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一個村子都治不好的人能把中國治好?

回答: 李克強總理要是不讀博士是否更好?淡黃柳2014-03-14 06:44:40

從兩篇報道看誰更適合當總理 

(一)陳永貴:大寨精神不老
中國報道第十一期
2009/11/5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處於極端困難的境地。1963年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昔陽藉老幹部李一清(時任中南局書記處書記)向周恩來匯報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災,但一不要國家的救濟款;二不要國家的救濟糧;三不要國家的救濟物資,還要做到社員的口糧不少,庫存糧不少,向國家交的征購糧不少。周總理聽後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隨即派農業部長廖魯言帶領一批農業專家到大寨進行了為期20天的詳細考察。
 

與此同時,毛主席乘專列到南方各省視察,中途停留在邯鄲火車站,要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在車上做了兩天的匯報……從此,大寨走進了中南海。“農業學大寨”成為了全國農業的一麵旗幟。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中部、縣城東南5公裏的虎頭山下,地處太行山腹地,山嶺溝穀相間排列,俗稱有“七溝八梁”。全村僅有的700多畝耕地,分成4700多塊,零星散落在“七溝八梁一麵坡”上。
 


 

特別困難的自然條件並沒有使大寨人喪失鬥誌,相反地更加激發了他們的創業激情。1953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他上任之際就滿懷信心:“山再大,溝再深,治了一山少一山,治了一溝少一溝。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大寨人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從大戰白駝溝到三戰狼窩掌,大寨人整整花了五個冬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同時,陳永貴堅持推廣新技術,逐步摸索出合理施用化肥、適當密植、“三深”種植法、“四不專種三不空”等一係列科學種田方法。大寨的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從1952年的畝產237斤增至1962年的畝產774斤。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衝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衝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是大寨人沒有氣餒,陳永貴對大家說:地毀了重修,房塌了重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華嶽論壇 - "http://hua-yue.net"
 


 

他與幹部社員商量後提出:不向國家要錢,不向國家要糧,不向國家要物資;賣糧不少,種子飼料不少,社員口糧不少“三不要,三不少”的抗災救災口號。這一口號當時在山西省委和晉中地委很多幹部看來,是“勇氣可嘉,不可能實現”。他們並不相信大寨人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大寨人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搶修梯田,重建房屋,搶種莊稼,經過幾個月的苦幹,大寨人在大災之年奪得了大豐收,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
 


 

據統計,大寨在1963年的糧食產量非但沒少,反而比上年增產,不僅社員的口糧充足,還能為國家上交餘糧。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現了自己“三不要,三不少”的諾言。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大寨不僅沒有向國家要救濟糧,而且每年售公糧12萬公斤,並且向兄弟社隊借出或平價出售糧食、種子、飼料、穀糠等,墊款把廉價馬車讓給其他大隊,幫助其他大隊跨入農業先進單位行列。一個僅有百餘戶、400多人的小村30年向國家繳納360萬多公斤糧食。 ...華嶽論壇 - "http://hua-yue.net"
 


 

陳永貴當時有句名言:幹部、幹部就是先幹一步。大寨幹部帶頭,群眾跟進,幹群共同創業一條心,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獲得農業生產的連年豐收和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和令人矚目的成就,把一個昔日破落不堪的窮山莊,建成了一座欣欣向榮的新農村。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大寨的驕人業績轟動了全國,一度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對象和國內外矚目的焦點。許多中外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數以萬計的群眾相擁而至,參觀訪問。從1964年到1979年“農業學大寨”運動結束,大寨共接待了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近千萬人(次)和來自五大洲134個國家的2.5萬名外賓。 ...華嶽論壇 - "http://hua-yue.net"
 


 

今天,回看大寨精神仍舊壯懷激烈。大寨人用實幹、苦幹、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優良作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贏得了世人的永遠尊敬。
 


 

(二)李克強憶插隊歲月
 


 

曾因生產隊缺糧開“逃春荒”證明
 


 

鳳凰網頭版
2014年3月12日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作為人大代表的李克強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3月4日至11日,李克強分別參加了政協經濟、農業界聯組和人大5個代表團的討論審議。
 


 

據參會代表、委員回憶,討論中,李克強“一直很專注地傾聽”,並不時語調輕鬆地開玩笑、“講故事”、慰問“老朋友”。
 


 

憶知青歲月故事,曾開過“逃春荒”證明也是參加這場討論中,李克強回憶起了自己的“知青”歲月。
 


 

“當年我在安徽鳳陽插隊,當過生產隊的‘頭兒’,也當過大隊支部書記。”李克強說,“當時我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產隊每個人的生產任務,這個人插秧、那個人挑擔子,都安排得無一遺漏。”
 


 

但即便是這樣,村裏人還是吃不飽。李克強回憶說,生產隊缺糧嚴重的時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隊的公章,給村裏的婦女兒童開“逃春荒”的證明。“結果呢,承包製一推開,生產隊基本不管了,農民自己種田,想種什麽、該種什麽,自己來謀劃,溫飽問題幾年內就解決了!”回想起當年,李克強連連感歎,“過去30年的經驗證明,改革確實是最大的紅利,因為它調動了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激發了市場的活力,也釋放了社會的創造力。”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參加山東等5個代表團討論時,李克強一再強調,要“緊緊依靠改革創新”,讓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而參加政協討論時,李克強的表述更加堅定,“改革會觸動利益,但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華嶽論壇 - "http://hua-yue.net"
 


 

對比—— 

 

同:

都是大隊黨支部書記; 

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
 

都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勤快人;
 

都是受毛澤東共產黨的領導教育;
 

都是共產黨員,都說自己信仰共產主義。
 


 

異:

一個是知青(從小受國學大師熏陶),曾是安徽省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 

一個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卻至死以自己的名字能與毛澤東聯係在一起為榮; 

 

一個是土肥水美的江南福地,
 

一個是鳥不下蛋的亂石窩子; 

 

一個是遇到困難便給社員開證明去“逃春荒”,
 

一個是在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麵前生產自救; 

 

一個相信“一包就靈”,
 

一個相信集體力量大於天。
 


 

問題:治一國與治一村孰難孰易 ? 
 

所有跟帖: 

不抱希望。 -東坡學士- 給 東坡學士 發送悄悄話 東坡學士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4/2014 postreply 10:01: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