新房子,房下台階上空出來一溜,可以擺桌椅。左邊牆下鋪了幾張毯布,可以坐人。兩處座位像是看台和休息區,院子就是舞池。

從鄉文藝隊請來的樂手已經調好了琴。最先看到的是一個造型和彈奏方式都像吉他的樂器,叫做熱瓦甫,頭小體長,將琴頭枕在右臂上彈奏,聲音鏗鏘。資料記載,熱瓦甫起源於喀什,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甫全長130厘米。彈布爾是阿拉伯樂器tanbūr的一種,在南疆很流行,造型有點琵琶的感覺,頭和體之間為橢弧過度,琴體比熱瓦甫顯得要長,彈奏時琴頭放在腿上,音域寬廣,音色清亮柔美。艾吉克的音色有點像二胡,造型和演奏方式也很像,不過它的音箱有開孔,底部伸出一柄,柄下端有座,演奏時枕在大腿上。手鼓是單麵的,擊打時左手掌輕持鼓,右手五指並用,不同的手指打擊不同位置、使用不同力度,可發出或低沉或清脆的不同聲音,是整個樂曲的節奏。四個樂器配合,節奏明快、富於變化、明朗活潑的伴舞樂曲就飄出來了。除了彈布爾的演奏者外,其他幾位樂師都是中年人,看起來經驗豐富,頗有藝術範兒;演奏彈布爾的是一個小夥子,同時兼歌手,邊彈邊唱,那些音色有些低沉音調卻婉轉的歌聲從他嘴裏傳出來的時候,仿佛在訴說一個故事,但又帶著一種明顯的節奏,讓人禁不住想要動起來。



樂手

院子裏人不多,女方的賓客在這裏主要是自娛自樂,這個場子的最大使命是在娶親隊伍來之後,雙方男人們共同跳起麥西來普。我們邊聽樂曲邊等著娶親的隊伍。過了一會來了一輛白色小車和一輛中巴車,下來的全是女人,是男方的娶親隊伍,約有三四十人。女人們下車後沒有進門,女方也沒有人去招呼,她們就在門旁邊不遠處站成一堆。中巴車掉頭返回去了,原來是去拉男人們。再過半個多小時,中巴車與一輛黑色小車一起回來。小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穿著西裝、內穿彩領白色襯衫的很帥的小夥子,正是新郎。男人們全下車,也有三四十人。同事告訴我,男方的親戚、朋友能來的都可以來。男方人到齊了,迎親的儀式開始了。

娶親的男人們沿著路兩邊依次站成一個U形,新郎也在其中,麵對著女方家門的最頭上是新郎的父親和叔伯們;女方的男賓客從門裏出來,排成一隊,從新郎父親開始,依次與每個人握手問好。我不禁讚歎,這種方式男女雙方的男人們人人都可見麵,人人都可相互認識問好,今天成了親戚,以後都好說話了。握手之後,樂手們從鄰居院子裏出來,邊走邊奏,音樂響了起來。這時候兩個手裏分別舉著一個三叉樹枝的年輕小夥子到路中間跳起舞來,舞蹈動作幅度很大,相互圍繞盤旋,三叉樹枝舞起來像鹿角一樣。雙方的賓客們圍起來觀看,小孩子高興地擠在前麵,幾個觀眾逐漸也加入他們,男男一對,女女一對。過了一會,兩個小夥子將手中的三叉樹枝互換接著跳。再過一會他們開始用樹枝與旁邊的觀眾互動,從長者到小朋友們都伸手爭相從上麵摘取東西,我才看清原來樹枝上掛著油餅、蘋果、糖等。聽同事介紹,這兩個小夥子分別是男女雙方的親戚,樹枝上掛食物寓意著婚後的日子豐盈美滿。吃食摘完了,舞蹈暫時結束。

來娶親的男人和女人們分兩批進入女方家裏吃抓飯,男人先吃。新郎不能在新娘家吃飯,被安排到剛才的鄰居家。新郎清瘦高挑,剛下車的時候我跟在後麵想要拍照,他已經走過去了,被看見我的伴郎拉了一下,便回過頭來讓我照,微笑中帶著羞澀。新郎和兩個伴郎坐在院子裏牆下的毯布上,地有點硬,一位女孩拿進來一個蒲墊,扔到地上就走,這邊的幾個男孩吹著口哨起哄。新郎邊來的男人們吃完飯,都來到這個院子,音樂再次響起來,男人們開始跳舞。同事們邀請新郎一起跳,他很高興地加入了我們。女人們這時候去吃飯,她們不在這裏跳舞。

我們跳完就回去了。回去時看見一些婦女手裏拿著用布包起來的圓盤,同時告訴我那是村裏的鄰居們送來的禮物,一般是饢。村鄰們隻送禮物不給禮金,也不在事主家裏吃飯。後麵的程序是從同事那裏聽來的:男人們跳完舞、女人們吃完飯,大家一起去新娘家門口,男人們唱著歌將新娘迎出來。新娘與親人告別後,便與新郎一起到婆家。新郎家的儀式在第二天,白天宴請親朋好友,晚上舉辦隆重的舞會。

可惜這些都未能看到,下回村裏有娶媳婦的一定要見識一番。

3

在婚禮上跳起熱鬧的麥西來普,本是維吾爾族傳統儀式,但是正如前麵筆記所說,近幾年受宗教極端主義影響,鄉村已經很少有按照傳統方式辦婚禮的了——不奏樂、不跳舞,一切在沉寂中進行。為了這次的舞蹈跳起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給女方家思想上的支持與鼓勵,她們與男方家裏商量後達成一致;舉辦文藝活動和宗教知識講座營造氛圍;幫助協調鄉文藝隊演出,爭取了鄉裏、村上的支持,伊瑪目也來觀看了麥西來普。最終整個過程比較順利。懂雙語的同事與村民們聊天,村民們說其實他們也想按照原來的熱鬧形式辦,隻不過受氛圍影響,沒有人帶頭大家都不敢搞。這次之後村裏的形勢應該會有所改變。

所有跟帖: 

長知識,多謝轉載。 -阿留- 給 阿留 發送悄悄話 阿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4/2014 postreply 18:55:31

南疆還是窮啊,婚禮竟然吃不起羊肉,按理幾十年前結婚殺幾隻羊都不是問題 -wyx2000- 給 wyx2000 發送悄悄話 wyx2000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5/2014 postreply 00:57:02

回複:南疆還是窮啊,婚禮竟然吃不起羊肉,按理幾十年前結婚殺幾隻羊都不是問題 -小金寶- 給 小金寶 發送悄悄話 (97 bytes) () 03/25/2014 postreply 12:24: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